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 麗
“北”的字形演變
跟另外幾個方位詞一樣,“東西南北”的“北”最初也不表示方位。
“北”的甲骨文字形像兩個人背靠背站立,表示相互背離。金文以后的字形基本上與甲骨文字形一脈相承。
一般認為,“北”最初的意思是“相背、背離、違背”。許慎《說文解字·北部》:“北,乖也,從二人相背也?!薄肮浴本褪恰氨畴x、違背”的意思?!稇?zhàn)國策·齊策六》:“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贝笠馐钦f,吃人肉,煮人骨,條件困苦至極,而士兵卻沒有反叛背離的念頭,這是孫臏、吳起調(diào)教出來的軍隊。
“北”也可以指脊背?!端⒌厍啬怪窈啞し庠\式·賊死》:“某頭左角刃痏(wěi)一所,北二所?!币馑际钦f,某人的頭部左角有刀傷一處,脊背有刀傷兩處。
古代雙方交戰(zhàn),戰(zhàn)敗一方的士兵會朝著背離戰(zhàn)場的方向潰逃,于是,“北”就有了“敗逃”的意思。《孫子兵法》曰:“佯北勿從?!币馑际遣灰つ孔汾s假裝敗逃的敵人?!俄n非子·五蠹》:“魯人從君戰(zhàn),三戰(zhàn)三北?!笔钦f魯國有人跟著國君打仗,打幾次敗幾次。在此基礎(chǔ)上,就有了“敗北”的說法,意思是打敗仗?!妒酚洝ろ椨鸨炯o》:“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哪怕是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最終也在烏江邊嘗到了失敗的滋味。后來,不僅是打仗,凡是在比賽或競爭中失敗,都叫“敗北”。比如,唐代柳宗元《上大理崔大卿應制舉不敏啟》:“秉翰執(zhí)簡,敗北而歸,不可以言乎文?!边@里是說在科舉中落第。
在“敗逃”的意思基礎(chǔ)上,“北”進一步又可以指“敗逃的敵人”。《戰(zhàn)國策·燕策一》:“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睗h代賈誼《過秦論》:“追亡逐北,伏尸百萬?!薄白繁薄薄白吠鲋鸨薄币馑级际亲窊魬?zhàn)敗逃跑的敵人。
“北”表示跟“南”相對的方位這種意思和用法早在甲骨文中即有用例,后來則逐漸成為它的主要意思和用法?!对娊?jīng)·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pāng)?!贝笠馐钦f,冷颼颼的北風刮來,漫天大雪紛紛揚揚。蘇軾《石鐘山記》:“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是說在深潭邊找到的兩塊山石敲擊時發(fā)出的聲音不一樣,南邊那座山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座山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
一般認為,“北”的方位意思和用法僅是借用了它的字形。不過,也有意見認為,這跟它最初的意思之間不無聯(lián)系。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由于古代通常以朝南為正向,那么,背對著的就是北方,因此,就用“北”來表示跟“南”相對的方位。當“北”主要用于表示方位以后,它最初所表示的“背離”“脊背”等意思就由下面加了“月(肉)”的“背”來承擔了。
表示方位的“北”用于動作行為時,表示“向北行”的意思?!秴问洗呵铩っ洗杭o》關(guān)于孟春時節(jié)物候的描寫中有“候雁北”的說法,意思是到了這個時候,大雁之類的候鳥從南方飛回北方。
需要注意的是,“北面”一詞,在古文當中常常表示“面朝北”的意思,跟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南面”“北面”的“北面”意思不一樣。按照古代禮儀,臣拜君,卑幼拜尊長,都是面向北行禮,因此,“北面”在古代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表示臣服于人?!妒酚洝ぬ飭瘟袀鳌罚骸巴跸?,布衣也,義不北面于燕,況在位食祿者乎!”“北面于燕”意思是向燕國稱臣。二是表示拜人為師或行弟子敬師之禮。《漢書·于定國傳》:“定國乃迎師學《春秋》,身執(zhí)經(jīng),北面?zhèn)涞茏佣Y?!庇诙▏永蠋煟軐W《春秋》,親自拿著經(jīng)書,面向北行弟子之禮。明代陳宏緒《寒夜錄》:“董蘿石年六十有八,慨然北面陽明先生?!泵鞔鷮W者董澐以近古稀高齡,向比自己年輕十五歲的王陽明拜師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