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寶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中的兩個重要方面。通過寫作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閱讀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將讀寫融通一體,既是多年來廣大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獲取的寶貴經驗,也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實際教學中,多數(shù)教師并沒有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的理想融合,尤其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受限于各種因素,寫作幾乎未被提及。文言文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資源,既是學生掌握文言、提升閱讀能力的工具,也是學生發(fā)展寫作能力的學習內容。由此,筆者結合具體例子,談幾點在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中開展讀寫融通教學的建議。
長期以來,由于教師對文言文的認識不足,認為文言文的教學應側重語言層面的理解,重視了“言”,忽略了“文”,造成了文言文教學中的“文”“言”分離狀態(tài)。語言作為一種工具,其價值尤其體現(xiàn)在表情達意的文章中。文言作為中國古代社會中唯一被使用的語言,誕生了浩如煙海的華美文章,對文言文的學習如果僅僅止步于“言”,其實質就是買櫝還珠。其實,學生不僅可以從文言文中感受古人的情感,汲取生活的智慧,還可以從中學習古人表達思想、情感的方法與技巧。當確定要讓學生從文言文中學習相關的寫作技巧時,教師就需要從提升學生寫作思維能力的角度出發(fā),確定文言篇目閱讀教學的重點。
以《諫太宗十思疏》為例,文章開篇使用了一組排比句,三言兩語就引出文章主題。從寫作的角度看,這是一種以比興手法開頭的方法,教師不妨將這種方法作為本文的一個教學重心。要想學會一種寫法,就先要掌握這種寫法的本質特征,因此,教師要對這個句子做深入的探究。從所寫的內容看,三句分別描述了三種關系——樹與根、流與源、國與德義。樹木茂盛要固根本,流水長遠在于疏通泉源,國家安定在于積累德義,三組關系之間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這就是這組排比句中小句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教師做進一步的分析,樹與根、流與源屬于具體的事物,國與德義屬于抽象的事理,作者表達的重心是最后面的抽象事理——國與德義的關系,而揭示樹與根、流與源的關系,只是為了讓后面抽象的事理簡單化、淺顯化。前面的兩個具體事物屬于喻體,后面的抽象事理是本體,這是比喻論證,但因其用在了文章的開篇,所以將其定義為比興手法最為恰當。
使用這種手法的思路是什么,教師必須梳理清楚。如同上面的分析,既然抽象的事理是作者表達的重心,那么一定是作者寫作時思路的起點,并由該起點展開想象,將想象的范圍框定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從中篩選出恰當、切至的具體事物。因為具體的事物易于人們理解,比如“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是一個簡單的常識。常識是一種已然的存在,它的成立是不需要論證的,這是比興手法使用的關鍵。理解了比興手法使用的內在邏輯之后,教師可以設置一個任務,引導學生運用比興手法進行寫作。
閱讀是寫作的源泉,因為通過閱讀,學生可以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而寫作素材豐富的程度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學生寫作能力的高低。只有借助閱讀廣泛積累素材,學生才有自由寫作的源頭活水。文言文閱讀文本文體多元,內容豐富,有的敘事,有的說理,有的記游,有的評述史事,有的抒發(fā)感想,正好能夠提供寫作需要的素材。文言文還可以提供寫作需要的豐富人物素材,諸如陶淵明歸園田溢于言表的歡欣,是對自由的追求,也是一種果敢的人生選擇;蘇軾在赤壁之上的扣舷而歌,是人在拋開世俗思想枷鎖之后獲得的至樂,也是人對于自己的一次完美超越。文言文可以提供諸多名言警句,這些句子富含哲理,啟人深思,學生如果在寫作時能夠將其靈活應用,就能使作文語言含蓄典雅,精練而有文采。
學生在閱讀學習文言文的時候,要養(yǎng)成有意識地積累寫作素材的習慣。不同文體的文言文文本特征不同,學生需要在不同文體的文言文中有所側重地積累不同類型的寫作素材。比如,對于敘事類的文言文,學生可以將人物相關的素材作為重點,如人物的事跡、精神品質、思想認識、精彩言辭等;對于議論類的文言文,學生可以從論證與語言的角度出發(fā)積累素材,如具有代表性的論證結構、論證方法、文章的思想觀點等;對于寫景抒情類的文言文,學生可以將精彩的寫景片段、人對景物的獨特感受作為積累素材的重點。
《諫太宗十思疏》是一篇說理文,其論證結構并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學生可以著重選擇文章的思想觀點和文中的警句名言作為重要的素材。比如“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等,具有高度的哲理性,應成為素材積累的重點。我們不但要積累素材,還要學會靈活地使用素材。所謂“千古文章一大抄”,其實質就是對日常積累的素材的靈活使用。靈活使用素材看起來好像是對知識的遷移,但其本質體現(xiàn)的是寫作能力,它能夠鍛煉、提升的還有思維能力。
寫作能力的一個方面表現(xiàn)為寫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而學生通過學習優(yōu)秀的文本能夠鍛煉、培養(yǎng)駕馭語言的能力。凝練簡潔、富有意蘊、含蓄典雅是文言文在語言方面的重要特征。同時,文言文依托漢語言文字單音節(jié)的語音特征,由作者在句子的語音上進行有意識的修飾,使得句子音韻和諧,具有美感。語言水平低下常常成為制約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使其學會錘煉語言的方法,教師就不可忽視文言文在語言上的借鑒價值。同時,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沒有單獨設置寫作教學課程,而是圍繞每一個單元的選文設置了寫作任務,故教師應該把握單元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融通意識。
《諫太宗十思疏》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整句,結構整齊,使用了排比的修辭,讀起來氣勢磅礴,正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在寫作中使用排比、構建整句的好例子。如文章開篇的“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三個小句排比而下,氣勢非凡。在文章開篇使用整句,往往能達到好的表達效果?!吨G太宗十思疏》在語言上靈活變化,并不呆板,既有整散句子的結合,也有句式的變化,例如文章第二段中連用兩個問句,但一個是反問,一個是設問,十分靈活,這些都值得學習借鑒。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讀寫融通教學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可見,在文言文教學中實現(xiàn)讀寫融通,恰恰建立在對語文學科特征的把握之上,是對新課標理念的具體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