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憨山德清“唯心識觀”解莊

        2023-10-31 15:33:18李志明
        關(guān)鍵詞:老莊德清圣人

        李志明

        (南開大學(xué)文學(xué)院,天津 300071)

        引言

        憨山德清(1546-1623),安徽全椒人,俗姓蔡,字澄印,謚號弘覺禪師。他一生致力于融通三教,主張禪教合一、禪凈雙修,為晚明佛教復(fù)興做出了重大貢獻(xiàn),并與云棲祩宏、紫柏真可、藕益智旭并稱為“晚明四大高僧”。憨山德清一生著述頗豐,除佛門著述以外,又有《觀老莊影響論》《老子道德經(jīng)解》《莊子內(nèi)篇注》《中庸直指》《大學(xué)綱目決疑》等傳世。其中《觀老莊影響論》按其自述,“創(chuàng)意于十年之前,而克成于十年之后”[1]174;《老子道德經(jīng)解》按其序文則花十五年之久;《莊子內(nèi)篇注》雖未明確說明創(chuàng)作時間,但《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實錄》云:“四十八年庚申(1620),予年七十五。春課余。侍者廣益,請重述《起信》,《圓覺》直解,《莊子內(nèi)七篇注》?!盵2]584《莊子內(nèi)篇注》序言又云:“其學(xué)問源頭,《影響論》發(fā)明已透?!盵3]1則《莊子內(nèi)篇注》一書從起念寫作到最終完成耗費心血將近三十年。①《莊子內(nèi)篇注》的具體成書過程及時間考索,可參看師瑞《憨山〈莊子內(nèi)篇注〉成書時間辯疑》(五臺山研究,2014 年第4 期)。由此可見,對于老莊的研究在憨山德清后半生的叢林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學(xué)術(shù)界圍繞憨山德清《莊子內(nèi)篇注》的研究已經(jīng)比較深入,代表性成果如李曦《釋德清〈莊子內(nèi)篇注〉研究》認(rèn)為德清基本解開了莊子哲學(xué)“有待”—“無己”—“無待”的哲學(xué)結(jié)構(gòu),并對其注莊方法與失誤之處進(jìn)行了說明;王紅蕾《憨山德清注〈莊〉動機與年代考》則對德清注解《莊子》的思想動機和注莊年代進(jìn)行了考辨;韓煥忠《高僧能解南華意——憨山德清的〈莊子內(nèi)篇注〉》則將憨山德清對《莊子》內(nèi)七篇思想要旨的解讀一一進(jìn)行了評述;李大華《論憨山德清的莊子學(xué)》圍繞“逍遙與玄冥”“方內(nèi)與方外”“真知與真人”等問題對德清在注解中展現(xiàn)的莊佛互契及相異之處進(jìn)行了分析;尚建飛《以佛法驗證“老莊之大言”——釋德清詮釋老莊思想的進(jìn)路及其特點》認(rèn)為德清將“德性論”作為老莊思想的核心存在難以自圓其說的問題,不過德清的“誤讀”卻進(jìn)一步驗證了老莊思想的價值。

        這些成果對于憨山德清思想和莊子學(xué)的研究無疑都是富有建設(shè)性的,但是仍有進(jìn)一步深入探討的空間。一是“唯心識觀”是憨山德清注解老莊的根本立場,目前學(xué)界對其思想內(nèi)涵缺少更深入的揭示;二是憨山德清注解《莊子》遵循著一定的思想脈絡(luò),目前學(xué)界缺少更為清晰的梳理,對其背后貫徹的佛禪思想還有進(jìn)一步剖析的必要。綜合以上,論文嘗試從三個方面對這一問題展開探討:一是憨山德清“唯心識觀”的思想淵源、具體內(nèi)涵及其對于老莊思想的整體判攝,二是憨山德清依據(jù)“唯心識觀”解莊的具體思想路徑,三是憨山德清以“唯心識觀”融通三教的具體途徑及其在《莊子內(nèi)篇注》中的體現(xiàn)。

        一、憨山德清“唯心識觀”對老莊思想的判攝

        憨山德清認(rèn)為非佛法不足以盡老莊之意,《觀老莊影響論·論宗趣》云:“吾意老莊之大言,非佛法不足以證,向之信乎游戲之談,雖老師宿學(xué),不能自解免耳,今以唯心識觀,皆不出乎影響矣?!盵1]173這里的“唯心識觀”即指“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憨山德清在《化生儀軌》中說:“唯吾佛出世說法四十九年,所集諸經(jīng),有一大藏,始終只說了八個字,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盵2]372可見“唯心識觀”既是憨山德清佛學(xué)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注解老莊的出發(fā)點。

        憨山德清的唯識學(xué)思想與法相唯識學(xué)有所不同,故此處有必要進(jìn)行辨析。從法相唯識學(xué)角度看,人之心識是造作萬物之因,為一切雜染生滅的根本,又被稱為阿賴耶識,人的前七識如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皆依此識建立,阿賴耶識由如來藏因一念無明轉(zhuǎn)變而來,如來藏不增不減、無染無著,又被稱妙圓真心、眾生本有之佛性。而正是在對阿賴耶識的界定及其與如來藏的關(guān)系上,憨山德清與法相唯識學(xué)存在較大分歧。按《瑜伽師地論》所述:“云何建立阿賴耶識雜染還滅相?謂略說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所以者何?由此識是有情世間生起根本……復(fù)次,此雜染根本阿賴耶識,修善法故方得轉(zhuǎn)滅。”[4]581法相宗認(rèn)為阿賴耶識作為一切雜染之根本,屬生滅法,是需要被轉(zhuǎn)滅、否定的對象,唯有修持善法,將八識轉(zhuǎn)為四智,才能證得佛果。憨山德清的觀點與此不同,他在《大乘起信論直解》中說:

        “經(jīng)云‘如來藏轉(zhuǎn)三十二相入一切眾生身中’,是則迷如來藏而為識藏,乃眾生心也。以此心乃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而成,名阿賴耶識。而此識體原是真如,亦名本覺,本無生滅。今因無明動彼凈心而有生滅,故為業(yè)識?!盵5]118

        又在《〈楞嚴(yán)通義〉補遺》中說:“由此藏性迷為阿賴耶識,變起見、相二分;藏性在識名自證分;由本性不染,名‘白凈識’,為證自證分。按論真如、生滅二門:此證自證分即是真如,其自證分即迷中本覺?!盵2]288在憨山德清看來,阿賴耶識(眾生心)固然由如來藏因一念無明轉(zhuǎn)變而來,但因其本體仍是如來藏,因此并不失其不生不滅的本來覺性。憨山德清對阿賴耶識的看法繼承自《大乘起信論》中的“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盵5]124他說:

        “《楞伽》云:如來藏為生死因,若生若滅。故今在生滅門中要顯此心為迷悟依。故云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譬如波濤依海水而有也。若據(jù)此一心真如,則了絕圣凡,故云三界唯心,則心外無一法可得。今顯圣凡迷悟因果皆生滅門收,所謂不了一法界義故,不覺動念而有無明,迷此真心變?yōu)椴刈R,故經(jīng)云識藏如來藏;故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盵5]125

        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關(guān)系如水與波的關(guān)系。水無形無相,不屬生滅;波有形相,故有生滅。水與波性質(zhì)不同,故而“非一”;波本身即水,故而“非異”。阿賴耶識即同此波,是受無明擾動下的如來藏,阿賴耶識雖有生滅、能生萬法,但其根本仍為不生不滅的如來藏。這樣一來,無論是阿賴耶識還是前七識,皆可視為真如與生滅的和合,因此證悟佛境的過程就并非如法相宗一樣需要轉(zhuǎn)滅八識,而是發(fā)掘出八識受無明覆蓋的原本清凈圓滿的如來藏性,一旦悟此如來藏性,則“一切法悉皆真如”,一切生滅亦可視為如來藏的隨緣顯現(xiàn)。

        憨山德清的唯識學(xué)思想對于我們理解他對老莊思想的整體判攝至關(guān)重要。憨山德清認(rèn)為“《莊子》一書,乃《老子》之注疏”[1]6,他對老莊思想的判攝是這樣的:

        “至若老氏以虛無為妙道,則曰谷神不死,又曰死而不亡者壽,又曰生生者不生。且其教,以絕圣棄智,忘形去欲為行,以無為為宗極,斯比孔則又進(jìn)。觀生機深脈,破前六識分別之執(zhí),伏前七識生滅之機,而認(rèn)八識精明之體。即楞嚴(yán)所謂罔象虛無,微細(xì)精想者,以為妙道之源耳。故曰,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其以此識乃全體無明,觀之不透,故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以此識體,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故曰,玄之又玄,而稱之曰妙道,以天地萬物,皆從此中變現(xiàn),故曰,天地之根,眾妙之門。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故莊稱自然。”[1]171

        在憨山德清看來,老莊體認(rèn)的道以“絕圣棄智”“忘形去欲”“無為”為特征,按佛家的修證層級看,是已“破前六識分別之執(zhí),伏前七識生滅之機”,而指向“八識精明之體”?!鞍俗R精明之體”即為阿賴耶識,按《楞嚴(yán)經(jīng)》的描述,阿賴耶識具有“罔象虛無、微細(xì)精想”,“全體無明、觀之不透”,“受不思議之熏變而生成世間萬法”的特點,與老莊之道所具有的“惚兮恍兮、杳杳冥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蘊生萬物”等特點一一對應(yīng),因此憨山德清認(rèn)為:“老氏所宗,以虛無自然為妙道,此即《榜嚴(yán)》所謂‘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者是己,此正所云八而識空昧之體也。以其此識,最極幽深,微妙難測,非佛不足以盡之,轉(zhuǎn)此則為大圓鏡智矣?!盵1]5由于老莊的妙道以阿賴耶識為最終歸依,未能上溯到阿賴耶識背后的“無始涅盤元清凈體”,因此在憨山德清看來道家思想仍不究竟,是“未打破生死窠窟”。但同時,憨山德清又運用“如來藏與阿賴耶識非一非異”的思想,對老莊之道加以肯定,他認(rèn)為老子與佛陀一樣,皆為悟道之人,其所言說的“道”,同樣是從“妙悟心”中流出的,只是因圣人的施教對象不同,故言教之深淺有所不同,“蓋古之圣人無他,特悟心之妙者,一切言教,皆從妙悟心中流出,應(yīng)機而示淺深者也”[1]161。因此,盡管老莊所謂的妙道落腳點在“八識空昧之體”,是屬生滅,但因為它同樣是圣人“妙明一心”的體現(xiàn),故不失其“真如常性”。因此對于道家弟子而言,關(guān)鍵就在于能否通過圣人所言說的“道”,而悟圣人之心(如來藏),如能悟圣人之心,則道家的一切言教均為清凈法,與佛法無異,如憨山德清所說:“若以平等法界而觀,不獨三圣本來一體,無有一人一物,不是毗盧遮那海印三昧威神所現(xiàn)。故曰:不壞相而緣起,染凈恒殊;不舍緣而即真,圣凡平等。但所施設(shè)有圓融行布、人法權(quán)實之異耳?!盵1]164

        二、憨山德清“唯心識觀”解莊的思想路徑

        憨山德清對《莊子》極為推崇,他說:“間嘗私謂中國去圣人,即上下千古負(fù)超世之見者,去老唯莊一人而己;載道之言,廣大自在,除佛經(jīng),即諸子百氏究天人之學(xué)者,唯莊一書而己。藉令中國無此人,萬世之下不知有真人;中國無此書,萬世之下不知有妙論?!盵1]163并認(rèn)為佛法有益闡明莊子之旨。

        借助佛家思想闡發(fā)莊子意旨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并不鮮見,相比較于前人注解《莊子》時缺乏固定的視角,憨山德清則明確的從“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立場出發(fā),運用唯識思想“印決”《莊子》。憨山德清認(rèn)為《莊子》內(nèi)七篇的排列順序遵循著一定的思想脈絡(luò)。他認(rèn)為《逍遙游》“乃明全體之圣人”,為“一書之宗本,立言之主意”;《齊物論》言世人“未明大道之源”“妄執(zhí)我見以為是”,意在令人見其真宰、識其本性;《養(yǎng)生主》勸誡世人若能養(yǎng)其生之主,則“天真可復(fù),道體可全”;《人間世》為“涉世之學(xué)問”,以明圣人“忘己虛心以游世”,彰顯“圣人之大用”;《德充符》則明圣人“忘形釋智,體用兩全”;《大宗師》則言圣人“道全得備,渾然大化”,可為“萬世所宗之師”;《應(yīng)帝王》則以終內(nèi)篇之意[3]101-102。概括地說,憨山德清對《莊子》的注解主要是沿著“心性論——功夫論——體用論”這條思想脈絡(luò)展開的,下文也從這三個方面進(jìn)行論述。

        從“心性論”立場出發(fā)注解《莊子》是憨山德清解莊的核心。莊子所言的“道”本有兩層含義,一是順承老子對于“道”的界定,以道為天地萬物的成因,有難以被描述,無形無相卻又客觀存在的性質(zhì),如《大宗師》云:“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6]252另一方面也指一種逍遙無待,與天地并生、萬物為一的圣人境界。圍繞如何達(dá)到“道”的境界,莊子給出了“遺形去智”“泯滅是非”“心齋”“坐忘”等一系列方法。在此過程中,莊子也旁涉心性的問題,如他認(rèn)為人的是非知見、機心智巧皆與圣人的境界相違背,是需要被否定的對象。但莊子并沒有對于人性的結(jié)構(gòu)以及人性何以如此作進(jìn)一步具體說明,憨山德清則運用“唯心識觀”對此做了深入的闡發(fā),他在《大宗師》的注文中說:

        “此明大宗師者,所宗者,大道也。以大道乃天地、萬物、神人之主。今人人稟此大道而有生,處此形骸之中,為生之主者,所謂天然之性。以形假而性真,故稱之曰“真宰”。而人悟此大道,徹見性真,則能外形骸,直于天地造化同流,混融而為一體,而為世間人物之同宗者,故曰“大宗師”者,此也。”[3]113-114

        憨山德清的這段注解仍是基于他的唯識學(xué)思想,在論述策略上是這樣的:阿賴耶識能生萬法,故“人人皆稟此而生”;阿賴耶識是生滅與不生滅的和合,人之形骸屬生滅,故而“形假”,人之“天然之性”屬不生滅,故而“性真”。若能悟此“性真”,則一切生滅與不生滅,法法皆真,故能“天地造化同流,混融而為一體”。憨山德清將大道解釋為人人本有之“天然之性”,把“所宗者,大道也”解讀為“所宗者,人之天然之性也”,這樣就把莊子所構(gòu)想的圣人境界歸入到人的心性中來,將莊子體悟大道的過程轉(zhuǎn)變?yōu)椤皬匾娦哉妗钡倪^程,于是莊子的“境界論”就變成了“心性論”。例如《齊物論》開篇提到南郭子綦“隱幾而坐,仰天長噓”,弟子顏成子游問“形故可如槁木,而心故可如死灰乎?”南郭子綦答到:“今者吾喪我?!盵6]48按莊子之意,“吾喪我”指南郭子綦已“外其形骸”,泯滅知見之我,使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合于道境。憨山德清則將“吾”解釋為“真我”,將“喪我”之“我”解釋為血肉之軀的“假我”,這種對“二我”的劃分明顯基于對阿賴耶識“真如與生滅和合”的體認(rèn);再如《齊物論》云:“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悉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按莊子之意,此“成心”當(dāng)為“師心自用”之心,是一己知見之心①《莊子》內(nèi)七篇中提到“心”時,常常對其采取警惕關(guān)照的態(tài)度,因為人之“心”常與智巧、思慮等意識活動緊密關(guān)聯(lián),而這與道的境界是相違背的。另外《人間世》云“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與《齊物論》之“師心”兩相對照,猶可見莊子對于“師心”的否定態(tài)度。而后人如郭象、成玄英、林希逸、陸西星等均認(rèn)為莊子此處是肯定“師心”,故在此作一辨析。,憨山德清則將此心解讀為“現(xiàn)成本有之真心”,并認(rèn)為“人人具有此心,人皆可自求而師之”[3]28。

        其次,用佛家“破我執(zhí)”的思想解讀莊子的功夫論是憨山德清注莊的顯著特點。莊子的功夫論主要表現(xiàn)為通過泯滅知見、擯棄機心、心齋坐忘等,達(dá)到遺形去骸、與物同一的圣人境界。憨山德清則以“破我執(zhí)”統(tǒng)攝莊子的功夫論。他在《老子道德經(jīng)解·發(fā)題》中說:

        “然雖三教止觀淺深不同,要其所治之病,俱以先破我執(zhí)為第一步工夫,以其世人盡以“我”之一字為病根?!献右嘣弧F大患若身’?!盵1]7

        “我執(zhí)”是佛教的根本問題,憨山德清曾說:“至若吾佛說法,雖浩瀚廣大,要之不出破眾生粗細(xì)我、法二執(zhí)而己。二執(zhí)既破,便登佛地?!盵1]8佛家的兩種“破我執(zhí)”一者針對人自身(人我執(zhí)),一者針對現(xiàn)象世界(法我執(zhí)),在這一視角下,莊子的功夫論也可大致分為兩種,當(dāng)他主張“心齋坐忘”“外其心知”時,則屬破除“人我執(zhí)”;當(dāng)他主張“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時,則屬破除“法我執(zhí)”。在“破我執(zhí)”的具體方法上,憨山德清主張“止觀”,他說:“以孔子專于經(jīng)世,老子專于忘世,佛專于出世。然究竟雖不同,其實最初一步,皆以破我執(zhí)為主,工夫皆由止觀而入。”[1]8“止觀”是天臺宗證入涅盤的主要途徑,智顗《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云:

        “若夫泥洹之法,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jié)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yǎng)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fā)神解之妙術(shù);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籍。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盵7]452

        “止”為停止心妄,降服煩惱;觀即觀察妄惑,達(dá)到覺悟?!爸褂^”又可稱為“定慧”,唯“止”能“觀”,唯“觀”能“止”,二者相輔相成,對立統(tǒng)一。憨山德清借鑒了天臺宗的止觀思想,并以之為莊子功夫論的主要內(nèi)容,如他認(rèn)為《齊物論》所示的體道功夫關(guān)鍵就在于“觀”:

        “雖解人我而未能忘言,若觀音聲如響,則言語相空,如此則言自忘矣。言雖忘而未能忘我,則觀自己如影外之影,觀血肉之軀如蛇跗蜩翼,此則頓忘我相,不必似前分析也。蓋前百骸九竅,一一而觀,乃初心觀法,如內(nèi)教小乘之析色明空觀;今即觀身如影之不實,如蛇蚶之假借,乃即色明空,更不假費工夫也。雖觀假我而未能忘物,故如蝶夢之喻,則物我兩忘,物我忘,則是非泯。此圣人大而化之成功也,故以“物化”結(jié)之。如此識其主意,攝歸觀心,則不被他文字?;?,乃知究竟歸趣,此齊物之總持也。觀者應(yīng)知。”[3]58

        憨山德清認(rèn)為《齊物論》是按“止觀”的深淺層次來結(jié)構(gòu)全文的:先觀人言的虛妄性,以明“言語相空”;繼而觀人身的虛妄性,以“頓忘我相”“即色明空”;最后觀萬物的虛妄性,從而“物我兩忘”合于道境。再如《應(yīng)帝王》中講述了一個神巫季咸為壺子算命的故事,壺子先示之以“地文”,次示之以“天壤”,后示之以“太沖莫勝”,而神巫季咸三次測算皆出現(xiàn)失誤,莊子通過這個故事揭示道心莫測、隨緣任用之旨。而對于壺子的三次展示,憨山德清則解釋為:

        “此下三見,壺子示之安心不測之境,此即佛門之止觀,乃安心之法也?!盵3]135

        他認(rèn)為“地文”即“安心于至靜之地,此止也”;“天壤”謂“高明昭曠之地,此即觀也”,并認(rèn)為從“地文”到“天壤”,是“言自從至深靜之地,而發(fā)起照用,如所云即止之觀也”;而對于“太沖莫勝”他解釋到:“言動靜不二也。初偏于靜,次偏于動。今則安心于極虛,動靜不二。猶言止觀雙運,不二之境也。”[3]136而前人如成玄英則認(rèn)為“地文”為“妙本虛凝,寂而不動”,“天壤”為“垂跡應(yīng)感,動而不寂”,“太沖莫勝”為“本跡相即,動寂一時”[6]306。這里憨山德清的解釋雖出于佛家視角,但與前人的解釋亦并不矛盾。

        最后,體用論也是憨山德清解莊的重要視角。憨山德清重視體用,一方面與佛門弟子“知體不知用”有關(guān),他在《示段幻然給諫請教》中說:“及宋而元,知識雖多,學(xué)人邪見不少,不墮生滅則落空見,有體無用。”[2]69另一方面則為了應(yīng)對自古以來儒家學(xué)者對佛道二家不能“涉世利生”的指責(zé)。憨山德清在《老子道德經(jīng)解·發(fā)題》中說:“或曰:三教圣人教人,俱要先破我執(zhí),是則無我之體同矣,奈何其用,有經(jīng)世忘世出世之不同耶?答曰:體用皆同,但有淺深小大之不同耳?!盵1]8在他看來,三教皆以“破我執(zhí)”為旨?xì)w,故而“體同”,同時三教亦皆有“利生之用”,故而“用同”,而對于三教“體用皆同,但有深淺大小之不同”,憨山德清解釋道:

        “若孔子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用也;明則誠,體也;誠則形,用也;心正意誠,體也;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用也。老子無名,體也;無為而為,用也;……老子則曰:常善教人,故無棄人。無棄人,則人皆可以為堯舜。是由無我,方能利生也。若夫一書所言,為而不宰,功成不居等語。皆以無為為經(jīng)世之大用,又何嘗忘世哉?至若佛則體包虛空,用周沙界,隨類現(xiàn)身。乃曰:我于一切眾生身中,成等正覺。又曰:度盡眾生,方成佛道。又曰:若能使一眾生發(fā)菩提心,寧使我身受地獄苦,亦不疲厭。然所化眾生,豈不在世間耶?既涉世度生,非經(jīng)世而何?”[1]8

        儒家以“匡持世道”為己任,故以“心正意誠”為體,以“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為用;道家因見“人心澆薄”,故要人“離欲清凈”,以“無名”為“體”,“無為而為”為用;佛家為救世人脫離苦海、“成等正覺”,故以“真如常心”為體,以“度盡眾生”為用。這樣看來,佛道二家就絕非要人摒棄世事,正是要人走向世間、涉世利生,而憨山德清的這種觀點是有其唯識思想作為依據(jù)的。正如《大乘起信論》云:“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于此心顯示摩訶衍義。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5]118憨山德清則說:

        “故云是心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故。今依此心顯示大乘義者,以法界一心具有體、相、用三大義故。今依此一心開真如、生滅二門:若約真如門,則離一切相,名言雙絕,但顯其體,不顯相、用,故云即示摩訶衍體;若于生滅門,則妄因真起,即顯相用。故于生滅門中,具顯體相用三大之義,是故名大?!盵5]118

        真如門揭示佛性的超言絕相、不可言說性,故而能顯其體,不顯相用;生滅門剖析世間萬象,一切“有為”均屬生滅。雖然生滅是“妄因真起”,但若從“悟”的角度看,則一切生滅均是真如的隨緣顯現(xiàn),真如必依生滅門才能顯示相用,即佛法必須在“有為”中揭示自身的體用,而永明延壽在《宗鏡錄·序》中也曾說:

        “……不知性相二門,是自心之體用。若具用而失恒常之體,如無水有波。若得體而闕妙用之門,似無波有水。且未有無波之水,曾無不濕之波。以波徹水源、水窮波末,如性窮相表,相達(dá)性源。須知體用相成,性相互顯?!盵8]

        因此重視“有為”是憨山德清唯識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他在《太和庵真如庵記》中曾對修道弟子摒棄“有為”的行為進(jìn)行嚴(yán)厲批判:“未悟空宗之體,而棄有為之行,詎非枵腹以待王膳,望濟其饑乎?所謂有為雖偽,棄之則功行不成;無為雖真,擬之則圣果難克。茍能達(dá)性空而建萬行,可謂理事雙修,真妄一契者也。”[2]464正因此,體用論成為憨山德清注解莊子的重要視角,《大宗師》一文中描述古之真人:

        “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為時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盵6]239

        一般來說,莊子是視“刑”“禮”“德”“知”為體道的阻礙的,而這里的說法卻完全相反,因此有學(xué)者認(rèn)為該段屬衍文。對于這種矛盾,憨山德清是這樣解釋的,他將“以刑為體”解釋為“刑者,不留其私,謂中心一私不留,以為其體”,將“以禮為翼”解釋為“雖忘禮法,猶假禮以輔翼,可行于世”,因此上面的整段文字便可被理解為“言既游世,不可出于禮法之外”,而只要“中心一私不留”,擯棄“我執(zhí)”,“無心而游”,則一切禮法均不會成為束縛,因此也就“雖行而不勞也”[3]107-108,這與他“悟其性真,法法皆真”的唯識思想是相一致的。再例如《應(yīng)帝王》云:

        “泰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盵6]293憨山德清則解釋道:

        “此言泰氏超越有虞,虛懷以游世,心閑而自得,且物我兼忘?!疗涞掠蒙跽妫灰匀藗?。即已超凡情,安于大道非人之境,而不墮于虛無。且能和光同塵,而未始拘拘自隘。此泰氏之妙也。蓋已得大宗師之體,而應(yīng)用世間,特推緒余以度世。故云‘未始人于非人’。”[3]131

        在憨山德清看來,泰氏并未因已悟其“性真”,便摒棄凡塵,恰恰相反,泰氏之所以超越有虞氏,正在于他已超越凡塵卻又能“和光同塵”,此時屬生滅的世俗生活已不再被視為遮蔽真理的存在,而是法法皆真、事事順理。如此便是有體有用,既能“安于大道非人之境”,又能走向世間,悟其真如而不礙生滅。

        三、憨山德清“唯心識觀”解莊與融通三教

        憨山德清對三教的統(tǒng)攝同樣是從“心性論”“功夫論”“體用論”三個層面展開的。具體表現(xiàn)為首先通過“唯心識觀”從心性本體層面說明三教本質(zhì)的相通,繼而用佛家修證層次說明三教在功夫論和體用論層面又各有區(qū)別,最后說明三教本質(zhì)為一,應(yīng)當(dāng)“相須為用”。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憨山德清融通三教的理論基礎(chǔ)。《觀老莊影響論·論教源》云:“蓋古之圣人無他,特悟心之妙者,一切言教,皆從妙悟心中流出,應(yīng)機而示淺深者也,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盵1]161憨山德清認(rèn)為三教皆依此“妙心”建立,以此“妙心”為旨?xì)w,他說:“三教之學(xué)皆防學(xué)者之心,緣淺以及深,由近以至遠(yuǎn)?!盵1]166所謂“皆防學(xué)者之心”,即防止人本有之清凈之心因無明妄念而敗壞。在他看來,孔子為“防學(xué)者之心”,故“以仁義禮智授之,姑使舍惡以從善,由物而入人。修先王之教,明賞罰之權(quán),作《春秋》以明治亂之跡,正人心,定上下,以立君臣父子之分,以定人倫之節(jié)?!盵1]166老子為“防學(xué)者之心”,故主張“絕圣棄智”“剖斗折衡”“離欲清凈,以靜定持心,不事于物,澹泊無為”[1]166。這樣一來,儒、道雖主張不同,卻皆有濟世利生之心,因此憨山德清稱孔子“觀其濟世之心,豈非據(jù)菩薩乘,而說治世之法者耶?”[1]166,亦稱老莊“觀其慈悲救世之心,人天交歸,有無雙照,又似菩薩”[1]168,所以他認(rèn)為三教之心皆同佛心,孔、老二圣為“吾佛密遣二人,而為佛法前導(dǎo)者”[1]166。

        宋代高僧契嵩在《廣原教》曾云:

        “古之有圣人焉,曰佛,曰儒,曰百家。心則一,其跡則異。夫一焉者其皆欲人為善者也,異焉者分家而各為其教者也?!蚪桃舱呤ト酥E也,為之者圣人之心也,見其心則天下無有不是,循其跡則天下無有不非,是故賢者貴知夫圣人之心?!盵9]

        憨山德清延續(xù)了契嵩對“圣人之心”與“圣人之跡”的劃分,他說:“是知三教圣人所同者心,所異者跡也。以跡求心,則如蠡測海;以心融跡,則似芥含空?!盵1]10他認(rèn)為圣人之心無不相同,圣人之跡(三教的思想言教)則有差異,若“以跡求心”,將具體之言教當(dāng)作圣人之心,則三教之間就會軒輊難通,是“以蠡測?!?、拘拘自隘;而若能“以心融跡”,則如芥子雖小卻能容納無邊虛空,三教亦皆可融于一心之內(nèi)。三教之所以“跡異”,則是因為“良由眾生根器大小不同,故圣人設(shè)教淺深不一”[1]165。這里憨山德清借助佛家的修證法門,對儒、道二家的功夫論和體用論進(jìn)行了評判。佛教的修證法門從低到高共有五種,分別為“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又分別對應(yīng)著五界眾生。憨山德清認(rèn)為,孔子之教法是“欲人不為虎狼禽獸之行”,故“設(shè)仁義禮智教化為堤防,使思無邪,姑舍惡而從善”,“定名分,正上下”,使人“由物而入人”,但因“未離分別”,“其所言靜定功夫,以唯識證之,乃斷前六識分別邪王之思,而以七識為旨?xì)w之地”[1]171,故而其修證法門屬于最淺的“人乘”。對于道家,“其靜定工夫,舉皆釋形去智,離欲清凈。所謂厭下苦粗障,欣上凈妙離,冀去人而入天。按教所明,乃舍欲界生,而生初禪者,故曰‘宇泰定者,發(fā)乎天光’”[1]168,因此屬“天乘”。而佛法最為究竟,“佛則超圣凡之圣也,故能圣能凡,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乃至異類分形,無往而不入”[1]165。

        憨山德清認(rèn)為三教雖有修證層次的不同,但卻同等重要,《觀老莊影響論·論行本》云:“究論修進(jìn)階差,實自人乘而立,是知人為凡圣之本也?!墒怯^之,舍人道無以立佛法,非佛法無以盡一心。是則佛法以人道為镃基,人道以佛法為究竟?!盵1]169在他看來,“孔助于戒,以其嚴(yán)于治身;老助于定,以其精于忘我”,正因有儒、道二家,佛法才更易于被接受??傮w而言,他認(rèn)為儒、道二家需與佛“相須為用”,因為“執(zhí)孔者,涉因緣;執(zhí)老者,墮自然”,而只有佛法達(dá)到了“究竟一心”的境界,因此儒道要以佛法為最終旨?xì)w;而佛家雖能“究竟一心”,但卻必須依托人天才能設(shè)教,故而佛家不能離開儒道。同時,憨山德清又指出,若能悟此“一心”,則“五乘之法,皆是佛法;五乘之行,皆是佛行”[1]165。在他看來,儒、道、釋三教皆依“真如常心”設(shè)教,盡管三教之跡屬生滅,但若能悟其“如來藏”,則一切教法均為如來藏的隨緣顯現(xiàn),“一切諸法,但是一心,染凈融通,無障無礙”[1]164。

        憨山德清融通三教的思想在《莊子內(nèi)篇注》中亦有鮮明體現(xiàn),那就是他不僅“以佛解莊”,同時也“以儒解莊”。例如《德充符》中魯哀公問孔子何為“德不形”,孔子答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nèi)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盵6]220按莊子之意,“水?!敝髦荚谡f明圣人的德行湛淵澄凈,可以取法為準(zhǔn),“成和之修”指圣人依乎天理,與天地萬物混融,合于“道境”;“德不形”指圣人合于“道境”但不顯露自身,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之意;同時,圣人合道,無為而治,因此“物不能離”,此正如“道”雖不以具體形象出現(xiàn),但是萬物運作均不能離“道”。憨山德清則將“德者,成和之修也”斷句為“德之成,和之修也”,并認(rèn)為此句乃發(fā)明《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dá)道”之意,并評價到:“觀孔子對哀公之言……何等正大精確?!盵3]97再如《人間世》中葉公子高出使齊國,向孔子請教如何避禍,孔子答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盵6]161憨山德清對于莊子引述孔子的話,是這樣解釋的:“莊子誹仁義,獨于人之事君,以義為主,又以死忠為不善。今言人臣之事君,無往而非君,乃忠之盛也。此老何曾越世故耶?”[3]76同時他又評價《人間世》一篇云:“《莊子》全書,皆以忠孝為要名譽、喪失天真之不可尚者,獨《人間世》一篇,則極盡其忠孝之實,一字不可易者。誰言其人不達(dá)世故,而恣肆其志耶?且借重孔子之言者,曷嘗侮圣人哉?”[3]77在他看來,莊子并非有心要否定孔子的仁義忠孝,只是因世人以“仁義忠孝”為沽名釣譽之具,“有喪天真”,故而才否定孔子。

        這樣憨山德清“以儒解莊”,實際上也折射了他“儒道相通”的理念,再如莊子對于孔子的矛盾態(tài)度自古以來即被人們津津樂道,而憨山德清則認(rèn)為:“因人之固執(zhí)也深,故其言之也切。至于誹堯舜,薄湯武,非大言也,絕圣棄智之謂也。治推上古,道越羲皇,非漫談也,甚言有為之害也。詆訾孔子,非詆孔子,詆學(xué)孔子之跡者也?!盵1]166他認(rèn)為莊子“非詆孔子”,因為孔子之心為濟世利生之心,亦是人道之根基,所以莊子時常借重孔子的話;另一方面,他認(rèn)為莊子真正要否定的,實為“學(xué)孔子之跡者”,即“執(zhí)先王之跡以掛功名,堅固我執(zhí),肆貪欲而為生累,至操仁義而為盜賊之資,啟攻斗之禍者”[1]166。這樣在憨山德清看來,莊子主出世而不棄孔子之言教,雖批判仁義忠孝但實已悟孔子之心,因此莊子的做法正是“以心融跡”、不拘泥一家之言的表現(xiàn),也是佛家所謂悟其一心、法法不礙思想的體現(xiàn),因此憨山德清稱莊子謂“上下千古負(fù)超世之見者”。應(yīng)當(dāng)說,憨山德清的解釋,對于揭示莊子思想的深刻性,豐富莊子的哲學(xué)思想體系,以及更好地理解三教關(guān)系,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猜你喜歡
        老莊德清圣人
        大師道
        明亮的眼睛
        吹響老莊全面振興的“沖鋒號”
        德清裸心堡
        文化交流(2019年10期)2019-11-22 10:41:21
        走路看腳下
        徐德清:往來于中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詩和遠(yuǎn)方”
        華人時刊(2018年15期)2018-11-10 03:25:24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52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8
        謊言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CHINA TODAY(2014年8期)2014-09-27 20:04:47
        加勒比东京热一区二区| 女的把腿张开男的猛戳出浆| 国产亚洲av人片在线播放| 性感美女脱内裤无遮挡|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小视频 |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新片|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蜜桃| 中文字幕爆乳julia女教师|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激情 |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男女在线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av成熟国产一区二区| 免费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成人久久| 日韩国产自拍成人在线| 青青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人妻人伦精品1国产盗摄 | 亚洲又黄又大又爽毛片| 国产一区亚洲二区三区极品|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在线| 久久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高清亚洲精品| 一级r片内射视频播放免费| 国产黄在线观看免费观看不卡|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100|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在线|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日本| 在线观看视频日本一区二区| 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免费| 中文AV怡红院| 久久久国产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夜夜夜精品国产| 精品三级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每天更新的免费av片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