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丹,夏 薇,易紅霞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生殖醫(yī)學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0
不孕癥指夫妻雙方在維持正常性生活且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情況下,同居一年之后仍未懷孕。臨床上將其分為原發(fā)性不孕與繼發(fā)性不孕兩種類型[1-2]。我國不孕癥人群占比高達12.5%~15.0%,不孕癥已成為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問題[3]。長期不孕狀態(tài)對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患者出現焦慮、羞恥以及自我懷疑等負性情緒,嚴重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社會關系發(fā)展[4]。當前針對不孕癥患者主要以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術治療為主,但其移植成功率有待提高,大部分患者仍會經歷反復失敗,不僅導致患者自尊水平受損以及自我效能感缺少,同時也對患者妊娠結局造成負面影響[5]。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薩提亞模式的心理干預對IVF-ET 技術反復失敗患者負性情緒及自尊水平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0 年10 月—2022 年2 月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行IVF-ET 技術治療失敗次數在3次以上的82例不孕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41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4~37 歲,平均年齡(30.45±6.45)歲;文化程度為高中學歷25例,大學學歷16例;不孕癥類型為原發(fā)性不孕癥21例,繼發(fā)性不孕癥20例。研究組患者年齡23~34 歲,平均年齡(28.72±5.28)歲;文化程度為高中學歷27例,大學學歷14例;不孕癥類型為原發(fā)性不孕癥18 例,繼發(fā)性不孕癥23 例。納入標準:(1)影像學檢查符合不孕癥臨床診斷標準[6]。(2)IVF-ET技術失敗次數不少于3 次。(3)年齡23~37 歲。(4)患者及其家屬已知曉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研究過程中已采取避孕措施。(2)患者或其配偶已確診無生育能力。(3)精神狀態(tài)異常無法配合研究者。(4)合并其他重大基礎疾病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心理干預:(1)建立微信交流群,加強護患之間以及病友之間溝通交流,及時解決患者研究過程中面臨的問題。(2)再次接受治療前對夫妻雙方實施心理輔導,進行IVF-ET 技術相關知識宣教,幫助患者釋放既往移植失敗經歷導致的焦慮、恐懼、氣餒等不良情緒。(3)借助治療成功案例向患者展示本次治療方案的優(yōu)勢,增強患者治療信心,提高其治療配合度。(4)引導患者家屬參與治療過程,鼓勵其主動了解患者心理壓力并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減少家庭以及社會給患者帶來的壓力。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薩提亞模式的心理干預:(1)以心理專家為指導,經管醫(yī)生、責任護士為主要成員成立心理干預團隊,促進組員之間建立信任機制,小組成員接受規(guī)范化培訓后對患者進行不孕癥以及IVF-ET技術相關知識培訓以及健康宣教,同時加強小組成員薩提亞模式學習理念,提高自身專業(yè)心理干預能力,該階段實施周期為2周。(2)向患者講解冰山理論,幫助患者尋找內在效能,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念,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既往IVF-ET 失敗及當前困難。鼓勵患者以自身為中心進行自我協(xié)調,體驗良好溝通的優(yōu)勢與不良溝通的劣勢,以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及自尊水平,該階段實施周期為4周。(3)引導患者回顧自身生命歷程,通過回顧性思維幫助患者發(fā)現自身不良行為,實現患者自我認識重組及整合,從而養(yǎng)成開放樂觀的應對態(tài)度,該階段實施周期為4周。(4)指導患者進行冥想練習,通過自我重組與整合進行積極的自我評價,主動分享當前面臨的憂慮與計劃解決方式,拉近成員聯(lián)系,提高患者“立足眼前、活在當下”意識,幫助患者走出既往IVF-ET技術失敗形成的困境,該階段實施周期為2周。
(1)負性情緒。采用醫(y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7]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負性情緒。HAD 量表由焦慮和抑郁2 個分量表組成,共14 個條目,采用3 級評分法,總分0~42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越高。(2) 自尊水平。采用羅森伯格自尊量表(RSEC)[8]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的自尊水平。RSEC量表采用單因素結構從10個方面對患者自尊水平進行評價,滿分為10~40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自尊水平越高。(3)自我效能感。采用中文版不孕癥自我效能感量表(ISE)[9]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的自我效能感。ISE 量表從情緒自我管理和日常心理狀態(tài)2 個維度共16 個條目評價IVF-ET 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采用9 級評分法,總分16~144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強。(4)妊娠結局。干預3 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胚胎著床、妊娠、流產等不同妊娠結局發(fā)生情況及活產分娩率。移植40 d 后通過腹部彩超可觀察到孕囊,表明胚胎已發(fā)生著床,當患者血液及尿液中均可檢測出HCG 時則表明患者已發(fā)生妊娠,若患者懷孕期間出現腹部突發(fā)疼痛及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同時伴有少量妊娠物流出,則提示患者有流產可能。
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HAD 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HAD 量表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AD量表評分情況(±s) 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AD量表評分情況(±s) 分
a 表示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b 表示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研究組(n=41)對照組(n=41)時間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焦慮評分18.65±2.23 13.86±2.71ab 19.24±1.72 15.58±2.45a抑郁評分17.49±2.56 11.71±2.55ab 17.22±2.84 14.23±3.67a總分36.14±3.40 25.57±3.72ab 36.46±3.32 29.81±4.41a
干預前,兩組患者RSEC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RSEC 量表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RSEC量表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RSEC量表評分情況(±s) 分
組別研究組(n=41)對照組(n=41)t值P值干預前25.45±4.93 23.96±1.83 1.814 0.073干預后28.53±4.46 25.74±4.82 2.720 0.008 t值2.967 2.211 P值0.004 0.030
干預前,兩組患者ISE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ISE 量表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ISE量表評分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ISE量表評分情況(±s) 分
a表示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b表示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研究組(n=41)對照組(n=41)時間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情緒自我管理61.35±12.41 72.28±12.36ab 59.86±11.23 65.54±12.85ab日常心理狀態(tài)36.93±8.95 43.82±8.89ab 35.72±8.38 39.53±8.21ab總分98.28±15.30 116.10±15.23ab 95.58±14.01 105.07±15.25ab
干預3個月后,研究組患者胚胎著床率、妊娠率及活產分娩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流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妊娠結局及活產分娩情況 例(%)
IVF-ET 技術是當前臨床針對不孕癥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由于胚胎著床過程復雜,且其受年齡、遺傳等諸多因素影響,導致患者IVF-ET 技術失敗率較高,患者因生育能力缺損易產生焦慮、自卑等不良情緒,對其生活水平及社會關系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10]。IVF-ET技術反復失敗不僅加重患者軀體不適,同時其高昂治療費用以及治療結果的不確定性均可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患者HAD 量表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采用基于薩提亞模式的心理干預通過弱化患者病態(tài)觀念,提升患者溝通能力及自我價值感,從而減少患者焦慮情緒產生,促進其心理發(fā)展[11]。同時通過鼓勵患者積極分享自身感受,提高患者社交能力,幫助患者全面認識自身價值,對于提升其自尊水平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RSEC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通過心理干預能夠明顯提高患者自尊水平,降低其自卑感與羞恥感。基于薩提亞模式的心理干預采用冥想、交流等方式來提高團體之間的共情感,促進患者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提高患者生活期待值及治療信心,從而有助于增強其自我效能感[12]。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后,研究組ISE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采用薩提亞模式的心理干預對于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與王新敏等[13]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后,研究組受精率及妊娠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流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通過薩提亞模式進行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妊娠結局。同時通過隨訪還可發(fā)現,研究組患者活產分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采用薩提亞模式進行心理干預對于提高患者IVF-ET 技術成功率也具有積極作用,這一研究結果與陳曉等[14]研究結論相同。
綜上所述,采用基于薩提亞模式的心理干預能夠有效減少IVF-ET 技術反復失敗患者負性情緒,提升其自尊水平及自我效能感,改善患者妊娠結局,提高其活產分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