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桐
“我教了他一些方法,他用海南松煙制出的墨很精細,還印上我東坡的名號,都是精品哈!”距今923年前,大文豪蘇東坡謫居儋州第三個年頭,看到金華人潘衡采納其建議制出的一批墨,自豪地如是說。
蘇東坡在海南期間,不僅考證出當?shù)厮蔁熆芍颇?,教人改進制墨方法,還在家中自己動手制墨,甚至不慎引發(fā)火災毀了伙房,遂對火中搶出的墨更加珍惜、欣賞。
他一生好書畫,用墨講究,制墨也是用心用情,從他在海南儋州所留下諸多的關于愛墨、缺墨、制墨、護墨、贊墨等文字中,可看出他作為宋代文人的代表所對墨的癡與醉,以及他多才多藝、勇于創(chuàng)新、勤于動手、善于向生活學習的達觀態(tài)度,以及不顧困窘、樂而忘憂的超然精神。
一
蘇東坡把謫居海南當閑居,可他是閑不住的。他不僅是天才,好研究也是他的天性。正當他把琢磨的眼光停留在文人幾乎要當飯吃的墨上時,一個制墨家來到了身邊,結果他就成了專家的名師,現(xiàn)場指點并“畫龍點睛”,便有了世代聞名的“東坡墨”。
宋紹圣四年(1097) 七月二日,被貶為“瓊州別駕”時年62歲的蘇東坡到達指定的謫居地昌化軍郡城(今儋州中和鎮(zhèn))。在瓊州府府城臨近謫居地時,他就喜歡上了路過的一座山。
這山如今叫松林嶺,看起來也就是個很平常的“小肉山”,可東坡卻說它像傲然獨立的巨人,“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還專門給命名并作了一首詩為《儋耳山》。
初來乍到時,東坡眼光盯的是儋耳山的石頭,還說路旁石都是女媧補天所剩的,“君看道旁石,盡是補天余”,以隱喻人才被棄置的憂憤。
到了第三個年頭,有了朋友,吃住已基本穩(wěn)定,且也習慣了“蠻荒之地”的生活,東坡因連續(xù)貶謫、經(jīng)歷沉重打擊而受傷的心已經(jīng)恢復如常,他悠游鄉(xiāng)野,醉身于大自然,看什么都順心,就把癡迷的眼神聚焦于儋耳山蔥郁成片的松樹。
巧的是,正當蘇東坡“閑居究物理之精”,考證出當?shù)氐乃蓸溆杏糜谑赖牡胤竭_十余種,松明可以當燭用,松煙可以制墨,“其明為燭,其煙為墨”,其所寫短文《書松》 問世不久,對信息特別敏感、特別有經(jīng)濟頭腦的制墨家潘衡,就從浙江金華縣飛奔而來,就地取松,并在東坡身邊搭起爐灶制墨。這就給了東坡當老師的機會,也由此開啟了有文字記錄的海南以松煙制墨的歷史。
東坡看潘衡忙活,并指導他改進技術,還把相關方面用筆墨記錄下來,其在元符二年(1099) 四月十七日所寫的《書潘衡墨》 中道:
金華潘衡,初來儋耳,起灶作墨,得煙甚豐而墨不甚精。予教其作遠突寬灶,得煙幾減半而墨乃爾。其印文曰“海南松煤,東坡法墨”,皆精者也。常當防墨工盜用印,使得墨者疑耳。
這段文字用今人語言翻譯過來是說,金華縣人潘衡,剛來到儋州,就搭起爐灶燒松得煙制墨,雖然獲得的松煙很多,但是墨不夠精。東坡先生就教他把煙囪砌高、灶膛砌寬,使煙囪離灶遠些,這樣獲得的松煙減少了一半,可是得到的墨卻精細了。潘衡墨上的印文為“海南松煤,東坡法墨”,這樣有了名號的墨都是精品墨。之所以這樣做,是在平常就提防墨工盜用印名,以免買墨的人產(chǎn)生懷疑。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感覺到,東坡簡直比潘衡還高興,好像墨不是潘衡制的而是他制出來的一樣。作為毛遂自薦、主動作為的臨時性技術指導老師,東坡對于“少了煙好了墨”頗為自得,他看重的不是煙多少而是墨的好壞。
東坡一生都對墨的品質(zhì)十分看重,甚至將墨質(zhì)、墨香并重。他曾與司馬光論墨時,將茶與墨相提并論,并將墨的質(zhì)地堅韌與氣味芳香,比喻為賢人君子的操守與德行,說兩方面都同樣重要,其寫進《東坡題跋》 中的原話是:“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也。皆堅,是其操也。譬如賢人君子,妍丑黔皙之不同,其德操韞藏實無以異?!?/p>
頗為有意思的是,東坡不僅默認潘衡借其名號,把制出的墨稱為“東坡法墨”,而且還很開心地為其行文做廣告,說有“東坡”字樣印文的都是精品墨,而潘衡這樣做是為了買墨人著想,防止買到以次充好的墨,這無疑是明確了讓潘衡借用他那天下第一文豪的名氣和社會影響力來推廣其墨,也難怪此后潘衡及其后人都肆無忌憚地打出“東坡墨”的招牌,發(fā)了大財。
據(jù)史料載,潘衡得到東坡傳授的燒松煙時“遠突寬灶”的訣竅,回到杭州后,便四處宣揚他在海南島得到大學士蘇東坡制墨秘方,質(zhì)量遠遠超過了以前所制的墨,其新售“東坡墨”價格雖然比別人的高三四倍,但是生意一直紅火。宋人葉夢得在《避暑錄話》 中載稱:“宣和初,有潘衡者賣墨江西,自言嘗為子瞻造墨海上,得其秘法,故人爭趨之?!?/p>
宣和初,是宋徽宗在位時的1119年,字為子瞻的蘇東坡已去世18年。由此可知,商人潘衡頗懂賺錢之道,多年間都在大打東坡牌,還在全國各地推銷其墨。東坡在不在世自然都不計較,而他的幾個兒子都太清高質(zhì)樸,也沒去找潘衡爭專利授權或算賬拿提成什么的。時至今天,還有人行文對此深表遺憾和惋惜。
二
蘇東坡在《書潘衡墨》 中只講了他支招改進墨灶和潘衡借其名號兩方面事,并沒講到具體如何用松煙制墨及相關配方等。
事實上,他對此是有些個人獨創(chuàng)或說是秘笈的,史書也多有記載,如宋代何薳《南海松煤》 和《儋縣志·地輿志·物產(chǎn)》稱:“東坡先生在儋耳,令潘衡造墨……其法,每笏用金花胭脂數(shù)餅,故墨色艷發(fā),勝用丹砂也?!?/p>
有史料載稱,東坡為了進一步改良墨的品質(zhì),在原有的松油加牛皮膠的配方基礎上,又添加了海南特有的植物香料,如沉香。
中國墨分為松煙墨和油煙墨兩種,松煙墨是焚燒松枝的煙灰制成,油煙墨用的是焚燒動物或植物油脂得到的煙灰,后者在光澤度、細膩度和質(zhì)地厚實堅硬等方面,都要優(yōu)于前者。傳統(tǒng)制墨工藝復雜,要經(jīng)過燒煙、收煙、加膠、加藥、和煙、蒸劑、杵搗、捶煉、制樣、入灰、出灰、去濕等十幾道工序,優(yōu)質(zhì)的墨還要加入一些特別的配料。燃油取煙,工序少不了,還有理想物料方面的難度,對古人來說技術要求太高。
有學者黃玉峰等考證稱,在東坡生活的年代,松煙墨是主流,油煙墨的制造尚在摸索中。東坡親自動手實驗,成為這項技術的探索先驅(qū),成功地從油中得到了黑煙。只是調(diào)制時方法欠足,沒能制成佳墨。
到元末明初時,油煙墨技術才成熟和真正普及,但在300年前,東坡已對這項新技術表現(xiàn)出非常積極的信心,這就像他離別時為后來成為海南第一舉人的學生姜唐佐題扇贈詩稱其會學有所成“破天荒”一樣,讓人不得不“始信東坡眼力長”。
對于滿懷好奇、樂于鉆研、極具獨創(chuàng)精神的東坡來說,針對須臾不可少的墨,他是不會僅限于作指導制作,而是一定要親自操刀體驗的。首先,作為書畫家,東坡是把墨硯在內(nèi)的文房四寶認定為吃飯的家什,“我生無田食破硯”,他還說“東坡先生于書畫二事,乃性所篤嗜,到處無不以筆硯自隨?!?/p>
其次,熱愛生活、喜歡找樂子的他,凡事都愛親力親為,藥要親手采,羹要親手煮,酒要親手釀,何況墨呢?看到謫居地儋州附近松樹多而好,不加以利用他會做夢都手癢的。
東坡在海南親自動手燒松取煙制墨,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墨。東坡和兒子蘇過初到儋州時“百物維艱”,吃的住的穿的用的缺少,他都一一樂觀對之,克服種種困難并加以解決,包括“無書可讀”他也是想方設法四處借閱。所帶來的筆墨紙硯也成了稀罕物,由于他的書風姿媚肥腴,寫出的字很黑很濃,又愛作書自怡,且如李之儀《跋東坡四詩》說其“遇作字,必濃研幾如糊,然后濡染”,加上自己要畫畫和寫《論語說》《書傳》 等巨作,兒子還要抄書習文練字,用墨量很大。內(nèi)地好友偶有贈墨,也供應不足,這不免讓他緊張和心焦。
在寫《書潘衡墨》 后約四個月時,即元符二年(1099) 八月份,東坡就把墨稀少且不好的擔憂與不快,以短箋《付過》的形式告知兒子:
硯細而不退墨,紙滑而字易燥,皆尤物也。吾平生無所嗜好,獨好佳紙墨。既得罪謫海南,凡養(yǎng)生具十無八九,佳紙墨行且盡,至用此等,將何以自娛?為之慨然,書付子過。
這段話借用今人的翻譯為:硯臺細膩而磨出的墨不容易揮發(fā),宣紙光滑而寫下的字跡容易干燥,這樣的紙硯都是罕見的寶物。我東坡一生沒有別的嗜好,只愛好最好的紙與墨。自從貶謫到海南來,凡可以怡情養(yǎng)性的物事十之八九都沒有。好的紙墨也差不多用完了,以至于要用這么差的,還能用什么來娛樂身心呢?為此感慨不已。特把這寫下來交給兒子蘇過。
誰都知道東坡嗜好多,比如讀書寫作畫畫飲酒游山玩水等,他剛到儋州才十余日就在《夜夢》 詩中道:“我生紛紛嬰百緣,氣固多習獨此偏”,說其一輩子什么愛好都有,糾纏不休,但性氣所好,獨獨對讀書情有獨鐘。
這里說“獨好佳紙墨”,既是夸張,也是為了強調(diào),意思是讓兒子高度重視,好的紙墨快沒了,我很痛苦,你看著辦,看該怎么快快解決吧!現(xiàn)在分析起來,都為東坡這種好玩的“套路”忍不住想笑,世上愛這樣給孩子寫紙條的,既帶點威脅壓力又顯得文縐縐的,恐怕唯有東坡。
純孝之子蘇過只能配合父親的腳步走好共同生活朝前行的每一步路。父子倆一起踩點山野,瞄準松林,再一起查找資料,輯錄經(jīng)驗,研究制墨良方,并在灶房搭建墨灶,進行反復試驗后,開始自行制墨。起初生產(chǎn)量較少,隨用隨制,也便于不斷改進方法,后來開始大量制墨,哪知不慎引發(fā)一場大火,才不得不當即停止“蘇家制墨”。
這場火災發(fā)生在元符二年(1099) 十二月二十三日,忙亂地打掃災后現(xiàn)場近一個星期后,于該月二十八日夜二更天時分,東坡得以清閑,并覺得此次險些毀了其所居住的桄榔庵的遭難值得回味,遂在《記海南作墨》 中記錄道:“己卯臘月二十三日,墨灶火發(fā),幾焚屋,救滅,遂罷作墨?!?/p>
作文不以火災為題,還是講作墨,而且在如實記錄中,幾乎讓人看不出其因突發(fā)大火、眾人緊張滅火、房屋險些全部焚毀的擔驚受怕。雖然說停止在家庭作坊作墨了,但也絲毫沒有流露出制墨制出火災來的后悔以及叫苦不迭來,這真是東坡范兒。
要知道,上一年五月,是在左鄰右舍和學徒等各方支持幫助下,才蓋起了幾間簡陋的茅屋,要是全部被毀,肯定又要露宿“海氛瘴霧”“蝮蛇魑魅,出怒入娛”的桄榔林了。這要是在今天,私自制墨,引發(fā)火災,不僅招人嘲笑,還會受到官方處罰。
可是,為了心愛的墨,對于其它的因素,東坡先生全然不放在眼里,更不放在心上!
三
東坡制墨失火,后世看來堪稱是中國制墨史上一件趣事、一段佳話,可在當時對于當事者卻是一次受災、一番警示。若不出事故,以東坡的性情、好玩心態(tài)和事必做精的勁頭,他肯定要精研制墨到離開海島時才肯罷休。
從說手頭缺好墨到制墨引發(fā)火災,共有4個月,若從教潘衡制墨時起算,東坡在儋州的制墨歷史總共也才8個月。火災之后不再另起墨灶,有學者猜測是兒子的極力反對,其實除了各方面的顧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次雖然失火,得墨卻不少,按東坡的夸張說法是足夠他一輩子使用,已不必再制墨。
他把得墨頗多無處可送的“快樂的煩惱”,也寫在了《記海南作墨》 一文中:“得佳墨大小五百丸,入漆者幾百丸,足以了一世著書用,仍以遺人。所不知者,何人也。余松明一車,仍以照夜?!?/p>
因為不慎使灶火,差點燒光了所有房子,本是一件令人心悸和后怕的禍事,這坡仙卻絲毫不在意,他眼睛放著光所盯著的、最最關心者,乃是獲得好墨大小五百丸,制成漆煙墨的幾百丸,以及“松明一車”。
正如今人高智箋說的“夜燒松明,以此墨著書,當有別趣也?!币幌伦訐碛羞@么多的松墨,東坡感覺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和幸福者,就像他在儋州寫信對好友程全父說其兒子蘇過抄寫了《唐書》又在借抄《前漢》 是“窮兒暴富”。
墨多是好事、幸事,但對于樂于分享的東坡來說,也有點小委屈、小悲傷,他自個難以用盡,欲以贈人,可在當時的儋州習書者少或說不像他在內(nèi)地當官時交友甚廣,又不知佳墨何人可贈,真有點像是擁有好酒已經(jīng)開壇卻無知音同飲的心酸味道。那他只好一邊酣暢淋漓地大加用墨,其余先收藏起來。
半年后的元符三年(1100) 年六月,東坡遇赦北歸。除了珍貴的書稿、隨身離不了的煮茶工具和必要的衣物等行李,一定要帶走的便是打成包的“東坡海南松墨”。他在寫給弟子秦觀的信中說,已經(jīng)委托吳君雇請20個壯實工人屆時在瓊州海峽北岸徐聞的遞角場碼頭等候搬運。
有人說,東坡打算帶回大陸作為給朋友伴手禮的墨,可惜渡海時船只破損,最后都被海水所吞沒。這應只是傳說或猜想,有史料證明東坡北歸渡海天氣晴好,且全程平安。倒是在七月份已過徐聞,行進在廣西境內(nèi)遇險,突遭大雨,風浪很大,“橋梁大壞,水無津涯……碇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滿天,起坐四顧太息。”他為保護在海南撰寫的《書傳》 等三部哲學著作發(fā)出浩嘆,祈禱過風浪平息,但沒提到墨之事,此后其留世文字也找不到這批隨其北歸之墨的蛛絲馬跡,這些墨的去向遂成永恒之謎。
如今我們知道,東坡此次遇險,哲學著作得以保護,后來公開于世,雖然最終散佚,但較多部分已被其他書籍輯錄,一代代人尚能讀到其相關內(nèi)容。是否東坡當時為了減輕船上載重量,顧及人的安全,且不得不拋墨保書,也未可知。
總之,東坡不提墨事,或是因傷心免提,或是有其他難言之隱,也或是故意不提,任由后世盡情猜想,均有可能。
只是遺憾,東坡海南墨未能在原產(chǎn)地儋州得以傳承生產(chǎn)和作為品牌延及后世,盡管現(xiàn)當代揮毫習書用墨者還是大有人在,書畫家們依然講究筆墨紙硯,若能用東坡墨創(chuàng)作那感覺一定會很美妙暢快。
說起來,宋時文人是有藏墨的風雅。東坡來海南前也愛收集各種好墨,還發(fā)生過他“戲搶”大弟子黃庭堅隨身所帶半錠好墨的事,也藏出了一些關于墨的精妙理論,他甚至還從墨越磨越短中感悟出了生命的短暫和珍貴。
他曾調(diào)侃好友藏墨家石昌言說“子不磨墨,墨當磨子”,后來石病逝而“墨故無恙”,東坡很是感慨人一生“不知當用幾丸墨”“人常惜墨不磨,終當為墨所磨”,遂還把這層意思化作名詩句“非人磨墨墨磨人”。
火災后所剩的松明,不僅照亮了東坡的一個個用自家墨快樂書寫的夜晚,而且很快也派上了取暖的用場。
這年歲末風雨交加,房舍里不僅人少冷清還略有寒氣,他便“夜燒松明火,照室紅龍鸞??煅娉趸突?,碧煙稍團團”。
山松多油脂,古人將其劈成細條,燃以照明,謂之松明。東坡把照得滿屋子通紅、松明燃燒出的火光比作飛翔的龍鸞,看到初起的火焰愈加明快輝煌,不斷騰起青藍色的煙舒卷成團,他便進入悠然享受的幻境,說幽人的富貴、松液香滿銅盤,繼而還譏諷曾經(jīng)奢侈生活的寇準貶居雷州沒有徹夜可照的松明……
等東坡從多靠想象支撐的美妙幻境中“醉復醒”來后,或許才會回想起制墨發(fā)生火災時的兇猛火光和嗆人濃煙來,聊且一笑,但這類苦艾艾的表情和悲摧的心電圖,他可不愿留在要給后世的文字中。
他濃墨重彩地寫火中取栗式地取出的墨,當寶貝看、賞和百般呵護,沒事時還要輕輕摸摸甚至對視一笑。他想讓墨樂,也自樂。為了互樂忘憂,他還時不時作文對其墨一頓神夸。
火災發(fā)生半月后,在元符三年(1100)正月初七,蘇東坡在關于聽聞黃河已恢復北流的一首感慨詩作中寫道,“新巢語燕還窺硯”,那種喜不自禁的神態(tài),讓人想起他在儋州城東學舍拎衣窺窗看有無學生一樣。似乎嫌燕子或他人不知一丸丸、一錠錠顯擺所藏的墨出自其手,隨后他專門寫了隨筆《書海南墨》,大贊其墨,順便說下海南松多:
“此墨吾在海南親作。其墨與庭珪不相下。海南多松,松多故煤富,煤富故有擇也。”
這煤是指燃燒松枝所收集的煙灰,用以制墨。東坡多次提到海南松多,他不僅寫有《夜燒松明火》 說冬日用燒松明來照明和取暖,還在《夜臥濯足》 詩中寫道:“況有松風聲,筌鬲鳴颼颼?!痹谫僦莸淖∷估锬苈牭剿蓾?,可想而知附近就有成片的松林。現(xiàn)代有專家通過研究認為,宋代海南島上松林分布較廣,沿海丘陵和平原地帶都有較多的清一色的松樹。
好墨如命的東坡,說松多、煙灰多、好選擇,其實含有一種暗示,他是“洗手不干”了,但寄希望于他人來好好利用海南松樹資源進行制墨,否則世人恐怕要對不起這里的松樹。
隨筆里明示的才是重點,即被燕子偷窺過的企盼更多人看到和知道的,是其親自制作存放在家中的數(shù)百丸墨。東坡把自制的墨當佳作看,夸不絕口,是敢與世上最有名的制墨人的產(chǎn)品相媲美的。
庭珪即李廷珪,為唐末著名制墨大師,其所制墨被推為天下第一。在《書潘衡墨》 中,東坡就拿他教潘衡制出的墨跟廷珪等墨匠的比過,“此墨出灰池中,未五日而色已如此,日久膠定,當不減李廷珪、張遇也?!?/p>
按《墨史》 等書載,張遇為宋人,其墨被公認妙不減李廷珪,書法宋四大家之一的蔡襄稱其為世墨第二。
東坡為他手中所出墨而感到洋洋自得,拿前朝和當朝第一墨匠的產(chǎn)品相比,言下之意其墨會排在當朝第二,也像他的行書一樣應排“天下第三”。
所不同的是,其詩文和書畫等地位均由他人或后世給排位,而對于墨他卻是自行樂排,似乎不覺臉紅,所留文字中也無什么謙虛之意。
東坡對墨不僅很講究,而且對佳墨有自己認定的標準。除了質(zhì)地需堅實而芬芳,而且從色與光澤方面來說,他把好墨要么比作秀美女子黑油油的烏發(fā),連烏鴉都要慚愧毛色不如而從天空自墜,“翠色冷光何所以?墻東鬢發(fā)墮寒鴉?!币淳彤斎缬變杭儍舻臅尤?,“黑而不光,索然無神氣,亦復安用。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兒目睛,乃佳?!彼J為“墨以古為佳”,時日越久的越發(fā)透亮,從那些早已發(fā)黃的紙張上看到濃黑如新的墨色,甚至還能嗅到其清香,便知中國墨的一大妙處。
對照東坡自己所說的佳墨標準,他對剛出爐還未體驗用過的墨就說成是質(zhì)量上乘甚至頂級之墨,聯(lián)系到他是謫居海南生活、因陋就簡設置爐灶,無論是規(guī)模和實操的時間、制作的工藝流程等均難以與專門的墨師和墨廠比,我們就不得不對他所贊的自家好墨表示懷疑,只能相信他是敝掃自珍,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盡管他制墨不賣,只是為了自用和送人,但他兩妻一妾都姓王,加上名氣冠天下,確有自夸也讓人信服的資本。
東坡是用過好墨的,包括用過附馬王詵用黃金、丹砂制成“價與金等”的墨。也贊過大師級別墨匠們及其墨,他不僅贊得其制墨法有進步、又推薦給南華寺長老讓給造寺墨、后終成名家的潘衡“墨自佳”,還夸用手隔著錦囊摸便知是廷珪墨的造墨“遇濕不敗”大師、同時代未曾謀面的潘谷“妙手惟潘翁”,也感慨過徽州李廷珪“黃金易得,李氏墨不可得”,稱最好的徽墨“妙法來自北李家”。
對墨與硯各方面熟透于心的東坡,對于自制的墨達到幾流水準應該是心知肚明的??伤褪锹市?,偏不說自制墨不好,連缺點和瑕疵都不提。
反正,他親自動手或參與所制的墨,都是世界一流的,當時也少有人與其辯論,倒是宋人一些筆記中載稱,有時人問其兒孫獲悉,東坡謫居所釀的蜜酒,實則是酸的,甚至喝了還拉肚子,而他制墨只是打發(fā)寂寞的即興消遣行為,頂多可謂試驗級水平。
但是,正如東坡眼里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一樣,在他的筆下,自己的東西沒有一件是次品,都是人間最好的,尤其是在貶途謫居地親力而為創(chuàng)造的。他的這份自信、自得、自美、自樂,至今無人能比!
奇妙的是,東坡在一些行當?shù)牡匚辉?jīng)超過一些歷史上的人物,如今人們廣為熟知的已經(jīng)很少,甚至有些模糊,而時間已經(jīng)證明,他的一件遺世畫作拍賣就達幾億元,即便是一個他真跡的便箋也是價值連城。近千年來,東坡留下的、創(chuàng)制的有形或無形的物品,像他的名字一樣,不僅幾乎是人人皆知,而且還都是舉世無雙,完全可號稱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