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韋雅光,師家豪,湯旭東,張熙,劉朋銳,駱娜
(湘南學院,湖南 郴州 423000)
急救事關人民生命安全,是挽救生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深受社會關注。進入21 世紀,各國開始重視普及本國居民急救知識技能,具備抵御突發(fā)事件的能力已成為許多國家居民的基本能力。我國居民對急救知識了解較少,特殊職業(yè)人群的知曉率只有12.85%,只有9.11%的居民了解心肺復蘇急救技術,更少的居民了解“黃金四分鐘”概念[1-2]。中國2021 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 836 萬人,與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有大幅度提升。2020 年普通本科在校人數(shù)與2010 年相比增長了35.83%。大學生活動范圍廣,意外傷害事故時有發(fā)生,而意外傷害事故威脅著大學生的生命安全。隨著社會發(fā)展、救護觀念更新,提高公民急救素養(yǎng)、普及急救知識與技能逐漸成為衡量社會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3],提高大學生的急救水平是一件緊急且有意義的事情。為了解地方高校大學生的急救知識、加強和改進急救知識技能培訓工作,組織了本次調查。
以湖南省郴州市某綜合性大學2018 級至2020 級各個專業(yè)學生共計357 名為調查對象。調查對象限定為2018 級至2020 級在校就讀、取得知情同意并能獨立完成試題的本科在校大學生。排除拒絕參與調查、無法獨立完成試題及非本科的在校大學生。
采用調查研究法,使用改良版胡蘇珍[4]編制的調查問卷,問卷主要包括4 個模塊的內容:(1)人口學特征。主要有性別、院系和戶籍等。(2)急救知識包括15 道單選題,每題答對計1 分,否則計0 分。(3)急救態(tài)度包括5 個項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滿分為25 分,得分越高表明其急救態(tài)度越積極。(4)急救行為包括7 個項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滿分為35 分,得分越高表明其急救行為水平越高。調查問卷的內容效度系數(shù)、Cronbach's α 信度系數(shù)和重測信度分別為0.853、0.752 和0.906。同時調查大學生學習急救知識技能的獲取途徑。
調查問卷采用整群抽樣方法,以班級為單位,除去在外實習學生,隨機抽取5 個班。樣本估計方法如下:查閱文獻,計算理論樣本量為216 人,為控制應答偏倚,樣本量為216×1.1=238人,為控制整群抽樣偏倚,樣本量為238×1.5=357 人。由經(jīng)過培訓的調查組成員發(fā)放調查問卷,被調查者以不記名方式填寫,調查者當場收回問卷。共發(fā)放357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51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8.32%。
通過Excel 錄入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5.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方差分析,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地方高校大學生急救知識題目回答正確情況見表2。15 道急救知識題目全部答對的32 人,占9.1%。其中題目“鼻出血的處理”有104 人回答正確,正確率最低(29.6%);題目“皮膚燒燙傷的處理”正確率最高(100.0%)。
表2 地方高校大學生急救知識題目回答正確情況[n(%)]Table 2 Correct answers to questions of first aid knowledge for collegians in municipal colleges[n(%)]
不同性別、院系、是否參加過急救培訓的大學生在急救知識掌握方面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醫(yī)學院系學生得分高于非醫(yī)學院系學生,參加過急救培訓的學生得分高于未參加過急救培訓的學生;不同性別、院系、是否參加過急救培訓的學生在急救行為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0.05);不同學生群體在急救態(tài)度方面的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3。
表3 地方高校不同人口學特征的大學生急救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得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cores of collegians' knowledge,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first aid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y characteristics in municipal universities(±s,score)
表3 地方高校不同人口學特征的大學生急救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得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cores of collegians' knowledge,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first aid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y characteristics in municipal universities(±s,score)
人口學特征急救知識得分急救行為得分急救態(tài)度得分性別男女P院系戶籍醫(yī)學院系非醫(yī)學院系P城市農村是否參加過急救培訓P是否P 13.1±1.5 10.6±1.8 0.046 13.7±1.3 10.1±2.7 0.003 12.3±1.5 11.4±0.8 0.814 13.5±0.5 10.1±1.6 0.009 16.7±7.6 19.5±5.8 0.038 21.8±1.3 15.9±4.2 0.018 19.8±2.4 17.1±5.6 0.732 21.2±2.1 16.3±2.4 0.016 19.8±1.8 20.9±1.1 0.431 21.9±0.9 18.6±2.3 0.854 20.2±1.6 21.1±3.2 0.937 21.5±1.7 19.4±3.1 0.895
接受此次調查的351 人中,大部分(283 人)參加過急救培訓。另外,非醫(yī)學院系大學生對于掌握急救知識必要性的認識和學習急救知識技能的意愿十分強烈。94.0%(330 人)的被調查者“認為大學生有必要掌握急救知識”,而“愿意投入一定時間和精力學習急救知識技能” 的大學生占被調查者的87.5%(307人),詳見表4。
表4 地方高校不同人口學特征的大學生急救培訓、掌握急救知識必要性及學習急救知識技能的意愿[n(%)]Table 4 First aid training,necessity of mastering first aid knowledge and willingness to learn first aid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collegians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y characteristics in municipal universities[n(%)]
當前地方高校大學生獲取急救知識技能的途徑較為豐富,其中網(wǎng)絡、電視媒介為主要途徑(54.1%)。如今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以網(wǎng)絡為主,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作用不容忽視,詳見表5。
表5 獲取急救知識技能的主要途徑Table 5 Main ways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first aid
隨著我國對于急救知識技能的關注,目前已出臺多項政策積極鼓勵學生學習急救相關知識技能。開展群眾性衛(wèi)生救護宣傳,普及CPR(心肺復蘇術)和相關的急救技能,提高公眾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也是目前衛(wèi)生體制改革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5]?!督】抵袊袆樱?019—2030 年)》明確把心肺復蘇等項目列為中小學生必學急救知識,并把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體質健康測試情況作為學校學生評優(yōu)評先、畢業(yè)考核和升學的重要指標。急救知識技能雖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大眾對其掌握的情況卻不容樂觀。根據(jù)中研普華研究院《2022—2027 年中國應急救援行業(yè)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急救知識普及率僅1%,而發(fā)達國家的急救知識技能的普及率非常高,美國達33%,德國達到80%[6],日本達90%以上[7]。由此可見,我國的急救知識技能培訓有待加強,以點帶面可能效率更高,大學生則是很好的切入點。從表2 可知,大學生對急救知識的掌握情況不容樂觀,回答急救知識題目的正確率不高。這可能與高校忽視第一目擊者救護能力能夠發(fā)揮巨大作用有關,對掌握急救知識技能必要性的宣傳力度不夠,尚未形成科學、可行、系統(tǒng)的大學生急救知識技能培訓體系。
本研究調查顯示,80.6%的調查對象參加過急救培訓,有一定急救知識基礎,且87.5%的調查對象愿意投入一定時間和精力學習急救知識技能,學習意愿強烈。在急救知識技能獲取途徑方面,主要以網(wǎng)絡、電視媒介為主,通過課堂教學、社區(qū)宣傳欄、參加相關機構培訓的學生比例較低。非醫(yī)學院系的學生在急救知識、急救行為得分上都低于醫(yī)學院系學生(P<0.05)。新時代背景下,針對大學生的急救培訓需求,學校要整合資源,分類推進,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開展急救知識技能培訓。
目前大學生急救培訓體系存在非標準化問題,即培訓內容過于單一且不系統(tǒng),大學生對于日常基礎急救知識技能掌握情況不是很好,對于一些突發(fā)事件的急救技能運用較差。當前高校急救知識技能培訓內容偏重日常基礎急救知識技能,對于突發(fā)事件急救知識技能的普及有所忽略,導致大學生學習的急救知識技能不夠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急救知識技能體系。當前急救知識技能培訓面向主體不夠廣泛,系統(tǒng)性培訓較少,面向高校大學生的培訓則更少,沒有形成有組織、有計劃、標準化、普及化與實戰(zhàn)化的培訓模式與統(tǒng)一的培訓方案,因此探索如何建立一套科學的大學生急救知識技能培訓體系是當前高校有效開展急救培訓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大學生接觸急救知識的方式、途徑多樣化,且社會、學校等積極進行急救知識宣傳教育,因此其普遍對急救知識較為了解。但由于日常生活中較少遇到緊急事件,缺少實操機會,以至于大部分學生不熟悉意外緊急事件的處理流程。開設醫(yī)學系的綜合性院校應基于臨床技能中心,借助相關教學醫(yī)院及附屬醫(yī)院的師資力量,建立重點培養(yǎng)學生現(xiàn)場急救能力的體系,通過模擬各種突發(fā)狀況讓學生切身體會急救現(xiàn)場,在實踐中學習。例如先進的人體仿真模型能有效增加大學生學習急救知識時的趣味性,以興趣和真實作為驅動,可在短時間內幫助大學生迅速掌握急救技能[8]。通過理論與操作相結合,提升大學生急救能力和社會認同感。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高校結合學生個性化需求,借助網(wǎng)絡,建立規(guī)范化急救知識技能線上課堂,結合高校自身優(yōu)勢,發(fā)揮校院合作的功能,邀請醫(yī)學專業(yè)教師開辦線上講座,強化學生的急救知識技能。建設線上課堂的同時還應重視線下課堂的作用,加大急救知識技能的宣傳力度,設立校園急救知識技能宣傳欄,提升學生急救意識;采取專業(yè)學科教學與急救知識技能相結合的方式,形成具有專業(yè)特色的線下教學課堂;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方式,開展相關系列活動,將現(xiàn)場實操、知識競賽等多種方式相結合,提升學生掌握急救知識技能的能力。高校要結合時代特點和自身特點,將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打造多樣化培養(yǎng)路徑,形成科學的大學生急救知識技能培訓體系。童玲等[9]調查發(fā)現(xiàn),現(xiàn)場培訓與網(wǎng)絡培訓相結合對大學生掌握急救知識有顯著提升作用。因此,亦可加強線下理論與操作相互結合的教學方式。
急救知識技能的培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高校應該采用分層級的方式設定培養(yǎng)目標,根據(jù)每一層級的需要制定個性化培養(yǎng)內容;還應根據(jù)醫(yī)學與非醫(yī)學院系的學生設定分層級的培養(yǎng)目標,因為醫(yī)學院系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一定的專業(yè)背景,所以較非醫(yī)學院系的學生培養(yǎng)目標層次應該更高,培養(yǎng)內容難度也應有所提高。在分層級的培養(yǎng)目標下,制定個性化培養(yǎng)方案,穩(wěn)定提升醫(yī)學與非醫(yī)學院系學生的急救知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