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翔宇
對于初到青島的游客來說,容易產(chǎn)生深刻印象的不僅僅是風(fēng)景,還有當(dāng)?shù)匾恍┨厣窖栽~匯,比如用來指代年輕女子的“大嫚”。不知從何時起,“大嫚”一詞源自德語音譯的說法在青島廣為流傳,許多人對此深信不疑。
這一說法之所以頗有支持者,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青島話中的確有一小部分詞匯與德語有關(guān),如“古力蓋”(井蓋)等;第二,“大嫚”與德語中的“Damen”(女士),在發(fā)音和含義上都有相似之處,容易讓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
然而,與“古力蓋”這種明顯帶有外來語特征的詞匯不同,“嫚”這個字在山東方言中使用已久,不僅青島有之,其余市縣亦常見此稱。因此,將“大嫚”列為外來語音譯,值得商榷。
查詢膠東各地史志資料,至少有兩個縣在舊志中明確提到了當(dāng)?shù)胤窖允褂谩皨牎边@個稱謂,分別是民國版《四續(xù)掖縣志》和《牟平縣志》。前者稱:“俗以‘嫚子’代表小女或名焉?!焙笳邉t記載道:“男曰小子,亦曰兒郎,女曰嫚兒,亦曰閨女?!钡@兩部志書都修撰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而青島開埠于十九世紀末,后者在時間上要早。有沒有可能是德語音譯轉(zhuǎn)為青島方言之后,逐漸流傳到膠東各縣呢?
要證明“大嫚”為山東本土的固有詞匯,最有說服力的方法就是找到青島開埠之前關(guān)于“大嫚”一詞的書面使用記錄。而這個記錄,在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即可查到。檔案顯示,清嘉慶七年(1802年)十一月初二日,山東巡撫祖之望給朝廷上報了一份奏折,題為《審理昌邑縣案犯于即良因瘋毆傷大嫚身死依律擬絞監(jiān)候等請旨事》。通過題目就能知道,當(dāng)時昌邑縣有位以“大嫚”為名的女子不幸被人毆傷致死。
從嘉慶七年這個時間以及昌邑縣這個地點不難推斷出,“大嫚”這個詞早在青島開埠之前就已在山東方言中使用,“源自德語”“從青島擴展至山東各地”這些說法,自然都是訛傳。
嚴格來說,“大嫚”這個詞在山東方言中的含義有兩層:一層含義是泛指年輕女性,還有一層含義是指代“大女兒”(長女)。這實際上就是《四續(xù)掖縣志》中說的:“俗以嫚子代表小女或名焉?!倍头秶鷣碚f,“嫚”在濰坊以東的區(qū)域使用較多,在山東其余地區(qū)則相對少見。
在封建社會,婦女的地位低下。山東半島普通人家的女兒,很少正式起名,常見的稱呼方式就是按照“大嫚”“二嫚”“三嫚”“小嫚”的方式排序。在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文獻中,不僅能查到昌邑縣的大嫚,也能查到乾隆、嘉慶時期掖縣的“劉二嫚”“綦三嫚”和“史小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