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形式,藝術類課程建設是藝術教育的主要途徑[1],藝術類課程建設是高校加強美育工作、提升育人成效的主要載體。不同于專業(yè)藝術院校的教育模式,綜合性高校的小提琴通識課程應以美育育人為先手,以音樂欣賞為抓手,以實踐入門為推手,根據(jù)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特點采取適合大學生的教學方法,建設普及類美育通識課程,發(fā)揮特色美育課程的育人成效。
1 小提琴美育通識課程育人意義
小提琴美育通識課程面向綜合性高校大學生開設,旨在通過美育課程使學生了解小提琴演奏藝術,學會欣賞中西方音樂,以幫助其提升審美素養(yǎng)與陶冶情操,優(yōu)化思維模式,為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提供美育支撐。
首先,有利于增強美育課程的思想引領價值,提高小提琴課程育人站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認為,美育的基本價值在于滿足和提高人的審美需要,提高人的思想水平,使個體獲得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協(xié)調發(fā)展。大學生美育通識課程教學側重于育人,溫潤滋養(yǎng)心靈,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大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育人成為高校美育的主要功用。小提琴美育通識課程通過教授紅色經(jīng)典內容,挖掘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在小提琴教學中融入了思政元素,將美育課程作為思政教育的落腳點[2],從而強化課程思想引領作用與藝術教育的育人屬性。
其次,有利于普及藝術教育,增強小提琴藝術吸引力,擴大美育課程覆蓋面,強化學生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參與感。問卷調研結果顯示,82.28%的大學生對藝術感興趣,但44.57%的大學生對藝術僅有一定的了解(注:該問卷為多項選擇題)。原因在于,專業(yè)的美育教育覆蓋面不廣,知識壁壘較高,學生入門難、進階難,參與感不強。很多學生童年時期有過學習藝術的興趣,但由于種種原因錯失機會,對藝術學習存在畏難情緒,有勇氣付諸實踐走近藝術的不多,但仍有部分學生會出于彌補童年時期的遺憾而選修小提琴課程。高校美育課程有利于營造美育氛圍,幫助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藝術,走近音樂,陶冶情操、培養(yǎng)愛好,提高學生學習藝術的參與度。
再次,有利于深化藝術理論與實踐的聯(lián)系度,提升小提琴藝術實踐系統(tǒng)性,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獲得感。問卷調研結果顯示,有94.54%的大學生積極參加校園活動,而僅有48.49%的學生樂于參加藝術實踐活動(注:該問卷為多項選擇題)。課程學業(yè)壓力較大是造成大學生在思想上對于美育實踐重視程度不夠、制約美育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小提琴通識課程立足于音樂實踐教學體系,以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幫助大學生收獲音樂知識,培養(yǎng)團隊意識,激發(fā)學習興趣,發(fā)揮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藝術普及教育質量,增強大學生選修藝術類通識課程的獲得感。
最后,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模式,幫助其優(yōu)化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視角,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綜合性高校大學生學習藝術類通識課程,定位點不在于追求樂器演奏的精通度,而是在課堂教學中探索音樂和藝術的世界,開闊視野、優(yōu)化思維模式、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小提琴通識課程針對大學生特點開設,通過小提琴左手技巧訓練刺激右腦潛能開發(fā),通過左右手協(xié)同配合訓練優(yōu)化學生大腦活躍度,通過藝術思維訓練優(yōu)化學生科研思維模式,通過音樂美育促進大學生“五育”全面發(fā)展進步。
2 大學生小提琴美育教學模式
小提琴美育通識課程作為特色美育育人課程,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應遵循立德樹人、因材施教的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綜合考慮大學生頭腦靈活、自制力較強、專注度優(yōu)秀、藝術理解力強、接受速度快,但是學業(yè)壓力較大,能夠用于接受美育教育的時間相對有限的實際情況,側重音樂欣賞與藝術氛圍營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實現(xiàn)美育育人效率最優(yōu)化。通過科學設置普及性課程內容、創(chuàng)新小提琴集體課教學模式、突出強化美育育人功效等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2.1 科學設置小提琴課程內容
2.1.1 感知美:音樂入門與欣賞
高校小提琴通識課程教學,在音視頻播放、音樂知識面授與現(xiàn)場演示實踐相結合的全方位、立體化教學環(huán)境中,以音樂欣賞為切入點,從著名交響曲和小提琴曲欣賞著手,介紹交響樂和小提琴的基本知識,啟發(fā)學生的音樂感知,營造濃厚的藝術氛圍。教師通過對世界著名交響樂團介紹、著名作曲家介紹、名曲賞析、音樂會欣賞禮儀介紹等多維度的全面講解,幫助學生迅速了解交響樂欣賞的基本知識。通過教授五線譜、節(jié)奏與節(jié)拍、符號與術語、音程與調式等方面的內容,引導學生系統(tǒng)性地學習基本樂理知識。通過交響樂與小提琴基礎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音樂,感受和體悟音樂之美。
2.1.2 實踐美:小提琴藝術實踐
相比于傳統(tǒng)音樂理論課教學,大學生小提琴通識教育顯得生動而不枯燥。在高校小提琴通識課程美育育人過程中,應強化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更全面地展示小提琴藝術魅力。從持琴姿態(tài)講起,逐步推進到空弦練習、手指練習、基礎把位練習、音階練習、樂曲練習。大學生頭腦靈活,理解力強,對專業(yè)技術期待不高,重在熏陶體驗。因此,教師無需糾結于動作規(guī)范與細節(jié),在標準化教學基礎上,可以弱化基本功訓練時長,加快實踐教學體驗進度,培養(yǎng)學生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和素養(yǎng)。在小提琴藝術實踐教學形式上,通過結合齊奏、重奏等多種形式,培養(yǎng)大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協(xié)作意識,增強課程趣味性,吸引學生主動探索音樂世界。
2.1.3 應用美:藝術考核與展示
多數(shù)學生通過16-32學時學習,能夠迅速掌握小提琴演奏動作基本要領,在結課時獨立、完整地演奏《小星星》《生日歌》《新年好》等簡單樂曲。小提琴通識課程教學成績評判標準應公平、公開、公正,教師可采取小組演奏的形式考查課程學習成效。在考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在音樂感悟方面的閃光點。例如,挖掘優(yōu)秀同學排練結課演出晚會,組織選課學生參加迎新晚會、元旦晚會等校內各種場合演出,引導學生通過多元化舞臺展現(xiàn)美,是小提琴通識課程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弘揚美育精神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的生動體現(xiàn)。
2.2 突出強化美育育人功效
美育育人思想自古就有,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傳統(tǒng)儒家文化往往從仁、義、善出發(fā),討論藝術教育的重要作用?!墩撜Z·泰伯》中“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闡述了“樂教”“禮教”和“詩教”相結合的育人策略,強調藝術教育對于情感陶冶與行為規(guī)范的積極意義。我國當代高等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小提琴美育通識課程建設應緊密圍繞國家教育方針和高校育人宗旨,突出強化美育育人功效。
一是在音樂欣賞內容中,提高紅色音樂藝術比例,以表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經(jīng)典歷史的中國藝術作品為載體,努力實現(xiàn)思政元素與藝術教育相融合。嵌入式融入思政元素,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在課程教學組織過程中,注重通過個人練琴實踐和小組合作演出,培養(yǎng)大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團隊合作意識,強化大學生意志品格引導。三是為大學生搭建多元化的藝術實踐舞臺,鼓勵大學生參加校內外公益演出,培養(yǎng)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精神和愛國榮校情懷。四是融入發(fā)散性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在小提琴通識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鍛煉學生思維模式,鼓勵創(chuàng)新。五是踐行理工文藝交融、思想行動統(tǒng)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美育育人理念,在課程全流程中融入思政育人概念。
2.3 創(chuàng)新小提琴集體課教學模式
小提琴集體課教學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由俄羅斯小提琴學派奧爾老師所創(chuàng)立。之后,前蘇聯(lián)小提琴教育家史托利亞斯基將集體課教學形式應用于音樂學校的課堂教學中。20世紀中葉,在日本著名小提琴教育家鈴木鎮(zhèn)一的引領下,小提琴集體課教學法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地傳播開來[3]。我國小提琴集體課教學模式始于改革開放后,繼中央音樂學院首先創(chuàng)辦了小提琴幼兒集體課后,上海音樂學院也為學齡前兒童開設了集體課,而后逐漸在全國推廣普及。然而,在綜合性高校通識課堂引入小提琴集體課教學模式的教學案例還相對較少。
專業(yè)的小提琴教育大多采用“一對一”教學模式,注重技術和音樂表現(xiàn)的師承,而綜合性高校小提琴通識課堂重在普及小提琴基礎知識和熏陶育人,這決定了課程教學形式以集體課教學為特點。教師在授課時,應面向選課學生集體普及式教學,無需進行個別技術深挖。大學生小提琴集體課教學,可以采用“集體講授+集體練琴+小組指導”相結合的模式,對于共性知識采用集體講授的方式教學,對于小提琴演奏基本技巧采用集體練琴的形式實踐,對于存在的差異化問題采用小組指導的方式予以糾正。高校小提琴通識課程,集藝術欣賞與藝術實踐于一體,應兼顧藝術普及教育與學生個性化需求,從而激發(fā)大學生對于音樂藝術的興趣。
2.4 完善課程教學保障措施
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不斷優(yōu)化和硬件條件持續(xù)改善的情況下,相比于傳統(tǒng)小提琴師徒制授課模式,新時代小提琴通識課程集體課教學模式依托高校在科技水平和環(huán)境資源方面的優(yōu)勢,持續(xù)完善設備條件和保障措施。一是在師資力量選配方面,高校應協(xié)調校內外資源,選配具備集體課教學經(jīng)驗、了解大學生特點的優(yōu)秀小提琴教師擔任課程主講教師。二是在課程教學樂器采購方面,可多方籌措課程啟動資金,為學生提供入門級小提琴樂器,簽訂租借協(xié)議無償借給學生,供課程進行期間練習使用。三是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使用上,可采用多媒體視聽形式,運用信息技術設備,為學生營造出音樂氛圍和環(huán)境,激發(fā)大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調動課堂氛圍。四是在教學場地的選擇上,可結合教室與排練廳優(yōu)勢,以音樂欣賞或理論教學為主的課時可以選擇在教室教學,以小提琴演奏實踐為主的課時可以選擇在排練廳或智慧教室教學。
3 結語
高校小提琴通識課程美育育人模式,以大學生特點為基礎,從“感知美、實踐美、應用美”三個層次探究美育通識課程體系,層層深入;通過音樂欣賞內容、課堂教學組織、藝術實踐平臺、創(chuàng)新思維啟迪和育人理念五個層面的互相融合與發(fā)展,強化美育育人功用;創(chuàng)新實踐小提琴集體課教學模式,通過集體講授、集體練琴、小組指導相結合提升課堂效果;從師資力量選配、課程教學樂器采購、信息技術應用、教學場地選擇四個維度優(yōu)化教學條件,與時俱進。高校小提琴通識課程美育育人模式強化了美育課程的思想引領價值,增強了藝術理論與實踐的聯(lián)系程度,擴大了美育課程的普及范圍,提升了小提琴課程育人效果,對于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人才具有積極意義。
引用
[1] 楊奕.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政策論析與問題反思[J].藝術教育,2021(3):247-250.
[2] 孫鳴晨.“以美育人”思想下高校美育課程的改革路徑——以美學原理課程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1(11): 113-115.
[3] 王嵐寧.小提琴啟蒙教學中集體課模式的現(xiàn)狀研究[D].??冢汉D洗髮W,2020.
本文系2022年度“北京市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支持項目“書院制美育思政教育新模式探索實踐”(XXSZ2022ZC08)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蔣茁(1986—),女,遼寧錦州人,博士,副研究員,就職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