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蓮霞 閔方紅 楊月梅 戴師玲 梁禮瑤
腸壞死、腹部腫瘤、消化道穿孔、壞疽性闌尾炎等是小兒常見的外科疾病,對其采用保守治療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臨床常對患兒采用手術治療。根據(jù)患兒的病情需要,術中會留置相應的引流管(如腹腔引流管、T 管、胃—空腸引流管、尿管等),患兒因年齡較小,耐受性較差,加上手術操作所致的疼痛會增加其術后不適感,不自覺地會用手去抓撓切口或拉扯引流管,進而增加管道脫落、移位、堵塞、逆行感染及切口愈合不良等情況的發(fā)生風險,不利于預后[1-2]。以往護理中常對患兒采用空心不銹鋼管拱形護理支架,以穩(wěn)定引流管,但是該支架的前端沒有擋板,會出現(xiàn)患兒抓撓切口或拉扯引流管而引起的非計劃性拔管[3-4]。為改善這一情況,降低患兒的看護難度,本院研制了一種改良式方形保護架,可以有效防止患兒抓撓切口或拉扯引流管,從而保障術后護理的安全性,現(xiàn)將臨床應用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2020 年4 月—2022 年12 月醫(yī)院收治的需要進行腹部手術的患兒164 例。納入條件:各項生命體征正常;符合手術指征;有家屬陪伴。排除條件:腹部腫瘤;合并先天性心臟疾??;合并嚴重凝血功能障礙。按組間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將患兒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82 例。對照組中男56 例,女26 例;年齡1.5~3.5 歲,平均2.50±0.51 歲;疾病類型:急性闌尾炎52 例,腸壞死10 例,消化道穿孔12 例,膽道手術8 例。觀察組中男60 例,女22 例;年齡2~4 歲,平均3.00±0.50 歲;疾病類型:急性闌尾炎56 例,腸壞死12 例,消化道穿孔8 例,膽道手術6 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PJKY2020NI-112-01),患兒家屬對此次研究知情,并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兒術后采用傳統(tǒng)空心不銹鋼管拱形護理支架,觀察組患兒采用改良式方形保護架,其制作與使用方法如下。
(1)制作方法:用直徑1 cm 的實心不銹鋼條焊接成一個橫截面為長50 cm、寬35 cm、高25 cm的長方形支架,底面為4 根不銹鋼條,上面再加焊2 根鋼條,加焊鋼條的位置需均勻設置,將邊角作圓弧處理;用復合板制作5 個長寬與保護架前端一致的防護板,防護板中央性下方為中空拱形,寬×高分別為40 cm×18 cm、35 cm×16 cm、32 cm×15 cm、28 cm×15 cm、25 cm×15 cm;在防護板三個邊分別設置內扣式活動扣(上面3 個,左右各2 個),用以固定保護架前端。改良式方形保護架結構示意圖見圖1、圖2。
圖1 改良式方形保護架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2 改良式方形保護架側面結構示意圖
(2)使用方法:將改良式方形保護架置于患兒身體中部,將其身體中部覆蓋,可根據(jù)患兒體型的大小調整防護板的內扣,然后將被子鋪蓋在保護架上。此外,對醫(yī)護人員進行統(tǒng)一培訓,學習改良式方形保護架的制作方法、構造原理,以及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在使用改良式方形保護架時,醫(yī)護人員要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該支架的作用,從而取得患兒及其家屬的信任和配合。改良式方形保護架使用圖見圖3。
圖3 改良式方形保護架使用圖
①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②切口愈合情況:術后1 周,參照《腹部手術切口處理學》[5]中關于切口愈合的評估標準,若切口無滲液、線結反應或硬結等,則為愈合良好;若切口存在紅腫、硬結、血腫、積液,甚至化膿,則為愈合不良。③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率及其陪護人率。④護理滿意程度:向兩組患兒家屬發(fā)放滿意程度調查問卷,請其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態(tài)度、護理專業(yè)性、護理操作的熟練程度等進行評價,滿分為100 分,90 分及以上為非常滿意,70~89 分為較滿意,低于70 分為不滿意。
使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構成比較采用Wilcoxon 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的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比較(d)
觀察組患兒術后1 周的切口愈合良好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術后1 周的切口愈合良好率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非計劃性拔管率、陪護人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的非計劃性拔管率、陪護人率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家屬對護理的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的家屬滿意程度比較
術后留置引流管在腹部外科手術治療中應用較多,不僅能判斷患者的術后引流情況,同時還能將術后腹腔內積液引流出來[6]。術后護理中引流管管理是其中一項主要內容,若護理不當,出現(xiàn)引流管堵塞、移位、脫落等情況,便會引起非計劃性拔管,增加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和不適感,嚴重時還會加劇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不利于其術后康復[7-8]。對腹部手術患兒護理難度會提升,因為其年齡較小,對疼痛耐受性較低,肢體動作多,極易觸碰到手術切口或引流管,不利于切口愈合,因此在對腹部手術患兒進行護理時需借助護理支架對引流管進行保護,以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率[9-10]。
腹部手術患兒術后可能會由于疼痛、咳嗽、翻身等而使腹壓增加,加劇手術切口的疼痛程度,甚至還會造成切口裂開或部分裂開,加上患兒的自控能力較差,肢體動作幅度過大可能會拉扯到引流管或引起切口裂開,從而對其切口愈合速度造成影響,進而延長住院時間[11]。本研究中,觀察組的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1 周的切口愈合良好率高于對照組,表明對患兒采用改良式方形保護架進行護理可以有效促進切口愈合,加快其康復進程。其中的作用機制在于,傳統(tǒng)拱形不銹鋼護理支架的前端沒有阻隔,不能有效防止患兒抓撓腹部切口或拉扯留置的管道,便會增加管道脫落、移位、堵塞的發(fā)生率,同時還會增加逆行感染的發(fā)生風險,不利于切口愈合,進而延長其切口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12-13]。而改良式方形保護架設有隔離手術部位和患兒頭部、手部的防護板,患兒的雙手可以自由活動,玩玩具或看漫畫書等均可使其分散對切口疼痛的注意力,減輕不適感,同時還可避免肢體活動幅度過大而牽扯到手術切口引流管,減少切口在愈合過程中的相關影響因素,為切口愈合提供良好條件[14]。
非計劃性拔管是腹部手術患兒中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同時也是影響患兒切口愈合和延長住院時間的主要原因[15]。本研究中,觀察組的非計劃性拔管率低于對照組,說明改良式方形保護架能減少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其中的作用機制在于,傳統(tǒng)拱形不銹鋼護理支架除了容易導致管道脫落、移位、堵塞外,其為空心不銹鋼管鑄就,輕且脆性大,穩(wěn)定性差,患兒躁動時會發(fā)生移動,或加蓋棉被時容易由于不堪重量而折斷,增加非計劃性拔管的風險[16]。改良式方形保護架通過采用方形保護架本體,不僅穩(wěn)定性和適用性良好,且在方形保護架本體前端加設防護板,患兒雙手無法通過保護架前端抓撓切口或拉扯腹部術后留置的管道,減少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此外,不同型號的防護板設計可以滿足5~50 kg 大小不等體型的患兒,邊角作圓弧處理,防止患兒皮膚摩擦受損,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舒適度,對減少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17]。
患兒的年齡較小,獨自處于陌生環(huán)境會缺乏安全感,難免會引起恐慌、緊張等情緒,情緒不穩(wěn)定也會引起躁動,不利于護理人員施護,因此患兒對陪人陪護的需求較高[18],由于醫(yī)院對陪人率進行了嚴格控制,以減少人流聚集。切口疼痛、引流管脫落等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兒對陪護人的需求,而采用改良式方形保護架能有效保護手術切口及穩(wěn)定引流管,減輕患兒的疼痛與不適感,便可有效降低患兒的陪護人率。本研究中,觀察組患兒的陪人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在對患兒家屬的滿意度調查顯示,觀察組患兒家屬的滿意程度較對照組高,說明改良式方形保護架可為患兒家屬提供滿意的護理服務。其中的作用機制在于,因為該保護架具有防護效果好、適用性強等優(yōu)點,可有效降低護理難度,減輕家屬的看護困難,加上可減少患兒的并發(fā)癥、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率,患兒舒適,家屬便舒心,充分體現(xiàn)了護理的專業(yè)性、實用性和安全性,從而提升了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19-20]。此外,改良式方形保護架取材方便、制作簡單、經(jīng)濟耐用,無毒副作用,安全可靠,有效避免了術后衣物、被物等對切口的觸碰而使患兒的疼痛程度加劇,減少了患兒的哭鬧、掙扎等危險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切口感染的風險,有利于切口愈合,也可促進家屬滿意度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腹部手術患兒護理中改良式方形保護架可促進患兒手術切口的快速愈合,縮短其切口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并有效減少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提高患兒家屬滿意程度。但是本研究仍存在不足,由于改良式方形保護架為我院新研制的一種護理設備,投入使用時間較短,對其使用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響因素研究尚未全面,加上研究樣本數(shù)量有限,日后仍需加大研究力度,加強患兒在使用該保護架時的護理干預,以提升其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