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晉
中華文化:土壤與果實
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度、道路的多樣性,“植根于不同文明土壤”??磥?,中國習慣從文化土壤的角度來解釋國家發(fā)展道路和制度特征。
答:確實這樣。國家道路的選擇和塑造,不只是經濟政治領域的選擇和塑造,也是文化上的選擇和塑造。
中國道路在發(fā)展上有一個總布局,叫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tài)文明”。有時候,也改換話語方式,用“文明”來代稱,也就是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
文明既是歷史創(chuàng)造的積累,也是現(xiàn)實創(chuàng)新的土壤。
就生態(tài)文明建設來說,歷史上,我們的祖先就很推崇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論。新時代中國,圍繞為什么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tài)文明,怎樣建設生態(tài)文明,有許多新的思考。
比如,生態(tài)興則文明興、生態(tài)衰則文明衰,這是“生態(tài)歷史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生態(tài)發(fā)展觀”;環(huán)境即民生、青山即美麗、藍天即幸福,這是“生態(tài)民生觀”;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是“生態(tài)系統(tǒng)觀”;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目標,則滲透著濃郁的審美意味,叫“美麗中國”。
這些思考,是推進中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也是中國道路的一種文化立場表達。
中國道路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實踐,豐富多彩。讓生態(tài)美成為吸引投資的“金名片”,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和發(fā)展空間,已經成為普遍行動。
河北省有一個井陘縣,最多的時候曾有400個煤礦企業(yè),粗放開采把生態(tài)破壞得千瘡百孔。當?shù)卣聸Q心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把煤礦企業(yè)壓縮到6家,并且全部采用新的生產線,實現(xiàn)無塵開采、無塵加工、無塵運輸。
當?shù)卣€整合當?shù)氐膫鹘y(tǒng)古村落、非物質文化民俗、原始的風景名勝等生態(tài)資源,在崇山峻嶺之間,建成一條全長60余公里的古村落旅游環(huán)路。沉睡千年的古村落群被激活了,一些新興產業(yè)投資項目紛至沓來,一條新的“經濟帶”呼之欲出。
問:你在前面講中國道路形成過程時,說它是在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fā)展中“走出來”的。我不明白,講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道路,一定要追溯到幾千年的歷史文明當中嗎?
答:這涉及到怎樣看文明傳承和現(xiàn)實發(fā)展的關系。
人們一提到國家,就會想到西方意義上的現(xiàn)代民族國家。但中國不是簡單的民族國家,而是具有自己獨特文明傳承的國家范疇,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中國歷史上基本上以文化認同塑造民族認同。是否是中華民族一員,不是靠族群、區(qū)域、宗教來確認,而是靠文化來決定。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在中原建立中央政權后,大多主動選擇繼承發(fā)展中華文明大一統(tǒng)體系。
中國有個共識:一個國家走的路子,如果是科學的有前途的,那它必然是從歷史傳統(tǒng)、文化積淀、基本國情的土壤里生長出來的。
中國道路如果是一棵樹上的果實,那么,這棵樹的根只能扎在中華文明的土壤里面,人民的意愿、時代的要求,猶如空氣和陽光,哺育著它的成長。
中國道路如果是一個人,他的腳只能站在現(xiàn)實國情的土地上,歷史的延伸,成為他前行的路徑;文化的積淀,賦予他前行的精神氣質。
問:你說中國道路有實踐、理論、制度和文化四種形態(tài)。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道路的制度形態(tài),難道也產生了影響?
答:歷史文化,不光指文學、歷史和哲學這樣一些反映精神世界的成果,它還包括物質生產能力和水平、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方式等等。像中國這樣歷史悠久、文明源遠流長的國家,它的現(xiàn)實發(fā)展道路,不能不融進一些傳統(tǒng)的政治思想、社會理想、道德規(guī)范以及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方式。
制度屬于上層建筑,它雖然來自經濟基礎,但同時也體現(xiàn)著特定意識形態(tài)屬性。任何制度體系的設計、運作和博弈,都會有其文明的依托,都包含著價值觀的支撐。
這不只是中國人看待制度形成的視野,西方學者同樣習慣于此。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力圖證明的一個觀點是:基督新教是市場經濟之母。還有一本大家熟悉的書,托克威爾寫的《論美國的民主》,力圖證明的一個觀點是:基督教是美國民主之母。
這兩本書給人的印象是,西方物質(科技)文明來源于其制度文明(如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其制度文明則來源于基督教信仰及其倫理內核。由此,有西方學者徑直提出:“文化為體制之母”。
問:中西方制度確有不小差異,它們同各自文化土壤的關系,恐怕還需要說得具體些。
答:從古希臘開始,歐洲的土地上便呈現(xiàn)出城邦林立的地域格局。各城邦勢力相近,缺少強勢核心,這就意味著,每個城邦之間高度獨立,容易形成政治上分權制衡制度。
歐洲認識世界的方法,強調實證和數(shù)理分析,形成“非此即彼”的判斷習慣和“一分為二”的思維模式;在處理個人和社會的關系上,更多地推崇個人自由,乃至走向“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樣的文化土壤,多多少少影響到西方國家的制度選擇和塑造。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一開始就強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疆域內所有的土地和臣民,都屬于最高統(tǒng)治者的。于是,中國人喜歡探尋天下一統(tǒng),政治上多采用中央集權制度,思想上推崇包容與融合,進而形成“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即天下是大家共有的,要培育和睦社會氣氛。
這些文化基因,大多沉淀到近代中國人的政治理想當中。19世紀末搞維新變法的康有為,在其《大同書》中便推崇儒家經典《禮記·禮運》說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思想,提出“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意思是,要按照人類發(fā)展普遍規(guī)律來治理社會,就必須承認天下是人們共有的,而不是誰獨有的。最理想的政治制度,是構建最公平、最仁愛、最祥和的社會。
搞民主革命的孫中山,最喜歡題寫的也是“天下為公”四個字,意在傳播自己的社會理想。他題寫的“天下為公”橫幅,已經發(fā)現(xiàn)的多達32件。
堅持和發(fā)展中國道路,搞社會主義制度,把國家看成是人民的國家,強調國家的統(tǒng)一,民族的團結,社會的和諧,便沉淀有以上這些文化基因。
其他還有——
開創(chuàng)中國道路,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精神氣象。每天都要進取創(chuàng)新,才能自強不息。
中國道路樹立的共同富裕目標,反映了“以民為本”“等貴賤”的價值追求。把人民看成國家發(fā)展的根本,平等相待各個社會群體。
中國道路強調依法治國,則沉淀了“立善法于國”“奉法者強”的政治基因。國家法度要松緊適度,便于人們遵守,遵奉法度治國,國家才能強大。
中國道路要構建和諧社會,不難看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倫關系。要像尊重自己家的老人那樣尊重社會上的老人,像親愛自己的孩子那樣親愛別人的孩子。
中國道路推崇民主協(xié)商制度,需要“海納百川”“多元通和”的治國理政胸襟。要像大海容納無數(shù)江河一樣,包容不同意見,在廣泛溝通中形成決策。
中國道路實行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的干部選拔標準,繼承了“任人唯賢”“選賢與能”的用人方法。先把人品高尚的人用起來,也要把能干的人用起來。
問:中國道路的文化基因,是怎樣體現(xiàn)在普通人生活當中的?
答:文化基因就像空氣一樣,無色無味,它的影響和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在尋常情況下,人們難以感受到它的存在。隨著時代條件的變遷,有的文化基因在現(xiàn)實中起到的作用不那么明顯,有的明顯一些。
2015年,中央電視臺播出過一部大型系列電視紀錄片,叫《記住鄉(xiāng)愁》,以各地村落風貌為單元,講述普通民眾在現(xiàn)實生活中傳承文化基因的故事。
安徽省有個屏山村,歷史上一個在外做大官的鄉(xiāng)賢把妻子留在家里照顧自己的母親,從那以后,這個村落便形成“孝道傳家”的傳統(tǒng)。今天,走出村子打工掙錢的人越來越多,卻始終沒有一位獨居老人,誰要是不敬養(yǎng)不尊重父母,在村里是抬不起頭來的。
甘肅有個哈南村,歷史上一直講精忠報國、忠勇傳家。至今,村子里還延續(xù)著扮演精忠報國英雄岳飛的形象四處巡游的民俗。這個村子的青年,在外服兵役、保家衛(wèi)國的不少。
浙江有個諸葛村,著名政治家諸葛亮的后代群居于此。今天村里的人都謹守“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的祖訓,意思是,如果不能像祖先諸葛亮那樣,成為治國理政的優(yōu)秀人才,起碼也要成為能夠治病救人的好醫(yī)生。結果,這種文化基因催生了當?shù)氐乃幉纳狻?/p>
重慶市有個濯水村,一直講求誠信傳統(tǒng)。有人到當?shù)匦≠u店里買東西,手頭沒有錢,記在賬本上就行。小賣店老板由此記下不少賒賬本,但村里顧客拖欠不還的事情,一次也沒有發(fā)生過。
問:說中國道路只是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恐怕還不行。馬克思主義就是產生于西方土壤上的外來文化。
答: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思想理論上做的最大事情,就是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謂中國化,就是和中華文化土壤結合在一起。
中國人最崇拜的本土思想家是孔子,最崇拜的西方近代思想家是馬克思。他們既有文明背景的巨大差異,更有相隔兩千多年的時代差異。按理說,他們兩人碰在一起是會打架的,但中國卻成功地讓兩人“握手言歡”。
有個叫郭沫若的作家,早在1926年就發(fā)表過一篇小品文,叫《馬克思進文廟》。該文想象,有一天馬克思來到上海,走進供奉孔子的文廟,和孔子討論各自主張的社會理想、產業(yè)政策和富民主張,等等。討論的結果,讓馬克思感慨不已:“不想在兩千年前,在遠遠的東方,已經有了你這樣的一個老同志,你我的見解完全一致?!?/p>
雖是文學想象,倒也表明,先進知識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以后,便試圖把兩種不同文化資源融合起來。既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解釋和發(fā)展中華文化,又運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印證和轉述馬克思主義理論。
問:中國常常講多種文明并存發(fā)展,要向先進文明學習,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這種主張是怎么落實的?
答:有條文化政策,叫“洋為中用”,就是把外國有用的文明成果,包括有利于中國發(fā)展進步的西方國家的治理經驗和某些體制,用到中國道路的實踐中來。
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借鑒吸收了蘇聯(lián)制度建設的一些有益經驗。改革開放后,更多地學習了西方國家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活力的體制。股票證券市場,在西方搞了幾百年,中國把它拿過來,很快就搞得有模有樣。中國搞過計劃經濟,知道它的優(yōu)勢在哪里,弊端在哪里;又看到西方搞市場經濟的長處在哪里,弊端在哪里。綜合起來,就有了自己的特點和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