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友蘭 趙田園
編者按: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與提升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途徑和手段。2022年第5期到2023年第2期,我們連續(xù)刊發(fā)了四篇訪談,聚焦文化對外傳播與翻譯人才培養(yǎng)等議題。任文教授在訪談中分析了國際傳播視閾下翻譯與傳播的關系、翻譯人才的能力要素,并對翻譯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出了建議與展望。王曉輝總編闡釋了國際傳播戰(zhàn)略背景下的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及對外翻譯傳播人才培養(yǎng)的路徑。大衛(wèi)·弗格森先生分享了黨政文獻外譯的審校經驗,強調了黨政文獻國際傳播的中外合作、傳播理念和目標驅動。陶友蘭教授對文化外譯實踐和研究的現(xiàn)狀及挑戰(zhàn)進行了反思,展望了發(fā)展趨勢,提出相關建議。四位受訪人既有高校教授,又有業(yè)界專家,其真知灼見對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摘要]陶友蘭教授是復旦大學外文學院翻譯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全國翻譯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入選中宣部2019年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際傳播界)。近年來,主持國家社科項目及中宣部、教育部課題多項,圍繞中國典籍英譯作品海外傳播、譯者能力培養(yǎng)等主題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fā)表多篇論文。本次訪談中,她主要基于自身經歷,對文化外譯實踐和研究的現(xiàn)狀及挑戰(zhàn)進行了總結反思,提出了探索性建議設想,并展望了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文化外譯實踐;文化外譯研究;翻譯與國際傳播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文獻編號]1002-2643(2023)02-0001-06
TheStatusQuo,ChallengesandTrendsofPracticeandResearchofSinoForeignCulturalTranslation:AnInterviewwithProfessorTaoYoulan
TAOYoulan1ZHAOTianyuan2
(1.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andLiterature,F(xiàn)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2.GraduateSchoolofTranslationandInterpretation,BeijingForeignStudiesUniversity,Beijing,100089)
Abstract:ProfessorTaoYoulanisChairoftheDepartmentof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andLiterature,F(xiàn)udanUniversity,doctoralsupervisor,postdoctoralmentor,andmemberoftheChinaNationalCommitteefor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Education.ShewaslistedasanationalCulturalMasterandoneofthe“FourBatchesofTalent(InternationalCommunityField)”bytheMinistryofPublicityin2019.Inrecentyears,shehaspresidedoverseveralnationalresearchprojectsandpublishedpapersontheoverseasdisseminationofChineseclassicsanddevelopingstudentstranslatorcompetenceinsomeleadingChineseandinternationaljournals.Inthisinterview,shesummarizesthestatusquoandchallengesofthepracticeandresearchofSinoforeignculturaltranslationbasedonherownexperience,putsforwardsometentativesuggestions,andlooksintothefuturedevelopment.
Keywords:practiceofSinoforeignculturaltranslation;researchofSinoforeignculturaltranslation;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oftranslation
趙田園(以下簡稱趙):陶老師,您好,非常感謝您撥冗接受訪談。今天我們的主題是討論文化外譯的實踐和研究。首先,能否請您分享一下您目前正在承擔的“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在申請和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具體情況?
陶友蘭(以下簡稱陶):這個項目是2020年申請成功的??赡苡腥擞X得這個項目對研究能力要求不高,只需要翻譯。但是真正填寫申報書并著手做項目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項目不僅要求負責人具備較高的翻譯能力,還需要具備較強的國際傳播能力、學習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調研能力等。比如在申報環(huán)節(jié),需要思考和論證所選的作品是否具有國際傳播價值,是否符合外國讀者的期待視域和喜好。其次,由于我不是所選作品的研究專家,需要認真學習原作相關知識,邀請相關主題專家進入翻譯團隊。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召開了數次研討會,保證對原文理解正確。另外還要論證和思考通過何種方式推薦譯作,比如參加國際書展、請合作的母語譯者在當地課堂和學術研討會推薦等。結項后,需要提交譯作的傳播效果支撐材料。我認為這個項目是一個身體力行推廣中國文化的行為。雖然通過發(fā)論文、開會來討論文化外譯和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很有必要,但是行動有時候比思考更重要。
趙:謝謝您!您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相信一定會感染更多學者投入到文化外譯和國際傳播事業(yè)中。您剛才提到在文化外譯實踐中,需要和母語譯者合作,目前該形式已經成為譯界認可的最理想的翻譯模式。但目前研究更多關注中外譯者在外譯過程中的譯文磋商,根據您的項目經驗,您認為外國譯者在中譯外合作中還能在哪些其他環(huán)節(jié)發(fā)揮作用?
陶:母語譯者不僅僅在譯文上進行語言潤色,這是確保翻譯質量非常重要的合作內容。但是我還更鼓勵海外合作譯者在當地盡可能通過課堂、講座等方式推薦譯作,讓譯作在海外直接落地,而不用特意組織國際會議、參加國際書展到目標國推介作品。如果母語譯者在目標國比較有影響力,更能吸引和說服當地讀者,傳播譯著的效果就更好了,起到意見領袖的作用。
趙:您說得有道理,通過外國譯者可以更好地推動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國際傳播。除了文化外譯實踐,您也致力于文化外譯作品國際傳播的相關研究。請問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收獲?
陶:我對中譯外作品的國際傳播研究始于2018-2019年的中美富布萊特項目,去美國研究《論語》的英譯在學術界的傳播效果。我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訪談、參加國際會議和做講座等形式,和美國學者、譯者進行了較多溝通和交流,提交了結項報告,并撰寫了兩篇英文論文、發(fā)表了兩篇譯者訪談?;貒院螅蚁肜^續(xù)帶學生研究這個課題,就申請了“四個一批”項目,經過學院、學校、上海市、教育部和中宣部等部門層層審核,獲得批準。依托項目要求,我們開始意識到不能僅僅埋頭做翻譯,還需要具有國際傳播意識,要更好了解國家的國際傳播戰(zhàn)略,為創(chuàng)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和對外傳播獻計獻策。
依托“四個一批”的國際傳播思路和提供自主選擇子課題機會,我和同事組建了一個“跨語際翻譯與國際傳播”團隊,主動和傳播學專業(yè)的教授交流,進行跨學科學習和研究。最近兩年,基于我自己的調研和思考,形成了一點心得體會,發(fā)表在《中國社會科學報》上。同時我也依托項目成立了一個“翻譯與國際傳播研究學生助研團”,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傳播意識、技巧和研究能力。指導這個團隊每日讀《論語》等典籍、每月匯報個人研究成果,在他們心中植入中華文化的因子,調動他們未來從事文化外譯和國際傳播研究的熱情。
趙:謝謝您的經歷分享。根據您的研究感受,請問文化外譯作品在海外的整體傳播效果如何?哪些類型的文化作品在國際傳播過程中更受海外讀者歡迎?
陶:根據不完全了解和國外訪學感受,我國很多文化外譯作品的主要讀者是國外大學的東亞系師生、研究中國文學的國外學者。就普通大眾而言,近年來武俠類小說、懸疑魔幻類小說更受歡迎,有些仙俠類小說還受到了國外大眾的熱捧。這些網絡文學外譯對于中國文學和文化走出去助益較大。
趙:是的,我也注意到目前一些武俠和玄幻類小說確實在海外有很多忠實的粉絲,比如成立于2014年的玄幻網絡小說翻譯網站wuxiaworld,受到外國讀者追捧。您認為出現(xiàn)以上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這對于我國未來的中譯外產品國際傳播有哪些啟示?
陶: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吧。一是主題的共情性。雖然武俠小說等看起來打打鬧鬧,但是娛樂性較強,且其中模式化的正義戰(zhàn)勝邪惡、英雄救美等主題和國外受眾生活非常貼近,易于克服文化認知差,吸引外國大眾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
二是譯文表達清楚易懂。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類作品,完全是以網絡小說的語言風格和對話交流的形式開展翻譯,更容易被外國大眾讀懂。
三是得益于作家作品在海外的宣傳包裝和意見領袖的推薦。以畢飛宇小說的外譯推介為例,在西班牙的公交車上,每隔三分鐘就會播放一遍畢飛宇小說的廣告,那么乘客們就會好奇,這個中國作家是誰,他的小說怎么樣,由此產生購買和閱讀的欲望。再比如,由于徐志摩和金庸與英國劍橋的故事,中國文化得以在劍橋大幅度傳播。一走進劍橋的書店,一眼就看到兩位中國作家的作品赫然擺在進門的書架上。這種意見領袖對于中國文學和文化的推介效果,很難用學生們?yōu)榱送瓿勺鳂I(yè)而到圖書館借閱圖書產生的借閱量來衡量,但卻明顯而持久。
四是網絡平臺的便利,推動了譯作的國際傳播速度。Wuxiaworld確實是個很好的例子。在這個平臺上,所有注冊用戶都可以推薦、評論甚至續(xù)譯武俠小說。譯者可以根據讀者的反饋調整翻譯策略。因此,對于未來的譯作國際傳播,我建議適度開放更多的網絡平臺,進一步拓寬傳播的渠道和方式,例如“紙托邦”(PaperRepublic:ChineseLiteratureinTranslation;https://paper-republic.org)就是一個很好的推廣華語文學英譯的開放平臺。他們采集、編輯并在線出版短篇小說和散文,創(chuàng)建大型數據庫,提供查閱華語作者、譯者的資料及書目;發(fā)現(xiàn)華語新作品并向英文讀者推薦;為出版方提供信息,鼓勵他們翻譯出版更多華語書籍。
趙:我非常同意您的觀點。但是目前學界也不乏有一些聲音質疑某些作品(例如《大中華文庫》)的海外傳播效果沒有達到預期,您怎么看待這種質疑?
陶:我覺得需要辯證地看待。文化外譯要想取得良好的國際傳播效果,一般需要“三步走”。第一步是高質量的譯文,第二步是宣傳推介,第三步是傳播效果調研和反思改進。我認為《大中華文庫》等作品的傳播效果沒有達到預期,并非完全是因為翻譯沒做好,也并非因為這100多部書籍沒有傳播價值,而是后續(xù)跟進工作可能有所不足,比如缺少一個開放的平臺,進一步推介這些書籍、在線調查讀者反饋等。無論其目前的傳播效果如何,這已經譯出的100多部著作至少可以在國際上代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為后期推介奠定基礎。翻譯了總比沒有翻譯好,我相信《大中華文庫》在5年、10年后會在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實踐中得到應有的關注。目前《大中華文庫》的海外傳播效果不盡如人意,這也是個事實。建議期刊編輯在組稿過程中,以更加開放的視角對待這一問題,比如組稿系列文章探討《大中華文庫》系列譯著的價值、傳播效果欠佳的原因以及未來的改進方案,客觀全面地研究《大中華文庫》的翻譯價值并將其彰顯,探討解決譯作國際傳播中的問題,為其他中國譯作的國際傳播提供參考和信心。我認為近年來,國家層面已經開始注意到從傳播的視角推動譯作國際傳播了,比如我目前承擔的“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相信未來《大中華文庫》系列譯著一定能夠在新的國際傳播思路引領下,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
趙:您對于《大中華文庫》等作品重要價值的客觀分析以及后續(xù)推進建議很有啟發(fā)性。剛才您提到文化外譯實踐成功的第一步是需要高質量的譯文。國際翻譯界的通行規(guī)則一般是母語原則,但是在中國,由于譯出工作量大、母語譯者嚴重匱乏等原因,大部分中譯外工作由本國譯者完成。您認為本國譯者在文化外譯實踐中主要需要應對哪些挑戰(zhàn)?
陶:從母語譯入外語確實很難,就漢譯英而言,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兩種思維模式不一樣,存在語言和文化的巨大差異,非母語譯者很難真正把握目標語的地道表達,翻譯出來的譯文可能目標語讀者看不懂,達不到國際傳播的目的。因此,本國譯者在中譯外實踐中,要學會換位思考,加強語境意識和變通意識,不要一字一句地生硬翻譯,盡可能根據具體語境進行靈活變通,盡量符合“目標國語言規(guī)范和審美意識”。例如翻譯文化俗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時,可以借用英語中現(xiàn)有的表述,譯為“Ifthecapfits,wearit”,讓英語讀者一看就明白。如果譯文不符合目標國受眾的表達和審美習慣,那么即使再美好的中國故事,也難以被外國受眾真正理解和欣賞。
趙:很贊同您說的,文化外譯翻譯實踐中,怎么譯得地道是對非母語譯者的一大挑戰(zhàn)。但影響文化外譯產品成功傳播的因素比較多,除了怎么譯以外,在其他環(huán)節(jié)還存在什么挑戰(zhàn)?
陶:其他環(huán)節(jié)的挑戰(zhàn)就是選擇什么樣的作品去翻譯,翻譯后的作品如何去傳播以及國家整體的翻譯規(guī)劃、翻譯政策等?,F(xiàn)在翻譯成外文的內容很多,所以在翻譯素材選擇上,我認為相關部門目前還沒有充分對值得對外傳播的文化內容和領域進行整體梳理,也缺乏征求海外學者意見和海外專業(yè)讀者需求調查環(huán)節(jié),導致文化作品外譯內容選擇目標性不強,影響了文化外譯作品的國際影響力和接受度。此外,在進行文化外譯產品國際傳播研究過程中,我認為主要困難是和專業(yè)翻譯機構及國家宣傳相關的項目對接渠道很少,也缺乏專項資金支持文化外譯與國際傳播研究和實踐人才的培養(yǎng)。
趙:針對以上挑戰(zhàn),您之前提及的譯者個人努力和中外團隊合作固然很重要,但也需要其他資源的支撐。請問您覺得未來頂層設計層面還可以出臺哪些新措施以推動文化外譯作品國際傳播創(chuàng)新發(fā)展?
陶:你這個問題很好。我覺得近年來國家是很重視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頂層設計層面已經出臺了一些支持政策,比如中宣部的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未來,我覺得還可以在以下四個路徑進行創(chuàng)新拓展:
第一,繼續(xù)加大文化外譯作品國際傳播課題立項數量及地域傾向。目前,每年涉及文化外譯作品國際傳播的立項數量非常少,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針對內陸或邊遠地區(qū)的立項及支持力度較小??梢钥紤]派遣翻譯界和傳播界專家短期扎根邊境和民族地區(qū),挖掘當地適合國際傳播的優(yōu)秀文化并將其制作成產品,助力地區(qū)特色文化的翻譯和國際傳播。第二,建立文化外譯產品國際傳播政產學研聯(lián)動機制。當前文化外譯作品國際傳播工作主要由譯者單獨完成,而譯者的個人能力和資源有限,如果能夠把譯者和新聞界、電視臺以及宣傳主管部門相結合,共同推出多模態(tài)文化外譯產品,如地方文化推介紀錄片等,更有利于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第三,加強文化外譯作品國際傳播規(guī)劃、資源庫和人才庫建設,對要翻譯的作品進行主題規(guī)劃、領域規(guī)劃,尤其是要加大力度培養(yǎng)90后和00后的年輕人。目前我國的文化外譯實踐主要由50后、60后的專家們完成,研究主要由70后、80后的研究者完成,而90后和00后的年輕人具備技術優(yōu)勢,要充分利用他們的技術優(yōu)勢,賦能中國文化的翻譯與國際傳播實踐及研究,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國家翻譯人才隊伍”。第四,提升海外訪學教師的中國文化傳播使命感。相關部門可以鼓勵具有語言優(yōu)勢的訪問學者充分利用海外學習機會,通過深入課堂等方式積極推薦中國文化,并實地調研中國文化、中國聲音的海外傳播現(xiàn)狀,為文化外譯產品國際傳播發(fā)展提供智力和數據支持,使得國家資助的海外訪學能夠產生實際效果,切實把中國聲音、中國文化和中國故事帶到海外。
趙:謝謝您的建議。通常來說,科學研究能夠為實踐提供支撐動力,促進實踐能力可持續(xù)提升。針對當前較受關注的文化外譯與國際傳播研究,您有何建議呢?
陶:我主要想談四點建議。第一,要提高翻譯研究者的跨學科研究素養(yǎng)。眾所周知,學科間存在壁壘,隔行如隔山。我們做翻譯的時候,可能只要了解相關學科一些術語即可,但是做研究就必須深入到相應學科中。目前正鼓勵團隊成員在研讀張國良教授編寫的《傳播學原理》一書,并進行討論和匯報,然后請傳播學教授來做講座和交流。第二,要增強研究者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例如,不能僅用OCLC圖書館藏量和一般讀者的反饋就來隨意判斷譯作傳播效果,還需要輔以譯作購買量、讀者群體畫像、讀者深度訪談、譯作中主要內容和思想的引用等。要用負責任的態(tài)度,通過多種渠道、方法和數據源,力求客觀、準確地說明其傳播效果。第三,在研究主題方面,要加強中外思維模式差異研究和翻譯作品接受研究。中外各民族由于地理和歷史文化差異,在思維方式上也存在較大差別。深入研究中外思維模式差異,了解國外受眾對文化外譯作品的喜好與期待,有助于提升文化外譯產品國際傳播的效果和精準度。第四,要加強文化外譯產品國際傳播利益相關方的合作研究。目前北京外國語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高校以及中國外文局、上海電視臺等機構都在開展翻譯國際傳播研究,但是尚未形成合力。個人或機構的力量及智慧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能夠通過一定的機制和形式凝聚起來,則可群策群力,共同推進文化外譯產品國際傳播研究和視野發(fā)展。
作為新時代國際傳播背景下文化外譯的實踐者和研究者,我們遇上了中國崛起的好時代,趕上了傳播中國聲音和中國故事的好時代,我們大有可為,也任重道遠。我們要始終秉持對文化外譯和國際傳播的使命感、責任感,正視其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zhàn),用我們日益精進的外譯技能、國際傳播素養(yǎng)、研究能力、合作能力,服務我國的國際傳播戰(zhàn)略。
趙:非常感謝您的分享。正如您所言,我們趕上了傳播中國聲音和中國故事的好時代。同時,我也認為您今天的分享建議會對今后我國文化外譯產品國際傳播提供有益的參考。讓我們共同期許中國故事、中國文化和中國聲音能夠借助翻譯,消除語言和時空壁壘,直達四海。
(責任編輯:楊彬)
收稿日期:2022-06-28;修改稿,2022-12-12;本刊修訂,2023-03-08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化外譯戰(zhàn)略背景下高端翻譯人才培養(yǎng)的國際經驗與中國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8BYY102)的部分成果。
作者簡介:陶友蘭,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翻譯教育研究、典籍英譯及其接受研究。電子郵箱:taoyoulan@fudan.edu.cn。趙田園,博士,博士后,講師。研究方向:翻譯教育、翻譯與國際傳播。電子郵箱:zhao910823@126.com。
引用信息:陶友蘭,趙田園.中國文化外譯實踐與研究的現(xiàn)狀、挑戰(zhàn)與發(fā)展趨勢——陶友蘭教授訪談錄[J].山東外語教學,2023,(2):1-6.
DOI:10.16482/j.sdwy37-1026.2023-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