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志剛 莊新
古代一些官員在為官過程中,非常重視民情。他們秉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了解存在的問題、解決疑難雜癥、化解各種糾紛,做一些打基礎(chǔ)、作鋪墊、利長遠的事情,最終做出了政績,贏得了百姓愛戴。
侯鳴珂在同治四年被任命為陜西孝義廳(今柞水縣)同知。當時孝義廳遭災(zāi),戶戶斷炊、餓殍遍地。
侯鳴珂上任之后,一方面向朝廷匯報災(zāi)情,請求賑濟,等到賑濟下來之后,他帶領(lǐng)車隊將糧食運送到各地,拯救災(zāi)民兩萬多人;另一方面,侯鳴珂號召百姓搞生產(chǎn)自救,與百姓一塊上山挖地、下田插秧。
侯鳴珂更以儉樸的作風嚴格要求自己。他給自己和家人定下的規(guī)矩是:“一日三餐,不得過斤;洋芋、苞谷、糠菜各三一,不得妄加細糧?!?/p>
侯鳴珂所在廳衙有一個叫余言吉的小吏,不甘忍受儉樸生活,向百姓勒索了十斤豬油,自己留下一半,將剩下的一半暗地里送給侯鳴珂夫人。
侯鳴珂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氣,將余言吉削職為民,責令其妻將豬油還給百姓。
侯鳴珂率先垂范,贏得了百姓愛戴。等到侯鳴珂離任之時,當?shù)匕傩諡榱烁兄x他,敬送給他“仁德如春”巨匾。
林則徐在各地為官過程中,其治水之功常被百姓稱贊。他在江蘇主政時間較長,其在江蘇治水業(yè)績亦頗為顯著。
當時江蘇澇災(zāi)嚴重,林則徐就如何疏浚除澇進行調(diào)查。林則徐發(fā)現(xiàn),疏浚河水直通??谶@個方案花費太大且沒有切實效用,故采取就近疏通到河的方案,既疏通河水,又可以利用此水灌溉農(nóng)田。
林則徐建議,在河口建閘壩,既防潮汐泥沙進入,又可使所積之水從所建之壩歸海。閘壩建好之后,林則徐親自把關(guān),如遇堤壩“有崩塌的危險”,便下令逐段“挑砌加固”。水利工程完成之后,在以后的水利應(yīng)用中受到檢驗,成效顯著。
林則徐根據(jù)江蘇不同地區(qū)、不同水情具體情況而采取不同應(yīng)對之策。在高堰,他多設(shè)閘放水,減輕壓力;在太湖,他側(cè)重在下游進行疏通,防止侵占良田;在海州,他注重疏導防澇,因地制宜,成效明顯。
嚴象祖在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 年)被授吉州判官。上任之后,面臨盜寇猖獗的情況,有人提出“清野”之策。嚴象祖認為,如果采取堅壁清野的政策,固然會消滅盜賊,會出一時政績,但會產(chǎn)生危害百姓的后果。嚴象祖通過“嚴保伍、結(jié)士兵、聯(lián)廂禁”這樣強基礎(chǔ)、壯實力的舉措,最終平穩(wěn)地消除了寇亂。
嘉慶年間,阮元出任兩廣總督。當時嶺南地區(qū)比較偏僻,文化不發(fā)達。在粵近十年間,阮元看到廣東“束書不讀,不立文字之流弊”,決定大興文化之事。當時在粵興文,雖然推進過程比較艱難,但是非常重要,阮元下決心著力打造文化政績。在粵期間,阮元修《廣東通志》,創(chuàng)學海堂,建三水行臺書院,培養(yǎng)漢學人才,開廣東近代文化興盛之端。
清廉自守、剛直不阿是古代清官的基本標準。
東漢名臣楊震,先后擔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等職,一生廉潔奉公廣為稱頌。前往東萊郡上任時,楊震路經(jīng)昌邑縣。昌邑縣令王密聞知,即前去拜謁。
王密是荊州人,楊震在荊州刺史任上,曾舉薦他為茂才。王密以此為起點步入仕途,從而出任昌邑縣令。他為了報答楊震的舉薦之恩,當天晚上,懷揣黃金送給楊震。
楊震卻不為所動,斷然拒收,并且嚴肅地問王密:“我了解你王密,你卻不了解我楊震,這是為什么呢?”
王密婉言道:“夜深了,無人知曉此事?!?/p>
楊震卻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說沒人知道!”
王密滿臉慚色,只好告辭。后人因此而稱楊震為“四知先生”或“楊四知”。
昌邑縣老百姓為了紀念楊震拒金的廉行,后來特地在他辭金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四知廟”,此廟又稱作“四知臺”或“辭金臺”。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古代政績評價的重要標準。我國歷朝歷代的政績考察均可見生態(tài)保護和治理的內(nèi)容,督促政府官員注重綠化,治理環(huán)境。
明嘉靖年間,黃河泛濫,泥沙阻塞河道,幾名負責官員均治水無效,后朝廷派劉天和治理河道。
赴任后,劉天和以“不恥下問”的態(tài)度,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diào)查了解。當時已有引黃河或浚閘河兩種方案,他相度河道之遠近、工役之巨細,權(quán)衡利害之輕重,僅十天便拿出了施工方案。治河計劃得到朝廷的允準。
劉天和率民疏通汴河,又疏通山東數(shù)十條支流,僅用兩三個月就完成治河工程,同時上疏減免平民賦稅。
劉天和在一年間動員百姓植樹上百萬株,在觀察黃河泛濫與植被分布實情的同時,總結(jié)歷代植柳固堤的經(jīng)驗,提出了“植柳六法”并廣泛應(yīng)用。之后,河堤兩岸所形成的茂密防護林有效抵御了風浪沖刷和雨水侵蝕。劉天和的綠化、水利建設(shè)經(jīng)驗也為明清官員所繼承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