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攝影/張海華
如果你認識一位酷愛拍鳥、觀鳥的“鳥人”朋友,那么當你聽到他興高采烈、手舞足蹈談論什么“大貓小貓”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他是在說家貓,“鳥人”最關心的只有一種會飛的“貓”——貓頭鷹。
民間俗稱的貓頭鷹,實際上指的是鸮(音同“消”)形目草鸮科、鴟(音同“癡”)鸮科的夜行性猛禽。鸮,是一個古老的鳥名,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已經多次提到。貓頭鷹在古代顯然是一種比較容易見到的鳥兒。無論在中國古典詩歌、民間傳說還是童話故事中,貓頭鷹的形象都經常出現。
但現在,哪怕是富有經驗的“鳥人”,要在野外找到它們,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查《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可知,理論上來說,在寧波分布的貓頭鷹至少有12 種(這個數字大得令我吃驚),它們分別是:草鸮、領鵂鹠(音同“休留”)、斑頭鵂鹠、北鷹鸮、紅角鸮、領角鸮、雕鸮、黃腳漁鸮、褐林鸮、灰林鸮、長耳鸮、短耳鸮。這里,就我所了解的,簡單講講它們的故事。
剛說“鴟鸮”已頭大,這“鵂鹠”又是怎么回事?查《說文解字》,沒有“鵂”字,而在鳥部中有“鹠”字,曰“鳥少美長丑為鹠離”。后世注家一般都將這“小時候好看,長大了卻變丑”的鳥解釋為鴟鸮的一種。
斑頭鵂鹠,通常在夜間捕食,但有時在白天也比較活躍,而且有的還安家在人類居住區(qū)附近,因此是寧波本地相對最容易見到的貓頭鷹。幾年前,在寧波市區(qū)的老小區(qū)白鶴新村,有只鳥老在夜里叫個不停,鳥友李超循聲尋找,最后證實是一只斑頭鵂鹠。在奉化城區(qū),則已有多次在老宅中發(fā)現斑頭鵂鹠雛鳥的報道。
白天,通常是看到這只“小貓”靜靜地停在樹桿或電線上,有時睜著圓圓的眼睛,有時半睜半閉。別看小家伙喜歡白日“假寐”,其實警覺得很。有一年春天,我們在海曙區(qū)橫街鎮(zhèn)的四明山高山上,發(fā)現一只斑頭鵂鹠經常出現在某棵大樹上,曾守候多次,竟不知何時它飛來,反正在望遠鏡里見到它時,發(fā)現它亮黃色的雙眼也正炯炯有神地盯著我們。這種貓頭鷹的頭頂密布棕褐交錯的橫斑,沒有“耳羽簇”(指鳥類頭頂豎立的像耳朵或角的羽毛),因此看上去腦袋特別圓??擅看萎斘铱钢按笈凇逼髨D悄悄接近,它都會悄無聲息地忽然飛走。
2012年6月,鳥友“姚北人家”告訴我,在慈溪的一個高山村,發(fā)現斑頭鵂鹠。溪邊一株大樹的樹洞,便是斑頭鵂鹠的家。暮色四合的時候,親鳥便開始忙碌起來。我去拍的時候,發(fā)現巢中只有一只雛鳥,長得已經跟成鳥幾乎一樣大。我不知道,其他雛鳥是出窩了呢,還是只剩這一只活了下來。當父母在外捕獵的時候,雛鳥安靜地待在樹洞里,有時還會從側面的一個煙囪狀的小洞里探出腦袋,若有所思地仰望夜空。親鳥叼來青蛙、昆蟲、壁虎、蜥蜴等喂食,這菜單相當豐富。小鳥羽翼漸豐,膽子頗大,當父母在外捕食的時候,它就獨自爬出了樹洞。在家門口伸伸腿、抖抖翅,一副做好熱身運動的樣子。次日,聽說這個天然鳥巢就空了。我知道,親鳥帶著孩子進入了廣大的森林,邊喂養(yǎng)邊教孩子謀生的本領。
在寧波,還有一種鵂鹠分布,即領鵂鹠。它是浙江最小的貓頭鷹,體長僅16 厘米左右,也就比麻雀(14 厘米)略大一點而已。這家伙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它的后腦勺上進化出了一對假眼,因此,萬一有天敵企圖從背后偷襲它,一看到有雙“眼睛”正盯著自己,恐怕就不敢下手了。
對于這種長得很像斑頭鵂鹠的“小貓”,很遺憾我迄今還無緣遇見。不過寧波資深“鳥人”“古道西風”在他的微信公眾號中曾生動地描述了他與領鵂鹠邂逅的過程,摘抄如下:
那次在烏巖嶺(位于浙南的烏巖嶺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夜里常聽到領鵂鹠的叫聲。第二天早晨,一個人往山上走,忽然瞥見路邊林子里有個小小的身影,望遠鏡里看到是只“小貓”。晨曦初露,林子里光線昏暗,一時分不清是斑頭鵂鹠還是領鵂鹠。稍微轉個角度,可以看到它的利爪下是一只血淋淋的小鳥。我在相機的取景框里盯著它,心里默念:趕緊轉頭,趕緊轉頭,讓我看看你是誰!它也盯著我,就是不轉頭,一副很無辜、很無助的呆萌眼神,好像是生怕我會搶了它的戰(zhàn)利品,我倆就這樣大眼瞪小眼地對峙著。小貓終于稍稍轉了一下頭,后腦勺稍稍露出了點異樣,哈哈,它暴露了真實身份——領鵂鹠!
近幾年喜歡夜拍兩棲爬行動物,因此經常在夏夜進山。某個晚上,獨自行走在四明山的溪流畔,忽聞遠處傳來時斷時續(xù)的、類似“嗡,嗡”的輕柔叫聲,這是領角鸮的聲音。此時月光如水,灑向黑暗森林,分外清冷。風聲、水聲、貓頭鷹的歌聲,忽然讓我覺得自己瞬間遠離了喧囂的社會,“穿越”到遠古洪荒時代……
領角鸮是典型的夜間活動的貓頭鷹,白天通常在枝繁葉茂的樹冠中睡覺,因而難以一睹其真容。迄今我唯一一次在野外見到領角鸮的成鳥,竟然是掛在捕鳥網上的。
2014 年5 月中旬,我和老熊到奉化西塢的橫坑水庫夜拍中國雨蛙,經過果園的時候偶抬頭,發(fā)現捕鳥網上掛著一個黑乎乎的大東西。拿手電一照,只見一堆灰褐色的亂七八糟的羽毛,看不清是什么鳥,也不知它是死是活。
“老熊!這里有捕鳥網,好像有只夜鷺在上面!”我大聲喊道。
“啊,不對,我的天,不是夜鷺,是貓頭鷹!領角鸮!”我換個角度一看,頓時大吃一驚。
在雪亮的手電光下,粘在網上無法動彈的領角鸮圓睜深褐色的大眼睛,驚恐地看著我。我翻過果園的籬笆,在老熊幫助下,用小刀割破鳥網,兩人合力將鳥救了下來。
這家伙拼命掙扎,而我怕傷了它,因此不敢抓緊。一不留神,它就掉地上了。我想重新把它抓住,檢查一下是否還有割斷的網絲纏繞在其身上。它像是一個嚇壞了的孩子,戒備地盯著我,同時步步后退。當我俯身抓它的時候,這家伙竟突然發(fā)出了“呸!呸!”的聲音,好像是在怒罵我。
老熊遞給我一副手套,可惜比較薄。好不容易將其重新抓住,這廝不懂好人心,對我又抓又咬。盡管戴了手套,我的手上還是馬上出現了好幾條血痕。趁我檢查時不備,它一用力,掙脫了我的手心,飛向了茫茫夜空。還好,我已經確認,它身上沒有網絲纏繞。
鳥兒重獲自由,沒有后顧之憂。接下來輪到我糾結了:被貓頭鷹抓傷咬傷,要不要打狂犬病疫苗呢?次日,我在微博上問了好多熟悉鳥類救助的專業(yè)人士,大家都說被貓頭鷹弄傷不需要去打疫苗。我猶豫了大半天,最終還是去了醫(yī)院。因為我想,萬一這只領角鸮在被我們解救之前剛剛吃過一只老鼠可咋辦?它的爪子及嘴里豈不留著老鼠的體液?!
初夏時節(jié),相對比較容易見到領角鸮的幼鳥。所謂角鸮,自然是說其頭上長了“角”,即耳羽簇。成年的領角鸮頭頂有明顯的“角”,而幼鳥沒有。這些羽翼未豐的幼年貓頭鷹非常呆萌,常被發(fā)現者撿回家。有一年6月,寧波雅戈爾動物園接到北侖梅山島村民的求助電話,對方說撿到4 只小貓頭鷹。我跟著動物園的人過去一看,都是領角鸮,顯然是同一窩的。4只小鳥,有兩只愿意接受人們給的鮮肉等食物,另兩只閉著眼睛不吃東西,看上去狀態(tài)不太好。后來它們被帶到動物園喂養(yǎng)。
順便提醒大家,野外見到雛鳥,千萬不要自作多情將其帶回來,如有必要,可將其放在原地的陰涼的高處,避免貓狗傷害即可。一般來說,親鳥就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