——阿來的詩歌寫作及其當代價值"/>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民族的共同體
        ——阿來的詩歌寫作及其當代價值

        2023-11-01 19:00:26蘇仲樂

        覃 才,蘇仲樂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西安 710119)

        中國當代文壇中,阿來以小說成名,但他很看重詩歌寫作。對于詩歌與自身文學道路的關系,阿來更是多次表示詩歌不僅是他文學生涯的開始,也包含著他對文學寫作的本質理解和追求。從時間上看,阿來是在1982年開始詩歌寫作的,他的詩歌受聶魯達、惠特曼的影響,表現的是“土地、人民、歷史等浩大的存在”[1]。對于阿來的詩歌及其寫作特征,有論者探討了他關于藏地和藏族的詩歌寫作是“受到拉美詩人聶魯達的影響”[2],有論者認為他的詩歌“透示出對藏族文化的皈依和膜拜”[3],還有的論者表示他的詩歌“體現著藏漢文化溝通、對話與交融的深厚精神內涵”[4]。基于阿來先詩歌,后轉向小說的實際,有論者指出他的詩歌寫作“是他后來小說創(chuàng)作的基石”[5],也有的論者則認為他的詩歌寫作“影響了阿來整個文學創(chuàng)作的藝術方向的選擇和文學視界的定位”[6]。總體而言,學界對阿來詩歌的研究既不多(相對他的小說研究),也缺少整體性,并較少涉及他詩歌的本質及其詩歌寫作具有的特殊歷史意義。因此,追溯阿來20世紀80年代初的生活、生命狀態(tài)與詩歌寫作的生發(fā)關聯(lián),概觀阿來詩歌的書寫維度和寫作姿態(tài),對整體性地研究阿來詩歌寫作和詩學探索,以及管窺阿來詩歌(文學)寫作的精神向度及其當代少數民族詩歌的寫作問題都有重要意義。也就是說,讀懂作家身份之外的詩人阿來,在很大程度上就能解讀阿來的詩歌追求和當代少數民族詩歌的發(fā)展。

        一、新詩“黃金時代”中阿來“孤寂”的詩歌寫作

        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現代漢語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代”,當代中國詩壇深有影響的詩人,如舒婷、歐陽江河、西川等,都是在這一時期登上詩壇及建構他們當下的詩歌地位的。然而,當我們回顧那個黃金時代時,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少數民族出身的詩人的沉寂和失語[7]。即在中國現代漢語詩歌最繁榮的時代,中國詩壇深有影響的少數民族詩人卻沒有位列其中,這種特殊的歷史事實引出了中國當代少數民族詩歌如何寫及怎樣建構其價值(地位)的問題。當代少數民族詩歌的寫作一直試圖建構自身的有效性與價值,以求在多民族的中國證明自身。我們所熟知的民族性、地方性是概觀少數民族詩歌寫作和價值的常用文學話語,但這兩種話語不僅非?;\統(tǒng),還不能真正地切入少數民族詩歌的產生、發(fā)展及本體價值的核心。在這種發(fā)現問題、剖析問題及盡可能地說出一個之所以然的前提之下,如果以一個在那個黃金時代開始詩歌寫作并且在當下有影響的少數民族詩人為考察的中心,我們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從他詩歌寫作的最初原因、寫作維度及其所要建構的詩學價值,還原當代少數民族詩人的寫作狀況和少數民族詩歌的時代發(fā)展問題。我們熟悉的藏族作家阿來,其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詩歌寫作及當下在中國文壇的影響,就恰好能夠表征和說明當代少數民族詩歌的寫作方式與意義建構問題。

        據阿來在多部著作的簡介,其1982年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到停止詩歌寫作和轉向小說或其他不分行的文字創(chuàng)作,寫詩已有七年[8]自序1。這些詩歌主要收錄在其已經出版的三部詩集當中。阿來的第一部詩集是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梭磨河》,這本只有43頁的小冊子收錄了阿來當時比較滿意的16首(組)詩歌(1)。第二部詩集是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阿來文集:詩文卷》,收錄了阿來自己挑選的47首(組)詩歌。第三部詩集是四川文藝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阿來的詩》,其主體內容是以前出版的《梭磨河》和《阿來文集:詩文卷》所收錄的詩歌,但由于出版社覺得相比他的小說顯得略為單薄,就加上了出版社編輯查找和他個人補遺的十來首詩歌。因此,《阿來的詩》基本上涵蓋了他寫詩七年的全部作品,是他的詩歌全集。

        作為一名藏族作家,阿來是在中國現代漢語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代”開始寫作的。在那個現代漢語詩歌發(fā)展強勢但少數民族詩歌“寂靜”的時代,一個少數民族詩人以怎樣的姿態(tài)與想法進行詩歌寫作不僅代表個人,在很大程度上還代表著少數民族詩人這一集體。在那個時代,處于邊緣地帶的少數民族詩人進行什么樣的寫作,是需要進行個人與民族的綜合性思考的。對于自己的詩歌寫作和詩歌之路,阿來有自己的想法,“回想我開始分行抒發(fā)的時候,正是中國詩壇上山頭林立、主張與理論比情感更加泛濫的時期。但是,我想,如果要讓文學從此便與我一生相伴的話,我不能走這種速成的道路”[8]自序8。從個人成長經歷來看,阿來在1982年開始寫詩是有原因的。據《阿來文學年譜》顯示:阿來1959年出生于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的藏族聚居小山寨,1977年考入馬爾康師范學校讀中專師范,1979年畢業(yè)后先被分配到比他出生的藏族村莊還要偏遠的山寨當小學老師,但很快被調到馬爾康第二中學,當了一年初中老師,1980年調入馬爾康中學當了將近五年的高中老師。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阿來調到阿壩州文化局所屬的文學雜志《草地》做編輯[9]。從時間上看,阿來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寫詩的時間,正好是在馬爾康當老師。同時也正是這幾年“在遙遠的馬爾康縣(今馬爾康市)中學教書”[8]自序3的時光以及一個孤寂的生活狀態(tài),催生了阿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及其相關詩學主題探索。

        阿來表示,“回想過去是什么東西把我導向了文學。我覺得除了生活的觸發(fā),最最重要的就是孤獨時的音樂”[10]153。音樂對于阿來之所以有詩歌的啟示功能,主要是因為“音樂是一種理性的、被建構起來的系統(tǒng)……它是一種反對‘否定性’的主張,或者是一種反對到處都圍繞著我們的麻木無知的主張”[11]123。在馬爾康中學當老師時,每天上完課,學生離開學校之后,“傍在山邊的校園便空空蕩蕩了”[8]自序3。一個人的阿來就打開電唱機(阿來當時有一部紅燈牌收音機和一臺電唱機),聽他喜歡的貝多芬和舒伯特,正是在這樣的孤寂和音樂的循環(huán)中萌生了詩歌寫作的沖動。對于音樂為何會影響人的情感結構和催發(fā)人的表達(書寫)意愿,蘇珊·朗格表示,“我們叫作‘音樂’的音調結構,與人類的情感形式——增強與減弱,流動與休止,沖突與解決,以及加速、抑制、極度興奮、平緩和微妙的激發(fā),夢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邏輯上有著驚人的一致”[12]36。并且,音樂還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12]42,能夠催動傾聽者的情感結構和建構某種有意義指向的表達的欲望。就此而言,正是在音樂的憤怒有力、抑揚頓挫及柔聲吟詠的節(jié)奏和旋律中,阿來看到了每天孤獨生活之外的美好和偉大可能,也產生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沖動。在《從詩歌和音樂開始》一文中阿來說:“我在音樂聲中,開始欣賞,然后,有一天,好像是看見從烏云裂開的一道縫中,看到了天啟式的光芒。從中看到了表達的可能,并立即行動,開始了分行的表達”[13]。在青春期,孤獨而重復的生活與音樂的交合,構成了阿來感知人生意義的契機和方式,也讓他開始創(chuàng)作詩歌。在阿來身上,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與詩歌的分行就此有了難得的轉化和契合。

        現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有其自身循序漸進的過程和規(guī)律。胡戈·弗里德里希認為現代詩人的詩歌寫作“最開始是在敘說、描寫、感覺,也即將注意力引向一個有限的內容,而后來卻將注意力引向其自身,引向語言的自為存在”[14]。只有在秩序化、行為化甚至無意識化地建立個人感覺與詩性書寫的本能關聯(lián)之時,一個詩歌的門外漢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詩人。因而,一個普通人想進行詩歌寫作,并寫出結構和形式相對完整的詩歌,初學之時自然離不開對經典詩歌的閱讀和模仿,這種情況在阿來身上也是如此。在馬爾康教書期間,對阿來有重要影響的音樂,其節(jié)奏和旋律雖然能夠作為他進行詩歌分行創(chuàng)作的詩性和意義感知背景,但在實際的寫作過程中,這種即時、瞬間的形而上詩性和意義感知,還需要以語言的形式在詩歌的行、句、節(jié)中秩序性地建構出來。在音樂提供的詩性和意義感知背景中,阿來想要真正做到秩序性的詩歌語言創(chuàng)作,橫亙在他面前的無法回避的過程,就是尋找最適合模仿和閱讀的經典詩歌。當時,為了寫好詩歌,阿來大量地閱讀,他表示“我從辛棄疾、從聶魯達、從惠特曼開始,由這些詩人打開了詩歌王國金色的大門”[8]自序6。就學習的實際情況而言,在聶魯達詩歌中,阿來領略到了“偉大而敏感的靈魂如何與大地和歷史交融為一個整體”[8]自序7的方式;而在惠特曼的詩歌中,阿來是收獲了詩歌寫作寬廣、雄壯的表達門徑。

        顯而易見,在孤寂的生活狀態(tài)中,音樂構成了阿來進行詩性感知的背景,經典詩歌的閱讀和認同生成了阿來詩歌寫作中意義的秩序化語言傳達,這些都讓他慢慢摸索到了詩歌寫作的門徑。對一個現代詩人而言,在學會駕馭現代詩歌的語言、結構及形式之時,懂得為什么而寫詩歌就變得非常重要。在號稱現代詩歌黃金時代的20世紀80年代,面對中國當代詩壇多樣的詩歌流派與詩歌主義探索,身處遙遠馬爾康的阿來并沒有跟隨詩壇主流詩歌的某一流派或主義陣營。相反,他將個人的詩歌寫作導向藏地的大地、群山、草原和藏族的傳統(tǒng)、歷史及信仰等這些偉大的存在。阿來表示在流派眾多、山頭林立的中國新詩“黃金時代”,他“避開了這種意氣風發(fā)的喧囂和沖撞,走向了群山,走向了草原。開始了在阿壩故鄉(xiāng)廣闊大地上的漫游,用雙腳,也用內心”[10]155。結合個人所在民族地域和思考,阿來決定“將盡力使自己的生命與一個更雄偉的存在對接起來”[10]155。最終,這個指向馬爾康、指向藏地、指向藏族傳統(tǒng)的“更雄偉的存在”就構成了阿來詩歌寫作(以及后來的小說寫作)的書寫維度和追求。

        阿來說:“當我們開始書寫的時候,我們要把文學需要做的事情想清楚,這個過程中最根本的東西是‘正見’。有時候我們的思想方法不對,是因為背后依憑的思想資源不對?!盵15]作為一個出生、成長及生活在藏地的藏族詩人,阿來在馬爾康孤獨的教書生活中,通過貝多芬、舒伯特的音樂和聶魯達、惠特曼的詩歌的影響,走上了詩歌寫作的道路。對阿來來說,詩歌不僅是他個人對抗孤獨和無意義現實世界的方式,還是他理解、感知藏地和藏族這個偉大存在的媒介。這就是說,馬爾康的生活狀態(tài)和經歷構成了阿來詩歌寫作的生發(fā),也是他理解藏地自然萬物和藏族偉大存在本質的切入口。正是在這種個人對藏地和藏族偉大存在的凝視、想象之中,阿來建構了他詩歌寫作的書寫維度和探索姿態(tài)。

        二、從民族和地域出發(fā)的詩歌書寫維度

        新中國成立以來,當代藏族詩歌展現出一些總體性的寫作主題,“這些主題包括空間的圣化,歷史的神話化,圣俗之間的緊張,宗教語境與當代生活語境之間的揉合等等”[16]。在20世紀80年代,對什么是現代詩歌、怎樣寫現代詩歌及主要進行什么樣的主題寫作,阿來不僅從一開始就有自己的見解,而且還將這種見解當作一種生命的姿態(tài)加以堅守。對于他在七年中完成的詩歌,阿來表示,“這些詩不僅是我文學生涯的開始,也顯露出我的文學生涯開始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姿態(tài)。所以,親愛的尊敬的讀者,不論你對詩歌的趣味如何,這些詩永遠都是我深感驕傲的開始,而且,我向自己保證,這個開始將永遠繼續(xù),直到我生命的尾聲”[10]156??v觀阿來的詩歌,并且結合阿來后面的小說寫作情況,他的詩歌書寫維度和探索姿態(tài)其實主要表現為人與事物孤寂存在的本質體認、關于馬爾康或藏地的地方文化書寫及其與深遠的藏族傳統(tǒng)、歷史、自然相交融幾個方面。我們看到,阿來在這幾個書寫維度中,建構了他從民族和地域的空間出發(fā)的詩歌寫作與詩歌意義生產。

        威廉·馮·洪堡特說:“詩歌只能夠在生活的個別時刻和在精神的個別狀態(tài)之下萌生。”[17]237在馬爾康教書的那幾年,每天下課之后空空蕩蕩的校園不僅讓阿來覺得自己的一切是孤寂的,就連馬爾康周圍的草木、群山、羊群等也是孤寂的。就阿來而言,他的詩歌往往就萌生于他在房間中獨處或是在馬爾康周圍一個人行走、登高的孤寂時刻。而且,在“與一個更雄偉的存在對接起來”的追求之下,阿來的詩歌寫作當中個人的孤獨、孤寂很多時候并不是消極、被動的,相反,正是由于他個人的孤獨、孤寂之感,讓他感同身受地理解到了藏地自然萬物和藏族一代代人在歷史長河中的孤寂存在的本質。對阿來而言,一個人的孤獨、孤寂其實意味著傾聽和與自然萬物對話的詩性感知能力,也正是這種頗具靈性、神性的詩性感知讓阿來明白了人生的孤寂與自然萬物在歷史長河中的孤寂、深遠、蒼茫及博大內核。愛華德·W.薩義德曾表示人與自然存在著本質性的一致,他認為我們人類的身體“它的健康、它的憂慮、組成、機能與興旺,它的疾病和死亡,都屬于自然秩序;然而,我們對于那種自然的理解,我們在自己的意識中如何看待它和經歷它,我們如何個別地和集體地、主觀地和以社會的方式創(chuàng)造一種對于自己生命的感受,我們如何把它劃分為各個時期,大致說來都屬于歷史的秩序,即當我們反思它之時,我們可以進行回憶、分析和沉思,在過程中不斷改變它的形態(tài)”[11]1。這種出自個人孤寂身體感知,但又對接藏地、藏族自然萬物的孤寂感情結構,讓阿來感悟到了人與自然存在的偉大原型和本質,也造就了阿來詩歌重要的“孤寂成詩”但又對接自然萬物的書寫維度。

        如在馬爾康的一條河邊,吹拂的河風不僅讓一個人靜坐或佇立的阿來感到了人生的寂寞,還感悟出他周圍(馬爾康或嘉絨藏地)的河流、浪花及遙遠的海中之鹽也是寂寞的存在,“寂寞/一只天鵝產于平坦沙洲上的一只巨卵/這只卵是形狀奇特的靈敏耳朵/聽懂了河的語言/聽到了浪花/聽到萬里之外幽靜的大海里鹽的生長/……寂寞/叫人感悟一種高深的哲學/溫潤的河風吹開寂寞的大門/一切都柔順地涌流堅韌地涌流/河的語言血流一樣沖擊心坎”(《河風吹開寂寞的大門》)[8]85-86。在冬天一個人的晚上,靜默的村莊讓阿來覺得藏地的雪、月亮及自己所住的房子都是孤寂和安靜地潛藏在時間的長河之中的,“今天晚上宜于靜默/幽藍的殘雪仿佛心頭隱秘的創(chuàng)傷/看吧,月光和寒意/這兩種沒有分量也沒有影子的東西/穿過寂靜/仿佛穿過沒有四壁的高大房子”(《靜夜思》)[8]91。對于平時常見的柏樹和羊群,孤寂的阿來也進行了孤寂的移情和同化理解。為此,他在《俄比拉尕的柏樹》中寫道:“高聳的柏樹/孤獨而又沉靜”[8]104,在《羊群》中也表示:“羊群惶然,而且孤單/而且瘦骨伶仃/而且毛色駁雜/而且沒有胡須順利生長者成為酋長”[8]97。顯然,這種關于他個人和周圍世界的孤寂感知與審美,構成了阿來詩歌寫作中人與事物孤寂存在的本質體認。

        對于少數民族詩人而言,他們詩歌寫作的最大特征是表現出關于民族和地方的文化書寫[18]。阿來作為藏族詩人,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書寫維度之一就是關于馬爾康或嘉絨藏地的地方文化書寫。如在《冬:節(jié)令的序與跋》一詩中,阿來書寫了藏地草原村落在冬季時節(jié)的地方樣態(tài)和風俗:“冬/我們回到定居的村落/與種青稞的兄弟們團聚/夜寐里我們仍把頭貪婪地埋進青草/那是春夏那支長歌的美妙疊句/草原詩章悠遠的回環(huán)”[8]176。在《牧場》一詩中,阿來書寫了藏地草原人民在牧場勞動之時哼唱各種歌謠的地方習慣:“擠奶謠是在夜半唱響的/……白天,打酥油的謠歌好長好長”[8]170。在《起跑線上》一詩中,阿來書寫了藏地人民對賽馬比賽和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視:“這是一個嚴冬過后的清晨/橫亙時間的起跑線上/騎手們面容嚴峻/舉起了長鞭,只等一聲信號/西部中國發(fā)出亢奮的嘶喊/雪崩一樣撲進春天”[8]148。對藏地人民傳承至今的宗教信仰,阿來在他的詩歌中也有所指涉:“領誦者,你沉思經年/在窗前的樹子下面,默坐經年/在一樹子鮮花下面/在一樹子雪花下面”(《致領誦者》)[8]60。對于阿來的這種關于民族和地方的文化書寫,丹珍草認為嘉絨藏地的“自然脈息與地域文化賦予阿來的族群文化心理積淀無疑成為他的一種文化本能和創(chuàng)作資源?!谓q藏人’的文化視角和文化心理是阿來觀察世界和感受世界的始發(fā)之地”[19],無疑中肯地概觀了阿來詩歌中關于馬爾康或嘉絨藏地的地方文化書寫維度。

        如前所述,阿來的詩歌寫作追求的是將自己與“一個更雄偉的存在對接起來”[10]155。對于阿來而言,這個“更雄偉的存在”指向的是對藏地或藏族人民有深遠影響和形塑意義的傳統(tǒng)、歷史及自然等內容。這些內容是藏地和藏族人民時代變遷中穩(wěn)定和不變的本質。如在《遠方的地平線》一詩中,阿來抬頭眺望藏地人民生活的大草原之時,就感受到草原大地、河流、山巒從古至今所具有的深沉、莊嚴、壯闊:“躺向青草。足前是長鞭似的河曲/腦后是馬鞍般的山巒。長嘆一聲閉上眼/感受一種更為深沉的肅穆/一種更為莊嚴的遼遠/那激越,那/蒼涼/壯闊……哪哪,草原”[8]179。對藏地人民幾千年來沿河而居、放牧及信仰的圣潔雪山,阿來也感受到了它們具有的莊嚴、肅穆:“河給我一雙移動的眼睛/屹立不動的故鄉(xiāng)河岸與群馬/緩緩漂移,向東方雪山的圣潔之光/永恒的河水并不流動/群馬漂進年代深處/那些深處的時間一動不動”(《群馬》)[8]108。生活在草原上的藏族人民,刈割牧草是一種世代堅守的勞作和民族秉性,阿來指出了這種生活習慣的深遠意義:“傴僂的身影竟使天空顯示深沉/刈割下的牧草正散發(fā)清香/一尊尊身影隨一道道地面起伏/伸延而進入不可琢磨(捉摸)的深遠”(《人像》)[8]174。在此,我們看到了藏族身份的阿來,他的寫作明顯具有自動對接藏族傳統(tǒng)并建構藏族傳統(tǒng)當代意義的意味和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阿來雖以小說聞名,但他的文學生涯是從詩歌寫作開始的。從詩歌寫作與小說寫作的關聯(lián)來看,阿來在文學起步階段的詩歌寫作,除了為他的小說寫作訓練了過硬的敘述語言之外,還訓練了其小說寫作突顯民族和地方的畫面空間塑造的敘事能力。這種體現為阿來后來小說寫作功力和特色的畫面空間塑造能力,在他的詩歌寫作中其實就已經出現??梢哉f,這種畫面空間敘事特征一方面為阿來的詩歌寫作和小說寫作“很好地處理了現實空間、文字意義空間、圖像空間及情感空間的復雜關系”[21],另一方面則構成了阿來感知和對接藏地和藏族偉大存在的重要書寫場域。如在《一個農人的畫像》一詩中,阿來就從高處俯視的角度刻畫了一個在莊稼地邊上的市集場景,呈現了藏族人民與自然融合的空間景象:“俯身在一座小橋的木欄/身后,市集上的人四處走動/塵土和聲音飛揚到高處/面前,大片的莊稼在陽光中喧嘩/幾個草人被風震動陽光和衣衫/一個紅臉膛的農人/卻在玉米和草人之間一動不動”[8]56。在《這些野生的花朵》一詩中,阿來用“眾多的花崗巖”“臃腫的孤獨柏樹”及向東流的大河描繪了瀘定的地理位置和村莊與自然的新舊之存在:“眾多的花崗巖,和/一些關節(jié)臃腫的孤獨柏樹/順大河一直往東,稍稍偏南/是塵土與驕陽之地,直到/那個從前不叫瀘定的地方//從前叫什么名字?我問/只聽見大河穿過濃重的山影/只看見這些野生的花朵,頂著驕陽/圍繞那些干旱的村莊”[8]58。在《大地》一詩中,阿來以東西流向的河流、南北走向的群峰、天上的兀鷹與天鵝、地上成群的野牛結構性地塑造了若爾蓋草原的地理空間和自古有之的生生不息之感:“河流:南岸與北岸/群峰:東邊與西邊/兀鷹與天鵝的翅膀之間/野牛成群疾馳,塵土蔽天/群峰的大地,草原的大地/粗野而凌厲地鋪展,飛旋”[8]110。很明顯,阿來的空間審視與思考都是有詩性的,這種詩性的觀察與意義建構方式,就是一種詩歌(小說)的“空間生產”。

        顯然,馬爾康孤獨的教書經歷,讓阿來形成了在靜默、寂寞、孤單及沉靜中捕捉瞬間詩性、詩感的孤寂書寫能力。這種孤寂感知和書寫的能力,建構了阿來對人與事物孤寂存在的本質體認。作為一名藏族詩人,阿來的詩歌寫作具有明顯的關于馬爾康或嘉絨藏地的地方文化書寫特征。除此之外,阿來的詩歌寫作,不僅突顯“空間生產”的畫面空間敘事,還追求與深遠的藏族傳統(tǒng)、歷史、自然相交融,這些書寫維度和探索姿態(tài)讓他的詩歌有個人與藏地和藏族偉大存在相結合的質地與價值。

        三、走向民族共同體的阿來詩歌

        偉大的存在都是孤寂、深遠但又充滿意義的。在馬爾康教書的孤獨經歷、音樂及經典詩歌的交融中,阿來感悟到了個人的孤獨、孤寂存在,其實與藏地和藏族萬事萬物在長久的歷史中無聲繁衍是一樣的。人此時的孤獨,正是民族和地方歷史長河的一部分,這就是民族歷史和地方歷史的偉大之處。在20世紀80年代,阿來關于人與事物孤寂存在的本質體認,關于馬爾康或嘉絨藏地的地方文化書寫,以及關于藏族傳統(tǒng)、歷史、自然相交融的詩歌寫作,表現了他對個人生命、民族傳統(tǒng)的本質理解,還呈現了他對詩歌寫作(文學寫作)的語言、人地關系及原型等問題的思考和探索。其實,就現實影響來看,“阿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雖然沒有取得像其小說那樣的成就和聲譽,但這并不意味著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沒有多大價值。相反,如果把阿來的創(chuàng)作看作一個整體來加以審視,其詩歌的意義和價值就會凸現出來……同時,他的詩歌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詩壇,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審美意義和藝術價值”[6]。此外,從整個藏族當代詩歌的發(fā)展來看,阿來長達七年的詩歌寫作,在很大程度上還勘探了藏族現代漢語詩歌的歷史維度和現代意義??梢?阿來的詩歌寫作既孕育于民族共同體,同時又展現和塑造著民族共同體的新價值。這種走向民族共同體的寫作,表明阿來的詩歌寫作本質上是一種共同體書寫。

        第一,重視藏地和藏族偉大的存在原型。奧爾加·托卡爾丘克指出,“新技術帶給這個世界的變化令人難以置信。問題在于,我們的身體與五千年前的人類別無二致,我們的思考方式也同我們的祖先一樣”[21]119。新的科學技術正在讓中國變得越來越有現代性,阿來所生活的西南藏地也不例外,阿來感受到并確認了藏地的這種變化,“百獸已不復存在/許多村口卻貼上了禁獵的布告”[8]89。然而,對要將自己的寫作“帶向更廣義的詩”[8]自序2的阿來而言,他在藏地的現代性變化中,看到并指出了不變的深遠傳統(tǒng)和偉大原型。我們知道,在多民族的中國,“民族是建立在有一定土地限定范圍(空間)的血緣、地緣及精神共同體之上的,這種共同體特征構成‘鄉(xiāng)土中國’社會中各少數民族內部自發(fā)、天然、傳統(tǒng)的共同體認同情感與意識。具有特定少數民族身份的詩人,他們的詩歌寫作自然也是建立于自身所屬民族共同體之上,進而表現出所屬民族的共同體特征,這些賦予少數民族詩歌一種天然、傳統(tǒng)的,但也非常鮮明的共同體價值與意義”[22]。一個民族的原型必然是出自民族的共同體之內,少數民族詩人的原型感知和原型書寫可以說是既觸及民族的原型,又展現民族的共同體精神。我們在阿來面向藏地和藏族偉大的存在原型的詩歌寫作中,感受到了民族的原型和共同體精神,以草原、群山、羊群、牧場及人民與祖先共同的思考、勞作、信仰呈現出來。阿來在馬爾康或藏地的每次行走和冥想,顯然是看到了流淌在藏地和藏族人民及他個人身上的這種原型傳統(tǒng),以及由這種原型傳統(tǒng)建構出的生命意義,這就是阿來詩歌中融合個人、大地、民族傳統(tǒng)及歷史的更廣義的景象。而且,阿來這種重視藏族原型傳統(tǒng)的寫作不僅在他的詩歌中有所體現,在小說寫作中亦是如此。如對他在馬爾康完成的成名作《塵埃落定》,阿來表示:“寫完最后一行字,面對那片蕭疏的林子,那片在沉睡了一個漫長冬季后,必然又會開始新一輪榮枯的林子,我差不多被一種巨大的幸福擊倒。對我而言,這是一次創(chuàng)造,也是一次隆重的精神洗禮”[10]149。

        第二,面向母語精神的非母語寫作。在《文學世界共和國》一書中,帕斯卡爾·卡薩諾瓦表示,一個少數民族作家想要從他所在的民族和國家脫穎而出,進入世界文學空間之中,進而成為世界頂級作家(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需要邁出的關鍵一步是用其所在國家的通行語言來寫作。因為這種通行語言既是文學在這個民族文學空間、國家文學空間的“通行證”,同時還是這個少數民族作家進入地方和國家文學“大家庭”(即文壇)的證明[23]16。在接受學校教育之后,阿來也具備了說漢語和寫漢字的能力并成為了一個用漢語書寫藏族故事的人。也就是說,從語言上看,阿來的詩歌寫作是一種非母語寫作。在中國多民族文學、海外華文文學及世界文學中,非母語寫作是普遍的,它的共性是“作品的總體精神都向著跟寫作語言相反的本民族的記憶、習俗、習慣、神話等,語言雖然非本民族的,但作品內容和構造的思想意識卻是本民族的,后者原本停留在母語中,至今仍由母語所保存,我們不妨將它視為面向母語精神”[24]。就人類的語言而言,它無疑是“與人類的精神發(fā)展深深地交織在一起,它伴隨著人類精神走過每一個發(fā)展階段,每一次局部的前進或倒退”[17]21,這種必然一體的關聯(lián)生成了語言與民族、語言與地方、語言與寫作(包括口頭文學和書面文學)的先天性關聯(lián)。詩歌作為“一門語言的藝術”[25]283,其寫作者一方面發(fā)現并以語言與民族、語言與地方的先天性關聯(lián)進行寫作,這是他們詩歌寫作生成的場域;另一方面他們又十分敏感于語言變化帶來的困頓,并盡可能在寫作中找尋平衡的途徑,以尋找一種行之有效的寫作語言。這樣才能找到寫作的突圍之路,實現自身在所屬民族文學空間、國家文學空間及世界文學空間的影響。阿來說:“我是一個藏族人,又用漢語寫作”[26],“正是在兩種語言間的不斷穿行,培養(yǎng)了我最初的文學敏感,使我成為一個用漢語寫作的藏族作家。”[27]為此,他也表示“無論是在詩歌還是在小說中,這種創(chuàng)作過程中就已產生的異質感和疏離感,運用得當,會非常有效地擴大作品的意義和情感空間”[28]。顯然,母語是藏語,但用漢語寫作的阿來,其現代漢語詩歌寫作表現出的與藏地、藏族的偉大存在相對接的書寫維度,讓他的詩歌表現出明顯的面向母語精神的非母語寫作景象。如在《人像》一詩中阿來所說的,“我眾多的姐妹就這樣在草原聚合又流散/而我是會使用文雅詞匯的/說你們是一座覘標或迷茫中一星塔尖”[8]174。

        第三,藏地寫作。人一生都與周圍環(huán)境和地點發(fā)生聯(lián)系,對這種宿命性的聯(lián)系,約翰·杜威表示,“生命是在一個環(huán)境中進行的;不僅僅是在其中,而且是由于它,并與它相互作用。……一個生命體的經歷與宿命就注定是要與其周圍的環(huán)境,不是以外在的,而是以最為內在的方式作交換”[29]15。人的出生、成長、生活及死亡都與一個或多個地方相關,在詩歌寫作(文學創(chuàng)作)中,地理意義上的人地關系不僅是重要的審美和書寫對象,還承載著地域和族群的各種喻指。對藏地的文學創(chuàng)作,學界曾經提出的“文學藏地”的概觀性概念,即是看到了藏地或藏族文學具有的這種人地關系及其對應的文學生成性[30]。作為出生、成長于馬爾康的藏族詩人,阿來的詩歌寫作無疑“一方面繼承了藏族歷史、文化和文學傳統(tǒng),有藏族文化象征符號的差異性展現;另一方面又凸顯了強烈的地方性,具有濃厚的地理風土和地方特色”[31]。其實,從阿來以家鄉(xiāng)河流的名字命名他的第一本詩集《梭磨河》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出阿來“在詩歌中書寫了藏地生活和文化,抒發(fā)了他對精神家園的追尋和熱愛,繼而藏地書寫成為阿來詩歌創(chuàng)作中最重要的母題”[32]。當然,阿來詩歌當中的藏地寫作并沒有只停留在他的家鄉(xiāng)馬爾康這個單一地域,而是深入到了嘉絨藏地或整個藏地的草原、雪山、群山之中,并積極探尋藏地歷史、文化及自然的詩歌意義。阿來將自身的詩歌寫作轉入關于藏族和藏地的民族志寫作維度,進而突顯了他自身的詩歌寫作和藏族詩歌在多民族中國是一種多元一體的格局[33]。如在《高原,遙遙地我對你歌唱》一詩中,阿來就以藏地高原為隱喻對象,表達了他對個人詩歌寫作的整體想象和具有的多民族中國格局性,“續(xù)寫我們停滯的歷史/……在你的歷史中寫下磅礴的詩章”[8]157-162。

        第四,勘探藏族和當代少數民族現代漢語詩歌的歷史維度和現代意義。從整體上看,“藏族詩人的漢語詩歌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主要表現為濃郁的宗教文化色彩、浪漫的民族天性與浪漫抒情、地理童話與魔幻表達契合而成的瑰麗意象。這些因素具有藏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為現代漢語詩歌開拓出新的創(chuàng)作景觀”[34]。而無論是面向母語精神的非母語書寫,還是藏地寫作及重視藏族傳統(tǒng)的寫作,阿來長達七年的詩歌寫作整體上表現出明顯的關于民族和地方的歷史意識、文化意識,這與20世紀80年代的主流詩歌探索有很大的不同。對阿來而言,主流詩歌是充滿現代意味的,但民族卻是歷史與傳統(tǒng)的。作為一個現代詩人,阿來橫亙在現代詩歌與藏族歷史傳統(tǒng)的寫作,在很大程度上勘探了藏族現代漢語詩歌的歷史維度和現代意義,這是他過去、現在及未來堅守的詩歌姿態(tài)。阿來說:“我最初寫詩,是八十年代初期,……走到今天,我對我的詩看得很清楚。可以不客氣地說,即使放到今天,我的詩也是很好的……今天,我的詩歌放在那個地方,和八十年代那些最好的詩相比,并不差分豪。”[35]顯然,寫現代詩歌和歸屬藏族的深遠歷史和偉大存在,成為了阿來對個人生命的存在體認和持續(xù)性追求,也讓他明白了個人的詩歌寫作在藏族當代詩歌、當代少數民族詩歌以及中國當代詩壇中的位置和意義。

        綜上所述,在與偉大存在對接的追求之下,阿來感悟到了四季輪回、人的生死繁衍是藏地和藏族人民偉大的存在原型,也是人與世界存在的不竭動力與意義。在這種重視藏地和藏族偉大存在原型的追求之下,用漢語寫作的阿來,其詩歌表現出明顯的面向母語精神的非母語寫作特征,關于民族和地方的文化書寫也讓他的詩歌成為一種典型的藏地寫作。也就是說,阿來的詩歌發(fā)現并表現了藏地和藏族人民過去、現在及未來都存在的這種偉大原型,這讓他的詩歌寫作具有明顯的民族共同體特征。

        四、結語

        藏族作家阿來個人的詩歌寫作與中國當代少數民族詩歌發(fā)展與價值建構維度有明顯的互文性關聯(lián)??傮w而言,阿來在20世紀80年代長達七年的詩歌寫作,萌生于他在馬爾康教書的孤獨生活狀態(tài)。馬爾康的群山、河流、羊群,貝多芬、舒伯特的交響樂,聶魯達、惠特曼的經典詩歌催生了阿來詩歌寫作的沖動和情感結構。對詩歌的寫作,阿來追求的是把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藏地和藏族偉大的存在對接起來,在這種對接的牽動之下,其詩歌寫作主要表現為關于人與事物孤寂存在的本質體認、關于馬爾康或嘉絨藏地的地方文化書寫及與深遠的藏族傳統(tǒng)、歷史、自然相交融幾個方面。作為用漢語寫作的藏族詩人,阿來的詩歌既是一種面向母語精神的非母語寫作,還是一種典型的藏地寫作,并極力重視和探索藏地和藏族偉大的存在原型。阿來的詩歌寫作展現出的這些努力與探索,在很大程度上讓他長達七年的詩歌寫作勘探了藏族現代漢語詩歌和當代少數民族詩歌的歷史維度和現代意義。

        注釋:

        (1)16首是從目錄上統(tǒng)計而來,但有些在目錄中算一首的詩,其實是包括多首有標題的單首詩或多個章節(jié)構成的組詩,另外兩本詩集也是如此統(tǒng)計。

        高清不卡av一区二区| 91精品国产丝袜在线拍| 99久久久精品免费| 人妻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丝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aⅴ中文系列久久免费 |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模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白嫩少妇高潮喷水av|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精品人妻潮喷久久久又裸又黄| 无码人妻中文中字幕一区二区 |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视频6| 一本无码人妻在中文字幕免费 | 日本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191在线亚洲精品| 99国产精品欲av麻豆在线观看 | 女女女女女裸体处开bbb| 久久香蕉免费国产天天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黄色| 91精品国产92久久久| 日韩少妇内射免费播放| 正在播放淫亚洲|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不卡|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妇女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自拍成人免费视频| 4399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 国产精品丝袜美女久久| 亚洲av首页在线|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免费一二三四区|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av成拍色拍| 国产精品女丝袜白丝袜| 亚洲网站一区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