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瑾
【摘 ? 要】學習任務群理念引領著教學的變革。要推進“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教師可統(tǒng)整單元學習內容,創(chuàng)設真實的任務情境,明確具體的學習任務,設計多樣的學習活動,適時開展即時性評價,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關鍵詞】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單元統(tǒng)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學習任務群理念引領著教學的變革,集中表現為以單元整體設計代替對單個知識點、能力點的分項訓練和對單篇文本的碎片化分析,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促進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種教學方式轉變了以往圍繞知識點組織教學的思路,不再以某一知識和文本為綱,真正指向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可以大主題統(tǒng)率各項教學內容,以大情境打通語文與生活,以大任務統(tǒng)領各項學習活動,推進學習任務群的教學。
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寓言單元,編排了《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池子與河流》四則寓言故事,每則故事都蘊含著豐富的道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筆者試以該單元為例,探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整體推進策略,引導學生運用恰當的思維方法進行閱讀,培養(yǎng)他們的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
一、啟思:創(chuàng)設真實的任務情境
根據《課程標準》,教師應創(chuàng)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讓學生在具體的任務情境中進行思辨,進而形成自己的理解與判斷。那么,什么是真實的學習情境呢?關鍵是要讓學生迅速進入任務。因此,教師要立足整個單元,設計統(tǒng)整整個單元的任務情境,從而驅動學生的學習。
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鏡子”,閱讀要素為“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據此,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任務情境。
平時我們照鏡子的時候,能從鏡子中看到真實的自己。如果我們把寓言當作生活的鏡子,又會照見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寓言單元,讀寓言,思寓言,辨寓言,悟寓言,用寓言這面鏡子,找到對生活的思考。
這一任務情境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文本學習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期待,能夠引發(fā)學生學習、運用寓言的意愿,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具現實意義和生活價值。
二、促思:明確具體的學習任務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教學要在具體的學習任務中落實。因此,在創(chuàng)設真實的任務情境之后,教師還要結合整個單元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設計具體的學習任務,以激發(fā)學生思考,發(fā)展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
針對寓言單元,教師可設計如下核心任務。
唐太宗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苯裉?,我們以寓言為鏡,可以獲得什么呢?讓我們參加“如何以寓言為鏡”的班級論壇,一起提問、探究、實踐,以各種形式來表達自己從寓言中獲得的啟示。
在核心任務的引領下,教師創(chuàng)設若干學生感興趣的子任務(如表1),將思辨性閱讀與思辨性表達進行巧妙融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如表1所示,這些子任務引導學生在閱讀與表達中錘煉思維品質,促進學生閱讀力與表達力的進階。它們推動學生在閱讀中通過猜想、驗證、推斷、質疑及批判等方式,區(qū)別觀點與事實,以正確的價值坐標,辨析立場與態(tài)度,明辨是非、善惡、美丑,提高閱讀思辨力;在觀察中發(fā)現事物的異同,在反思中深化自己的認知,有證據、有邏輯、有條理、負責任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提升思辨性表達能力。[1]
三、研辨:設計多樣的學習活動
學習活動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載體。教師可以圍繞子任務設計多樣的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支架,通過思辨性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質疑,用進階式的思維目標,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與表達技能,幫助學生實現語言建構與思維發(fā)展。
如表1所示,本單元設計了多樣的學習活動,既包括閱讀、梳理、思考,還涉及討論、闡述、辯論。以《池子與河流》為例,針對這篇課文,教師主要設計了三個學習活動。
學習活動一:辨析異同,體悟選擇。這則寓言以詩的形式寫了池子與河流的對話,教師可緊扣文中池子的話“比起來,你我相差竟這么大”,利用表格支架,引導學生從生活方式、人生追求和結局三方面進行對比閱讀,體會河流對“奔流不息”的追求,進而思辨“真正的哲理”。
學習活動二:角色扮演,模擬對話。這首寓言詩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別是池子與河流的話,第三部分是作者的總結。其中,第一、第二部分可以看作池子與河流的內心獨白,交互性不強。教師可將它們分解成三次有來有往的對話,形成對話支架,讓學生結合語境進行想象補白。這種通過角色扮演模擬池子與河流對話的方式,極具創(chuàng)意和互動性。學生沉浸其中,更有代入感,更易理解、體會它們不同的態(tài)度、立場和觀點。
學習活動三:聯系自身,審視反思。教師可借助班級論壇活動,引導學生通過推理、判斷、闡述、辨析等方式,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在不斷的撥云見日中認清事物的本質,提升理性思維水平。由此,學生學會了聯系生活,辯證地看待問題:在不同的處境中,人往往會作出不同的選擇,從而擁有不同的人生。最后,教師可用一句“選擇決定人生”,引發(fā)學生進行持續(xù)而深入的思辨。
四、明辨:適時開展即時性評價
在整體推進“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時時關注學生的表現,不斷評估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進度、程度、能力和水平,及時修正學習活動。
《鹿角和鹿腿》的課后習題要求學生根據提示,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因此,教師要在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巧妙地滲透講這個故事的方法。學生初讀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梳理主要情節(jié)的基礎上,簡要地講講這個故事;當學生深入學習文本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抓住細節(jié)描寫,結合鹿的心情變化講述故事片段;最后,在學生討論完課后習題“下面的說法,你贊成哪一種?說說你的理由”后,教師可以再讓學生完整地講講這個故事。這時,學生已能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態(tài)度與觀點,并對鹿進行評價。
基于此,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時,設計了三個星級:一星級是能把故事講清楚;二星級是能結合鹿的心情變化來講故事;三星級是能結合自己的觀點,用自己的話來講故事。明確的評價指向讓學生明白了講好寓言故事的方法,即能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自然地表達自己對寓言的理解、思考,并引發(fā)聽眾思考,讓他們從中獲得啟示。由此可見,講故事不僅是一項學習任務,還是一種幫助學生理性表達觀點的學習活動支架。說話是有針對性、有風度、有禮貌的口頭表達,更是一個人的理性精神、思維水平、教養(yǎng)的綜合體現。[2]
除了要確定評價標準,教師還要將即時性評價融入學生的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生持續(xù)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閱讀、探究,積極地表達、展示,進而提升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例如,在《陶罐和鐵罐》一課中,教師設計了“為鐵罐指點迷津”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暢所欲言中進行思維的碰撞,直指對寓意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即時性評價,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從不同角度進行理性的思考,修正自己的判斷,不斷完善自己的表達。這一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學習思辨的過程,是學生聯系真實生活、進行自我反思、積極發(fā)表自己觀點的過程。學生學會了如何成為有獨立精神的表達者。
總之,“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教學要始終圍繞單元主題和語文要素,通過整合學習內容、情境、資源、活動和評價等進行整體設計。具體而言,可通過提煉單元主題,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明確學習任務,由真實的任務推動多樣的學習活動,再由學習活動帶動真實的語言實踐,最后開展即時性評價,從而讓學生自覺地運用語言,并在運用過程中思考問題、發(fā)展思維,實現素養(yǎng)和精神的共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薛法根.理性思維:做負責任的表達者:“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內涵解讀[J].語文建設,2022(8):4-9.
[2]陸志平,張克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理解與實施[J].語文建設,2019(3):4-8.
(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qū)崇德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