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鯊
達爾文說:“人不以狩獵為生,這是人合理的進化方向?!贬鳙C作為一種求生手段陪伴了人類很長一段時間,但隨著時代發(fā)展,狩獵逐漸淡出視野。
美國狩獵歷史悠久,發(fā)展出一套極為嚴謹?shù)尼鳙C規(guī)則。如今,美國狩獵有嚴格的法律規(guī)定,但合法并不意味著可以隨意狩獵。什么樣的人可以去狩獵,狩獵什么動物,以及狩獵動物的“額度”,如何在獵殺時減輕動物的痛苦等都有明確的要求。最后,狩獵所得的收入也會投入到野生動物、自然環(huán)境的管理和保護中去。對美國人來說,合法的狩獵是一種人為控制野生動物數(shù)量的方式,且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態(tài)平衡。
在北美洲,居住著一個名為“因紐特”的民族,這是一個在北極永久性冰原上繁衍生息的神奇民族,他們代表人類在地球的最北端頑強地生活著,被稱為“北極獵人”。
作為北極原住民中分布地域最廣的民族,因紐特人的足跡從俄羅斯的楚克其半島、美國的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遍布到格陵蘭島西南沿海等地區(qū),但總人口只有20萬。由于他們生活的地方大都與世隔絕,外界對他們知之甚少。
從人類學劃分來說,因紐特人屬于蒙古人種,盡管起源于亞洲,卻和亞洲人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自遷移到北極圈周圍后,歷經數(shù)代繁衍生息,他們的身體在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過程中漸漸產生了變化。為了呼吸時冷空氣可以回旋變暖,他們的鼻子變得高且呈鷹鉤狀,濃眉細眼可以減少雪地光線的刺激,敏銳的眼睛可以讓他們在黑夜看清遠處的目標,辨別方向,矮小的身材和厚實的脂肪可以在極端天氣下抵御嚴寒。
阿拉斯加跨越北極圈,那些生活在北極圈內的因紐特人,食物匱乏且難以生火,于是北美馴鹿、海豹、三文魚等含有大量脂肪和蛋白質的肉類便成為他們的主要食物。作為游獵民族,吃生肉幾乎是一種常態(tài)。然而,北美的印第安土著部落卻十分鄙視這種行為,將他們稱為“亞洲愛斯基摩人”。用來稱呼身穿獸皮,檀長狩獵的鄰族,意為“吃生肉的人”,并且這種稱呼只針對北美地區(qū)的因紐特人。后來“愛斯基摩人”普遍為歐洲的探險家所用,如今應用更加廣泛,但因帶有貶義,因紐特人對這個稱呼十分反感,堅持將自己稱為“因紐特人”,意思是“真實的人”。隨著人們對這個民族的了解,對他們的尊重意識逐漸增強,“因紐特人”的稱呼才漸漸取代“愛斯基摩人”并廣為流傳。
因紐特人在一定程度上過著游動的生活,因為他們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極其惡劣,平均氣溫很低,冬季長達數(shù)月,夏季十分短暫,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之一。大面積的冰川和冰凍土層以及地面厚厚的積雪覆蓋,給因紐特人的生活和日常出行帶來極大的影響。這也導致生活在此的居民不得不采取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tǒng)。
他們會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改變營地和捕獵的類型。在夏秋春季時,兩到六個家庭會組成一個小營地,冬天則由更多的家庭組成一個營地。但遷徙不是毫無目的,他們會年復一年進入同一地點,所以無論怎樣都不會超過群體所在的范圍。
在廣袤酷寒的極地地區(qū),因紐特人充分利用大自然提供給他們的材料,抵御嚴寒,并代代相傳。
他們的服飾十分特別:男女老少都穿動物皮毛制成的衣服,男人穿的叫“喬其”,女人穿的叫“迪米”。兩者的區(qū)別主要在袖子,男士服飾袖子寬而長,便于在冬季拉弓射殺野獸;女士服飾的袖口窄而短,便于勞作。最為奇特的莫過于因紐特人居住的“雪屋”,顧名思義,那是由雪磚、冰塊制成的住房,當?shù)厝税堰@種屋子稱為“伊格魯”。從外觀上看,雪屋形似冰雪版的蒙古包。但他們并不是直接住進去,而會在屋內鋪上一層皮毛。這樣因地制宜筑房大多出現(xiàn)在冬季,既能抵御嚴寒和強風,還可以保持室內的溫暖。
此外,在寒冷的極地脫衣服睡覺,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卻是因紐特人的傳統(tǒng)習慣。如果一家人在雪屋睡覺,他們會脫光衣服相互依偎,做法雖有些令人瞠目結舌,但背后的科學依據一點也不含糊。因為人類是恒溫動物,裸露身體緊緊依偎,能夠使彼此的體溫相互傳遞和平衡,從而讓整體的體感溫度升高。其次便是這種做法有利于保持身體干燥,避免皮毛制成的衣物變得潮濕。
因紐特人的雪屋,是對生活的智慧總結,更是文化和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如今,北美有一種既可家用,又可放在車上的小型冰柜就叫做“伊格魯”,或許可以看作是世界對因紐特人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揚。
除了住房,因紐特人的智慧還體現(xiàn)在,根據不同的季節(jié)改變不同的狩獵策略。
因紐特人的社會組織大多處于以父系為中心的父權制氏族階段。他們主要靠狩獵、捕魚和采集為生。居住在內陸的因紐特人主要獵取馴鹿、麝牛、北極熊,鳥類等,居住在海邊的則主要靠獵取海象、海龜、魚為生。矛、弓箭、叉、刀、網等都可作為他們的狩獵工具。
由手工打磨而成的馴鹿角材質的箭頭,就是因紐特人的傳統(tǒng)狩獵工具和武器,因為與其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在因紐特人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們用這種箭頭捕食體型較大的魚類甚至是北極熊。這種高硬度的箭頭幾乎可以射穿生活在北極的所有哺乳動物的皮毛。帶有倒刺的箭射中動物后,即使沒有一擊致命,倒刺也會讓它們無法將箭矢掙脫,最終死于失血過多。這也是因紐特人千百年來總結出的經驗。
因紐特人喜愛狗,狗是他們必養(yǎng)的動物。他們的陸上交通多用狗拉雪橇,這種狗叫愛斯基摩犬,由狼和狗交配繁殖而成。每個雪橇套上七八只強壯的狗,系上鈴鐺,奔馳在白雪皚皚的原野上,帶領因紐特人穿越北極廣袤的土地,為北極荒漠增添了無限生機與活力。
夏季狩獵時,男人們會劃著北極特有的,由多張海豹皮制成的皮劃艇“卡雅克”,帶上魚叉、弓箭等工具在海豹常出現(xiàn)的海面游蕩,以尋找獵物。因為環(huán)境而逐漸養(yǎng)成的好視力,使他們能很快發(fā)現(xiàn)遠處的獵物。一旦發(fā)現(xiàn)獵物,因紐特人會進入靜默狀態(tài),緩慢靠近到可攻擊范圍,然后使迅速出手。
在這個季節(jié),因紐特人的女人和孩子負責采集野生漿果、嫩草,全家人在石梁攔成的河塘里捕魚。八月末到九月時,人們溯流而上,來到內陸開始狩鹿。因紐特人在島上馴鹿的行為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馴鹿與自然,馴鹿與人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維持著奇妙的關系。漫長的歲月里,因紐特人早已深諳馴鹿的習性,他們將獵取視為一種收獲。
上世紀40年代,馴鹿種群數(shù)量跌入低谷,獵鹿變得困難無比。于是,他們便坐上狗拉雪橇,奔徙幾百公里,前往隱蔽的地方捕獲馴鹿,往返的行程幾乎要持續(xù)一年之久。捕獲的馴鹿皮肉作為居住在沿海家人們的冬季食物,皮則制成保暖的衣物。在沒有獵馴鹿這種體型足夠大的哺乳動物時,鳥禽就會成為夏季捕獵的第二選擇。
到了冬季,由于海面冰封,因紐特人必須采取不同的方式狩獵海豹。海豹是哺乳動物,靠肺呼吸,在冰封的海面下,海豹必須尋找呼吸孔或制作呼吸孔來保證呼吸。而這些呼吸孔正是因紐特人成功獵殺海豹的關鍵。他們坐上狗拉雪橇行駛在冰面上,發(fā)現(xiàn)呼吸孔后停在周圍,靜默不動,等到海豹浮出海面,便伺機獵殺。海豹的肉可以食用、油可以作為燃料、皮能制成一雙防水的靴子御寒,或者縫合用來儲存食物。
因紐特人信奉“萬物有靈論”和薩滿教,他們習慣將逝者埋在村子的最高處,堅信如此他們的靈魂就會一直關注這片土地。他們會在捕獲或殺死動物后舉行儀式,用舞蹈、煙熏、祭祀來紀念這些動物的犧牲,感謝為他們提供食物。更多時候,因紐特人甚至會把魚肉埋起來,等待稍微腐爛時再挖出來食用,也會在出海捕魚前舉行海洋儀式,祈求海洋之神的庇護。他們相信自然界中的神靈可以控制自然現(xiàn)象和動物行為,是這些動物使他們的生命得以延續(xù),因此他們崇拜敬畏動物。
因紐特人崇拜圖騰,圖騰即代表“親族”,無論何時他們都不會擊殺同一圖騰的親人。他們舉行各種儀式和風俗活動,用音樂舞蹈表達情感,披著獸皮,裝扮成野獸的樣子縱情跳舞,用來祈福,用以預防危險。
宇宙長河里,渺滄海之一粟,在浩瀚的星球里,人類也是最堅強的戰(zhàn)士,因紐特人更是如此。在過去的幾千年里,他們沒有文字,于是用語言來傳遞信息,用不定型的圖案符號來幫助記憶。他們的世界沒有貨幣、沒有商品,完全處在自給自足,一種真正的自然經濟的生活中。他們建立了獨立的社會,從祖輩到子孫,世代傳承著獨特的文化遺產,使因紐特人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文化群體。直到16世紀,西方持槍的狩獵者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存在,至此,“愛斯基摩”的字眼才出現(xiàn)在各國的報刊中。
而今,隨著科技的進步,因紐特人的生活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北極不再是旁人無法到達的荒漠,海豹皮制的劃艇變成了快艇,長矛變成了獵槍,狗拉雪橇變成了汽車,稀缺的蔬菜也變得觸手可及。圓頂雪屋早已被暖氣、水電齊全的房屋取代。
然而,改變原有的生計方式,長久依賴政府福利和救濟的因紐特人正在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就業(yè)困難,住房擁擠……長久以來,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沒能阻止堅忍不拔的因紐特人生存下去,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看似帶來的福音,卻使這個備受尊重的民族文化斷裂,將他們再一次推向時代的十字路口。
棕熊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壯碩的身體、野蠻的天性讓人望而生畏。它們一度游蕩在從歐洲到北美的大片區(qū)域,比任何動物都更能代表荒野。但如今存活的地界越來越小,阿拉斯加就是棕熊最后的樂土之一。
一只阿拉斯加棕熊重約1500磅(約680公斤),站起來可達10英尺(約3米)以上。龐大的的身軀上附著著蓬松的皮毛,從深棕到近乎金色,棕熊的“膚色”也不盡相同。大多數(shù)時候,阿拉斯加棕熊都是獨來獨往,所以在野外,令人望而生畏的外表既當?shù)昧藗窝b,也可作為對潛在競爭對手的警告信號。
在廣袤的阿拉斯加荒野上,棕熊的足跡遍布各個角落。森林、苔原和開闊的平原都可作為它們的棲息之地,從沿海地帶到內陸森林和山脈,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阿拉斯加棕熊對不同氣候、地形驚人的適應能力,稱得上是當之無愧的北方野生之王。
全球最大的棕熊保護區(qū)就在氣候寒冷的阿拉斯加西南部。這個面朝太平洋、背靠白令海的弧形地區(qū),有一個獨特的地方——卡特邁國家公園。這里是棕熊統(tǒng)治的世界,超過2000只棕熊生活在此區(qū)域內。每年七月到九月,是三文魚洄游期,此時棕熊齊聚布魯克斯瀑布,懶洋洋地等著三文魚跳進它們的嘴巴。由此,卡特邁國家公園也成為全世界最有名的棕熊觀賞圣地。
美國阿拉斯加州有一項奇葩的法律規(guī)定:不許叫醒睡著的棕熊來拍照。但狩獵棕熊是合法的,整個洲一年只有一只狩獵名額,阿拉斯加本地人可以通過抽簽來獲取獵殺資格。一般來說,為了不影響種群,只能獵雄性。雄性看到雌性帶著幼仔,很可能會為了能交配而殺掉所有幼崽。
參與北美獵熊活動需要提前做一些準備工作,包括獲得相關獵熊許可證、選擇合適的獵具和設備,以及學習基本的獵熊技巧等。這在北美洲算危險性最高的狩獵,一般需要雇用有執(zhí)照的向導追獵,再選擇適合的狩獵方式,如徒步追蹤,駕雪地摩托車追獵,也可乘小飛機或船去尋獵。值得注意的是,阿拉斯加規(guī)定,在飛機抵達獵區(qū)的第一天禁止狩獵,所以這一天可以用來休息準備。
在狩獵前,導獵會教狩獵者一些野外生存的技巧,使用獵槍的方法,尋找棕熊以及在找到棕熊后如何布置現(xiàn)場、設伏狩獵,最重要的是學會防止棕熊致命的攻擊以及逃命。在獵熊活動中,獵人們先根據爪印和糞便尋找棕熊的足跡,然后跟蹤棕熊的移動路徑。一旦發(fā)現(xiàn)棕熊的足跡,便采取伏擊和誘餌等策略進行獵殺。
隨著歷史的推進和文化的洗禮,關于狩獵的法律也在逐步完善。無論是以狩獵為生的因紐特人,還是作為興趣愛好的阿拉斯加獵熊運動,狩獵都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種方式和文化,不斷強調自然互動與保持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讓我們重新審視與自然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