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芬 汪鐵軍 趙振中 沈 靖 吳春虹 朱勤芳 陳 嵐
肺癌發(fā)病隱匿,早期肺癌無明顯癥狀,多數(shù)患者發(fā)現(xiàn)時已處于中晚期,生存率極低,患者只能通過化學治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等方法延長生存時間,但上述方法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給患者帶來持續(xù)的心理和身體負擔[1]。安寧療護即臨終關懷與舒緩治療,是對生命末期患者的一種綜合性的醫(yī)療與照護服務,側重于癥狀管理、社會心理支持和協(xié)助決策,通過解決身體、社會心理、家庭問題及規(guī)劃未來護理,讓患者在面對生命逝去時減少痛苦,安詳?shù)刈咄耆松淖詈笠怀?。本文旨在觀察早期安寧療護干預肺癌患者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我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晚期肺癌患者98例,均根據病理學診斷為肺癌晚期(處于Ⅲ期或Ⅳ期),預期壽命大于3個月。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心等重要臟器存在疾病,合并認知障礙或嚴重抑郁癥、躁狂癥等。本方案已獲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9例。
兩組均予常規(guī)干預:① 飲食護理。患者無吞咽困難情況時應自主擇食,多進食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配合水果、新鮮蔬菜等,改善飲食質量。② 壓瘡護理。肺癌晚期患者通常伴有全身性水腫,易發(fā)生壓瘡,護理人員應定時協(xié)助患者更換體位,擦洗身體,在身體易受壓部位墊上軟枕、氣圈等,避免長時間受壓。③ 疼痛管理。遵醫(yī)囑采用多模式鎮(zhèn)痛方案,即聯(lián)合應用不同的鎮(zhèn)痛方法和不同作用機制的鎮(zhèn)痛藥物,以獲得更好的鎮(zhèn)痛效果,并降低不良反應。多與患者溝通與交流,建立可信賴關系,樹立患者控制疼痛的信心。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早期安寧療護:① 綜合評估。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護理目標及患者偏好,最大程度了解患者及家屬的護理需求,幫助醫(yī)護人員制定安寧療護方案。于患者入院后進行評估,內容包括對患者身體(疼痛、疲勞、睡眠和身體功能的常見癥狀)、心理(痛苦、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社會(家庭關系、社會支持和經濟負擔)問題的評估。② 心理干預:向患者講解疾病治療及護理的必要性,介紹其原理、方法、不良反應、預防方法及副作用的治療,提高患者認識程度,過程中保持友善態(tài)度,以緩解患者緊張情緒,增強自信心,鼓勵患者和家屬積極參與治療。多數(shù)晚期肺癌患者已失去生活的希望,情緒波動較大,護理人員應在患者意識清醒時多與其溝通,了解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及心理需求。召集患者的親屬前來探望,與患者及其親屬一起分析各種有利因素,向患者家屬說明陪伴和安慰的重要性,并爭取他們的配合,以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鼓勵患者保持樂觀情緒,積極配合治療。③ 死亡教育。醫(yī)護人員通過評估患者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疾病狀況、應對能力、家庭關系等個體和社會因素,充分了解患者對待死亡的認知和態(tài)度,圍繞預后進行循證討論,從而構建死亡過程。醫(yī)護人員應深刻反思患者在臨終過程中面臨的痛苦和掙扎,將自己置于患者的位置并按照他們的意愿進行思考和行動,以更好地實現(xiàn)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通過組織患者觀看電影、電視劇、進行情景模擬等方式,與患者進行互動式教學,讓患者親身體驗死亡所帶來的情緒變化,從而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這對于臨終患者非常重要,也是死亡教育的真諦。兩組均持續(xù)干預1個月。
① 生活質量:采用癌癥患者生存質量測定量表(QLQ-C30),包括30個問題,其中5個功能量表(身體、角色、情緒、認知和社會功能),3個癥狀量表(疲勞、惡心嘔吐和疼痛)及6個單一癥狀條目(呼吸困難、失眠、食欲不振、便秘、腹瀉和經濟影響)。采用4級評分法,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② 焦慮抑郁情況:采用醫(yī)院自制焦慮抑郁量表,包含14個條目,分為抑郁與焦慮分量表,每個分量表的分數(shù)0~21分。<8分表示正常,8~10分為輕度抑郁/焦慮,11~14分為中度抑郁/焦慮,≥15分為重度抑郁/焦慮。
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年齡、QLQ-C30評分、焦慮評分、抑郁評分)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性別、病理類型)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男30例,女19例;年齡47~80歲,平均(57.3±4.4)歲;病理類型:腺癌22例(44.9%),鱗狀細胞癌12例(24.5%),小細胞肺癌8例(16.3%),其他7例(14.3%)。觀察組男31例,女18例;年齡45~80歲,平均(58.8±4.5)歲;病理類型:腺癌24例(49.0%),鱗狀細胞癌12例(24.5%),小細胞肺癌9例(18.4%),其他4例(8.2%)。兩組性別、年齡、病理類型接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 0.04、0.96,t= 1.67;P>0.05)。
由表1可見,干預前兩組QLQ-C30評分、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接近,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上述評分均較前改善,且觀察組QLQ-C30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及焦慮抑郁情況比較 ()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及焦慮抑郁情況比較 ()
組 別例數(shù)QLQ-C30評分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4950.7±4.955.8±7.012.3±3.010.2±1.912.5±2.59.9±1.7觀察組4950.4±4.669.9±7.112.0±2.86.8±0.512.1±2.06.2±1.0 t,P0.31,>0.059.90,<0.010.51,>0.0512.11,<0.010.88,>0.0513.13,<0.01
由于醫(yī)療水平的限制,目前只能通過現(xiàn)有的醫(yī)療手段維持或延長患者生命。由于多數(shù)晚期肺癌患者長期處于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中,因此提高患者臨終前生活質量,減輕身心痛苦,幫助患者更舒適、平靜地度過生命的最后階段,是醫(yī)護人員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安寧療護的主要目的是在患者臨終前提供科學合理的護理服務,從而減輕患者身體的痛苦,緩解負面情緒[2]。
多數(shù)晚期肺癌患者為中老年人,他們的生存目標更多的是減少痛苦,改善生存質量。在東方文化中,死亡的話題經常被回避或否認,人們的態(tài)度和行為植根于傳統(tǒng)文化中,實際上多數(shù)人對死亡的話題持否定態(tài)度,害怕提及,也不愿討論垂死的問題。因此,人們更關注人生規(guī)劃、健康生育、優(yōu)質教育和更好的生活,而死亡很少被提及,在教育體系中也是缺失的,導致患者在生命盡頭存在諸多困惑和遺憾無法釋懷,“接受生命的自然性”“發(fā)展死亡的概念”有助于更好地自我實現(xiàn)。死亡教育強調對生命意義的回顧和對死亡的討論,有助于更好地建立預先護理計劃,通過科學正面地引導患者理性直面生死,讓患者理性地處理各種未完心愿,最終尋求到永恒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并在不斷超越和整合中達到平和的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臨終關懷的目標并提高生活質量。
我國惡性腫瘤患者焦慮抑郁的患病率明顯高于健康人群,增加了疾病負擔[3]。將心理干預應用于肺癌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可充分挖掘個人內在自我調節(jié)的力量,與內外部環(huán)境、社會支持資源建立聯(lián)系,強化和塑造患者生存希望,尋求人生意義,增強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有效的醫(yī)患溝通可促進患者的自我接納和自我調整,激發(fā)患者的反思,對患者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進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綜上所述,安寧療護應用于肺癌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