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chǎn)名稱:瑤族民歌
遺產(chǎn)類別:傳統(tǒng)音樂
遺產(chǎn)編號:Ⅱ—110
批準日期:2014 年
申報地區(qū):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
遺產(chǎn)級別:國家級
乳源瑤族民歌,瑤語稱“賽花柄”,含“賽過花朵的語言”之意,是流傳于乳源瑤族自治縣勉語系瑤族群眾中一種形式獨特的山歌藝術(shù)。流行于乳源瑤族各個山寨之間,成為當?shù)厣倌猩倥畟內(nèi)松砷L的必修課程。根據(jù)口耳相傳和有關(guān)文史資料記載,瑤族民歌由盤安衫、鄧法迎、趙俊一郎、趙松二郎、趙應三郎這五位祖先創(chuàng)世并傳承。由于當時人稀路少,交通不便,物資和信息都很難傳送,古瑤人只好采用山歌方式,山對山大喊,一山傳一山,來傳送自己的信息。為便于準確無誤地傳遞重要信息,便把語音拉長,久而久之,瑤族民歌便形成了。
演唱形式:瑤族民歌的山歌采用吶喊形式,音高、音長、音大、聲清為其特征。音高,指以高八度音階為主調(diào)演唱;音長,指起聲、重點及收尾處用長音作裝飾反復演唱;音大,指演唱時為傳之遙遠而采用比平常喊話大幾倍的大音量去演唱——做到音圓尖,傳播遠,近處聽了不刺耳,遠處聽得清清楚楚;聲清則指每個句子乃至每個字都有明顯的落處,伴奏、唱詞一氣呵成,雖然是清唱,但給人以有音樂伴奏的感覺。
歌曲分類:瑤族民歌大體可分為念歌和嘔歌兩種。念歌以傳授和背頌歌詞為主,是為嘔歌演唱打基礎(chǔ);嘔歌也稱喊歌,主要是對遠處大喊唱嗚,起音、唱鳴大部分都用高八度音完成。乳源瑤歌的歌詞分為兩大類:古典歌詞與現(xiàn)代生活歌詞。古典歌詞主要用于祭祖或《拜盤王》時使用,或作為現(xiàn)代散歌的“歌引”,現(xiàn)存《大歌書》中有用漢字記載的古典歌詞2000 多首,以五字、七句詩體為主?,F(xiàn)代散歌被屬即興作詞、即興演唱,多為描寫生活狀態(tài)的山歌。
歌曲特點:瑤族民歌沒有曲譜、沒有伴奏,主要由“呵、嘔、矮、哎”四個大修飾音階和“哦、爾、烏、黑、喝、衣”六個小修飾音階組成,故歌手演唱時各有區(qū)別。由于沒有樂譜,又要準確表達歌詞內(nèi)容,故需要長時間訓練,因此乳源瑤歌要依次學習四個大修飾音階發(fā)音和六個小修飾音階發(fā)音,并將小修飾音階摻雜在修飾音階中,進而把歌詞內(nèi)容安排到每個音階,使音、詞融為一體,達到和諧完美動聽。
2014 年11 月11 日,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申報的瑤族民歌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乳源瑤歌的歌詞中蘊含大量瑤族的歷史文化、信仰習俗,故自古以來唱瑤歌就是瑤族啟迪教化后輩的工具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隨著瑤族逐漸從大山遷往平原地區(qū)生活,瑤族漢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年輕一輩已不教瑤語給下一代,更別說瑤歌了;而乳源瑤歌與生活中的瑤語有明顯區(qū)別,包含不少古瑤語,很多年輕人聽不懂了,《十二保山》《千年歌堂》《過番書》等瑤歌已無人會唱,現(xiàn)在只有50 歲以上的老人還遺存瑤歌基本的唱法,如不盡快搶救保護,乳源瑤歌將有消亡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