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梅
21世紀以來,人類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生態(tài)危機。我們從藍虹教授《含淚遠去的海島——碳中和的故事》一書中,從遠去的海島里,從那些無家可歸的地球人的淚水中,感受到了氣候的變化,感受到了地球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危機。每一個生命,每一片森林,每一滴水,甚至是每一粒塵埃,都是我們生生不息的生態(tài)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因此,我們無法袖手旁觀,也無法置身事外,我們非常有必要對此進行一些有益的探討,并且做一些實際的行動。而這,恰恰是藍虹教授這部著作所要傳達的。
在我看來,這本書兼具時代性、專業(yè)性與文學性。
首先,這本科普散文集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生態(tài)危機是全體人類所共同面臨的一項重大問題,需要當代文化者、環(huán)保工作者等所有人共同關注、一同行動。藍虹教授的《含淚遠去的海島——碳中和的故事》以獨特的視角、充滿人文情懷和憂患意識的文字,深入淺出地講述了氣候危機與碳中和之間的關系,將我們置身于一個令人震撼的現實中,讓我們意識到氣候變化對地球和人類的深刻影響。她用獨有且細膩的文學筆觸,將自然力量與人類命運緊緊相連,喚醒我們對氣候危機的警覺。我們在書里的每個篇章部分,都能清晰地聽到讀者的提醒:“我們不能以理所當然的心態(tài)去面對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幸運,地球生命的產生本身就是一種偶然和幸運。”
其次,這本科普散文集具有深厚的專業(yè)性。藍虹是中國人民大學環(huán)境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氣候危機治理行動,是我國著名的碳中和專家和綠色金融專家,所以在她的很多著述中,她的專業(yè)性非常鮮明。我認為這樣一位女學者,她不僅在專業(yè)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在國內和國際產生了很大影響,也將她的專業(yè)知識傾注到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這令我非常驚喜。
書中很多故事是藍虹教授親自參與和經歷的,因此飽含著她的深刻思考和學術探究。她依托其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獨特的視角,從哭泣的地球,到碳中和的前世今生,再到碳中和我們在行動,每一部分都用深厚的專業(yè)性和細膩的筆觸描繪出碳中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使得碳中和這一抽象的概念變得立體生動,貼近我們的生活。她將碳中和這樣一個具有高度專業(yè)性的問題,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傳遞給讀者,這些故事既讓我們可以從中收獲碳中和知識,又催人思考,督促行動。正如本書所說的:“我們從人定勝天,走向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p>
最后,這本科普散文集具有深刻的文學性。在我看來,藍虹的散文有她獨特的個人風格,她娓娓道來、知書達理,她是有溫度的,當她站在講臺上,不僅是激情四射的,也是痛心疾首的。在藍虹的筆下,我們看到了自然之美的魅力。例如,她描述她赤著腳,走在飽含生命力的土壤上,感受著蚯蚓在腳下的蠕動。這樣文學的細節(jié)描述,融合貫穿于這本科普散文集的始終。在“氣候危機與含淚遠去的海島”章節(jié)中,藍虹教授寫道:“當我游走在圖瓦盧,當我站在基里巴斯到處是海水的土地上,當我喝下一杯杯治愈憂傷的卡瓦酒,我想起了我的基里巴斯朋友伊娃含著眼淚的微笑,她說,我們還是要仰望星空,我們還是要張開雙臂,與海洋、土地、星空擁抱。”
藍虹教授的文學之筆,讓碳中和的故事變得生動而感人。她寫道:“當很多的鳥類都歡唱的時候,飛鳥之路,我們人類的生命播散之路,就這樣在地球蔓延?!彼晕膶W的溫情筆觸,讓我們看到了解決氣候危機問題的希望所在。
總之,散文是一種美麗而深邃的藝術,一種捕捉生活細節(jié)、展現人性光芒的手段。而科普,則是一種讓科學離我們更近,讓未知變得可知的方式。而本書中科普與散文的結合引人入勝,科學的深邃和散文的韻味在此交融,呈現出一種無比和諧的契合。通過散文的形式,藍虹教授用心靈之筆揭示了氣候變化和碳中和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薦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