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雅麗,朱永樂,郭彩娟,劉瑩瑩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1肺移植/胃腸科,2骨科,3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區(qū),鄭州 450000
肺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患者常表現(xiàn)為咳嗽、咳痰、痰中帶血、低熱等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及病死率[1]。目前,臨床治療晚期肺癌患者的常用手段包括化療、放療等,但化療會引起明顯的不良反應,對患者的身體造成較大的損傷,再加上患者對“腫瘤=絕癥”這一觀點的固有認知,多數(shù)患者都存在嚴重恐懼、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不利于患者的治療,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因此,在確保肺癌治療療效的同時,采取合適的干預措施來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非常重要。近年來,不斷有學者對肺癌患者提出新的干預方案,醫(yī)院-家庭一體化干預模式是一種新型護理干預模式,通過醫(yī)院-家庭組成團體,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干預措施[3]。本研究旨在探討醫(yī)院-家庭一體化干預模式對晚期肺癌化療患者癌痛、心理狀態(tài)、睡眠質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2 月至2021 年7 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120 例晚期肺癌化療患者。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4]中肺癌的診斷標準;臨床分期為Ⅲ~Ⅳ期。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肺部疾?。缓喜⒕瘛⒄J知功能不全;合并其他部位腫瘤。依據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120 例肺癌化療患者,根據干預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n=60)和觀察組(n=60),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干預,觀察組患者采取醫(yī)院-家庭一體化干預模式。對照組中,男31 例,女29例;年齡46~81 歲,平均(65.82±6.39)歲;文化程度:小學27 例,中學16 例,大學17 例;病理類型:腺癌30 例,鱗狀細胞癌21 例,其他9 例;臨床分期:Ⅲ期39 例,Ⅳ期21 例。觀察組中,男32 例,女28 例;年齡45~80 歲,平均(65.43±6.51)歲;文化程度:小學28 例,中學17 例,大學15 例;病理類型:腺癌29 例,鱗狀細胞癌22 例,其他9 例;臨床分期:Ⅲ期38 例,Ⅳ期22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理類型、臨床分期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干預模式,如化療、健康指導、飲食指導、保持患者所處環(huán)境干凈整潔等。鎮(zhèn)痛方式采取注意力轉移、音樂療法等緩解疼痛,或適當服用止痛藥。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醫(yī)院-家庭一體化干預模式,具體措施如下:①建立干預小組,小組成員由營養(yǎng)師1 名、健康管理師1 名、醫(yī)護人員10 名、患者及家屬組成,小組成員共同商議為患者制訂個性化護理方案。②環(huán)境干預,盡可能為患者營造熟悉、舒適的環(huán)境,緩解患者不安感,給患者家的感覺。③日常生活干預,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為患者制訂日常生活計劃,包括睡眠時間、飲食以及活動量等,在家屬輔助下完成并且做好記錄,小組成員根據記錄改善干預方式。④心理干預,小組成員通過家屬了解患者的日常情況,分析患者心理狀態(tài)并制訂個性化心理干預方案,幫助患者走出消極情緒,保持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⑤疼痛護理,要求小組成員充分了解患者的身體情況,為患者制訂合適的鎮(zhèn)痛方案,包括中西藥、針灸、按摩等,同時陪伴患者并予以其精神支持,以緩解患者的不安感。⑥居家干預,每例患者分配居家護理責任護士,責任護士通過電話、短信等方式指導監(jiān)督患者每日運動、飲食、睡眠等情況,與患者家屬保持密切聯(lián)系,并指導家屬幫助患者完成居家護理,做好記錄并建立電子檔案,完善護理計劃。兩組均持續(xù)干預3個月。
①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5]評估兩組患的癌痛緩解情況,總分0~10 分,評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干預后患者疼痛評分減少﹥90%表示完全緩解,減少30%~90%表示部分緩解,減少﹤30%表示未緩解。癌痛緩解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干預前后,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6]和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7]評估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兩個量表均包含20 個條目,每個條目0~4 分,總分80 分,總分越高表示抑郁、焦慮程度越嚴重。③干預前后,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8]評估兩組患者的睡眠質量,總分0~21 分,評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④干預前后,采用卡氏功能狀態(tài)(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評分[9]和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生命質量測定量表(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core 30,EORTC QLQ-C30)[10]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KPS 量表包括10 個條目,總分0~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EORTC QOL-C30 量表包括軀體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維度,每個維度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⑤出院時向患者及家屬發(fā)放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NSNS)[11]評估兩組患者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包括19 個條目,每個條目1~5 分,總分19~95 分,19~37 分表示非常不滿意,38~56 分表示不滿意,57~75 分表示一般滿意,76~94 分表示滿意,95 分表示非常滿意,滿意度=(一般滿意+滿意+非常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21.0 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癌痛緩解總有效率為85.00%(51/60),高于對照組患者的65.00%(39/6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400,P=0.011)。(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癌痛緩解情況[n(%)]
干預前,兩組患者SDS、SAS、PSQI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SDS、SAS、PSQI 評分均低于本組干預前,觀察組患者SDS、SAS、PSQ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SDS、SAS、PSQI 評分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KPS 評分、EORTC QLQ-C30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KPS 評分、EORTC QLQC30 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本組干預前,觀察組患者KPS 評分、EORTC QLQ-C30 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表4)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KPS 評分的比較(±s)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KPS 評分的比較(±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60)觀察組(n=60)t值P值干預前45.26±4.38 46.15±4.41 1.109 0.270干預后56.67±6.18*64.29±6.78*6.434<0.01
表4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EORTC QLQ-C30 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及家屬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5)
表5 兩組患者及家屬滿意度的比較[n(%)]
中國是肺癌高發(fā)國家,近年來,肺癌的發(fā)病率及病死率均呈上升趨勢,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肺癌的發(fā)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但有研究表明,肺癌的發(fā)生多與吸煙、環(huán)境污染、結核、遺傳等因素有關[12]。早期肺癌患者一般采用手術治療,而手術對患者機體產生的創(chuàng)傷較大,多數(shù)患者對手術的認知不足,難免擔心治療效果,產生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晚期肺癌患者多采取化療,化療藥物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損害正常細胞,影響患者組織器官的正常功能,產生骨髓抑制、疲憊、乏力等不良反應,再加上化療的周期較長,患者易產生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13-14]。
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案可在緩解患者疼痛的同時,幫助調節(jié)患者的負性心理狀態(tài),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促使其配合醫(yī)護人員治療,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15]。常規(guī)護理干預中,醫(yī)護人員之間分工不明確,整個護理模式比較古板,缺乏針對性,導致醫(yī)護人員對患者的主動性降低,護理效果較差。20 世紀70 年代,有學者提出“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理念,認為家庭能為患者提供信念、力量等支持,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6]。醫(yī)院-家庭一體化干預模式將醫(yī)院和家庭兩個對患者至關重要的團隊合并,組成一個整體,可幫助患者制訂更加詳細、個性化的干預方案,增加了護理干預的實用性及科學性[17]。醫(yī)院-家庭一體化干預分為醫(yī)院護理及居家護理兩個方面,患者的住院計劃由小組成員共同商討,有家屬參與更能營造患者熟悉的環(huán)境,使患者盡快適應住院治療;同時加強醫(yī)護人員與家屬的溝通交流,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給予心理護理,可幫助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小組成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并且定時共同探討患者的病情,改變干預措施等,可提供更加全面、科學的干預方案[18-19]。醫(yī)院-家庭一體化干預為每例患者分配居家責任護士,使肺癌患者的居家護理更加科學、有效,責任護理針對患者通過視頻、電話等方式與患者及家屬建立緊密的聯(lián)系,并加以指導,幫助患者制訂飲食、睡眠、運動、心理等計劃表,并建立電子檔案,可為患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精細的護理方案[20]。醫(yī)院-家庭一體化干預模式能夠通過藥物、轉移注意力等方法減輕患者疼痛,同時給予患者精細的照顧及關懷,使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減輕患者疼痛[21]。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癌痛緩解總有效率為85.00%,高于對照組患者的65.00%;SDS、SAS、PSQ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醫(yī)院-家庭一體化干預模式應用于肺癌患者,能夠緩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及睡眠質量,與馬俊霞等[22]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KPS 評分、EORTC QLQ-C30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患者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醫(yī)院-家庭一體化干預模式應用于晚期肺癌化療患者,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與吳艷輝和張有為[23]的研究結果相符。但本研究納入的樣本量較小,為進一步提高數(shù)據的準確性,可以擴大樣本量、延長研究時間。
綜上所述,醫(yī)院-家庭一體化干預模式應用于晚期肺癌化療患者,能夠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負性情緒,提高睡眠質量、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