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溶 崔若琪 王玥 白淼 張明露 任連海
(北京工商大學(xué)生態(tài)環(huán)境學(xué)院國家環(huán)境保護食品鏈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48)
2019年起,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其中將廚余垃圾單獨收集成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重點工作[1]。廚余垃圾具有含水率高、有機質(zhì)高、含鹽量高、含油量高和易腐爛等特點,若處理不及時易產(chǎn)生惡臭,并會滋生病原微生物,引發(fā)環(huán)境污染問題[2-3]。廚余垃圾所產(chǎn)生的惡臭不僅刺激人的嗅覺器官,而且很多組分是有毒有害氣體,對人體及動植物造成危害[4]。惡臭氣體種類有很多,包括:H2S、SO2、NH3、CH4和二惡英等,雖然不同地區(qū)產(chǎn)生的廚余垃圾主要成分有所區(qū)別,但其中NH3和H2S是較為典型的惡臭氣體[5-6]。
目前對控制惡臭氣體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化學(xué)除臭、物理除臭和生物除臭三方面。生物除臭以除臭效率高、無二次污染、操作簡單、成本低廉,成為治理惡臭環(huán)境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7]。近年來,研究工作多集中在高效除臭優(yōu)勢菌株的選育,推廣應(yīng)用的研究多采用外國進口的微生物制劑,以韓國的鈕咳厲惡、德國的潔博士、日本的EM菌劑為主[8-10]。目前國內(nèi)選育和復(fù)配的微生物除臭劑研究起步較晚,菌株除臭效果相對國外進口的微生物菌劑存在一定的差距[11-12]。
本研究通過多種除臭微生物菌種的篩選,以NH3和H2S的降解率為除臭篩選指標(biāo),優(yōu)選降解效率最高的菌株,確定其最佳培養(yǎng)條件和混合比例,最終混合成微生物除臭劑,應(yīng)用于廚余垃圾臭氣的降解。
1.1.1 樣品來源 用無菌桶從北京工商大學(xué)東區(qū)學(xué)校食堂收集約1 kg廚余垃圾至化工樓實驗室,用小型破碎機破碎后備用。取10 g廚余垃圾進行實驗使用,剩余樣品在4℃冰箱保存。
1.1.2 培養(yǎng)基 實驗培養(yǎng)基配方如下:
NH3降解菌篩選培養(yǎng)基[13]:蔗糖50.0 g,KH2PO42.0 g,MgSO4·7H2O 0.5 g,F(xiàn)eSO4·7H2O 0.1 g,1% ZnSO45 mL,NaCl 2.0 g,氨水10.0 mL,加蒸餾水至1 000 mL,121℃滅菌20 min,氨水過濾除菌后加入;
H2S降解菌篩選培養(yǎng)基[14]:蛋白胨10.0 g,牛肉膏2.0 g,NaCl 5.0 g,Na2S 2.0 g,加蒸餾水至1 000 mL,121℃滅菌20 min;
異養(yǎng)硝化培養(yǎng)基[15]:C6H5Na3O75.0 g,(NH4)2SO40.45 g,K2HPO40.25 g,F(xiàn)eSO40.0025 g,NaCl 0.125 g,MgSO40.06 g,MnSO40.001 g,瓊脂粉15.0 g,加蒸餾水至1 000 mL,pH=7.0,121℃滅菌20 min;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稱取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33 g,加蒸餾水至1 000 mL,121℃滅菌20 min。
1.2.1 NH3和H2S降解菌的富集與純化 經(jīng)20 000 r/min離心處理后的廚余垃圾,取100 μL上清液分別接入NH3和H2S選擇性培養(yǎng)基,進行富集馴化[16]。將特征不同的菌落劃線純化至單菌后,分別吸取200 μL菌液于相應(yīng)的斜面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后,保存?zhèn)溆?,挑取分離后的菌株接種于相應(yīng)的液體培養(yǎng)基上,30℃、130 r/min,搖床擴大培養(yǎng)72 h。
1.2.2 NH3和H2S降解菌的初篩 將分離純化獲得的菌株制作成5 mL菌液,接入裝有50 g新鮮廚余垃圾的1 000 mL廣口瓶中,混勻,同時以接種5 mL無菌水的廚余垃圾樣品作為對照,雙層塑料膜密封,置于30℃,130 r/min恒溫搖床中發(fā)酵。發(fā)酵24 h后采用感官法對惡臭氣體強度進行評定,實驗重復(fù)3次,將除臭能力明顯的菌株進行復(fù)篩試驗[17]。
1.2.3 NH3和H2S降解菌的復(fù)篩 選擇初篩中具有較好除臭效果的菌株進行復(fù)篩試驗,以10% 接種量將菌株接種至相應(yīng)的NH3和H2S降解菌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成菌液,置于30℃,130 r/min恒溫搖床中培養(yǎng)48 h。每個菌株做3組平行,同時設(shè)置空白對照組。實驗組與空白組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計算NH3與H2S的降解率,確定NH3與H2S降解率較高的菌株。
1.2.4 最佳NH3和H2S降解菌的篩選 將復(fù)篩菌株的菌液接種于對應(yīng)的培養(yǎng)基中,置于30℃,130 r/min恒溫搖床中培養(yǎng),設(shè)置空白對照組,每個菌株做3組平行。培養(yǎng)24 h后取出菌液,計算出氨氮濃度和硫酸鹽濃度[18-19],最終得出最佳NH3降解菌株和H2S降解菌株。
1.2.5 菌株的鑒定 采用革蘭氏染色法對分離得到的菌株進行形態(tài)學(xué)觀察,分子生物學(xué)鑒定由北京開泰明鏡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進行16S rDNA測序鑒定。16S rDNA基因擴增的PCR引物為細菌通用引物,上游引物(341F)5′-CCTACGGGNGGCWGCAG-3′,下游引物(785R)5′-GACTACHVGGGTATCTAATCC-3′。擴增反應(yīng)體系為25 μL,其中,上、下游引物各0.25 μL、模板DNA 2 μL,2×Mastermix 12.5 μL,ddH2O 10 μL。擴增反應(yīng)條件為95℃使DNA預(yù)變性3 min;95℃使DNA變性30 s,55℃引物退火30 s,72℃延伸30 s,25個循環(huán);最后72℃延伸5 min將PCR產(chǎn)物純化后加入到 Illumina Novaseq 6000 測序平臺進行高通量測序,得到測序結(jié)果后通過BLAST程序與NCBI GenBank中核酸數(shù)據(jù)進行比對分析,查找與各菌株相似性最高的菌株序列[20]。
1.2.6 菌株培養(yǎng)條件優(yōu)化 將分離得到的兩株細菌分別制作液體培養(yǎng)物,溫度梯度設(shè)置為25℃、30℃、35℃、40℃,培養(yǎng)48 h,每隔4 h取樣測量OD600值,根據(jù)生長曲線變化情況,選擇最佳培養(yǎng)溫度。在最佳培養(yǎng)溫度下依次設(shè)置不同梯度的接種量、pH、C/N、碳源、氮源,130 r/min條件下?lián)u床振蕩培養(yǎng)48 h后測定菌株的降解率,每組試驗做3組平行,最終取平均值(表1)。
表1 除臭條件優(yōu)化實驗設(shè)計Table 1 Experiment design of optimal deodorizing conditions
1.2.7 混合培養(yǎng)對臭氣的降解效果 將獲得的兩株菌株在牛肉膏平板培養(yǎng)基上進行交叉劃線,觀察交叉點是否有菌株生長情況,兩者能生長為不拮抗,一株或兩株都不能生長為拮抗。若兩株菌株不產(chǎn)生拮抗,將其分別制作液體培養(yǎng)物,在最佳培養(yǎng)條件下,混合比例依次設(shè)置為1∶1、1∶2、2∶3、3∶2、2∶1,130 r/min的搖床震蕩培養(yǎng)48 h,每隔4 h取出菌液,測量pH變化情況和吸光度,繪制濃度曲線,選擇最佳混合比例。在最佳混合比例下,培養(yǎng)72 h,每隔4 h取樣,檢測氨氮和硫酸鹽離子濃度變化情況,計算氨氮降解率和硫酸鹽生成率。每組試驗做3組平行,最終取平均值。
1.2.8 分析方法 復(fù)篩降NH3試驗:硼酸吸收凱氏定氮法[21];復(fù)篩降H2S試驗:鋅銨絡(luò)鹽比色法[22];NH3降解效率的測定: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23];H2S降解效率的測定:采用鉻酸鋇分光光度法[24]。
1.2.9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22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Origin Pro 2021bS R2進行作圖。
利用選擇性培養(yǎng)基共篩選到菌株40株,其中NH3降解菌株中細菌(CN)10株、真菌(PN)5株、乳酸菌(MN)5株,H2S降解菌株中細菌(CS)10株、真菌(PS)5株、乳酸菌(MS)5株。將氣味評判等級4、5的16株菌株去除,剩余24株菌株進入復(fù)篩階段。
復(fù)篩采用降NH3和降H2S實驗,計算培養(yǎng)液中NH3和H2S含量,與空白中的含量進行對比,最終得出菌種所對應(yīng)的NH3或H2S的去除效率,選取去除率達到60%以上的菌株進行NH3和H2S的高效降解菌的篩選。根據(jù)表2可知,共有8株菌株可進入復(fù)篩,其中可降解NH3的編號為:CN5、CN10、PN1、PN3,可降解H2S的編號為:CS2、CS4、CS6、CS7。
表2 篩選結(jié)果及其降解率Table 2 Screening results and degradation rates
由圖1-A可知,最佳NH3降解菌株編號為CN5,24 h后CN5菌液中氨氮含量最低為103.5 mg/L,NH3去除率為83.1%。由圖1-B可知,最佳H2S降解菌株編號為CS2,24 h后CS2菌液中硫酸鹽生成含量最多為304.2 mg/L,H2S去除率為87.2%。如圖2-A所示CN5菌為革蘭氏陽性菌,顯微鏡下呈現(xiàn)璉球狀,菌落大,黃色不透明,邊緣清晰,較濕潤容易挑取,單菌培養(yǎng)時生長速度較慢。如圖2-B所示CS2菌為革蘭氏陰性菌,顯微鏡下呈現(xiàn)長卵狀,菌落細小,白色通透,邊緣清晰,濕潤容易挑取,單菌培養(yǎng)時生長速度快。對菌株的DNA進行PCR擴增及16S rDNA基因鑒定后,系統(tǒng)發(fā)育樹如圖3所示,根據(jù)BLAST結(jié)果,菌株CN5與Enterococcuss casseliflavus NCIMB 11449的相似性為99%,菌株CS2和Pseudomonas geniculata ATCC 19374的相似性為99.78%,說明分離菌株CN5屬于腸球菌屬(Enterococcus sp.),菌株CS2屬于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 sp.)。
圖1 菌株對氨氮(A)和硫酸鹽(B)的轉(zhuǎn)化情況Fig.1 Transformation of ammonia nitrogen(A)and sulfate(B)by strains
圖3 菌株CN5和CS2的系統(tǒng)發(fā)育進化樹Fig.3 Phylogenetic tree derived from 16S rDNA sequences of the CN5 and CS2 strains
由圖4可知,菌株CN5和CS2的OD600均在35℃溫度下達到最大值,說明35℃條件下菌株生長最旺盛。如圖5-A所示,接種量為10%時菌株對NH3和H2S的降解率最高,分別為83%和86.3%。菌株CN5更適合在堿性條件下生長,在初始pH為7-8.5時,降解效果較好,降解率接近85%;菌株CS2更適合在酸性條件下生長,在初始pH為6-7.5時,降解效果較好,降解率均在85%以上(圖5-B)。以原始培養(yǎng)基中碳源氮源為基底,初始碳氮比為25∶1時,兩株菌株對兩種氣體的降解效果均最佳,降解率可達84.7%和88.9%(圖5-C)。當(dāng)以蔗糖和氯化銨作為唯一碳源和氮源時,兩菌株均能達到最佳降解效果,NH3降解率均接近85%,H2S降解率均在85%以上(圖5-D,5-E)。綜上兩菌株培養(yǎng)的最優(yōu)條件:接種量為10%,培養(yǎng)溫度為35℃,初始pH為7,碳氮比25∶1,碳源為蔗糖,氮源為氯化銨。
圖4 菌株在不同溫度培養(yǎng)時的OD600值Fig.4 OD600 value of strains cultur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圖5 菌株CN5和菌株CS2在不同培養(yǎng)條件下降解率的變化Fig.5 Changes in degradation rates of strain CN5 and strain CS2 under different culture conditions
在平板上將菌株交叉十字劃線,兩菌株交叉點生長良好,說明菌株彼此之間沒有拮抗作用,可以進一步進行最佳除臭組合的篩選。由圖6可知,菌株CN5和CS2以2∶3的比例接入時,OD600值最大,菌株生長最旺盛。由圖7可知,菌株CN5和CS2以2:3的比例接入時,pH值在7左右保持穩(wěn)定。在上述單因素優(yōu)化條件得出的最佳培養(yǎng)條件下,混合菌劑對NH3的降解率達到86.3%,對H2S的降解率達到91.2%。相較于圖5中單個菌株對NH3和H2S的降解率分別為84.7%和88.9%,兩菌在混合狀態(tài)下產(chǎn)生的協(xié)同作用,能進一步提高NH3和H2S的降解率。
圖6 兩菌株不同混合比例下OD600的變化Fig.6 Changes of OD600 under different mixing ratios of two strains
圖7 兩菌株不同混合比例下pH的變化Fig.7 Changes of pH under different mixing ratios of two strains
通過氨氮含量和硫酸鹽含量測定實驗,進一步確認兩株菌的降解能力,由圖8可知,在0-24 h內(nèi),氨氮濃度呈現(xiàn)指數(shù)下降趨勢,硫酸鹽濃度呈現(xiàn)指數(shù)上升趨勢,兩者變化幅度均較大。在24-72 h,氨氮和硫酸鹽離子濃達到飽和后基本保持不變。最終氨氮濃度穩(wěn)定在50.5 mg/L,氨氮降解率為85.3%,相較于圖1-A中未優(yōu)化條件下氨氮降解率83.1%,優(yōu)化條件下氨氮降解率提高了2.2%。硫酸鹽濃度穩(wěn)定在302.7 mg/L,硫酸鹽生成率為89.2%,相較于圖1-B中未優(yōu)化條件下硫酸鹽生成率87.2%,優(yōu)化條件下硫酸鹽生成率提高了2.0%。
圖8 兩株菌混合條件下氨氮和硫酸鹽離子濃度變化曲線Fig.8 Variation curve of ammonium nitrogen and sulfate ion concentration under mixed conditions of two strains
微生物對臭氣的降解率與接種量、pH有密切關(guān)系,接種量過低降解效果不明顯,接種量過高導(dǎo)致菌種繁殖過于旺盛產(chǎn)生多余的代謝物質(zhì),影響降解效率。本研究中接種量為10%時菌株生長最旺盛,對NH3和H2S的降解率最高。pH值是影響微生物活性的重要因子之一,其值太小或太大都會影響菌劑除臭效果,一般適宜微生物生長的pH值環(huán)境是中性左右,本研究中最適宜兩株菌生長的pH為7,與現(xiàn)有研究一致。張紅玉等[25]研究表明碳氮比為25∶1時,是微生物生長繁殖以及分解有機物的最佳條件,能夠保證能量和氮素來源都不會受到限制。本研究中最佳碳氮比為25∶1與現(xiàn)有參考文獻一致,碳氮比過高和過低都不利于細胞生長和外源蛋白表達和積累,過低導(dǎo)致菌體提早自溶;過高導(dǎo)致細菌代謝不平衡,最終不利于產(chǎn)物的積累[26]。蔣敏[27]在對廚余垃圾好氧堆肥高效菌劑的研發(fā)中發(fā)現(xiàn)葡萄糖、乳糖、蔗糖、麥芽糖和淀粉均是容易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其中添加蔗糖作為碳源可在實驗前期加快細胞增殖。本研究中蔗糖為提高NH3和H2S降解率的最佳碳源。同時,氮源也是影響菌劑除臭效果的重要因素,一定的氮源能夠促進微生物菌劑對惡臭氣體的分解,加快反應(yīng)時間和效率。夏遠艦等[28]對異養(yǎng)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最佳氮源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由于氯化銨中含有可促進菌劑代謝的氨氮離子,因此添加氯化銨作為唯一氮源時菌株作用效果最佳,本研究中最佳氮源也為氯化銨,對NH3和H2S降解率均可達到85%。
在菌株混合培養(yǎng)方面,Van Ransbeeck等[29]研究表明,臭氣成分復(fù)雜,每一種臭氣都需要特定的微生物來降解,單一菌株除臭效果低于多種微生物共同作用的效果,兩株菌接種于同一體系中互利共生,聯(lián)合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長繁殖能力。史鉆紅等[30]研究表明廚余垃圾的pH一般為中性偏酸性,因此兩株菌混合,偏向于酸性條件的菌株CS2添加相對比例高時,除臭效果更明顯。腸球菌已有多個研究表明具有除臭作用[31-33],對NH3降解效果可達70%以上,同時對CH4、甲醛、二惡英等惡臭氣體也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假單胞菌也有研究表明具有較好的除臭效果[34-36],常常應(yīng)用于污水處理廠污泥臭氣降解,對H2S降解效果最佳,最高達到95.1%,同時對甲硫醇、甲硫醚、NH3等惡臭氣體也有一定的降解效果。本研究中兩菌混合對NH3和H2S的降解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菌的降解效果,產(chǎn)生協(xié)同作用促進NH3和H2S的降解,最終對NH3的降解率達到86.3%,對H2S的降解率達到91.2%,明顯高于單個菌株對NH3和H2S的降解率。
有研究表明[37-38],垃圾中含有大量的NH4+和S2-,是NH3和H2S的主要產(chǎn)生來源。處于旺盛生長的對數(shù)生長期的菌種活性高,因此會大量消耗NH4+,生成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同時大量分解S2-,產(chǎn)生硫酸鹽,SO42-離子濃度增加。待細菌逐漸達到衰亡期后,各離子濃度平穩(wěn)。目前篩選除臭菌株一般都是在48 h之后才能獲得最佳除臭效果,曾蘇等[39]研究的菌株生長的變化在60 h后才趨于穩(wěn)定,最大值氨氮和硫酸鹽的離子濃度變化為80.05%和65.03%,在72 h后降解效果下降。張鉥孟等[40]研究的一株脫氮硫桿菌中,菌株在48 h后趨于穩(wěn)定,最大值氨氮和硫酸鹽的離子濃度變化為67.18%和63.85%,低于本研究中兩株菌株的混合效果。本研究篩選的兩株菌在40 h左右趨于穩(wěn)定,在72 h仍有明顯降解效果。相對其他研究,該混合菌株氨氮降解率和硫酸鹽離子轉(zhuǎn)化率更高,持續(xù)時間更長,因此具有更佳除臭效果。
從廚余垃圾中分離出能夠高效降解NH3和H2S的菌株各1株,鑒定菌株CN5屬于腸球菌屬(Enterococcuss sp.),為革蘭氏陽性菌;CS2屬于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 sp.),為革蘭氏陰性菌。菌株最佳除臭條件為:接種量為10%,培養(yǎng)溫度為35℃,初始pH為7,碳氮比25∶1,碳源為蔗糖,氮源為氯化銨。在混合比例為2∶3時,對NH3和H2S的去除效果最佳,且pH值穩(wěn)定在中性偏酸性,NH3降解率為86.3%,H2S降解率為91.2%。在72 h內(nèi),最終氨氮濃度穩(wěn)定在50.5 mg/L,氨氮降解率為85.3%;硫酸鹽濃度穩(wěn)定在302.7 mg/L,硫酸鹽生成率為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