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典羽,徐珊,敬光懷
深圳市龍華區(qū)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廣東深圳 518100
鼻出血為臨床耳鼻咽喉科常見病癥之一,多發(fā)于鼻中隔前下方的黏膜易出血部位。該疾病發(fā)病因素較多,多由外傷、生理以及疾病因素導致鼻腔毛細血管破裂而引起[1]。臨床表現(xiàn)一般為單側發(fā)病,輕者可見涕中帶血,但若未及時給予止血等對癥治療,則會導致病程持續(xù)進展,繼而引起貧血或失血性休克[2]。當前,臨床針對鼻出血的治療方法較多,包括鼻腔填塞法、藥物治療法、壓迫止血法、冷凍法以及微波法等,雖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鼻腔出血,但也有患者會因病情反復發(fā)作而導致病程遷延、出血不止甚至出現(xiàn)多次出血的情況[3]。因此,臨床認為找到病因、促進鼻腔黏膜恢復為治療鼻出血的關鍵所在。中醫(yī)學將鼻出血歸屬于“鼻衄”的疾病范疇,且將該病病因分為實證與虛證兩大類,實證者多由迫血妄行所致,而虛證者多由陰虛火旺、氣不攝血所致[4]。故治療原則應以“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為主。藍芩口服液作為耳鼻咽喉科常用的一種中藥制劑,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的功效。而腎上腺色腙片廣泛適用于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損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其可有效縮短止血時間,減少組織液滲透,進而達到有效緩解創(chuàng)面出血不止的目的[5]?;诖?,本研究隨機選取2021 年6 月—2023 年1 月深圳市龍華區(qū)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收治的98 例鼻出血患者進行對照研究,旨在分析應用腎上腺色腙片聯(lián)用藍芩口服液的治療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98 例鼻出血患者,依據(jù)系統(tǒng)隨機化法將其分為觀察組(n=49)和對照組(n=49)。觀察組中男26 例,女23 例;年齡24~68 歲,平均(39.41±5.26)歲;病程2~11 d,平均(7.19±1.43)d;出血原因:糖尿病5 例、高血壓3 例、萎縮性鼻炎5 例、外傷出血6 例、鼻中隔偏曲10 例、急慢性鼻竇炎18例、不明原因2 例。對照組中男28 例,女21 例;年齡22~69 歲,平均(39.59±5.15)歲;病程2~10 d,平均(7.21±1.25)d;出血原因:糖尿病4 例、高血壓2 例、萎縮性鼻炎6 例、外傷出血6 例、鼻中隔偏曲11 例、急慢性鼻竇炎18 例、不明原因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取得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西醫(yī)參考《2015 年鼻出血診斷及治療指南(草案)》[6]:①臨床癥狀可為單側鼻腔出血或雙側鼻腔出血,輕者可見涕中帶血,或點滴而出、滲滲而出。②鼻內鏡或前鼻鏡檢查可明確診斷為鼻中隔前端黏膜糜爛、潰瘍所導致的滲血或搏動性出血。中醫(yī)參考《中醫(yī)耳鼻喉咽喉科學(2016 年版)》[7]:①肺經風熱證:鼻衄呈點滴而下,鼻黏膜色紅,伴鼻內灼熱干燥、鼻塞涕黃、口干身熱、尿黃便結,且舌紅苔薄白,脈數(shù)浮數(shù)。②肝膽火熱證:鼻衄常突發(fā),鼻黏膜色深紅,伴頭痛、頭暈、耳鳴,口苦、咽干,且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納入標準:①均為單側鼻出血者;②均已年滿18 周歲;③近14 d 未使用過治療鼻出血類藥物;④均意識清醒,可正常溝通;⑤均知曉本次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白血病或其他出血性疾病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對本研究所涉及藥物存在過敏者;④合并心、肝、腎等其他臟器功能異常者;⑤存在鼻竇手術、腺樣體切除術以及鼻中隔手術史者。
對照組:給予單一藍芩口服液治療。藍芩口服液(國藥準字Z20063795,規(guī)格:10 mL∶6 支),口服,3 次/d,20 mL/次。
觀察組:給予腎上腺色腙片聯(lián)合藍芩口服液治療。藍芩口服液同上。腎上腺色腙片(國藥準字H32023285,規(guī)格:2.5 mg×100 片),口服,3 次/d,5 mg/次。
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 個療程(14 d),至療程結束后進行復查。
1.5.1 治療效果 以《中醫(yī)耳鼻喉咽喉科學(2016 年版)》[7]為評估工具,療效評定標準包括:①顯效?;颊呓?4 d 未再次出現(xiàn)鼻出血,且鼻內鏡檢查提示鼻腔內潰瘍糜爛部位恢復良好,未見新生血管擴張、斷裂。②有效?;颊呓?4 d 內偶有1~2 次鼻出血癥狀出現(xiàn),出血量較治療前減少50%以上,且鼻內鏡檢查提示鼻腔內存在輕微潰瘍糜爛。③無效。未達以上標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5.2 臨床指標 鼻腔恢復通氣時間、鼻腔黏膜愈合時間以及近1 個月再出血率。
1.5.3 鼻內鏡檢查評分 借鑒許庚等[8]學者編寫的有關于鼻內鏡檢查鼻腔黏膜客觀體征評估來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鼻內鏡檢查結果進行相關評分,評分標準包括:①0 分。鼻中隔前端黏膜光滑潤澤,未見局部充血。②1~2 分。鼻中隔前端黏膜無光澤,且黏膜呈彌漫性泛紅狀態(tài)。③3~4 分。鼻中隔前端表淺黏膜潰瘍糜爛,呈灰白色,并伴有血管擴張、聚集。④5~6 分。鼻中隔前端黏膜呈彌漫性潰瘍糜爛及血管擴張,并突出于黏膜表面,伴有彌漫或散在出血點及結痂形成。⑤7~8 分。鼻中隔前端黏膜呈大面積深層糜爛,伴有干痂、膿痂形成,并存在搏動性出血或膿性分泌物。
1.5.4 鼻部伴隨癥狀(流涕、鼻癢、噴嚏、鼻塞)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評分 兩組患者均在治療前后采用VAS[9]進行癥狀疼痛評分。0 分表示無痛感,癥狀完全消失,鼻腔部位無疼痛感;1~3 分為輕微疼痛,癥狀改善明顯,疼痛減輕,鼻腔局部仍存在疼痛;4~6 分中度疼痛,癥狀輕微緩解,疼痛仍大范圍存在;7~10 分為重度疼痛,癥狀、疼痛感均未改善甚至更嚴重。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和(%)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81.6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鼻腔恢復通氣時間和鼻腔黏膜愈合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近1 個月觀察組僅有2 例發(fā)生再出血現(xiàn)象,再出血率為4.08%,觀察組有9 例發(fā)生再出血現(xiàn)象,再出血率為18.37%,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18,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d]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d]
?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鼻內鏡檢查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鼻內鏡檢查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鼻內鏡檢查評分對比[(±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鼻部伴隨癥狀VAS 評分對比[(±s),分]
表4 兩組患者鼻部伴隨癥狀VAS 評分對比[(±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
鼻出血的發(fā)病原因較為多樣,致病菌感染、外傷、生理以及疾病因素等原因都可導致該疾病的發(fā)生。中醫(yī)學認為,鼻出血屬于“鼻衄”“鼻燥”的疾病范疇,《靈樞·百病始生》記載:“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則表示任何引起鼻部陽絡損傷的因素均可導致鼻出血[10]。故中醫(yī)治法以“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為主,可中醫(yī)療效緩慢,無法有效緩解鼻出血患者的持續(xù)出血狀況,應用效果一般。而西醫(yī)經實踐提出,將腎上腺色腙片與藍芩口服液聯(lián)合應用于鼻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可顯著控制患者的鼻部出血,促進患者疾病早日康復。
本次研究將腎上腺色腙片與藍芩口服液聯(lián)合應用于觀察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81.63%,且其觀察組患者的鼻腔恢復通氣時間為(2.69±0.49)d、鼻腔黏膜愈合時間為(5.53±0.39)d,均明顯短于對照組(5.34±0.35)d、(8.27±0.41)d,近1 個月再出血率為4.08%,也明顯低于對照組18.37%(P<0.05)。張伶俐[11]學者研究顯示,在應用復方木芙蓉涂鼻膏聯(lián)合藍芩口服液后,治療中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91.70% vs 71.70%)(P<0.05)。鑒于本研究所應用的治療方案較為新穎,故尚未有相似研究,但與該學者研究結果相比,可知在藍芩口服液的基礎上,無論是應用復方木芙蓉涂鼻膏亦或是腎上腺色腙片,均可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究其原因,藍芩口服液含有板藍根、胖大海、黃芩、黃柏、梔子5 種中藥材,具有解熱、鎮(zhèn)痛、抗炎、抗菌、抗病毒的功效。而腎上腺色腙片為腎上腺素的氧化衍生物,其可作用于鼻腔內的受損組織與黏膜處的毛細血管,增強毛細血管和組織對損傷的抵抗力,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從而達到迅速止血的目的[12-13]。兩者藥物協(xié)同合作,可有效控制患者鼻部出血、提高治療效果。
鼻內鏡檢查評分為臨床評估鼻出血患者病情程度的主要工具,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鼻內鏡檢查評分為(2.31±0.71)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3.49±0.82)分(P<0.05)。這是因為鼻中隔前下方為鼻出血的好發(fā)部位,當鼻中隔存在偏曲、鼻腔鼻竇受到刺激、鼻腔黏膜萎縮干燥時,均可導致鼻中隔前下方的黏膜血管受損,繼而引發(fā)鼻部出血[14]。而本研究所應用的腎上腺色腙片可通過抑制損傷部位的炎癥因子合成釋放來間接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局部炎癥的能力,且還可促進毛細血管斷端回縮,進而促使其恢復至正常生理狀態(tài),同時腎上腺色腙片在治療期間所引起的不良反應較弱,且該藥物并不作用于血液成分,故不會對抗凝系統(tǒng)和凝血過程產生任何不良影響,安全系數(shù)較高[15]。另外,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也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這也進一步提示兩種藥物聯(lián)用,不僅可有效止血,還可在極大程度上改善患者流涕、鼻癢、噴嚏、鼻塞等臨床癥狀,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這對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也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將腎上腺色腙片與藍芩口服液聯(lián)合應用于鼻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效果確切,且安全性尚可,具有推廣作用。但鑒于本研究時間和條件等因素的局限性,個別觀察指標可能存在主觀性,因此有待在接下來的研究中進一步規(guī)避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