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鼎文,周 恒
(1.貴州省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陰底彝族苗族白族鄉(xiāng)農業(yè)服務中心,貴州 畢節(jié) 551715;2.貴州省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野角鄉(xiāng)農業(yè)服務中心,貴州 畢節(jié) 551718)
母牛難產的原因較多,母牛產力不足、產力異常,胎兒異常,如胎兒過大、雙胎和胎位不正等均可引起難產。
母牛難產時腹圍增大,分娩時間延長,起臥不安,陣縮和努責微弱,伴隨腹痛,其拱背呻吟,有時可見胎兒一肢(或兩個蹄子)露在陰戶外,但不能產出。
為正確助產,需檢查產道、胎兒及母畜狀態(tài),確定難產的原因及性質。
2.1 產道檢查 清洗和消毒母牛外陰部及檢查者的手臂,人員手臂涂液體石蠟或肥皂水后伸入母牛產道,檢查產道、盆腔是否狹窄,子宮頸口是否完全開張,有無扭轉現(xiàn)象,產道是否干燥以及有無水腫和損傷等。
2.2 胎兒檢查 檢查者手臂伸入胎膜內,檢查胎兒進入產道的程度,及正生或倒生,胎向、胎勢、胎位,胎兒死活等情況。
3.1 母牛發(fā)生難產時,若檢查確認胎兒是活胎,但右側腕關節(jié)屈曲,則可用產科梃抵于胎兒胸前與不正肢之間,由助手往里推,往上抬,術者右手順勢下滑握住胎兒右前肢蹄子,順勢緩慢牽引胎兒,使胎兒順利娩出。產后立即給母牛注射抗生素和縮宮素,防感染,同時補充營養(yǎng)。
3.2 母牛分娩后,子宮收縮弛緩無力,造成胎衣不下時,應對胎衣進行剝離。母牛取前高后低體位站立保定,尾巴縛于一側,掏盡直腸內糞便,向子宮內注入10%氯化鈉溶液1 000 mL 后,術者用左手握住外露的胎衣輕輕拉緊,右手沿胎衣表面伸入子宮內,由近到遠、由上到下,用中指和食指夾住胎盤的絨毛膜,再用拇指從母子胎盤結合處的周緣推壓,分離胎兒胎盤和母體胎盤。周緣剝開后,輕輕捻轉,將胎兒胎盤從宮阜上剝離下來。如此逐個剝離,步步深入,里外配合,直至胎衣全部剝完。
3.3 術后用0.2%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子宮三次,再撒上青霉素800 萬單位,并觀察母牛全身反應及子宮變化。
術后靜脈注射5%葡萄糖100 mL,黃芪多糖注射液30 mL,10% VC 50 mL。
用板藍根30 mL稀釋青霉素2 000萬單位,雙黃連20 mL 稀釋鏈霉素600 萬單位進行肌肉注射,每天2次,3 d為一療程。
3.4 中藥治療可用補中益氣湯:黃芪100 g、黨參90 g、白術80 g、當歸50 g、升麻70 g、陳皮100 g、艾草60 g、甘草35 g、大棗100 g、白芍100 g、柴胡65 g、熟地90 g、益母草85 g,煎水灌服。
給予母牛充足的糖鹽水,多喂易消化的青草,適當補充精料,以吃八成飽為宜。注意喂給母牛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飼料,并適當加強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