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紅,林 杭,戴緯婷,陳 曄
(泉州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人民醫(yī)院,福建 泉州,362000)
錯頜畸形是較為常見的口腔畸形,不但存在下頜骨的矢狀向發(fā)育不足問題,且存在下頜骨過度垂直向發(fā)育,是口腔正畸治療的一個難點。前牙覆頜是一個表示上下前牙間的垂直向關系。研究表明,前牙覆頜異常主要是由因為頜骨與牙垂直向不協(xié)調(diào)。有學者認為,牙垂直向發(fā)育不調(diào)和開頜、深覆頜間有著密切關系。同時指出,面部垂直生長和下頜旋轉(zhuǎn)有關另外,有研究認為,相對上頜而言,下頜生長與旋轉(zhuǎn)對深覆頜有著更為顯著影響,下頜角最為重要的一個骨性影響因素?;诖?,在臨床正畸治療異常前牙覆頜同時,還需要考慮患者的上下頜骨旋轉(zhuǎn)情況。為進一步明確前牙覆頜的相關影響因素,本研究以63例不同程度錯頜畸形患者和牙周正常志愿者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前牙覆頜、下頜角、下頜平面角、腭平面角傾斜度(PP-FH)的變化,探討之間的關系,為臨床正畸治療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上。
將2019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口腔科診治的63例錯頜畸形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納入研究組。納入標準:(1)恒牙列齊整,未出現(xiàn)牙齒缺失;(2)既往無口腔正畸、正頜治療情況;(3)18~30歲;(4)無嚴重顱面畸形;(5)對研究知情并同意。排除標準:(1)<18歲;(2)合并牙周炎病史、口腔正畸治療史;(3)頜面畸形或左右不對稱;(4)上下牙列顯著擁擠或者存在間隙。其中,男31例,女32例;年齡20~29歲,平均(22.1±2.8)歲;覆頜類型:深覆頜I度20例,II度24例,III度19例。選取同期到院體檢的50名牙周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均無口腔畸形、牙周病癥,對研究知情并同意。其中,男26例,女24例;19~27歲,平均(21.8±2.6)歲。2組基本情況無顯著性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應用X線機(品牌:英邁杰,芬蘭生產(chǎn),型號:OC200D,上海天鷹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行頭顱側(cè)位攝片,由同個放射科醫(yī)師及同一臺X線機按同一標準攝片。受測者行站立位,面唇放松,上下牙輕咬牙尖交錯處,平視前方,頭顱定位儀嚴格定位,將耳桿置入外耳孔,再通過激光定位器對頭部調(diào)節(jié),使眶耳平面和地面保持平行。
所有研究對象均在頭影測量分析軟件定點測量。所有頭顱側(cè)位片標志點確定均由研究人員完成。兩周后重復測定,2次測量如差異在1mm或1°以上進行第3次測定,取最接近的2次數(shù)據(jù)計算平均值,以此作為最終結果。
測量項目:(1)前牙覆頜,在與功能頜平面垂直的平面上測得的上下頜切牙切端間距離(mm),正?;蛏罡差M記正值,開頜記負值,標準值為;(2)PP-FH:腭平面(PP)和眼耳平面(FH)之間的交角,當腭平面往前下方傾斜角度記正值,當向前上方傾斜角度記負值;(3)下頜角:由頜關節(jié)點、下角點及頦下點形成的角;(3)下領平面角:包括SN-MP、FH-MP,前者是下頜平面(MP)與前顱底平面(SN)的交角,后者是MP與眼耳平面(FH)的交角。
應用SPSS25.0軟件對本研究臨床觀察指標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對于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表示,組間以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以t值檢驗;以Pearson相關性分析前牙覆頜與下頜角、下頜平面角及腭平面傾斜度的關系,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測定,研究組的前牙覆頜、下頜角均高于對照組,而SN-MP、FH-MP、PP-FH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的前牙覆頜、下頜角、下頜平面角及PP-FH 比較(±s)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的前牙覆頜、下頜角、下頜平面角及PP-FH 比較(±s)
通過分析,深覆頜不同程度患者的覆頜、下頜角、下頜平面角及PP-FH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
表2 不同前牙覆頜患者的覆頜、下頜角、下頜平面角及PP-FH 比較(±s)
表2 不同前牙覆頜患者的覆頜、下頜角、下頜平面角及PP-FH 比較(±s)
通過Pearson相關性分析,表明前牙覆頜變化與下頜角、SN-MP、FH-MP均呈負相關(P<0.05),與PP-FH不存在相關性(P>0.05),如表3。
表3 前牙覆頜與下頜角、下頜平面角及腭平面傾斜度相關性
女性,23歲,確診為前牙反深覆頜Ⅲ度,通過口腔正畸矯正后,前牙覆頜得到顯著改善,如圖1。
圖1 矯正前后圖(圖A、C、E 為矯正前正面,B、D、F 為矯正后)
錯頜畸形是常見的口腔畸形,受到臨床關注,是口腔正畸治療的重點和難點。正畸正頜聯(lián)合治療雖然可以使成年患者獲得滿意療效,但手術存在的風險又使他們望而卻步。那么,進行正畸掩飾性治療,如何能夠使下頜骨前上旋轉(zhuǎn)以改善矢狀向與垂直向不調(diào)是治療此類患者的關鍵。Gasson和Lavergne等人,曾提出腭平面傾斜度變化能夠敏感反映出人的上頜骨旋轉(zhuǎn)程度。另外Trouten研究認為深覆頜與腭平面向前下傾斜、開頜與腭平面向前上傾斜有著密切聯(lián)系。最新研究認為,下頜向后、下旋轉(zhuǎn),合并腭平面上翹是恒牙早期前牙開頜的重要形成機制。上述研究表明,腭平面的旋轉(zhuǎn)影響前牙的覆頜。但在本研究中,通過對前牙覆頜與腭平面角(PP-FH)進行線性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前牙覆頜與腭平面角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國外有研究對成人I類開頜的研究中,其亞類開頜組與亞類非開頜組之間PP-FH角無顯莘性差異。臨床研究人員對深覆頜組與正常覆頜組的對比研究,同樣發(fā)現(xiàn)深覆頜組的腭平面沒有發(fā)生旋轉(zhuǎn)。這可能是由于前鼻棘、后鼻棘點的位置多受上頜骨自身的生長發(fā)育所影響,而受其他因素影響較小,腭平面傾斜度的變化相對較小。
下頜角是反應下頜骨形態(tài)的一項重要指標。本研究對錯頜畸形中前牙覆頜與下頜角、下頜平面角及腭平面傾斜度進行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前牙覆頜與下頜角存在顯著相關性,表現(xiàn)出負相關,也就是覆頜越深,下頜角就越??;覆頜越淺,下頜角就越大。如此證實了下頜角的開張程度與前牙覆頜的發(fā)展之間的關系。這與既往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下頜角與前牙覆頜存在顯著相關性,下頜角在開頜組中最大,在深覆頜組中最小。下頜平面角是反映垂直骨面型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反映下頜骨生長旋轉(zhuǎn)的指標。也有學者認為,高角型患者以垂直生長型、下頜平面順時針旋轉(zhuǎn)為主,大多具有開頜或有開頜趨勢。這與本研究得出的結果趨于一致:覆頜越淺,下頜平面角越大,呈高角趨勢。反之,覆頜越深,下頜平面角越小,呈低角趨勢。并且,本研究結顯示前牙覆頜與下頜平面角(MP-SN)的相關系數(shù)的絕對值大于前牙覆頜與下頜平面角(MP-FH)的相關系數(shù)。這表示下頜平面角(MP-SN)更能體現(xiàn)出面部垂直向生長與下頜旋轉(zhuǎn)的密切相關。當前,臨床普遍認為應用下頜平面角(MP-SN)來判斷下頜骨的旋轉(zhuǎn),但由于顱面部中鼻根點(N點)可能存在變異,從而影響前顱底平面(SN平面)的傾斜度,因而在前顱底平面(SN平面)相對于眶耳平面(FH平面)顯著較大或較小時,需要對前顱底平面(SN平面)進行校正,以免產(chǎn)生假性高角或低角的錯誤診斷。另外研究表明,下頜平面角度與下頜后縮及后旋程度有關。后頜平面傾斜度還與下頜平面角顯著相關,下頜平面角的大小受下頜骨體形態(tài)及下頜后旋程度的影響,而后頜平面傾斜度與代表下頜骨形態(tài)的下頜角并無顯著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下頜骨有關的下頜角、下頜平面角與前牙覆頜均呈負相關,且前牙覆頜與下頜平面角的相關系數(shù)的絕對值大于前牙覆頜與下頜角的相關系數(shù)的絕對值。這表明與下頜角相比,前牙覆頜與下頜平面角的相關性相對更強。與既往針對深覆頜患者的研究有所不同,他們認為在深覆頜中下頜角是最重要的骨性因素,比下頜平面角(SN-MP)更能反映下頜平面的旋轉(zhuǎn)。臨床研究還表明,前牙覆頜與下頜平面角(SN-MP)具有很弱的相關性。對這些研究結果的不一致,考慮可能與樣本量、樣本人種、樣本年齡等因素不同有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下頜骨有關的下頜角、下頜平面角與前牙覆頜密切相關。下頜角越大,且下頜平面角越大,開頜的傾向越嚴重;下頜角越小,且下頜平面角越小,覆頜加深的傾向越嚴重。由此可見,下頜角的角度及下頜骨的旋轉(zhuǎn)對前牙覆頜程度影響較大,在臨床治療中是一個需要充分考慮的因素。當下頜平面角增大呈高角時,患者多數(shù)存在開頜或開頜的趨勢。我們可以通過拔牙方法進行正畸掩飾性治療,使后牙向前移動,降低頜間距離,減少前牙的開頜度,同時下頜可能向上、向前旋轉(zhuǎn),在恢復功能的同時,盡可能地改善患者的側(cè)貌。深覆頜的矯治主要通過壓低前牙、升高后牙或兩者結合的方法治療。對于高角型深覆頜患者,升高后牙會導致下頜平面順時針旋轉(zhuǎn),從而影響面型美觀。而對于有生長潛力的低角型深覆頜患者,升高磨牙打開前牙咬合的同時增加了面下高度。但低角型患者咀嚼肌力較大,磨牙伸長相應的阻力也大,往往影響其矯治效果及穩(wěn)定性。國內(nèi)有研究指出,對于唇齒關系和笑線關系正常的高角或成年低角患者,壓低下切牙整平過深的Spee曲線是矯治深覆頜的最佳選擇,并應用微種植體支抗在臨床中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
綜上而言,錯頜畸形患者前牙覆頜會隨下頜角變大而減小,隨下頜平面角增大而減小,但與腭平面傾斜度不相關?;诖?,在矯正錯頜畸形前,應對患者進行顱側(cè)位X線檢查,明確前牙覆頜相關因素,及其重要性,這能為臨床正畸治療方案制定及臨床效果評估提供可靠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