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海派文化的生成路徑與話語危機

        2023-10-19 12:51:24劉雅媛
        關鍵詞:海派上海文化

        徐 濤,劉雅媛

        (上海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上海 200235)

        今日之世界正在經(jīng)歷人類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城市化進程。作為正在迅速崛起的大國,中國又是其中的最主要力量。2011年,中國的城市人口第一次超過了50%,達到50.5%,數(shù)據(jù)完成“交叉”后,一騎絕塵,預計將在2050年達到80%。鄉(xiāng)土中國將永遠走入歷史,一個城市中國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1)數(shù)據(jù)來源:聯(lián)合國經(jīng)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2018年世界城市化展望”項目(2018 Revision of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https://population.un.org/wup.

        今日中國城市硬件的迭代升級日新月異,作為軟實力核心議題的城市文化卻仍是軟肋,問題日益凸顯。近年來,北京、天津、重慶、武漢、廣州、蘇州、西安(長安)、溫州等一連串中國城市的名字,會作為“某某學”名號的開端。在這許多嘗試中,以上海學(或化約為上海史)乃至海派文化的探討,聲量最大,成果最多,成就最高。

        海派文化的異軍突起,所依托的是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國城市在宏大城市化進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種種現(xiàn)代奇跡。海派文化作為城市中國的某一種文化現(xiàn)象,背后有官方推動與社會響應的共同作用。毋庸置疑,海派文化已然成勢。但它在被各界接受、于社會興起的背后,其話語建設方面仍然存在隱憂,甚至結構性的矛盾,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惕。

        一、海派文化定義辨析

        我們今天所說“海派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在海派之名一派榮景、深入社會方方面面的當下,再有此等疑問似乎不合時宜。但社會萬象可以撇開不談,學術之研討,仍需要從定義出發(fā)。據(jù)筆者管見,海派文化的定義可謂千差萬別、言人人殊。

        暫且將“文化”與“海派”分開,僅談論后者的詞源,似乎也有不易說清的源頭。早在1990年出版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提及“海派”內涵就表示:對此眾說紛紜、見仁見智的概念作出清理肯定是一樁極難的事,……當初和目前的許多學者談論“海派”的時候都多多少少地把這詞抽象化、形而上化。他們的目的似乎不是先理解這個詞,通過這個詞的理解再去理解中國的其他社會現(xiàn)象,而是勾勒出一個形而上的、意念化的“模式”,再用此“模式”去強制社會內容的形式。(2)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39-1140頁。論者三十多年前的批評,放在今日,仍適用。當前研究雖對“海派文化”的定義有不少討論,但難有足以說服眾人的論述。大多數(shù)觀點都是從“海派”涉及的社會現(xiàn)象中抽取某些特征來定義和認識“海派”,以現(xiàn)象代替本質,似有不妥。

        最為常見對海派文化定義的演繹,仍是將“海派”之名作為邏輯起點的?!昂E伞弊?917年第一次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很快就成為一個廣為流行的名詞。盡管它已在某些領域變得專業(yè)化,但大多數(shù)的使用者卻經(jīng)常是在最寬泛的意義上理解它,因此它在不同的時期及不同的圈子里都有很懸殊的意義差異。例如,某先生動作瀟灑,出手大方可稱“海派”;生意人擺噱頭、夸??谟址Q“海派”;文章家的縱筆馳騁也被稱“海派”;上海的飯店、服裝店也在廣告上標榜自己的某種風格為“海派”。(3)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1130頁。《上海通史》中單辟一章論述“海派文化”,其中寫道:“海派得名,已有一個多世紀。查閱歷史,無論是繪畫、京劇方面,還是文學方面,海派之名都不是上海流派自封自命的,而是由別的流派、非海派的同行譏諷、貶斥而來。但是,其始也同,其終則異。時至今日,繪畫界、京劇界自認海派者不乏其人,海派經(jīng)過了譏諷、默認、張揚三個階段。”(4)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頁。熊月之近年來繼續(xù)細化著他對“海派”一詞源流的考證,梳理稱“海派文化”1949年之前就發(fā)生了三次爭論:第一次爭論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主要是京劇界圍繞著海派京劇展開的討論;第二次是1933年到1934年,以沈從文為代表的北京文化人對包括左翼作家在內的上海文化人的批評,引發(fā)相互辯駁;第三次是1947年至1948年,進步學者夏康農(nóng)和楊晦等發(fā)表數(shù)篇文章,積極評價海派文化在近代中國的價值和地位,認為正是上海城市與海派文化代表了近代中國文化前進的方向。(5)熊月之:《海派文化的名實與新舊》,《文匯報》2021年12月9日第11版。其他海派文化的相關學術討論,基本沿襲了《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通史》的研究路徑,脈絡爬梳方面并無實質性突破。

        詞源之外,再論海派文化的實質。今日既然將“江南文化”與“海派文化”并列而言,那么一般認為,兩者之間的差異性必然大于同一性,斷裂似是超過傳承。江南文化是以地域命名的文化形態(tài),有著相對明晰清楚的邊界;相反的,“海派”之名能否超越上海一地,似乎仍有不少歧義。不少學者將海派文化視作上海文化的同義詞,今日行政區(qū)域內的上海在歷史上的所有一切都可以劃歸在文化名下,加以闡釋。以故,有人將海派文化向前追溯至吳越文化,甚至更為久遠的人類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的研究嘗試。(6)龔柏順編著:《海派文化地圖——崧澤之光》,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何惠明:《從松江府的歷史變遷看海派文化之根基》,見李倫新、忻平編:《海派文化研究文集》12,上海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113頁;胡茜:《海派文化之根:考古學視野下的松江》,見李倫新、忻平編:《海派文化研究文集》12,第93-95頁;徐蕙卿、張童心:《考古學視野中的海派文化》,見李倫新、忻平編:《海派文化研究文集》12,第118-127頁等。視野更為宏闊者,如熊月之等,則指明,“海派文化”其義有廣狹之分,也有先后之別。狹義的海派,指繪畫、京劇、文學等具體文化藝術中的上海流派,其源起于晚清繪畫中的“海上畫派”和京劇中的海派,后擴展到文學中。廣義的海派,是狹義海派的放大、延伸,不光指文化藝術方面,也包括飲食、服飾、住宅建筑、居家裝潢、娛樂等生活方式方面,如海派菜肴、海派服飾、海派住宅、海派家俱、海派娛樂等,還蔓延到整個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的所有方面,成為一種包容極廣的文化類型和文化風格。(7)熊月之:《近代海派怎樣一次次正名》,《解放日報》2018年6月5日第12版。

        陳旭麓一開始就提醒研究者“對海派的認識必須嚴格掌握它的屬性與時空關系”(8)陳旭麓:《說“海派”》,見陳旭麓:《陳旭麓文集》第2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599頁。。當海派文化涉及的指向內容與時空范疇依然模糊,那么就此展開海派文化的研究多少會給人以沙上建塔之感。若換一種思路,將海派文化的生成路徑作為研究對象,歷史脈絡卻是十分清晰的。

        二、海派文化的生成路徑

        《海派文化新論》認為,海派文化在生成模式上與傳統(tǒng)儒家文化、西方啟蒙運動完全不同,它并不是由某一階層或群體先提出“海派”的口號才得以普及的文化形態(tài)。相反,它是在無自覺無領袖的狀態(tài)下自然生發(fā)的,市民階層比文化精英們更早地接受并參與創(chuàng)造了海派文化,之后才引發(fā)學者們研究的興趣,可以說,對于海派文化的研究始終處于一種“文化追認”的狀態(tài)中。(9)徐錦江、鄭崇選等:《海派文化新論》,上海遠東出版社,2021年版,第9頁。筆者深以為然,其生成路徑大概分為以下三個時段:

        (一)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21世紀初

        改革開放以后,全國各地區(qū)域特點日趨明顯,各種地域文化競展風采,上海地域文化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上海在近代以前并無特指的地域文化名稱,于是,人們想到了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轟動一時的京海之爭中的“海派”。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伊始,“海派”一詞被上海的文化界重新發(fā)掘并為其賦義,產(chǎn)生了“海派文化”一詞。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學術討論與研究成果由此開始。1984年,黃裳在《瞭望》雜志發(fā)表《榆下雜說:論“海派”》一文,認為“海派自有海派的特點,這是應該加以研究、總結的”(10)黃裳:《榆下雜說:論“海派”》,《瞭望》1984年第29期。。次年,繼續(xù)發(fā)表《敢舉“海派”旗幟,振興上海文化——我的祝賀》一文,再次強調了“海派”的積極性。(11)黃裳:《敢舉“海派”旗幟,振興上海文化——我的祝賀》,《上海文化藝術報》1985年第5期。1985年,何玉麟發(fā)表《縱論“海派”》一文,首先提出“海派文化”一說。文中將“海派文化”與“海派”并用,認為是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文化發(fā)展軌跡中的一個“突峰”與“閃光點”。(12)何玉麟:《縱論“海派”》,《社會》1985年第6期。

        1985年,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組織上海市高校、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和政府工作部門的專家學者,以及宣傳文化系統(tǒng)的工作者共400多人的研究隊伍,經(jīng)過廣泛的調查研究,形成了100多篇、約120萬字的研究論文與調查報告。(13)吳云溥等:《關于制定“上海城市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思考》,《社會科學》1986年第5期。是年11月,上海市委宣傳部思想研究室、《解放日報》《文匯報》《社會科學》雜志聯(lián)合發(fā)起召開海派文化討論會,申城70余位學者、作家、藝術家、文化工作者等出席,就海派文化的源流和特性,以及如何作評價等問題,開展了熱烈討論。滬上文化界有人借此機會提出“重振海派雄風”“高舉海派旗幟”,引發(fā)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學術界對“海派文化”持續(xù)數(shù)年的討論。其中較為有代表性的海派文化研究成果有:陳旭麓的《說“海派”》(14)復旦大學歷史系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再估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5-369頁。、李天綱的《“海派”——近代市民文化之濫觴》(15)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1130-1159頁。、楊東平的《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16)楊東平:《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東方出版社,1994年版。、熊月之的《海派散論》(17)熊月之:《海派散論》,見馬逢洋編:《上海:記憶與想象》,文匯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188頁。等。這一時期,海派文化的學術研究起點很高,對海派的起源、流變、內涵、定義、評價,以及與近代上海社會關系等諸多問題的討論已經(jīng)相當細致深入,其學術之影響力一直延續(xù)至今日。

        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學術界對于“海派”與“海派文化”的態(tài)度相對中性,即肯定其積極性的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海派”已是過去。在1985年的學術討論會中,形成了有關對“海派”的評價,認為“對‘海派’和‘京派’貶斥任何一方都是錯誤的。兩種文化都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應當互相取長補短。在民族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應當允許不同特色的文化方式存在”。對于海派文化的前途,這一階段的結論也比較客觀,即更加注重于重振上海文化的聲威,認為需要“繼承和發(fā)揚‘海派’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吸取‘京派’以及其他各派之所長,克服自己的弊端……創(chuàng)造出具有‘海派’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18)魏承思:《“海派”文化特征學術討論會綜述》,《社會科學》1986年第1期。。對于“海派”一詞,陳旭麓認為“海派之名可棄,開新與靈活、多樣的風格卻不可無”(19)陳旭麓:《說“海派”》,見陳旭麓:《陳旭麓文集》第2卷,第602頁。。1998年,“上海文化·都市文化·海派文化學術研討會”召開,匯聚了學界、媒體30余人參與,是繼1985年之后第二次較大規(guī)模的討論,會后形成的一致意見是“由于海派文化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不復存在,舊的海派文化隨之消失。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上海文化不宜繼續(xù)依攀‘海派文化’,最好以上海文化名之?!?20)張劍、陸文雪:《“上海文化·都市文化·海派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學術月刊》1998年第8期。。

        (二)21世紀初至2014年

        進入21世紀后,關于“海派文化”在政策層面的探討主要圍繞著“城市精神”展開。2000年,上海市開展“面向新世紀的上海人精神”大討論。2003年,上海提出“海納百川、追求卓越”8個字的城市精神。2007年5月,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對上海城市精神做出新的表述,提出要“與時俱進地培育城市精神,大力塑造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新形象,使全市人民始終保持艱苦奮斗、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的任務。自此,上海城市精神被表述為:“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21)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上海黨史知識讀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12頁。

        學術層面,“海派文化”的繼續(xù)研究大略從兩個不同路徑切入:一是史學路徑的學術研究。有關上海城市歷史的研究,在改革開放之后,早已超越上海,甚至走出國門,成為全球眾多學者共同關注的學術對象,形成了海量成果。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上海研究書目》所列,截止2005年底,單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外文上海文獻,以及部分海外駐國內機構出版的外文文獻,即多達4092種。學界已有“上海學”的稱謂流行。(22)熊月之:《是建立上海學的時候了》,《史林》1999年第2期。史學界在研究范式的轉變進程中,有更加關注社會生活史、新文化史的傾向,海派文化的眾多現(xiàn)象都被納入到研究視野之內。代表性成果有《上海通史》《上海外國文化地圖》以及“上海城市社會生活史叢書”等;二是文學、藝術路徑的學術研究。1989年,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參考資料》之“海派小說”專輯,收入10個小說家及其代表作。(23)包括黃震遐《大上海的毀滅》、李同愈《忘情草》、崔萬秋《新路》、林微因《花廳夫人》、蘇青《結婚十年正續(xù)》、施濟美《鳳儀園》、丁諦《前程》、予且《兩間房》、潘柳黛《退職夫人自傳》、東方蝃蝀《紳士淑女圖》,參見魏紹昌主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參考資料》海派小說專輯,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年版。文學研究中早有“海派文學”的概念形成。雖然“海派文學”涵意較為含糊,仍有不少描繪上海城市風情為主題的現(xiàn)當代作家會被冠以或自詡為“海派文學”作家,相關的文學探討也就被劃入“海派文學”之列。不限于文學作品,其他如繪畫、音樂、電影、戲曲、曲藝、語言學、服裝、飲食、建筑藝術等文化領域中,海派文化的研究范圍愈加廣博。但與此同時,也有學者指出海派文化已有無所不包、過于泛化的態(tài)勢,值得警惕。(24)陳子善:《海派文學與海派文化的來龍去脈》,《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2018年第1期。

        這一階段,隨著研究規(guī)模的擴大,海派文化研究機構與平臺開始涌現(xiàn),伴隨著2010年第41屆世界博覽會在上海舉辦,上海的文化聲量再次提升,海派文化研究走向一個新的階段。2001年,上海財經(jīng)大學海派經(jīng)濟學研究中心成立,2003年中心創(chuàng)辦《海派經(jīng)濟學》季刊,至今已連續(xù)出版近二十年。2002年,上海大學成立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李倫新任首任負責人,中心隸屬文學院,開始定期召開海派文化學術研討會,至2023年已舉辦二十屆,并于會后出版《海派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5)從第14輯開始更名為《海派文化精選集》。同時,該中心組織出版“海派文化叢書”數(shù)十卷,是目前最活躍的海派文化研究機構。同年,由施建偉等創(chuàng)立的《海派文化》報問世,每兩個月一期,每期約4000份,報紙掛靠同濟大學海外華文文學所名下,其間報紙多次參與主辦學術研討會與各種社會活動,并于2019年出版《海浪花開:〈海派文化〉報選粹》(26)《海派文化》報編輯委員會編:《海浪花開:〈海派文化〉報選粹》,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2003年,上海交通大學以整合各個學科、資源,推陳出新,合力繁榮海派文化為主要目的,成立海派文化研究所,由熊月之任所長。2013年,東華大學成立海派時尚設計及價值創(chuàng)造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2014年,上海大學博物館開放,致力于海派文化、上海方言文化的收藏、展示、研究和教育,同年加掛了海派文化博物館的牌子。

        這一階段的研究更著重于推進各種具體海派文化形式的深入探討,豐富海派文化的內容。“海派文化叢書”是這一時期的代表,該叢書通過數(shù)十個不同的主題,試圖勾勒出海派文化的全貌,充分展示了海派文化的豐富性。此外,《海派文化的十大經(jīng)典流變》《海派文化概覽》也是這一階段有代表性的著作,均是對海派文化具體內容的刻畫。(27)錢乃榮:《海派文化的十大經(jīng)典流變》,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版;張穎:《海派文化概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但這一時期相較于前一階段,綜合性的、定性研究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具體文化樣態(tài)的研究,在批判性、思辨性與思想深度上,研究成果的質量明顯不及前一階段。

        (三)2015年至今

        2015年底開始,“海派文化”正式見諸官方文件,在十三五規(guī)劃建議中,上海提出要“傳承中華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華、弘揚海派文化品格,著力提升核心價值觀感召力、理論成果說服力、宣傳輿論影響力、文化產(chǎn)業(yè)競爭力,基本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28)《中共上海市委關于制定上海市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解放日報》2015年12月24日第2版。。2017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舉行學習討論會,提出“全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并指出“豐富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的寶貴資源,要用好用足”。(29)《構筑戰(zhàn)略優(yōu)勢全力打響四大品牌:上海服務 上海制造 上海購物 上海文化》,《文匯報》2017年12月13日第7版。將海派文化作為“上海文化”品牌的內涵之一,擺在和紅色文化、江南文化并列的位置。2021年1月,在上海市十四五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大力傳播和弘揚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30)《上海市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解放日報》2021年1月30日第5版。。同年7月,在《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深化建設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中,提出“在海派文化傳播提升中彰顯‘上海文化’品牌建設聚力匯智作用”(31)《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深化建設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載上海市人民政府網(wǎng)站,https://www.shanghai.gov.cn/nw12344/20210730/999a70f5b0ad438da219325461b00e03.html,2021年7月30日。,并規(guī)劃了一系列有助于傳播海派文化的專項行動。

        海派文化在這一系列的政策號召下,研究規(guī)模與社會影響力再次提升。2017年,上海市虹口區(qū)四川北路公園內成立海派文化中心,是以促進海派文化創(chuàng)新傳承為使命的公共文化平臺,舉辦免費展覽活動向市民公開。同年,以傳播海派文化為特色的文化項目“海浪花講壇”創(chuàng)立,并于2022年落地長寧區(qū)圖書館。2023年上海師范大學與徐匯區(qū)共建的“新時代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延續(xù)了上一時期的特點,學理性的研究減少,針對具體文化內容的論述增多,研究之間形成對話的可能性繼續(xù)降低,而更多將重心放在闡釋并論證政策文件精神之上。如此眾多的論述中,亦有接續(xù)上個世紀對海派文化的綜合性研究再次涌現(xiàn)。代表性作品,如上海遠東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海派文化新論》,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與歷史研究所學人共同書寫,論及了海派文化的歷史流變與時代構建,以及江南文化與海派文化等核心議題,與政策呼應緊密;郭驥修訂自其博士學位論文的《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32)郭驥:《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借助了文獻數(shù)字化的東風,主要依靠《申報》等近代報刊,從海派文化的概念、形成、發(fā)展、特征、轉型等角度論述近代時期海派文化的種種面向,對于海派文化研究繼續(xù)有所推進。

        據(jù)筆者不完全的統(tǒng)計,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2022年底,與“海派文化”直接相關的圖書640種,理論文章1537篇。(33)鑒于海派文化的討論集中在中文學界,數(shù)據(jù)庫采樣自讀秀與中國知網(wǎng),其中讀秀是以“海派文化”為全部字段精確匹配,中國知網(wǎng)以“海派文化”為關鍵詞、主題或篇名。從時間趨勢上來看,研究規(guī)模呈現(xiàn)逐階段上升的態(tài)勢,尤其是2000年之后,海派文化研究成果數(shù)量呈爆發(fā)式增長(見圖1),但如前文所述,研究數(shù)量增長的同時,理論深度沒有顯著突破,這也是造成目前海派文化話語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

        圖1 “海派文化”研究熱度趨勢圖

        三、話語構建之危機數(shù)種

        不必諱言,海派文化的話語構建過程中存在共識,亦存在論爭。當前海派文化的話語危機,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海派”惡名的歷史包袱時隱時顯

        “海派”一詞長期以來貶義大于褒義。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相關的討論大多稱“海派”,而鮮少談論“海派文化”,最早使用“海派文化”一詞的是何玉麟1985年的《縱論“海派”》?!昂E伞笔潜毁x予給上海的,從一開始就含有貶損之義,“‘?!质潜逼降耐琳Z,是帶點兒下流,墮落成流氓的意味,通常說某某人變成海派了,那就等于說那個人學得下流,染了一身流氓氣了”(34)韓侍桁:《論海派文學家》,見馬逢洋編:《上海:記憶與想象》,第46頁。原文寫于1933年11月,原載1934年9月上海良友圖書公司初版《小文章》。。這一說法并未得到所有人認同,但大多數(shù)時候,“海派”確非褒義。熊月之認為,海派“從誕生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為貶義詞,尤以三十年代為甚;八九十年代為中性詞;二十一世紀基本為褒義詞”(35)熊月之:《“海派文化”的得名、污名與正名》,載上觀新聞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do?id=91519,2018年6月2日。。黃裳有關海派的兩篇文章,其實是對“文化大革命”以來社會風氣的反思,認為海派自有其積極的一面,但“積極因素是逐漸消失的,消極因素卻在十年動亂中得到了惡性膨脹”(36)黃裳:《榆下雜說:論“海派”》,《瞭望》1984年第29期。。

        “海派”為何被上海重新拾起?關于這一問題,有特殊的時代背景。李天綱曾指出:“為什么是在80年代,為什么又獨獨在上海本地,才有這種‘海派’文化的哄談。這其實在原初本不是個學術問題,而是交織著這個城市里這一代人的理想、愿望,以及看來不甚健康的憤懣、孤獨、自慚自憐和自尊。”(37)李天綱:《海派文化與都市文化》,見馬逢洋編:《上海:記憶與想象》,第212頁。改革開放的大潮之中,市場重新開始發(fā)揮作用,效率、經(jīng)濟、實利的價值觀再次開始盛行,作為舊中國首屈一指的商埠上海,曾經(jīng)大行其道的城市文化有了再次生長的土壤,重提“海派”,其懷舊的成分更大。熊月之認為,“建國后一段時間里,海派失去了文化土壤”?!案母镩_放以后,上海的地域文化受到重視,此前并無特指的名稱,于是人們就想起了‘海派’一詞。這時的上海和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已經(jīng)大有不同,三十年代沒人肯接的海派旗幟,過了五十年不但有人愿意接,甚至要高舉”。(38)熊月之:《“海派文化”的得名、污名與正名》,載上觀新聞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do?id=91519,2018年6月2日。此前曾發(fā)文為海派正名的吳福輝認為“海派本來就是從自己不太干凈的‘傳統(tǒng)’中走出來的,你無法割斷”?!叭绻徽J真對待海派的往昔,我們就會陷入盲目”。提醒人們對目前海派的“顯學”態(tài)度,“保持一點冷靜的態(tài)度”。(39)吳福輝:《海派:文化流動性與社會、人》,見方明倫、李倫新、丁錫滿編:《海派文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動力和活力: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第三屆海派文化學術研討會文集》,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頁。

        海派文化的歷史包袱還表現(xiàn)在社會大眾對海派的接續(xù)誤讀之中?!霸S多人都錯把三四十年代的虛偽繁華和殖民地的腐爛現(xiàn)象視為海派的正面文化因素來謳歌”,陳思和認為“不是殖民地文化造就了海派,而是在中西交流中產(chǎn)生的健康的市民趣味與市民文化,才是海派文化”(40)陳思和:《序》,見錢乃榮:《海派文化的十大經(jīng)典流變》,第5頁。。然而,如今社會上對于海派文化的懷舊很多時候都體現(xiàn)了近代以來面對西方文化時的文化自卑與崇洋心理,對海派文化的誤讀很多來自于此。對海派的誤讀今天仍舊存在,有所謂“海派風尚節(jié)”,實際則是旅行社主辦的歐洲旅行市集,目的在于介紹歐洲文化,此處“海派”是被誤讀為西方式的。1995年,上海財經(jīng)大學開始舉辦海派經(jīng)濟論壇并召開首次討論會,其主旨是“學習西方學術界,建立規(guī)范的經(jīng)濟學學派”,并于幾年后創(chuàng)辦《海派經(jīng)濟學》雜志,這里的“海派”顯然與海派文化無關,而是“海外學派”的意思。

        (二)海派文化的內涵不明始終是制約因素

        文化的定義有很多,傳統(tǒng)中國的典籍中,文化指的是人文、教化,或人治、教化,具有教化人心的含義。(41)金開誠:《傳統(tǒng)文化六講》,北京出版社,2019年版,第3-4頁?,F(xiàn)代漢語中,“文化”一詞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4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427頁。??梢娢幕袕V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指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而狹義文化特指精神文化。西方對狹義文化解釋如下,“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43)泰勒:《文化之定義》,見莊錫昌、顧曉鳴、顧云深編:《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9-100頁。。

        與廣義文化與狹義文化對應,一般認為“海派文化”的內涵,也有“狹義”與“廣義”之分。何玉麟早期曾試圖為“海派”定義,認為“是植根于上海這塊開埠較早、聚匯‘百川’成‘海’的獨特土壤之上而產(chǎn)生的一種開放型、海綿吸水型的生活方式、文化內容、社會心理的總稱”(44)何玉麟:《縱論“海派”》,《社會》1985年第6期。。這一定義接近于廣義的海派文化。熊月之認為:“狹義的海派,指京劇、繪畫、文學等具體藝術品種中的上海流派,……后來內涵擴展、延伸,成為一種文化類型和文化風格,所涉人事亦不復限于上海一地。近幾年學術界的討論,多是廣義上的海派。但廣義是狹義的放大,海派風格畢竟起于上海,亦以上海為中心?!?45)熊月之:《海派散論》,見馬逢洋編:《上海:記憶與想象》,第180-181頁。廣義的海派除了文化內容的擴展之外,地域范圍也不限于上海一地。(46)在具體論述中,熊月之將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物質文化形式也納入海派文化的范疇。參見熊月之:《海派散論》,見馬逢洋編:《上海:記憶與想象》,第182頁。新近熊月之繼續(xù)闡釋海派文化的內涵。(47)熊月之:《海派文化的名實與新舊》,《文匯報》2021年12月9日第11版。郭驥的觀點與熊月之的觀點類似,他認為,“狹義的海派文化,包括美術、戲劇、文學、電影、音樂等在內的‘知識性與想象性的作品’或‘成就文化’;廣義的海派文化則是強調其‘社會性’的‘對某種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描述’,或所謂‘行為文化’”(48)郭驥:《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第224頁。。

        對于海派文化的內涵,人們心底總會有以下疑問:海派文化是不是一種地域文化?海派文化是否等于上海文化?陳旭麓曾提出“海派以上海為代表,并不是說凡在上海的學人、藝術家就都是海派,而只是指具有海派這種風格的人”“海派既是就藝術、文化上的風格而言,凡具有這種風格縱不活動于上海的人,亦屬海派”。(49)陳旭麓:《說“海派”》,見陳旭麓:《陳旭麓文集》第2卷,第599頁。張濟順認為,“從文化傳播與功能的角度看,海派文化確已突破了地域界限,表現(xiàn)出它在中國近代都市文化中的示范性和普遍性”(50)張濟順:《海派文化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見施惠圓主編:《中華學林名家文萃》,文匯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頁。。熊月之認為,海派文化即“廣義上的上海城市文化”(51)熊月之:《海派文化的名實與新舊》,《文匯報》2021年12月9日第11版。。陳思和則認為,上海的市民文化有兩種,“一種是半殖民地現(xiàn)代管理制度下形成的上海市民文化,俗稱‘石庫門文化’,其眼界、格局都比較狹小,是一種較為狹隘保守、內向型的文化性格,即所謂上海市民文化”;而另一種則是“作為東方魔都的上海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外來人口而形成的雜交文化,偏重外向型的開放拓展,善于學習,追求新潮,但根基淺,缺乏文化傳統(tǒng)底蘊,我把它命名為‘新市民文化’,俗稱‘海派文化’”。其“借用了‘上?!@個地域發(fā)展而來,但它自身并不受地域文化的限制”。(52)陳思和:《談談上海文化、海派文化和上海文學、海派文學——答〈上海文化〉問》,《上海文化》2021年第2期。郭驥認為,“海派不是上海流派,海派文化也不是上海文化”,海派文化是“近現(xiàn)代形成的一種都市大眾文化”。(53)郭驥:《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第202頁。雖然上述學者認為海派文化不等于上海文化,海派的地域不限于上海,上海文化也不止包括海派文化,但事實上很少有其他地方或非上海人對海派文化有相似的認同度?,F(xiàn)實生活中,也很少有人能分清陳氏所謂“上海市民文化”或“新市民文化”,絕大部分上?,F(xiàn)象都會被納入海派文化范疇內。

        海派文化的特性容易概括,海派文化本身難以定義。因此在談到海派文化時,往往避而不談海派文化究竟是什么,而把各種各樣的文化形式都算作海派文化的一部分。學術界早有“海派無派”的提法。(54)惠藍:《海派無派一一程十發(fā)訪談》,《美術觀察》2003 年第2期。沈渭濱認為,“海派和海派文化至今沒有科學的界定,恐怕一時也不大可能會有確切的界定”。沈氏的論斷具有前瞻性,海派文化研究體量愈加龐大,而如何為之定義卻鮮有文章觸及,可能正因文化中的深層意識很難用簡單的定義概括。雖然無法定義,但沈氏認為可以討論的是文化的源流、變異和特性,物質文化的形成、發(fā)展,精神文化的作用與影響。(55)沈渭濱:《困厄中的近代化》,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版,第300頁。更有激進者,批判稱:“倘若按照某種概括,將‘開風氣之先,敢于延納新鮮事物來變革傳統(tǒng)文化’和‘靈活多樣’指稱為‘海派特征’,豈不成了今日中國各地概莫如此的藝術通則?!”(56)李維琨:《海派散論》,見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海派繪畫研究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1 年版,第267 頁。在有關海派文化的訪談中,有人也提出了海派文化目前所遇到的傳播困境,認為“海派文化在標識性、策源能力、輻射能力三個方向上的弱化歸根結底在于,對海派文化獨特內涵和秉性氣質理解不深、把握不夠有關”(57)《“海派”:吐故納新,再造傳統(tǒng),成為傳統(tǒng)》,《解放日報》2021年12月10日第2版。。在筆者看來,這正是一直以來,海派文化內涵不明的表現(xiàn)。

        海派難以定義,于是人們在海派之前加上各種定語,20世紀五六十年代,海派被分為“良性海派”與“惡性海派”。(58)郭驥:《二十世紀“海派”概念的演變》,見李倫新、忻平主編:《中西匯通:海派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上海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92-394頁。馬洪林認為,海派文化有“大海派文化”和“準海派文化”之分。(59)馬洪林:《海派文化與西學東漸》,《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還有“新海派”(60)盧漢龍:《尋找“新海派”的城市精神》,見方明倫,李倫新,丁錫滿編:《海派文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動力和活力: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第三屆海派文化學術研討會文集》,第12頁。、“新時代海派文化”、“近代海派文化”等提法。(61)徐錦江、鄭崇選:《新時代海派文化的時代特質和價值取向》,《解放日報》2021年11月2日第13版。也有人將海派分為“大海派”與“小海派”,認為以往為人所不齒的是“小海派”,新時代的海派,應該具有大海一樣的氣派。新時代“人們將‘小海派’的逐漸拋棄,‘海派’將不再是一個面目不清的貶義詞,它將成為上海文化人乃至整個上海人驕傲的桂冠!”(62)劉巽達:《無所不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300-302頁。一種文化類型有廣義、狹義之分并不少見,但名目如此之多,“海派文化”內涵的龐雜可見一斑。

        (三)有關海派文化的學理性討論甚少

        近年來,當“海派文化”被納入正式的政策文件后,學界似已默認不必糾結于“海派文化”的內涵,而致力于闡釋即可。隨之而來的,海派文化這一概念之下,被納入更多內容,使其面貌變得愈加復雜。

        熊月之曾對此現(xiàn)象提出批判:“無論文學、美術、戲曲、音樂、電影界,還是服飾、飲食、建筑界,不同學科,不同角度,都可以題由己出,論自心裁,縱橫馳騁,任意揮灑,結果言人人殊,莫衷一是,但都可以匯攏為海派文化研究。研究對象的不確定,研究邊界的不明晰,是海派文化的一大特點。正因如此,關于海派研究的成果雖然滿坑滿谷,論文數(shù)以千計,著作數(shù)以百計,但述事者多,析理者少,真正可以作為討論、言說對象的嚴謹海派文化研究成果,相當有限。”(63)熊月之:《序》,見郭驥:《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第1頁。謝維揚也指出:“雖然學術界,尤其是上海學術界,對于海派文化已經(jīng)做出相當多的研究,但在理論上對于海派文化還始終沒有得出清晰、準確和完整的定義,由此使得在海派文化研究中長期存在許多眾說紛紜、懸而未決的問題?!?64)謝維揚:《序》,見郭驥:《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第1頁。海派研究的火熱程度堪稱蒸蒸日上,然而上述學者所指出的問題卻愈加明顯,更有荒謬者在海派文化溯源時號稱能夠追溯至原始文明時期,并認為隋朝時期就已奠定了海派文化的基本面貌。(65)詹昊諭、陳馳忠、古亮鋒:《上海海派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今古文創(chuàng)》2021年第30期。

        上海文化品牌建設提出后,海派文化的研究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如何理解海派文化與其他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否上海的地域文化中除其他兩者之外的一切文化內容都可以被納入海派文化的范疇?馬洪林早在1996年的文章中就提到海派文化的異化與擴散“大有海派淹沒一切之勢”(66)馬洪林:《海派文化與西學東漸》,《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步入21世紀以來,“海派文化”的籃子里實際上被裝入了太多的內容,雖然一些學者認為“海派文化”不等于“上海文化”,但在實際情況中,但凡是上海的,就被納入“海派”旗下?!度Υ蝽憽吧虾N幕逼放?深化建設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以“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個核心概念為主線,規(guī)劃了十二個專項行動,事實上如果仔細研讀文件內容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行動計劃將幾乎所有不在江南文化與紅色文化范疇內的文化專項活動都納入了海派文化建設的范疇內。

        紅色文化有著較為明晰的指向,不會造成困擾。如何看待并處理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兩者之間的關系,順理成章成為今日海派文化研究的要義所在,這不僅關乎上海一地的文化品牌建設,甚至關乎長三角一體化這樣的國家戰(zhàn)略中如何結合文化繼續(xù)推進這一重要議題。一直以來,以江南文化為代表的地域文化為人們所廣泛接受,其背景在于千百年來中國的政區(qū)是地域型政區(qū),地方官的管轄范圍不僅有城市,更在于鄉(xiāng)村,在學界早有“城鄉(xiāng)連續(xù)體”的概念,城鄉(xiāng)之間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等方面并無明顯區(qū)隔。然而近代上海城市化帶來了巨大的城鄉(xiāng)差異,所形成的光怪陸離的大眾文化形態(tài)被代表精英文化的知識分子斥為“海派”。這種“海派”的文化異于傳統(tǒng)中國各地方長時間形成的地域文化,因而如何處理海派文化所代表的都市文化與江南文化所代表的地域文化之間的張力,也是海派文化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上海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zhàn)略中發(fā)揮龍頭帶動作用,但海派文化似乎并不能夠在文化層面發(fā)揮同等重要的引領作用。不論將海派文化定性為“上海城市文化”“新市民文化”或“都市大眾文化”,都表明海派文化是一種專屬城市的文化類型。中國近代化歷程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城市化。城市化過程中是否已經(jīng)形成了超越地域的城市文化?換言之,海派文化是否能夠代表一種超越地域的中國城市文化?學界目前對此問題缺乏深入探討。但肯定的是,海派文化的認同度還十分有限,認為僅限于上海一地或與上海相關的人群之中,亦不為過。

        目前,上海三大文化資源各有研究隊伍、各有推進力量,現(xiàn)狀也是處于齊頭并進的發(fā)展態(tài)勢。因而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紅色文化的內在關聯(lián)與不同之處,需要更加深入細致的學理研究,亟待厘清三大文化資源的關系。若無學理性的支撐,文化鬧猛的背后怕是終究會歸于一場虛空。

        結 語

        海派文化的內涵始終不清,其惡名包袱難以卸下,如“房中之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與此同時,其社會關注度與影響力卻日漸提升,各種上海歷史上與今時的文化現(xiàn)象被紛紛納入“海派”名下,導致海派文化幾乎有囊括一切之勢,而新世紀以來的學術研究水平卻難以超越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高度,成為海派文化話語構建中“阿喀琉斯之踵”。

        提到海派文化,若還是將老上海的文化意象與懷舊情緒雜糅一處,勢必導致精華與糟粕并存,這使得海派文化在今日傳播過程中很容易被大眾誤讀,很難將其與新時代上海所倡導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以及“開放、創(chuàng)新、包容”的城市品格直接聯(lián)系起來。上海城市軟實力建設難以形成合力。2015年以后,海派文化被納入官方文件后,需要承載新時代文化建設賦予的新含義。若仍不加以嚴肅學術討論,則海派文化是否擁有著與紅色文化、江南文化相媲美的深厚實力與強大生命力,恐怕將是一個巨大的問號。這是關乎上海文化品牌建設成敗與否的重大命題。

        海派文化的話語構建過程中,我們還需要警惕過度強調上海城市的獨特性、唯一性。海派文化內涵的模糊、泛化,及其概念本身的歷史包袱,使得海派文化在話語構建的過程中存在過分強調地域差異性的危險傾向,這與主張融合推進的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zhàn)略,乃至堅定文化自信的新時代文化建設均存在潛在的巨大張力。海派文化在此時此處若處理不慎,過去成功之典型,怕也會成為未來失敗之案例。網(wǎng)紅“滬吹”現(xiàn)象不絕于耳,可以休矣。

        本文試圖通過剖析海派文化話語構建中所隱含的危機,希冀達到規(guī)避潛在風險之目的,探索上海文化品牌建設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筆者以為,海派文化“已經(jīng)是一個過去時的概念”,還是活潑潑有著旺盛生命力的文化樣態(tài),皆取決于今日之社會如何理解與怎么推廣海派文化,而所有普及的努力仍需建筑在學理性討論的堅實基礎之上,唯有如此,才能行穩(wěn)致遠,進而有為。

        猜你喜歡
        海派上海文化
        上海電力大學
        融匯、重構、創(chuàng)新:論海派滑稽與海派藝術
        戲曲研究(2022年1期)2022-08-26 09:06:46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上海之巔
        少先隊活動(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諦霖鄒杰 Hi-Fi是“慢熱”的生意,但會越來越好
        誰遠誰近?
        海派剪紙
        海派賞石概述
        寶藏(2017年10期)2018-01-03 01:52:54
        海派繪畫中的金石重彩大寫意
        藝術品鑒(2017年10期)2017-09-08 03:33:26
        三叶草欧洲码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白浆肉丝| 人妻少妇精品视中文字幕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区|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三区| 日本口爆吞精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品蜜桃|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 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 少妇被黑人整得嗷嗷叫视频| 48沈阳熟女高潮嗷嗷叫| 亚洲午夜精品a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站| 少妇无套裸按摩呻吟无呜 | 亚洲av综合日韩| 91爱爱视频| 国产三级av在线精品| 韩国三级在线观看久|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 国产呦系列呦交| 亚洲国产系列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777|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下载| 国内色精品视频在线网址| 国产日产在线视频一区|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软件 | 国产高清av在线播放|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婷婷开心深爱五月天播播|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看片| 婷婷色国产精品视频二区| 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在线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蜜桃av抽搐高潮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少妇AV|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