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譯者行為批評的修辭詩學路徑探析

        2023-10-21 07:30:15彭白羽
        山東外語教學 2023年2期

        [摘要]翻譯是話語的重構(gòu),可謂一種修辭性交際行為,即特定譯者出于特定目的在特定語境下向特定讀者傳遞特定信息。譯者憑借其文本內(nèi)外的多重讀者身份在與文本和社會的互動中實現(xiàn)這種重構(gòu)。本研究立足于翻譯的間性本體,參考修辭詩學對“修辭性讀者”及“真實讀者”的區(qū)分,以張之洞《勸學篇》英譯為例,在“求真-務實”連續(xù)統(tǒng)基礎上結(jié)合“文本-行為-社會”三位一體的評價系統(tǒng),嘗試建立連通“模仿式體驗”和“共導式重構(gòu)”的譯者行為批評修辭詩學路徑。

        [關(guān)鍵詞]譯者行為批評;修辭詩學;模仿式體驗;共導式重構(gòu);張之洞《勸學篇》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文獻編號]1002-2643(2023)02-0116-09

        RhetoricalPoeticApproachtoTranslatorBehaviorCriticism:

        ACaseStudyontheEnglishTranslationofChangChih-tungsChinasOnlyHope

        PENGBaiyu

        (ShaanxiCulturalTranslationandDisseminationResearchCenter,Xi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Xian710128,China)

        Abstract:Wrappedupbythereconstructeddiscourse,thetranslatingprocessunfoldsinawaythatthetranslatorretellssomebodyonsomeoccasionandforsomepurpose(s)somethingconstructedwithinarhetoricalbehaviormodel.Specifically,equippedwithamulti-layeredreadership,thetranslatorintegratesthesourcetextintothetargetsocialcontextinadialogicalandcooperativemanner.BasedontheshowcaseoftranslatedversionofChangChih-tungsChinasOnlyHopebySamuelIsettWoodbridge,thestudystartsfromtherelationalityoftranslationanddrivestherhetoricalpoeticturnoftranslatorbehaviorcriticism,constructingatwo-dimensionalsystemintermsofMimicExperienceandConductiveReconstructionbyvalidatingthe“truth-seekingandutility-attaining”evaluativesystemfromthevisionoftext,behaviorandsociety.

        Keywords:translatorbehaviorcriticism;rhetoricalpoetics;mimicexperience;conductivereconstruction;ChangChih-TungsChinasOnlyHope

        1.引言

        不同于傳統(tǒng)翻譯批評的超驗性、規(guī)約性和演繹性,描寫譯學研究將譯文視作目標語系統(tǒng)下的行為事實,通過描寫文本之間的關(guān)系建構(gòu)文本背后的翻譯行為模式和行為規(guī)范,建立了以經(jīng)驗性、實踐性和客觀性為原則的研究范式。描寫譯學研究突破了源語導向的等值說,奠定了目的語導向的功能說(Toury,2012),但在解釋文本生成時常常將目光鎖定于文本的外部因素(如目的語社會規(guī)范),對譯者的個體化判斷和選擇缺乏反思,脫離了翻譯的人本性特質(zhì),忽視了翻譯活動各要素之間的動態(tài)關(guān)系。

        譯者行為批評以譯者行為作為鏈接中樞,突破了傳統(tǒng)的靜態(tài)文本研究,力圖在描寫的基礎上解釋,在解釋的基礎上應用,對翻譯實踐過程中譯者閱讀和闡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予以剖析(周領順,2014b:23);作為“基于人本、兼顧文本的動態(tài)研究”(《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總編輯委員會,2022),承認翻譯作為跨語際書寫在主體間的對話、文本間的參照、文化間的協(xié)商三個層面的復合間性特質(zhì),融通了譯者的語言性和社會性,統(tǒng)一了譯者的譯前思想和譯后效果。譯者行為批評立足于主體間、文本間、文化間的關(guān)系,以“求真-務實”連續(xù)統(tǒng)評價模式為基礎,并發(fā)展出“文本-行為-社會”三位一體的評價系統(tǒng),結(jié)合文本性和人本性(彭白羽,2020:111)的雙重視域,實現(xiàn)了翻譯內(nèi)外因素的協(xié)調(diào)和對話,延展了描寫語境下翻譯行為的概念邊界,形成了更加全面客觀的翻譯批評體系。

        2.翻譯的間性本體與譯者行為批評的修辭向度

        2.1譯者行為的修辭性

        翻譯研究迫切需要聚焦的核心問題至少應包括翻譯的行動者、目標、功能及其邊界(傅敬民、張紅,2020:6)。翻譯研究不應滿足于規(guī)定或描述,也應對譯者行為進行解釋,考察行為的語境化建構(gòu)路徑(Hermans,2007:65)。所以,翻譯研究范式應突破源語與譯語、原文作者與譯文讀者等的二元對立,從聚焦文本、譯者、社會等單一主體轉(zhuǎn)向關(guān)注各主體之間的多元對話與互動。對于應用型文本的翻譯而言,上述各主體的間性關(guān)系可表現(xiàn)為一種修辭性交際行為:即譯者出于一個特定的目的在一個特定的語境下向一群特定的讀者傳遞一種特定的信息。

        在翻譯研究從規(guī)定走向描寫再走向解釋這一總范式轉(zhuǎn)變的大背景下,周領順(2014;2019;2022)構(gòu)建了“求真-務實”連續(xù)統(tǒng)評價模式,從翻譯內(nèi)和翻譯外兩個角度,為譯文和譯者行為批評確立了“譯內(nèi)效果”和“譯外效果”兩個評價性術(shù)語,旨在將譯者的意志性及其在翻譯活動中的角色變化納入考察的范圍,闡述其行為的合理度。其中,意志性體現(xiàn)了譯者對于源語文本的自主閱讀、體驗和闡發(fā);角色變化則揭示出效果驅(qū)動下翻譯活動各主體間的對話及互動關(guān)系。立足于翻譯活動的間性本體,譯者行為批評不再拘囿于單一的譯者主體性研究、文本自足性研究以及文化轉(zhuǎn)向下的社會性研究,而是通過將文本、譯者、社會置于對話而非對立的關(guān)系中,嘗試縷析翻譯過程中各主體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進而構(gòu)建多元主義的批評范式。

        2.2譯者行為批評的修辭詩學路徑

        描寫語境下的譯者行為批評時常陷入以下窘境。首先,對譯者求真性行為的評價往往以翻譯得“準不準”為基點,容易忽略譯者意志性的作用,如譯者可能故意誤譯;其次,對譯者務實性行為的評價往往以譯文在讀者群中的使用效果“好不好”為基點,容易過度強調(diào)譯文之用和讀者的感受而忽略原文意義的完整性和原文作者的感受,并進而將譯者對原文的處置行為誤解為翻譯行為(周領順、周怡珂,2020:116)。不同于此,解釋語境下的譯者行為批評聚焦譯者的多重身份,解析多元對話中的譯者閱讀和闡發(fā)行為的生成媒介,并由此評判譯者對語言符碼的配置和整合效果。

        后經(jīng)典修辭詩學區(qū)分了文本內(nèi)的“修辭性讀者”(therhetoricalreader)和文本外的“真實讀者”(therealreader),前者特指讀者自發(fā)式貼近文本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向,后者凸顯讀者對于文本意義的自主闡釋,分別代表了“由內(nèi)向外”和“由外向內(nèi)”的雙向修辭交際路徑(Phelan,2017:8)?;诖?,后經(jīng)典修辭詩學實現(xiàn)了從自足的文本描寫到建構(gòu)的文本闡釋的轉(zhuǎn)向。在建構(gòu)的語境下,譯者作為文本內(nèi)的修辭性讀者,有意趨近和還原原文作者的創(chuàng)作旨歸;譯者作為文本外的真實讀者,其閱讀成規(guī)和知識信仰將直接作用于他/她對源語文本的閱讀體驗,由此便涉及譯者的倫理取位和審美取位。取位本質(zhì)上是一種多元取向,是將譯者由修辭性讀者倫理情境導向真實讀者倫理情境的中介。同時身為修辭性讀者和真實讀者的譯者是一個身兼審美判斷和倫理判斷責任的視域重構(gòu)者。

        解釋語境下譯者行為的修辭詩學特征,本質(zhì)上是譯者基于動態(tài)的讀者身份及其每個讀者身份的修辭取向,試圖實現(xiàn)從原作話語還原到譯作話語構(gòu)建的賡續(xù)。原作真實作者以修辭性讀者的身份深入文本內(nèi)部,其創(chuàng)作歷程即憑借敘事資源實現(xiàn)話語對故事的再現(xiàn);譯者作為原文的讀者,其行為取向具備雙重視域。第一,“行為-文本”視域下譯者以修辭性讀者的身份完成對原作的閱讀體驗,熟諳源語話語的表意進程,基于自足的原文本在事實/事件、知識/感知雙軸上完成充分報道。此時譯者完成的是“由內(nèi)向外”的對文本意義的模仿式體驗,嘗試還原原文中隱含作者用話語再現(xiàn)故事的歷程。第二,“行為-社會”視域下譯者以真實讀者的身份與修辭性讀者協(xié)商完成對文本意義的建構(gòu)。在該建構(gòu)過程中,作者與擁有多元讀者身份的譯者真正實現(xiàn)了主體間對話,體現(xiàn)為不同敘述主體在文化態(tài)度和政治取向等社會視域下的交鋒;譯者也真正實現(xiàn)了修辭詩學所倡導的閱讀方式,即打破讀者的主觀闡釋,基于主體間對話完成由外向內(nèi)的對文本意義的共導式建構(gòu)。

        綜上,譯者行為批評的修辭詩學路徑為譯者行為研究提供了“間性”維度,聚焦翻譯行為主體之間的動態(tài)關(guān)系,提出了一種將模仿式共時批評與共導式歷時批評相結(jié)合的研究路徑。

        3.張之洞《勸學篇》英譯的修辭性行為批評

        由晚清兩湖總督張之洞撰寫、刊行于戊戌變法關(guān)鍵之際的《勸學篇》堪稱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該作全文共四萬余字,在篇章體制上分內(nèi)外兩篇?!皟?nèi)篇務本,以正人心;外篇務通,以開風氣”,針對晚清時期的政治文化改革走向,集中提出了“中體西用”的本體論,“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的認識論以及“會通中西,權(quán)衡新舊”的實踐論(張之洞,2016:5-7)。

        美國南長老會派遣來華的傳教士吳板橋(SamuelIsettWoodbridge)自1898年11月起在美國教會在華出版的英文雜志TheChineseRecorderandMissionaryJournal(教務雜志)上連載《勸學篇》的英譯文;1900年,吳譯文集結(jié)成冊在紐約出版,易名為ChinasOnlyHope;1901年,該譯本又以同名在英國倫敦、愛丁堡等地再版(黃興濤,2000:304)。由此可見《勸學篇》英文版在國際上的“燎原之勢”。

        吳譯《勸學篇》為西方受眾了解晚清中國的政治文化思潮提供了重要參考,“以其樸實、有力、引經(jīng)據(jù)典而富于歷史感的文筆,引起了讀者的興趣,并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黃興濤,2000:303)。吳板橋在“譯者前言”中寫道,“作者審時度勢,洞察局勢變幻,改革志在必行,倡導新舊兼學。它代表了總督等諸多官員的思想傾向,了解這些對于傳教士受益匪淺”①(Woodbridge,1900:6),由此可窺其翻譯行為的意向性和目標性。而在操作維度上,傳教士譯者表現(xiàn)出“文本-行為-社會”評價系統(tǒng)下的模仿式體驗和共導式重構(gòu)并存的雙重行為路徑。

        3.1“行為-文本”視域下的模仿式體驗

        “行為-文本”視域下,批評路徑“在求真于原文意義基礎上求‘用,描寫譯者‘求真‘務實行為的合理性和翻譯的社會性”②。此處的“求真”是社會性求真,既可以是掩藏在語言背后的事實,也可以是言外之意(周領順,2022),即突破文本表層語言形式的拘囿,結(jié)合歷史語境嘗試還原社會事件的意義真相。事實上,西方譯者筆下的中國典籍作品通常會給中西讀者帶來一種“熟悉的陌生感”,譯者對本文的重構(gòu)既有他們對于目的語讀者閱讀習慣的屈從(朱振武,2020:84),也與西方世界長期忽視中國典籍作品的交際語境有關(guān)。為此,在《勸學篇》英譯的求真維度上,傳教士譯者所面臨的難題是如何在跨語際書寫中呈現(xiàn)這部篇章體制的文言文作品中的歷史性、政治性和文化性。整體而言,譯者修辭行為離不開其本人作為修辭性讀者借助語言將宏觀集體想象融入微觀話語模式的模仿式體驗。

        模仿式體驗批評主要針對譯者對原文中政治話語和文化理念的還原。在操作層面上,譯者首先完成事實/事件層的信息報道,繼而實現(xiàn)知識/感知層的介入。例如,《勸學篇》內(nèi)篇論“中體”外篇論“西用”,光緒皇帝對此大為贊賞,以圣諭令軍機處廣為刊布。光緒帝上諭原文如下:

        “本日翰林院奏侍講黃紹箕呈進張之洞所著《勸學篇》,據(jù)呈代奏一折。原書內(nèi)外各篇,朕詳加披覽,持論平正通達,于學術(shù)、人心大有裨益。著將所備副本四十部,由軍機處頒發(fā)各省督、撫、學政各一部,俾得廣為刊布,實力勸導,以重名教,而杜卮言。欽此!”(張之洞,2016:3)

        針對上述公告式的政論性話語,為保證其信息的完整,譯者依次擇取事實/事件層的信息報道和知識/感知層的介入,將整段內(nèi)容依據(jù)所述事件的起承轉(zhuǎn)合進行切分,并以“IMPERIALRESCRIPTOFHISMAJESTY,KWANGS”為題向英語讀者進行轉(zhuǎn)述:

        “TheExpositoroftheHanlinAcademy,HwangShaoKi,hastoday,onbehalfofChangChih-tung,presenteduswithhisworkcalledthe‘ChuenHiohPien.Wehavecarefullyinspectedthevolume,andfindthatitembodiesafairandcandidstatementoffacts.Adiligentperusalofitscontentswillbroadenthementalscopeandopenupmethodsoffar-reachingusefulness.

        Weherebycommandthatthefortyvolumeswhichhavebeensent,behandedtotheGrandCouncilofState,whichshalldistributeacopyeachtotheViceroys,Governors,andLiteraryExaminersofChinainorderthattheymaybeextensivelypublishedandwidelycirculatedintheProvinces.

        AndtheseHighOfficialsareenjoinedtousetheirsincereendeavorstoencourageandexhortthepeopletoholdinreverencetheConfucianReligionandsuppressallbaselessrumors.Respectthis.”(Woodbridge,1900:3)

        圣諭是君主以第一人稱口吻發(fā)布的公告,立場堅定,導向明確,首肯了《勸學篇》的合理性和實用性。這種個體化的斷言將相關(guān)命題表述為“當前最重要的”和“對當前的討論或爭論是直接有效的”(王振華、路洋,2010:56)。譯者以第一人稱復數(shù)“We”取代原文中的“朕”完成信息報道,將個體化斷言式的“自言”轉(zhuǎn)述為集體化共享式的“眾言”,一方面規(guī)避了帝王的“一家之言”,提升了讀者質(zhì)疑反駁的人際成本;另一方面強化了帝王的共識性預期,以此代表統(tǒng)治階層的整體觀點?!癢ehavecarefullyinspectedthevolume,andfindthat...”和“Weherebycommand...”即表達了說話者自身對《勸學篇》的認可,又增強了對作品公共接受度的預期。與此同時,譯者熟諳晚清光緒年間的政權(quán)內(nèi)訌,“旁觀宮廷齟齬之情與新舊水火之象”,體悟光緒帝“上制于西后,下壅于頑臣”的困境(馮天瑜,2009),故在中段選用情態(tài)助詞“shall”和“maybe”,弱化了命令的語氣,開啟了協(xié)商的可能性,以修辭性讀者的身份還原晚清君主言語背后的情緒和態(tài)度。譯文尾段重在還原原文旨歸。原文中“名教”特指儒家禮法,譯者用“theConfucianReligion”予以明晰化處理;“卮言”出自《莊子·寓言》“卮言日出”,其中“卮”指古代酒器,滿即傾空則仰,故“卮言”寓意無主見無立場、隨和人意的言論,譯者將其闡釋為“baselessrumors”。綜上可見,通過對原文的信息報道和情感介入,譯者引領譯文讀者跨越歷史情境,實現(xiàn)了與原文讀者在意義認知上的融通。

        3.2“行為-社會”視域下的共導式重構(gòu)

        “行為-社會”視域下,批評路徑“結(jié)合‘譯‘用事實,分析譯者等意志體行為的合理度和翻譯社會化務實的程度”③。此處的“務實”側(cè)重考察譯者的社會性及其行為的社會化程度;“務實的過程是翻譯社會化的過程,也是譯者社會性增強甚至直至被社會化為純粹普通社會人的過程”(周領順,2019:120)。譯者行為批評應再現(xiàn)譯者在自身視域之內(nèi)回溯、重構(gòu)源語文本創(chuàng)作,并將翻譯的外在元素內(nèi)化于自身經(jīng)驗框架內(nèi)的過程。此時,譯者闡發(fā)原文的起點是斷裂和空白,只有把作品中的意義碎片、不相稱的視域、異質(zhì)的困惑重新關(guān)聯(lián)起來,才能實現(xiàn)文本的重構(gòu)。譯者自身具有的社會文化背景、意識形態(tài)、心理結(jié)構(gòu)、生活習俗等會不斷與原作者及原文本產(chǎn)生互文關(guān)系,從而使文本的解讀和翻譯成為一個不斷轉(zhuǎn)化的動態(tài)的對話過程,這便是文本意義的共導式重構(gòu)。

        譯者的共導式重構(gòu)源于其本人的身份及角色界定。其中,身份作為核心中樞,支配基本層“語言性”符碼轉(zhuǎn)換角色和譯者所承擔的“社會性”角色(周領順,2014a:218)?!秳駥W篇》的譯者吳板橋,其社會性角色是一名傳教士,其意志性始終圍繞教士化民的宗教使命。吳板橋在“譯者前言”中寫道:

        在傳教中途翻譯此書,中國正置于新舊水火之象,受教于西方列強之壓迫,中國迅速而又悲劇性地翻開歷史的新篇章,總督大人挽瀾作柱,是為中國改良之道。難道我們不企盼自己的國家給予他充分的鼓勵和支持,在抵御西方列強的同時,也可助力推翻僵化頑固的君主專制嗎?(Woodbridge,1900:7)

        由此看出,吳板橋?qū)Α秳駥W篇》的熱衷一方面出于對張之洞“中西文化會通觀”的認可,從中得意地看到“長久習慣于孔教那垂死的令人昏昏欲睡的陳詞濫調(diào)的中國人,現(xiàn)在終于被時代的現(xiàn)實震醒了”;另一方面則感悟于張公的“非攻教”勸誡,后者反對教派相爭,提倡摒除狹隘和盲目的排外情緒,保證在華西人利益不受損害的言說能夠給傳教士帶來歸屬感和親切感,誘發(fā)其內(nèi)心的感激之情。吳板橋?qū)ⅰ秳駥W篇》英譯本的標題定為“ChinasOnlyHope”,一方面體現(xiàn)出譯者社會性身份下深入骨髓的傳教情結(jié),另一方面則反映其西學應世的價值觀,有意呼吁西方國家對張之洞加以扶持。

        這一主題的語言符碼在英譯本序言里也得到了重構(gòu)。序作者楊格非(GriffithJohn)也是一名傳教士,他在序言里毫無保留地提出自己的觀點:

        中國人一直追求道德至上、精神富足的生活,然何以實現(xiàn)?誠然,信奉儒教無濟于事。孔子是位善人,也是世界不可多得的圣人,唯其對中國人之向往空乏其力。唯有基督耶穌可擔此重任;唯有耶和華可救中國;唯有信奉基督教可妥善助力總督倡導之改良基業(yè);嗟!總督大人對此熟視無睹。(Woodbridge,1900:16)

        這一副文本呼應了譯作的主題式標題,強化了譯者及序作的社會角色,凸顯出傳教士的身份認同感和使命擔當意識,契合西方讀者的期待,在一定限度上提高了譯文的可讀性和接受度。

        標題作為一部作品的題眼,往往能夠激發(fā)讀者的期待和共振,因此我們能夠從標題的翻譯中窺見譯者對作品主題的解讀。簡言之,標題翻譯過程中語言符碼的選擇不是單純的能指與所指的對應,而是譯者以譯文隱含作者的身份,預設作品可能會在目標讀者心中激發(fā)的種種體驗,再將整部作品的主題進行系統(tǒng)行的題寫,最終以語言符碼加以重構(gòu)。

        《勸學篇》集結(jié)了二十四篇議論之作,其中內(nèi)篇九章,致力于根本,端正人心;外篇十五章,致力于通達,開通風氣。譯者在篇章選譯上,內(nèi)篇目錄保留了九個章節(jié),但“宗經(jīng)”章正文未譯④;外篇選取了十一章進行翻譯,刪除了“變科舉”“農(nóng)工商學”“兵學”“礦學”四個章節(jié)。針對每章題目,譯者秉持減輕讀者認知負荷的原則給出了簡潔明了的翻譯,譯文側(cè)重體現(xiàn)作品政治文化觀的可得性和應用性(見表1)。

        《勸學篇》中文序言里,張之洞通過內(nèi)外兩篇各章的標題建構(gòu)“中體西用”的政治文化思想。序言秉承從思想到界說再到立名的寫作思路,其中界說是對思想的解釋,立名則是界說的一種析出符號(王宏印,2017:144)。譯者由于兼具原作讀者和譯作作者的雙重角色,在進行譯語符號析出時,首先依據(jù)從立名到界說再到思想的路徑解構(gòu)原文,其次遵循從思想到界說再到立名的路徑建構(gòu)譯文。建構(gòu)過程中,譯者首先對原文“內(nèi)篇”和“外篇”各章內(nèi)容進行思想凝練,然后結(jié)合原文張之洞本人的界說,為章節(jié)立名。譯文傾向概念的明晰化和具象化,以實現(xiàn)張之洞固本和務實思想的傳輸。例如,“明綱”中論述的“君臣”“父子”“夫婦”三綱在譯文標題“TheThreeMoralObligations”中得到了一定體現(xiàn);“非攻教”的標題譯文“ReligiousToleration”強化了“以容替攻”的文化思想,做到立名與思想間的融統(tǒng)。然而,“會通”原文特指中西之間的融合和涵化,譯文為“ComparativeStudy”,僅僅停留在基礎的“融會”層面而忽略了深層的“貫通”,名不達旨,造成了立名與思想間的斷裂。結(jié)合實例可以看出,帶有術(shù)語性質(zhì)的文本標題的重構(gòu)不僅展示了譯文真實讀者身份下的倫理取位,也揭示出譯者對于文本可讀性的把控及其轉(zhuǎn)述行為的共導性質(zhì)。譯者發(fā)揮文本內(nèi)的語言性和文本外的社會性雙重角色的作用,以求譯文之用應社會之需。

        換言之,“譯者在翻譯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外在的語言操作行為、遠離原文而邊緣化的非語言性翻譯行為以及內(nèi)在的心理活動行為、主動的社會性選擇行為和受動的社會化務實行為等”(周領順,2014b:22),都是譯者在與語言層面和社會層面和其他翻譯主體互動、為重構(gòu)文本意義而做出的努力。

        4.結(jié)語

        譯者行為批評的修辭詩學路徑立足于翻譯活動的間性本體,從翻譯內(nèi)外審視譯者意志、身份、行為與譯文、社會等諸多要素的互動關(guān)系(周領順,2023:19),形成“文本-行為-社會”三位一體的評價系統(tǒng)。具有原文的修辭性讀者和真實讀者以及譯文的真實作者和隱含作者等多重身份、扮演著語言性和社會性兩種角色的譯者,其行為初衷不僅僅是去迎合某種先前存在的意義或真理,而是在翻譯過程中搭建一個交際平臺,在對話中實現(xiàn)動態(tài)的模仿式體驗和共導式重構(gòu)。張之洞《勸學篇》的英譯是傳教士譯者吳板橋調(diào)配英語語言符碼對中華民族近代“中體西用”話語體系進行重構(gòu)的過程,不僅為在華傳教士等英文讀者提供了一部晚清名臣的個人語錄,同時為西方學者研究中國近代政治文化思潮給予參考。

        注釋:

        ①對《勸學篇》英譯版“譯者前言”和“序言”的直接引用均由本文作者譯為中文。

        ②③摘引自周領順于2022年11月3日受邀在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啟夏譯壇”所做之題為“譯者行為評價系統(tǒng)與譯者行為批評關(guān)系思維”的學術(shù)講座。

        ④針對《勸學篇》原文中“宗經(jīng)”一章,英譯者賦言:“鑒于此章冗長晦澀,故不作全譯,只作簡要概述。”該章體現(xiàn)出張之洞以儒學治學的立場,對諸子百家經(jīng)典進行扼要點評,提出諸子群經(jīng)都應以《論語》《孟子》作為丈尺權(quán)衡。

        參考文獻

        [1]Hermans,T.TranslationandNormativity[A].InC.Schaffner(ed).TranslationandNorms[C].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7.50-71.

        [2]Phelan,J.SomebodyTellingSomebodyElse:ARhetoricalPoeticsofNarrative[M].Columbus:TheOhioStateUniversityPress,2017.

        [3]Toury,G.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andBeyond[M].Amsterdam:Benjamins,2012.

        [4]Woodbridge,S.I.ChinasOnlyHope:AnAppealByHerGreatestViceroy,ChangChih-tung,withtheSanctionofthePresentEmperor,KwangSü[M].NewYork:FlemingH.RevellCompany,1900.

        [5]傅敬民,張紅.建構(gòu)翻譯批評研究話語系統(tǒng)何以可能?[J].上海翻譯,2020,(2):1-6+94.

        [6]馮天瑜.張之洞及其《勸學篇》[OL].光明日報,2009-06-25.https://www.gmw.cn/01gmrb/2006-05/29/content_424195.htm.[2023-03-10]

        [7]黃興濤.張之洞《勸學篇》的西文譯本[J].近代史研究,2000,(1):302-311.

        [8]彭白羽.譯者行為批評與譯者修辭性譯敘行為建構(gòu)——以紀實文學《梁家河》英譯為例[J].山東外語教學,2020,(4):110-120.

        [9]王振華,路洋.“介入系統(tǒng)”嬗變[J].外語學刊,2010,(3):51-56.

        [10]王宏印.中國傳統(tǒng)譯論經(jīng)典詮釋[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17.

        [11]周領順.譯者行為批評:理論框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a.

        [12]周領順.譯者行為批評:路徑探索[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b.

        [13]周領順.譯者行為批評的理論問題[J].外國語文,2019,(5):118-123.

        [14]周領順.譯者行為批評是翻譯批評的關(guān)鍵路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12-13.

        [15]周領順.譯者行為研究及其理論建設[J].中國翻譯,2023,(1):16-23.

        [16]周領順,周怡珂.翻譯批評需要怎樣的標準?——譯者行為批評模型構(gòu)建嘗試[J].外語與外語教學,2020,(5):107-117+138+150-151.

        [17]張之洞.勸學篇(馮天瑜、姜海龍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8]《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總編輯委員會.譯者行為批評[OL].(2022-12-23).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442596&Type=bkzyb&SubID=205658.[2023-02-27]

        [19]朱振武.漢學家中國當代文學英譯研究存在問題及應對策略[J].外語教學,2020,(5):81-87.(責任編輯:方茗)

        收稿日期:2022-09-03;修改稿,2023-01-19;本刊修訂,2023-03-12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譯者行為研究”(項目編號:21FYYB040)和西安外國語大學校級項目“陜西紅色文學英譯的敘事化形象建構(gòu)與傳播”(項目編號:22XWC0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彭白羽,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文學翻譯、譯者行為批評、修辭敘事學。電子郵箱:baiyu_peng_stella@163.com。

        引用信息:彭白羽.譯者行為批評的修辭詩學路徑探析——以張之洞《勸學篇》英譯為例[J].山東外語教學,2023,(2):116-124.

        DOI:10.16482/j.sdwy37-1026.2023-02-012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游戏|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尿失禁|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麻豆| 欧美在线日韩| 一区二区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av中国av一区二区三区av | 黄页免费人成网址大全| 中国一级黄色片久久久| 挺进朋友人妻雪白的身体韩国电影|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图片| 亚洲国产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在线成人影院国产av| 日本少妇高潮喷水xxxxxxx| 亚洲色偷拍区另类无码专区| 尤物AV无码色AV无码麻豆| 亚洲av乱码国产精品观| 国自产拍偷拍精品啪啪一区二区| 欧美日本国产va高清cabal| 囯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 蜜臀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日本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48沈阳熟女高潮嗷嗷叫| 欧美日韩亚洲成色二本道三区| 青青青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麻豆文化传媒精品一区观看|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 | 国产av综合网站不卡| 日产无人区一线二线三线乱码蘑菇| 欧美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免费国产乱色也| 国产精品久人妻精品老妇| 国产乱子伦视频大全| 亚洲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精品98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日本视频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99|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