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廷梅
提到“小左同學”(他媽媽就是這么叫他的),我的腦海中就有這樣幾個畫面:
“小左同學”三年級時,我在課上讓學生們讀麥兜的經典語言。
“小左同學”的眼睛里泛著純真好奇的光,笑得滿臉開了花,還舉手要讀。
我知道:小小的他是能感受到麥兜語言的趣味的。
一次下課后,“小左同學”捏著講義,走到我面前,低聲地說:“老師,講義給我?guī)Щ丶铱梢詥???/p>
我問:“為什么?”
他說:“我想帶回家再看看。”
我看著他。他低下頭看手中的講義。
這孩子,這么好學。我不忍心回絕他,拍拍他說:“好吧?!?/p>
他說聲“謝謝”,便快速地把講義放進書包。
從此,他就經常和我要講義。
一天,他的外婆告訴我,“小左同學”一節(jié)課都不愿意落下,少上一節(jié)都要補。外婆還說,“小左同學”告訴她,朱老師對他好,講義就給他一個人(其實,還有幾個孩子也悄悄地和我要)。
我明白了:教師對學生的一點點好,學生都能感知得到。孩子們是懂得人情深淺的。
他站起來,弓著腰,甕聲讀著放在課桌上的講義內容。
我說:“你站直了讀?!?/p>
他直了直身子,又彎下去。個子高了,他直著時看不清桌上的講義。
我說:“你把講義拿起來就看清了?!?/p>
他拿起來,終于直起來。但還是不舒展。
噢,孩子真的長大了,他也許是羞澀——男孩子的羞澀。
后來我發(fā)現他和周圍的幾個小伙伴談論“科比的鞋子”之類的事情的時候,嘴角微微揚起,目光飄向遠方。這是少年的模樣??!我感受到他們的心中有自己的詩與遠方。
我還從他的作文中看到了更多的畫面:坐在窗前,彈著悠揚的鋼琴曲(他差不多從六歲開始彈鋼琴,一直堅持著);在操場上,奮力地一圈圈跑著(他不斷超越自我,參加跑步比賽);他克服很多困難,和小伙伴們一起研究機器人,參加機器人比賽;他看外婆給他裝訂講義,眼睛里滿是感激和愛……
我在想,我們做教師的,幾乎天天和孩子們在一起。我們都說教育教學要以孩子為中心,那孩子的一言一行,我們看見了嗎?我們看懂了嗎?如果我們帶著愛,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孩子,努力看懂孩子,孩子在我們的眼里是不是更可愛了?我們是不是也會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原小學語文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