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波 李崇香 易瑜琪 胡超 萬鑫 嚴美婷
(江西省檢驗檢測認證總院食品檢驗檢測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富硒土壤進行茶樹種植有著天然優(yōu)勢,但是很多土壤中硒含量有效性等難以保證,故而難以完全發(fā)揮其對于茶園種植的促進作用,基于此研究土壤硒賦存形態(tài)特征與產生的具體影響,以便合理選擇種植方法,提升種植效果。硒在進入土壤后,會與土壤中的鐵錳氧化物、黏土礦物成分、有機質等發(fā)生氧化還原、溶解沉淀、附吸解吸等反應,表現(xiàn)出不同化學形態(tài)。硒在地殼中的含量是0.05mg/kg,比較難形成工業(yè)富集,分析其賦存形態(tài),主要包括三種形式:其一是按照獨立礦物形式存在,其二是以類質同相形式存在,其三是以黏土礦物形式存在[1]。茶園土壤硒以有機結合態(tài)為主,其次為殘渣態(tài),分別占比46.56%、34.85%,而可溶態(tài)硒比例僅占1.8%。富硒土壤種植茶葉,提升硒作用率,對于茶園種植來說有著一定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減少茶葉積累農藥殘留、稀土含量、重金屬;硒對重金屬具備拮抗作用,富硒土壤種植,能減少砷、鎘等重金屬轉移到茶樹枝葉位置,減少茶葉重金屬含量[2]。茶樹吸收硒元素,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其一是在富含硒的土壤上栽培茶樹,其二是通過噴灑富硒肥來實現(xiàn),對土壤硒形態(tài)加以細化,包括:殘渣態(tài)、有機物結合態(tài)、鐵錳氧化物結合態(tài)、有機結合態(tài)、腐殖酸結合態(tài)、碳酸鹽結合態(tài)、可交換態(tài)、水溶態(tài)等,各賦存形態(tài)硒在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不同形態(tài)間有著可逆或者不可逆的轉化可能性。
本次試驗茶園為福建省政和縣(6 份紫色土,編號1101-1106)、建陽區(qū)(三分紫色土,編號1107-1109)、建甌市(11 份紅壤,編號1110-1120)、武夷山(15 份黃壤土,編號1121-1135)四地茶園,從四個茶園提取四種土壤。采樣方法:多點采樣法,結合當?shù)赝寥缹嶋H情況,布置采集點,包括:兩邊茶行中線處、茶行中間、茶行兩邊滴水線處等,在各個位置表層20cm 處采集土壤,再將土壤充分混合[3]。采樣深度:皆為60cm。采樣時間:2023.5.5。通過四分法保留其中大概2kg 的土壤樣品,將土壤樣品弄碎放在塑料薄膜上,均勻分為四份,劃分對角線,保留對角兩份,若是土壤樣本仍舊多,還可再次進行四分。去除樣品雜質,在氣溫25-35℃、空氣相對濕度20%—60%、通風且避光的環(huán)境下,晾干、過篩,裝入布袋中,貼上標簽,注明采樣土壤的詳細信息。
通過液固萃取法展開試驗探究,將土壤浸在選定的溶劑中,利用土壤中各組分在溶劑中的不同溶解度,使易溶的組分溶解為溶液,即可與固體殘渣分離。稱取0.5g 土壤樣品于消解管中,塞上帶孔管塞,加入15mL 混合酸HNO3+HClO4,放置過夜,再過濾定容,通過原子熒光光度計測定,再通過濃度為0.1mol·L-1 的KH2PO4溶液提取土壤有效硒。
具體試驗步驟如下:土壤樣品添加到聚乙烯離心管中,添加20ml 濃度為0.25 mol/LKCl 溶液,在25℃環(huán)境下浸提均勻振蕩不低于1h,再通過離心裝置維持4000 r/min 轉速,轉動10min 后過濾,消化上清液后再測定土壤中水溶態(tài)硒(SOL-Se)含量;在不清除殘渣的情況下,在離心管中添加20ml 濃度為0.7 mol/L 的KH2PO4 溶液,在25℃環(huán)境下浸提均勻振蕩不低于4h,再通過離心裝置維持5000 r/min 轉速,轉動6min 后過濾,消化上清液后再測定土壤中有可交換態(tài)及碳酸鹽結合態(tài)(EX-Se)含量;同樣在不清除殘渣的情況下,在離心管中添加20ml 濃度為2.5 mol/L 的HCl 溶液,在90℃水浴環(huán)境下加熱浸不低于50min,再通過離心裝置維持5000 r/min 轉速,轉動6min 后過濾,消化上清液后再測定土壤中有鐵錳氧化物結合態(tài)(FMO-Se)含量;與上述條件一致,在不清除殘渣的情況下,在離心管中分別添加2ml、8ml 的50%HNO3 溶液、5%K2S2O8 溶液,在90℃水浴環(huán)境下加熱浸提不低于3h,其間每間隔一段時間振蕩一次,再通過離心裝置維持4000 r/min 轉速,轉動10min 后過濾,消化上清液后再測定土壤中有機物結合態(tài)(OM-Se)有含量;最后提取剩余殘渣,通過離子水進行充分清洗,放置到石英燒杯中,引入常規(guī)土壤測硒方法,消煮后進行殘渣態(tài)(RES-Se)硒含量測定[5]。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19.0 軟件、Excel2020 以及GraphPad Prism 8.0 進行處理。
按照上述試驗探究步驟,得出如下表1 所示各茶園有效硒活化率:
表1 各茶園硒活化率
結合上表1 各項數(shù)據(jù)可知,統(tǒng)計的上述四個地區(qū)的各茶園土壤全硒含量分布,最低是武夷山黃壤0.22mg/kg,最高是建甌區(qū)紅壤1.06mg/kg,各地區(qū)均值保持在0.58mg/kg 的水平,高于我國土壤硒的環(huán)境背景值為0.21 mg/kg、福建省土壤中硒背景值0.55mg/kg,同樣高于國家設定的富硒土壤標準,即超過0.4mg/kg,由此可知閩北大部分地區(qū)是富硒土壤。進行有效硒含量分析,最低為建甌區(qū)紅壤6.17μg/kg,最高同樣是建甌區(qū)紅壤125.66μg/kg,均值達到47.72μg/kg,活化率最低為建甌區(qū)紅壤1.14%,最高為建陽區(qū)潮砂土20.66%。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在整體硒含量方面,其中黃壤茶園整體硒含量遠超潮沙土硒含量,紫色土、紅壤、黃壤間并沒有較大的差異;在有效硒方面,黃壤茶園有效硒含量遠超紅壤土有效硒含量,潮砂土、紫色土、黃壤間并沒有較大的差異;在活化率方面,潮砂土茶園硒活化率遠超紅壤土有效硒含量,紅壤、紫色土、黃壤間并沒有較大的差異[6]。
結合表1 中各項數(shù)據(jù)分析,茶園土壤硒多是以殘渣態(tài)(占比31.45%—37.27%)、有機結合態(tài)(占比44.64%—54.19%)為主,其次為可溶態(tài)硒(占比0.71%—4.92%),由此歸納總結土壤硒各類型態(tài)占比,從大至小分別是有機結合態(tài)硒、殘渣態(tài)硒、可交換態(tài)硒、碳酸鹽結合態(tài)硒、鐵錳氧化物硒、結合態(tài)硒、可溶態(tài)硒。茶園類型不同,對應的硒賦存形態(tài)也有一定差異,其中在潮砂土來說,可溶態(tài)硒含量、占比最高,只有少量碳酸鹽結合態(tài)、可交換態(tài)硒、鐵錳氧化物結合態(tài)硒、有機結合態(tài)硒;以紅壤來說,殘渣態(tài)硒含量、占比最高,碳酸鹽結合態(tài)、可交換態(tài)次之,可溶態(tài)硒含量最低;以紫色土來說,鐵錳氧化物結合態(tài)硒含量、占比最高;以黃壤來說,有機結合態(tài)硒含量、占比最高。
如下表2 所示,為土壤各形態(tài)硒含量間相關系數(shù),再利用Spearman 相關性分析,評價土壤理化性質與各種形態(tài)硒之間的相關性,如下表3 所示,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土壤硒含量與有效磷、堿解氮、有機質存在正相關關系,與其他理化性質不存在明顯關系,有效硒與硝態(tài)氮、全氮分別存在正相關、負相關關系,與其他理化性質不存在明顯關系。其中T-Se 代表全硒,A-Se 代表有效硒,SOL-Se 代表可溶態(tài)硒,EX-Se 代表可交換態(tài)與碳酸鹽結合態(tài),F(xiàn)MO-Se 代表鐵錳氧化物結合態(tài),OM-Se 代表有機物結合態(tài),RES-Se 代表殘渣態(tài)硒。
表2 土壤各形態(tài)硒含量間相關系數(shù)
表3 土壤硒形態(tài)與土壤理化性質相關分析表
歸納總結以上得出的分析結果,得出如下結論:硒在土壤中的分布形態(tài)、轉化進程會受土壤理化性質較大影響,來源于氧化還原電位、鐵鋁氧化物、質地等的綜合影響,且土壤全硒、殘渣態(tài)硒、有機結合態(tài)硒等與土壤有機質含量有著正相關關系,且在氣候條件一致時,有機質含量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綜合而言,茶園土壤硒形態(tài)分布規(guī)律整體表現(xiàn)為:可溶態(tài)<鐵錳氧化物結合態(tài)<碳酸鹽結合態(tài)、可交換態(tài)<殘渣態(tài)<有機結合態(tài),生物有效性相對較低。由此可得出結論,以上四類茶園中,黃壤茶園土壤全硒與各形態(tài)硒含量最高,茶樹種植效果最好。
為更好地提升茶園種植效果,在總結上述試驗過程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建議:其一,優(yōu)化施肥過程,冬季施肥時加施有機肥、噴灑土壤改良劑,提升有效硒含量、土壤pH,降低硒移動與吸附;結合土壤情況,適當施加減施磷肥、施加鈣鎂磷肥,或結合茶園發(fā)展規(guī)律,種植硒富集系數(shù)高的茶樹品種;其二,給予重視,在優(yōu)化茶園種植模式、調整種植方法方面展開深度探究,引入國內外先進的種植技術,并加強對種植過程的監(jiān)督管理,及時剔除異常影響因素,保證種植過程不受到過多負面影響;其三,引入高水平、高素質茶園種植人才,加強培訓,提升種植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