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鏡安
日前,認證為“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東風日產)工會委員會”的微信公號“NI+星球”發(fā)布消息稱,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公司”)訴北京車千里互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技公司”)網絡侵權案二審勝訴,科技公司被判賠償經濟損失500萬元及維權合理費用4000元。
8月29日,南都·灣財社記者從東風日產方面了解到,目前500萬元賠償暫未到賬,不清楚對方是否申請再審或申訴。另一邊,灣財社記者嘗試聯系被告方,但截至發(fā)稿前暫未得到回復。
據了解,500萬的判賠系行業(yè)內首例。東風日產方面8月29日向灣財社記者表示,這次事件意義重大,給整個網絡的“清朗行動”輸出正向信號,也體現出法律對企業(yè)的保護。
與此同時,高昂的侵權成本受到矚目,關于名譽權侵權與商業(yè)評價的邊界也引發(fā)了網友的討論。對此,專業(yè)人士表示,在法律層面上,二者之間的界限較為模糊。
東風公司表示,在2021年8月至11月間,抖音賬號“牛車實驗室”密集發(fā)布53條針對全新一代奇駿的負面視頻,在內容、標題、評論中明顯帶有侮辱、誹謗、貶低及丑化全新一代奇駿的意思表示,對公司及全新一代奇駿的車型形象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東風公司稱,在與“牛車實驗室”多次交涉無果的情況下,果斷將其所屬的科技公司告上法庭。據了解,2022年12月東風公司便已一審勝訴,但彼時科技公司不服一審判決,選擇上訴,并于2023年2月獲立案。
如今,二審結果出爐。據南都·灣財社記者從東風日產方獲取的完整二審民事判決書顯示,被告科技公司認為其所發(fā)布的視頻沒有捏造虛假事實,沒有侮辱、誹謗行為,且盡到了合理核實義務。
但法院二審審理依舊認為,科技公司針對“東風日產”發(fā)布的系列視頻中帶有明顯貶損含義的詞語以及未經核實的負面信息,對東風公司的商業(yè)信譽或商品聲譽進行詆毀。且科技公司通過抖音賬號密集、持續(xù)發(fā)表帶有負面評價內容的行為,已經脫離了基本客觀事實和所負有的容忍限度,超出了網絡言論自由的邊界和正常輿論批評監(jiān)督的范疇,該違法行為必然造成東風公司名譽受損,對其經營環(huán)境造成不利影響。
故法院駁回科技公司上訴,維持一審判決,即科技公司刪除以“牛車實驗室”賬號在抖音平臺上發(fā)布的有關“東風日產”系列的全部視頻;科技公司在抖音平臺上以視頻方式或文字方式,通過“牛車實驗室”賬號向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公開道歉,道歉內容置頂保留30天;科技公司賠償東風公司經濟損失5000000元及維權合理費用4000元,合計5004000元。
南都·灣財社記者留意到,截至8月28日,涉事抖音賬號仍在更新視頻,且未見披露公開道歉內容;在該賬號內以“奇駿”作為關鍵詞檢索,尚存23條相關視頻,視頻點贊量7000到8萬不等,內容包括“三缸奇駿比四缸7年舊車發(fā)動機振動明顯”“地氈層拆開下面是泡沫和再生棉”“防擦條不防擦”等,點贊量最高的視頻內容為“煙餅測試車輛密閉性”。
資料顯示,與本案相關的車型“全新一代奇駿”系東風日產于2021年推出的一款緊湊型燃油SUV,官方指導價18.19萬至26.29萬元。
8月29日,南都·灣財社記者從東風日產處獲悉,目前判決結果還在執(zhí)行中,500萬元賠償暫未到賬。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以更強硬、更高調的姿態(tài)反擊“網絡黑子”,捍衛(wèi)自身的法律權益。南都·灣財社記者留意到,包括蔚來、長城、比亞迪等不少車企今年都曾公開起訴涉嫌侵權自媒體,索賠額高達數百萬元。
5月10日、15日,蔚來法務部先后通過微博宣布,對網絡賬號“車世紀”及其運營方上海云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抖音賬號“小牛說車”持有人發(fā)起訴訟,分別要求賠償損失200萬元、500萬元。
7月24日,比亞迪法務部通過微博表示,正式起訴微博用戶“龍豬-集車”,要求其刪除相關侵權言論、公開道歉并賠償500萬元。
7月25日,微信公號“長城汽車網絡舉報中心”公開表示,已正式啟動針對“向北不斷電”“向東北”“大眼哥說車”“正能量愛國說車”“只投龍頭BYD”“電電加電聊電車”6個賬號的訴訟程序,鑒于6個賬號均存在涉嫌嚴重侵權行為,長城汽車將向上述賬號運營主體分別索賠200萬至500萬元,索賠總額達2500萬元。
有業(yè)內人士認為,高昂的索賠金額既能吸引公眾眼球,得到更好的公共傳播效果,也能對外傳達車企對惡意散播不實言論自媒體的“零容忍”態(tài)度,達到“殺雞儆猴”的目的。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可查詢到的市場信息顯示,車企雖頻頻巨額索賠,但最終實際判賠卻均未如預期。
比如上述蔚來起訴“車世紀”及其運營方一案,最終判決結果為“車事紀”連續(xù)30天置頂發(fā)布向蔚來的致歉聲明,同時賬號控制方賠償蔚來經濟損失30萬元。
再往前,2021年長城汽車曾向侵權方廣州車轱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索賠300萬元的經濟損失以及3.7萬元的維權開支,但今年4月法院最終判定該公司賠償6.5萬元并公開道歉。
因此,東風公司訴科技公司侵權案判賠500萬元,被稱創(chuàng)下史上金額最高的自媒體侵權賠償紀錄。
對此,東風日產方面8月29日向灣財社記者表示,這起事件意義重大。此前同類案件中的賠償金額都是個位數或兩位數,這次法院支持的賠償金額非常大,既是在向整個網絡的“清朗行動”輸出正向信號,也體現出法律對企業(yè)的保護。
另一方面,500萬元的判賠是否合理?科技公司于上訴請求中直言,“500萬元的巨額賠償,足以致小微創(chuàng)業(yè)公司于破產的境地?!薄芭袥Q500萬元的‘國內新媒體名譽權侵權賠償金額最高案’,遠超國內及湖北省同等案件的裁判標準(50萬元以下)。”“判處金額是公司注冊資本的五倍。”
科技公司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在權利人損失和侵權人獲利均不能確定或者在權利人直接請求適用的情況下,可以認定賠償限額為50萬元。
但二審法院表示,綜合考慮東風公司商品的市場價值、科技公司的侵權過錯、科技公司抖音賬戶用戶量、發(fā)布視頻的盈利方式、視頻侵權行為的持續(xù)時間、對科技公司影響范圍以及該公司與關聯公司的財務往來狀況等因素,科技公司發(fā)布視頻的行為給東風公司造成的損失明顯遠遠超過前述賠償限額,故一審法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的規(guī)定,結合本案的具體證據,將賠償數額酌情認定為500萬元并無不當,未超出合理的自由裁量范圍。
“該賠償數額在司法實踐中較為少見?!北本┦杏疲ㄉ钲冢┞蓭熓聞账蓭熤煲萋敱硎尽5?00萬的侵權成本是否過高?朱逸聰告訴灣財社記者,仍然需要學術領域和實務領域的進一步探討?!跋嘈烹S著自媒體影響力的增加,針對該類型侵權案件的研究會進一步深入,伴隨司法判例增多,法院對于賠償金額的認定標準也更加趨向于一致。”
“現在自媒體評車蔚為大觀,群起效尤,全國少說有幾萬家。”汽車行業(yè)分析師鐘師對灣財社記者表示。他認為,自媒體和企業(yè)大都知道公正批評和惡意中傷之間的“一線之隔”,但往往“越界”是自媒體僥幸甘冒的風險,是與企業(yè)的一種博弈,因為企業(yè)也要計算經營成本,不會事無巨細起訴所有惡意中傷的自媒體。
而事實證明,在具體實踐中,哪怕車企起訴自媒體也并非一告一個準。有媒體統(tǒng)計,今年以來,截至7月底,共有5起車企起訴自媒體的案件,最終結果為2勝2撤訴1駁回。其中,零跑汽車今年5月擬索賠50萬元的起訴,就因依據不足而被駁回。
本次東風公司起訴自媒體事件受到公眾廣泛關注,一方面是500萬元的高額賠償系行業(yè)首例,另一方面,高昂的賠償也引發(fā)了網友的思考:名譽權侵權與商業(yè)評價只在進退之間,當中的邊界又在何處?
就本案涉及的測評類報道而言,鐘師認為,汽車測評也分由淺到深很多層次的處理,有的涉及個人感覺體驗的測評,有的涉及把汽車拆解的程度。從他觀察的情況來看,如果用汽車工程技術人員的術語描述很難對企業(yè)造成侵權,如果用感情類、文學類語言形容描述容易對企業(yè)造成名譽侵權?!斑@些其實自媒體都清楚,無非是對可能造成法律責任的風險評估不同?!?/p>
鐘師進一步指出,測試僅是用實驗設備和儀器測得的數據匯總列表,結論用工程術語描述,屬于測試實驗報道,本身是否站得住腳,必須是可讓其他測試團隊重復測試過程,能夠得出同樣的數據?!罢?guī)的技術工程實驗測試都必須采用行業(yè)一致公認的技術標準、標準的測試流程、公認的實驗設備,否則單獨搞自己的一套就沒有普適價值?!?/p>
“另外,對數據結果的解析,尤其對社會公開明示,遣字用詞需要特別謹慎,任何帶有主觀判斷和定性的形容詞很容易觸犯對評判對象的傷害侵權。”鐘師補充道。
而在法律層面上,名譽權侵權有著較為清晰的定義。朱逸聰向灣財社記者介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條第二款規(guī)定“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和榮譽權?!钡谝磺Я愣臈l規(guī)定“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
朱逸聰指出,要認定構成名譽權侵權,需要關注以下構成要件:第一,行為人發(fā)布信息或所作陳述存在侮辱、誹謗等;第二,侵害行為需要受害人以外的人知悉;第三,受害人的社會評價降低;第四,行為人對侵權行為具有過錯,可以為故意,也可以為過失。
但談及二者的法律邊界,朱逸聰認為,即使存在上述法律規(guī)定,實務中,判斷構成名譽權侵權還是正常商業(yè)評價,其邊界仍然較為模糊。
但朱逸聰就案件本身分析,從判決文書等材料來看,行為人利用帶有引導性的稱呼,使用不實的試驗方法和結論數據,利用多種開放性、疑問式語句以及引導公眾在評論區(qū)發(fā)布片面性評論的方式,將很大程度上被認定為存在失實內容及公眾誤導行為,從而被認定為名譽權侵權。
與此同時,從本案中法院對于北京車千里公司發(fā)布的53個視頻整體性的認定來看,針對某一對象發(fā)布多個系列視頻,作出不實負面評價的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更易被界定為名譽權侵權行為。
科技公司“慘痛的代價”也提醒了公眾,互聯網并非法外之地,言論自由過了頭,也許就會招致侵權風險。“自媒體有權對車企和產品評頭品足,但也要對法律留有敬畏之心?!辩妿煴硎尽?/p>
伴隨二審結束,東風公司起訴科技公司事件基本告一段落。據了解,我國實行兩審終審制度,即某一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后即告終結的制度。
不過根據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對二審判決不服,可以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再審,或是進行申訴,申訴指直接向上一級法院申訴,類似申請再審,或是向上一級檢察院申訴請求檢察院向法院抗訴。至于科技公司是否還會申請再審或申訴,東風日產方面表示不清楚。與此同時,灣財社記者也于8月29日通過抖音后臺向“牛車實驗室”發(fā)送采訪請求,但截至發(fā)稿前對方暫未回復。
“這類起訴判賠額很高,僅是孤案,對其他媒體人對企業(yè)和產品的社會監(jiān)督不會帶來任何影響”,談及此案對行業(yè)的影響時,鐘師認為,“但對于刻意侵權企業(yè)的媒體人會有明顯的警示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