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化治療是指利用霧化裝置,將藥物分散成液體或固體微粒,使其懸浮在氣體中,呼吸時隨氣體進入呼吸道,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如今,市面上有諸多樣式的霧化吸入器,該如何選擇呢?建議主要看3個參數(shù)指標——
霧化顆粒尺寸 一般來說,吸入的藥物其沉積位置與霧化顆粒直徑大小有關。5~10μm:主要沉積于大傳導氣管及口咽部;小于5μm:主要沉積于肺部;小于3μm:50%~60%沉積在肺部;小于0.5μm:隨呼氣排出體外。由此可見,霧化顆粒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治療下呼吸道的有效霧化顆粒直徑應在0.5~10μm,以3~5μm為佳。
霧化速率 即霧化器每分鐘所噴出的霧化量的多少。霧化速率也不是越大越好。霧化速率小,藥物不容易沉積于下呼吸道;霧化速率大,可能會導致嗆咳和藥物浪費,可以根據(jù)實際調整至舒服的狀態(tài)。
工作噪聲 市面上銷售的壓縮霧化器的噪聲大部分在80分貝左右,而質量好的壓縮霧化器噪聲一般都低于65分貝。
我們在日常活動時,如果做出超出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動作,很可能導致踝關節(jié)、膝關節(jié)、掌指關節(jié)處的韌帶被動牽拉而引起撕裂或完全斷裂。
對于韌帶撕裂,通常采取保守治療。具體措施包括:
(1)固定。用夾板或石膏將受損關節(jié)固定于功能位。
(2)藥物治療。一般采取局部敷藥或噴藥。傷勢較重時,可以口服止痛、止血的藥物。
(3)針灸。針刺治療不受損傷時間的限制,因此施治比較靈活。
(4)按摩與理療。要注意,一般傷后24~48小時內(nèi)不能施治,以防腫脹或出血加重。
(5)功能鍛煉。傷病后期腫脹消除、疼痛減輕后即可進行功能鍛煉。前期采用被動方法,如在關節(jié)活動范圍內(nèi)被動屈伸、旋轉、牽拉,結合按摩效果更好。后期主動進行關節(jié)的功能活動。要注意循序漸進,慢慢增加活動量,以不引起腫脹或突然疼痛加重為宜。當癥狀完全消失后,應當進行適當?shù)牧α烤毩?,以使愈合的韌帶重新恢復彈性和完全恢復功能。
而如果韌帶發(fā)生完全斷裂,則應該選擇手術治療,這樣可以防止或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術后的康復治療同上,不再贅述。
盛夏季節(jié)天氣炎熱,人體大量出汗,血行加快,飲食減少,睡眠不足,使得能量大大虧耗。入秋之后,天氣漸涼,人體開始進行自我調整,各種生理功能漸趨平衡,但炎夏造成的消耗一時未能完全補償,于是,不少人感到渾身疲軟無力,精神疲憊、倦怠,睡意連綿,呵欠不斷,食欲增強,卻又不易消化,這在民間被稱為“秋乏”。
緩解秋乏,首先應從生活起居上進行調整。夏天晚睡早起,秋涼后應改為早睡早起,注意不要熬夜,切忌過勞。同時衣著不可過厚,并適當節(jié)制性生活。
其次,在飲食上可適當補充優(yōu)質蛋白質,補償夏日的消耗。但注意不要大量食用難以消化的肉食,以免影響脾胃功能。秋涼后,應少食生冷及性味寒涼之品,以免損傷脾胃,加重秋乏。
再次,加強鍛煉。秋高氣爽是鍛煉身體的大好時機,可開展一些諸如太極拳、慢跑步、廣播操、冷水浴等健身活動。這樣,既能增強體質,又有助于消除秋乏。
最后,適當藥補。中醫(yī)認為,秋乏是一種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的表現(xiàn),對于體質虛弱、年老多病者, 秋乏一時之間不能解除,可適當服用補中益氣丸、六君子丸、香砂養(yǎng)胃丸等中藥,進行輔助治療。
秋季是腹瀉的高發(fā)季。對于腹瀉患者,臨床首先應診斷是由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或是其他的寄生蟲、真菌、胃腸等情況,然后對癥下藥。常用的藥物主要分為4類:口服補液鹽、止瀉藥物、抗菌藥物以及益生菌制劑。
其中,口服補液鹽制劑由葡萄糖和人體必需的鈉鹽、鉀鹽等組成,可以補充因腹瀉丟失的水分及重要鹽分,調節(jié)水和電解質的平衡。2016版《中國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臨床實踐指南》中提到:“目前循證醫(yī)學的證據(jù)顯示口服補液方法與靜脈輸液一樣有效,口服補液是急性感染性腹瀉有效及性價比最高的治療方法。強烈推薦用于預防脫水和治療輕度、中度脫水。”值得注意的是,口服補液鹽應間斷、少量、多次飲用,不宜在短時間內(nèi)大量飲用。少尿或無尿、嚴重腹瀉或嘔吐、葡萄糖吸收障礙、腸梗阻、腸麻痹及腸穿孔者禁用。給嬰幼兒使用時,不要為了改善口味而添加牛奶、果汁等,以免造成滲透壓改變,影響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