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朋謙
作為一個“05后”,我在生活中感受最多的“方向標”便是導航了。我曾覺得“導航”普遍而日常,也認為它是一種被默認的理所應當,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在雜書堆中翻出一本巨大的《中國交通概覽》。翻開一看,認識的、不認識的道路盡顯眼前,這對我當時幼小的心靈產(chǎn)生了一次不小的沖擊。后來得知,這是家人10多年前買的用于回老家的導航書,我愕然了。無法想象,在高速路和導航還不發(fā)達的年代,人們是如何在路上飛馳時判斷和尋找前進的道路的。想起500多年前的大航海時代,我又為那些沖動而自信的冒險家精神所感動。
書中,每個村莊、每個小鎮(zhèn)的信息都被標注得一清二楚。然而,人們回家的路總是那么幾條,我更無法想象開車從杭州到武漢,竟然還要繞道南京?,F(xiàn)在,越來越多的小路、越來越便捷的通道被標注在地圖上,人們趨向于尋找最快捷的那條路,從文明厚重的南京長江大橋到更便捷的望江長江大橋,回家的行程更短了,但同時浮現(xiàn)的是一種漠然的心態(tài),而一種更愿意探索的精神,慢慢地為堵車的不耐煩所代替。在這種不耐煩中,我也只能盯著屏幕上的導航地圖,遠眺前方。
在浙江測繪與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館做志愿者時,我記得一位教授在講解時說過:導航是大數(shù)據(jù)實時收集、分析后的呈現(xiàn),用戶由此來選擇自己的路徑。這也像人生的某種寫照:人生的“導航”收集了千千萬萬個行路人的過往和希望,反映了他們走過的道路,而后人在前人的基礎上,選擇自己的道路,最終到達目的地。這一切歸根結底,還是靠我們自己的努力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