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
(本鋼板材股份有限公司發(fā)電廠,遼寧本溪 117000)
本鋼板材發(fā)電廠33 號汽輪機是焦二干熄焦鍋爐配套機組。采暖期該機組采用低真空供暖,目前的供暖形式為33 號機循環(huán)水通過4 臺板式換熱器對熱網回水加熱。為了加熱余熱水,33 號機降低真空運行,真空-70 kPa 左右、排汽溫度70 ℃左右。排氣溫度若長期高于65 ℃運行,則會造成凝汽器銅管與管板之間脹口松脫,影響機組安全穩(wěn)定運行。
從“量”的角度,凝汽器損失的熱量占火力發(fā)電廠輸入熱量的份額最大,大于輸入熱量的50%。但從能量的“質”來說,汽輪機排汽壓力、溫度低,能量品位低,無法用于高效發(fā)電[1]。低品位熱源如何回收再利用,一直是電力行業(yè)攻關的課題。將凝汽器改造為熱網凝汽器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即非采暖期凝汽器將汽輪機乏汽冷凝,回收凝結水;采暖期凝汽器直接作為熱網換熱器,為熱用戶提供余熱水。因此回收汽輪機乏汽的熱量,對于熱電聯(lián)產機組提高循環(huán)效率十分有效。
1.1.1 凝汽器水室提壓改造
由于凝汽器水側進水壓力變化,余熱處回水壓力0.85 MPa,凝汽器原設計承壓能力0.6 MPa,需進行改造,并按提壓后的壓力等級進行設計。改造范圍包括更換凝汽器換熱管、管板(原厚度40 mm,改造后70 mm)、水室法蘭、門蓋(水室殼體厚度由12 mm增加至20 mm)、設備主螺栓、螺母、墊片、水側閥門、儀表等相關附件。
為了節(jié)省資金,可利用設備有原凝汽器的排汽喉部、凝汽器熱井、原凝汽器管束部分的外殼結構。
1.1.2 凝汽器換熱管改造
采暖期凝汽器作為熱網換熱器,凝汽器冷媒水采用余熱水。在熱網回水參數的條件下,需要保證機組真空大于-80 kPa,因此將凝汽器換熱面積由2 000 m2提升至2 300 m2,增加管束根數,主凝結區(qū)管束由3 600 根?25 mm×1.0 mm 材質HSn70-1AB,改造為 4 760 根?22 mm×0.7 mm 材質TP316L。換熱管束管徑減小,管束間橋距不變,凝汽器汽側阻力不受影響。具體改造參數見表1。
表1 凝汽器換熱管改造參數對比
為防止余熱水泵突然事故全停時管路水壓突然發(fā)生變化對凝汽器造成損壞,在回水管道加裝安全閥進行壓力保護。新設置電動閥門對原管路進行隔離,通過閥門的開關實現供暖季與非供暖季循環(huán)水的切換。新設置管道、支架、閥門及相應的就地儀表。
由于采暖期,余熱水壓力偏高,原配套的入口二次濾網設計壓力也不滿足,需要進行更換。設計壓力(表壓力)由0.6 MPa提升至0.85 MPa。
在進入凝汽器供回水母管上加裝溫度、壓力、流量計量儀表,對水溫水量進行監(jiān)視及熱量結算。
原凝汽器與汽輪機后汽缸采用剛性連接,凝汽器支座有4 組彈簧支座,經現場測量,凝汽器彈簧的規(guī)格為外徑?200 mm,內徑?110 mm,簧絲直徑?45 mm。改造后凝汽器的重量增加了約8 t,在此基礎上核算凝汽器的彈簧載荷,發(fā)現原有的彈簧組受力已不能滿足機組安全運行的要求,故對原有彈簧組進行改造,將原有的8 件簧絲直徑為?45 mm的彈簧,更換為8 件簧絲直徑為?50 mm 的彈簧,同時在每件大彈簧內部增設1 件簧絲直徑為?25 mm的彈簧(共增加8件),以此增加彈簧組的剛度,保證運行時彈簧組的荷載在合適的范圍內。
取消板式換熱器,將余熱處回水直接進入凝汽器加熱,既能滿足余熱水升溫需求,又能提高電廠運行參數,提高機組真空,提高發(fā)電量[2]。同時采暖期可以停運循環(huán)水泵,降低耗電量。另外改造后生活水取代循環(huán)水,凝汽器冷卻水水質變好,凝汽器結垢降低,換熱變好,膠球泵可以不運行,降低電耗。改造前后系統(tǒng)圖如圖1 和圖2 所示。云線處是新增加的管道及閥門。
圖1 改造前系統(tǒng)圖
圖2 改造后系統(tǒng)圖
2.2.1 改造及利舊范圍
對原N2 000 凝汽器進行改造,使其同時具備凝汽器和熱網加熱器的功能。
利舊設備范圍為原凝汽器的排汽喉部、凝汽器熱井、原凝汽器管束部分的外殼結構。
改造范圍包括更換凝汽器換熱管、管板、中間隔板、汽側相關消能和防沖擊擋板、擋水板、擋汽板、管束內部抽空氣系統(tǒng)組件、水室法蘭、門蓋、設備主螺栓、螺母、墊片、水側閥門、儀表等相關附件。
凝汽器改造前后數據和結構參數對比見表2。
表2 凝汽器改造前后數據和結構參數對比表
2.2.2 改造后的熱力性能
非采暖期用作凝汽器使用,能滿足機組原有工況的熱力性能。采暖期作為熱網凝汽器使用,能滿足以下各個工況的熱力性能。
在汽輪機額定工況下,保證熱網凝汽器在各熱網回水工況下運行,背壓不大于20 kPa,各熱網回水參數性能工況見表3。
表3 不同熱網回水參數復水器性能工況[3]
33 號機組采暖期運行數據采集,對機組改造前后經濟性進行評價。數據對比如表4所示。
表4 改造前后數據對比
從表4 數據可以看出,在機組進氣參數(流量、溫度、壓力),余熱水回水參數(流量、溫度)一致的情況下,機組改造后真空值由同期的-75 kPa提升到-83 kPa,機組負荷提高1 600 kWh。
對33 號機非采暖期數據采集,性能評估如表5所示。
表5 33號機非采暖期數據采集
從表5數據可以看出,非采暖期凝汽器,可保持原有性能。
以下效益計算中涉及到的運行時間,以供暖期152 天為計算依據,涉及到電費計算以0.5 元/kWh為計算依據。
(1)節(jié)電效益
改造后,供暖期循環(huán)水泵停泵產生的節(jié)電效益(以同期平均小時耗電376 kWh計算)。
X循環(huán)泵=W循環(huán)泵×H×C電
式中:X循環(huán)泵——循環(huán)泵節(jié)電效益,元;
W循環(huán)泵——循環(huán)水泵功率,kWh;
H——供暖期小時數,h;
C電——電費成本,元/kWh。
X循環(huán)泵=376×24×152×0.5=68.58 萬元
(2)節(jié)水效益
改造后,循環(huán)水系統(tǒng)節(jié)約補水效益(以同期小時補水30 t/h計算,價格按1.1 元/t計算)。
X水=Q循環(huán)水×H×C水
式中:X水——節(jié)水效益,元;
Q循環(huán)水——循環(huán)水補水量,t/h;
H——供暖期小時數,h;
C水——工業(yè)水成本,元/t。
X水=30×24×152×1.1=12.04 萬元
(3)增發(fā)電效益
X發(fā)電=W增發(fā)電量×H×C電
式中:X發(fā)電——增發(fā)電效益,元;
W增發(fā)電量——增發(fā)電量,kWh;
H——供暖期小時數,h;
C電——電費價格,元/kWh。
W發(fā)電=1 600×24×152×0.5=291.84 萬元
(4)總效益
X總=X循環(huán)泵+X水+X發(fā)電=68.58+12.04+291.84
=372.46 萬元
該項目總投資335 萬元,投資回收期11個月。
2020 年10 月27 日,33 號機組熱網凝汽器改造結束,完成系統(tǒng)試運行。從改造前后的工況對比來看,改造后效益明顯,額定工況真空值由同期的-75 kPa提升到-83 kPa,機組負荷提高1 600 kWh。
經過近1 年以來運行及性能評價,33 號熱網凝汽器汽輪機在額定工況下,保證熱網凝汽器在各熱網回水工況下運行背壓不大于20 kPa,連續(xù)穩(wěn)定運行,采暖期額定工況,機組負荷提高1 200 kWh 以上,非采暖期用作凝汽器可保持原有性能,穩(wěn)定運行。
33 號機熱網凝汽器改造,可以達到充分利用部分低溫余熱而節(jié)約一次能源的目的,可推廣用于同類機組節(jié)能改造,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