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沙萍,王建華,謝阿玲,鄭招燕,黃小玲
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一〇醫(yī)院 (福建泉州 362000)
輸液是通過向人體靜脈中輸入大量溶液或藥物達到治療效果,臨床應用較為廣泛。在輸液治療時,靜脈輸液架作為吊掛溶液和藥物的醫(yī)護設備,是不可或缺且頻繁使用的醫(yī)療器械[1]。將藥液袋懸掛在輸液架上,通過大氣壓強原理用輸液管和針頭將藥液注射到患者靜脈中,輸液過程中人體自身血壓會阻止藥液注射,因此需要患者坐臥在輸液架旁邊,通過體位的高度差克服血壓的阻力,實現(xiàn)治療的目的[2]。目前,醫(yī)院常備的輸液架多為排吊式和落地式,輸液架通過設置橫梁,橫梁上設置掛鉤,患者輸液時將輸液瓶懸掛于掛鉤之上[3],該設置雖然簡單但存在一些弊端,首先護士在為患者靜脈輸液時,按照穿刺流程需先排出輸液瓶中的氣體和少量藥液,實際工作中護士工作量大且操作不規(guī)范,排氣過程中難以按照標準將藥液排到治療車彎盤內,藥液會排到地上,可能導致醫(yī)療環(huán)境污染并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4]。其次,排吊式輸液架須固定于某處,落地式輸液架底部多為三架支架,均不易移動,限制患者的活動范圍[5]。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設計了一款便攜式輸液架,具有結構新穎、拆裝簡便、攜帶方便、實用性更強的特點?,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2 月至2021 年6 月我院骨科收治的260 例骨折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30 例。對照組男75 例,女55 例;年齡(54.70±12.95)歲,受傷至手術(17.11±7.70)h;骨折類型:股骨骨折35 例,脛腓骨骨折59 例,其他部位骨折36 例;受傷原因:車禍傷59 例,打擊傷35 例,墜落傷27 例,其他原因9 例。觀察組男68 例,女62 例;年齡(55.23±13.11)歲,受傷至手術(17.20±6.88)h;骨折類型:股骨骨折32 例,脛腓骨骨折61 例,其他部位骨折37 例;受傷原因:車禍傷63 例,打擊傷30 例,墜落傷25 例,其他原因12 例。兩組均由同一組護理人員進行輸液護理,共30 名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32.58±7.40)歲;學歷分布:本科以下11 例,本科及以上19 例;職稱分布:初級16 例,中級12 例,高級2 例。診斷標準:參照《實用骨折治療指南》[5],結合患者癥狀、輔助檢查等進行確診。納入標準:均為閉合性骨折且采取保守治療;均為下肢骨折;單個部位發(fā)生骨折;生命體征平穩(wěn)。排除標準: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病情危急而不易納入研究。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輸液架:將常規(guī)輸液架(日照智誠慧通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DTD-259)移至病床旁,囑患者躺臥或半躺臥姿勢,將輸液袋懸掛于常規(guī)輸液架的掛鉤處,調整輸液管路,對患者行靜脈穿刺及輸液。輸液過程中,若患者下床活動,則患者家屬或患者需手動移動常規(guī)輸液架。
觀察組采用便攜式輸液架,裝置設計、使用方法具體如下。(1)裝置設計:便攜式輸液架主要由3 個桿段(上段、中段、下段)和豎向串連桿、L 形足桿和配套使用的注水配重袋體組成。底盤頂面焊接有豎向螺桿,可實現(xiàn)桿段旋轉進入接孔內部。立式下段桿外圍配置注水配重袋體,通過注水實現(xiàn)裝置重心的下沉。各級桿段通過置入豎向串連孔實現(xiàn)連接,同時L 形足桿橫向部分可置于地面實現(xiàn)支撐作用,頂盤四周安裝掛鉤便于輸液瓶的懸掛。(2)使用方法:取出便攜式輸液架對上、中、下段桿進行連接,注水配重袋體注入自來水進行固定,而后將段桿固定于底盤,將輸液袋懸掛于便捷式輸液架頂盤掛鉤上后開始輸液,輸液結束時拆解便捷式輸液架各部件進行收納、整理。
兩組均持續(xù)護理7 d。
(1)比較相關臨床指標,包括患者陪伴人數(shù)、首次下床活動時長、住院至下床時間、住院時間、裝置附帶輸液瓶重量、生活能力評分、獨自活動時間、獨自如廁次數(shù)。(2)比較兩組使用過程中患者意外事件(輸液架意外摔倒次數(shù)、輸液架牽拉管路導致脫出次數(shù)、輸液管纏繞)發(fā)生情況。(3)比較護理人員體驗兩組裝置滿意程度。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兩組陪伴人數(shù)和首次下床活動時長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至下床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裝置附帶輸液瓶重量、生活能力評分低于對照組,獨自活動時間和獨自如廁次數(shù)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相關臨床參數(shù)比較(±s)
表1 兩組相關臨床參數(shù)比較(±s)
住院至下床時間(d)組別 例數(shù) 陪伴人數(shù)(人)首次下床活動時長(min)住院時間(d)裝置附帶輸液瓶重量(kg)生活能力評分(分)獨自活動時間(d)獨自如廁次數(shù)(次)對照組130 1.52±0.3210.62±3.259.15±1.5015.63±2.336.15±1.0181.25±6.711.05±0.7314.52±5.77觀察組130 1.47±0.2910.36±3.167.78±1.4312.58±2.014.30±0.5762.09±3.562.41±1.0524.69±3.54 t 1.3200.6537.53711.30118.18728.75912.12517.129 P 0.1870.513<0.05<0.05<0.05<0.05<0.05<0.05
觀察組輸液架意外摔倒、牽拉管路導致脫出、纏繞而導致輸液中斷次數(shù)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意外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觀察組護理人員移動、收納、加速患者下床活動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人員滿意程度比較[名(%)]
目前,臨床輸液架主要包括排吊式和落地式兩種[6]。輸液袋掛在傳統(tǒng)輸液架上后不易調節(jié)高度,隨著袋中藥液的減少,輸液速度也會逐漸下降,導致藥液不能勻速輸入患者體內,影響藥物療效[7]。且藥液輸注完畢后,若未及時呼叫醫(yī)護人員處理,會出現(xiàn)回血現(xiàn)象,增加患者心理負擔和痛苦[8-10]。同時,傳統(tǒng)輸液架位置相對固定,患者輸液過程中需長期臥床,不利于自主活動和身體恢復[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住院至下床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生活能力評分低于對照組,獨自活動和獨自如廁次數(shù)多于對照組,說明新型輸液架可極大方便患者自由活動,并有助于預后恢復。分析原因為,便攜式輸液架重量明顯低于傳統(tǒng)輸液架,便于患者獨自如廁、獨自活動。就兩組陪伴人數(shù)而言,不僅受患者照護需要影響,同時與患者家屬主動照護意向有關,因此該項指標組間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進一步驗證了便攜式輸液架長期使用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輸液架意外摔倒次數(shù)、牽拉管路導致脫出次數(shù)、輸液管纏繞而導致輸液中斷次數(shù)少于對照組,說明便攜式輸液架設計合理,使用方便且實用性強,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意外事件的情況較少。具體分析原因可能為:(1)便攜式輸液架下方配置注水配重袋體,因此能整體降低重心,繼而減少便攜式輸液架意外傾倒風險;(2)便攜式輸液架設計的串連桿結構能根據(jù)患者輸液需求較為便捷地調節(jié)高度,從而保持輸液管路不會過度纏繞或扭曲,最終有助于減少管路脫出風險。觀察組護理人員移動、收納、加速患者下床活動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說明新型輸液器配件操作簡單,且拆解收納難度低,在使用和收納過程中方便快捷,減少醫(yī)護人員工作負擔。同時,便攜式輸液器能調節(jié)高度的設置,保證輸液袋和患者保持相對高度一致,藥液能實現(xiàn)勻速給藥以確保藥物療效[13-14]。
綜上所述,便攜式輸液架具有設計科學合理、結構簡單、攜帶方便、實用性強等特點,方便患者移動,同時方便醫(yī)護人員的使用和收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