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浩
《游山西村》是一首頗具游記特色的七言律詩,是陸游不多見的一首基調相對明快的作品。陸游創(chuàng)作此詩時,正值其極力主張抗金北伐收復失地但不被采納之際,他憤懣不平,對復雜黑暗的官場已經(jīng)充滿失望。這時他將注意力轉移到鄉(xiāng)村生活中。望著優(yōu)美的自然田園風光,與淳樸善良的村民相處,他的內心得到了慰藉。而縱觀全詩,陸游僅僅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和向往嗎?自然不是,他在詩歌中寄托了復雜的情感。我們要挖掘出詩人“隱喻”的內容與思想,真正理解陸游的“言盡意無窮”,找尋他的情感歸屬。
《游山西村》的題目,從字面意義上看十分簡潔明了,集中地概述了整首詩的主要內容。但是在現(xiàn)實中并沒有“山西村”這一地名,而文中所謂的“山西村”,僅僅是山西邊的一個小村莊。讀者不免會產(chǎn)生疑問,為何作者要這樣稱呼呢?一方面,作者所生活的地方是一個山區(qū),他了解此處的地理方位,能夠用“山西村”概括村莊的地理方位;另一方面,這種看似隨意的稱呼,也隱喻了作者此次的游覽是一時興起,而不是有目的地拜訪。在進一步推理時,讀者也可以感受到詩人與山西村之間朦朦朧朧、似遠非遠的關系。[1]
詩人對山西村是十分陌生的。在此次之前,詩人從未拜訪過這個村莊,所以他才差點于重巒疊嶂的山峰以及茂密的森林中迷失自我,發(fā)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村莊里的人以對待客人的方式熱情地招待了詩人,這也進一步加深了詩人的陌生感和疏離感。這也可以說明詩歌標題具有隱喻特征,它既點出了整首詩的主旨,也奠定了詩歌的情感基調和質樸自然的氛圍。
在了解標題的隱喻后,我們將關注點轉移到詩歌的內容上。作者以倒敘的方法進行寫作,首聯(lián)描繪了農(nóng)家熱情招待的場景,頷聯(lián)又寫到他險些在重巒疊嶂的山峰和密密叢叢的樹林中迷路。從敘事順序上看,首聯(lián)與頷聯(lián)的順序是顛倒的。而作者為什么要采用這樣的敘事手法呢?其原因可細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承接詩題?!队紊轿鞔濉返念}目將游覽的地點指向了山西村,詩人緊接著以“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開篇,既承接了詩題,也直接點明了此行的目的地,進一步強化了詩歌氛圍。同時,這樣的敘事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敘事邏輯,即游覽山西村時,詩人得到了熱情招待,體現(xiàn)了農(nóng)家人熱情善良、淳樸真摯的禮儀之道和美好品格。
第二,拉近距離。從整首詩歌的內容看,詩人是第一次來到山西村。但是他直接以“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開篇,淡化了與村莊、村民之間的陌生感,拉近了距離。作者沒有先講述自己進村的曲折道路,而是先稱贊了農(nóng)家的熱情待客之禮。這兩句詩雖然是自謙的話,但細讀品味后能夠感受到一種自豪感,仿佛詩人才是山村中的主人。借此詩人外來者的身份被弱化,他力圖將自己融入山村生活,這也足以證明他對山村生活的喜愛。
第三,凸顯哲理。在古典詩歌中,首聯(lián)起著起勢、起興等作用,頷聯(lián)往往為哲理性較強的內容。詩人前往山西村的一路都非常波折,但是在經(jīng)過曲折的道路后,他到達了風景優(yōu)美、民風淳樸的山西村,暗含一種“否極泰來”的哲理意味,體現(xiàn)了詩人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而頸聯(lián)中,詩人聚焦于山西村的民俗“春社”,描繪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民俗場景。在作者筆下,山西村質樸自然的生活與濃烈的節(jié)日氛圍交相呼應,使得整個山村映照著一種鮮活的生命力。
在解讀頸聯(lián)時,我們不得不對“春社”進行重點探討和解析。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周禮》,是一種祭祀土地神的儀式。每當舉行“春社”后,農(nóng)人就要開始新一年的農(nóng)耕播種。而山西村的村民之所以舉辦“春社”活動,一方面表明他們是非常勤勞且質樸的普通農(nóng)人,另一方面也象征著他們對于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其中,“追隨”二字將村民對“春社”的期待之情表現(xiàn)得十分生動且有趣味,也從側面烘托了節(jié)日的熱烈氛圍。而村民不僅準備了豐富的飲食,還穿著古樸的服飾,整個村莊里都洋溢著歡樂和幸福。詩人以簡單的話語,描寫了村莊的古樸氛圍,也贊揚了淳樸的民風和民俗,表達了他對鄉(xiāng)村風俗和村民的喜愛之情。[2]
《游山西村》創(chuàng)作于公元1167 年,此時陸游賦閑在家。詩歌描繪了山村中的美好景色、善良淳樸的村民以及古樸自然的民風。但這首詩不單單是一首描繪山村生活的田園詩歌,也不僅僅表達了詩人對鄉(xiāng)村風俗和村民的喜愛之情。所以,我們在解讀詩歌情感時,也要從“隱喻”的角度入手,探究陸游的“言有盡而意無窮”,明確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后的深層思想和情感。[3]
陸游在創(chuàng)作這首詩歌時,因極力主張抗金,政見得不到采納而賦閑在家。此時,他的內心充斥著壯志難酬的苦悶以及國家尚未統(tǒng)一的悲憤。初讀詩歌時,我們被整首詩的古樸氛圍所吸引,被善良真誠的村民所感動。不過,這些都不是陸游寫作的初衷。他滿腔壯志得不到關注,內心的苦悶驅使他四處漫游,而山西村便是其中一個目的地。到了山西村后,他被自然界的美好景色以及古樸的民風所感染,精神上的苦悶也得到了緩解。這時便可以從詩歌中讀出他滿腔的愛國情懷,以及難以壓制的苦悶情緒。
陸游所生活的南宋時代,主戰(zhàn)派和投降派水火不容。那些賣國求榮的奸佞小人,為了一時的榮華富貴和安穩(wěn)生活,始終阻擋著主戰(zhàn)派的抗戰(zhàn)之路。他們的丑惡嘴臉與村民的幸福臉龐有著本質的差別。詩人通過營造簡單、質樸的古風意境,打造了一種極大的反差,表面上是寫山西村人的質樸,實則批判了投降派諂媚的嘴臉,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黑暗與無能。
而山西村人的自然淳樸的民風,不僅讓詩人得到了短暫的慰藉,也讓他看到了國家和民族的希望,進一步堅定了詩人為國征戰(zhàn)、為人民謀幸福的信念。此外,“柳暗花明又一村”作為千古名句,不僅體現(xiàn)了詩人游覽路線的曲折,也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表明詩人尋找愛國出路的決心,凸顯了詩人對光明與希望的渴望,以及他內心深處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和熱烈的愛國情感。
通過對詩歌內容和詩歌情感“隱喻”的賞析,我們脫離了傳統(tǒng)詩歌賞析的模板,從詩歌中古樸自然的農(nóng)村生活場景入手,隨著陸游的游覽視線感受村民淳樸自然的品格。至此,詩歌賞析僅僅到達語言層。而從“隱喻”的角度,我們運用知人論世的賞析方法,對陸游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情緒進行解讀,才真正領會了詩人的哲思,也深入理解了詩歌的深層思想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