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峰
三弟家屋后有棵高高的泡桐樹,是莊上唯一的一棵。鹽城西鄉(xiāng)當?shù)厝俗钕矚g種植柳、槐、榆、桑、桃、銀杏等樹,基本見不到什么泡桐樹。后來之所以出現(xiàn)泡桐樹,據(jù)說是上世紀60 年代學習焦裕祿時,從中國“泡桐之鄉(xiāng)”河南蘭考縣引進來的。泡桐是速成材,可以防風沙,我們這里很少有風沙,加之材質一般,泡桐樹并沒有在我們西鄉(xiāng)普遍推廣開來。
然而,泡桐樹自有它的特點。其一,它高大魁梧,頗有偉岸的男子氣。它枝繁葉茂、樹冠如蓋,在半空中流淌著旺盛的生命力。三弟家那棵泡桐樹有近30米高,從一里多路外的圩堤上朝莊上看,首先闖入眼簾的就是那棵高高的泡桐樹。其次,就是泡桐開花鮮艷奪目。每年三月中旬,紫粉色的喇叭花便開滿了整個枝頭。花序很密集,朵朵花兒相連,遠遠望去,就像是一片紫粉色云霞。泡桐花開周期長,從三月中旬一直開到五月末。且花散發(fā)著獨特的芬芳,那氣味帶著潮濕的泥土氣息。風兒一吹,枝兒顫、花兒動、樹兒搖,花香隨風飄向四方。
三弟家那棵泡桐樹,見證了他家房屋變遷的歷史。大約是1976 年,三弟在莊子河南蓋了三間一廚的房子,沒有院墻。屋后還蓋了三間茅草舍子:一間廁所,一間豬圈,一間養(yǎng)雞鵝鴨之類家禽。當時,農家這種建筑風格很普遍,也很流行,據(jù)說磚墻茅草屋冬暖夏涼。也就在這個時候,三弟不知從哪里弄來一株泡桐樹苗,栽在自家的屋后,成了他家房屋變遷的“見證人”。
2013年秋天,三弟在原有宅基地上,蓋起來一幢東西走向的新農村住房推薦款式,即三大間主房,連接三間西廂房,中間還有一間過道,成倒7 字形。屋頂采用的是經(jīng)典的紅瓦坡屋頂,與過道、門庭、走廊、檐面瓦連成一體,造型非常大氣有型。大面積的采光窗,是新房的亮點,既有著傳統(tǒng)文化的韻味,又結合了現(xiàn)代時尚審美,豐富了建筑立面的語言。外墻采用青藍色貼面磚,款式新穎,與房子整體色調和諧而溫馨。煤氣灶、熱水器、彩電、冰箱、空調、洗衣機、電瓶車、小汽車等家用電器和交通工具,一樣不缺,生活條件與37 年前住老房子的時候相比,是翻天覆地的變化,用三弟媳的話說,“那已經(jīng)超出我們想象的高度了”。
所幸的是,舊房翻新了,屋后的茅草舍子和那棵泡桐樹仍在。泡桐樹已由原來的一株幼苗變成如今的參天大樹,高高地聳立在屋后,又粗又大,一個人已無法抱住它。葉子又多又密,一片緊挨著一片,不留一點兒縫隙,就像一頂撐開的綠絨大傘,遮擋住炎熱的太陽。每天早晨,七八只鴨子和一兩只鵝從柵欄里出來,一窩蜂地奔向用魚網(wǎng)圍繞的河里,享受它們的快樂。幾十只雞散落在樹下的草叢中覓食,相互追逐、嬉戲,自由自在。
在泡桐樹西,三弟新搭建了一個小板房,里面砌了一個以柴草為燃料的節(jié)能土灶,利用余熱還安裝了一個熱水龍頭。三弟說,這是他家燃氣灶的補充。平時老兩口在家,就用這個土灶燒燒吃吃,一旦女兒女婿、兒子兒媳們在節(jié)假日回來,團團一大桌子十來個人,一個燃氣灶就忙不過來了。說起燒菜煮飯,他家女兒、兒媳,包括兩個兒子,個個都是能手,“鹽城八大碗”,手到擒來;什么剁椒魚頭、白燒羊肉、清燉牛筋、蟹黃獅子頭、軟兜長魚、烏子蘿卜粉絲湯,都是拿手好菜,個個見了,饞涎欲滴,說是美味佳肴,并不為過。一次,大哥家的大女兒從美國哈佛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回來探親,我?guī)饺芗页粤艘活D飯,把她給樂壞了,肚子就差撐破了。她說,從小到大,從未吃過這樣好吃的飯菜,這比旅游點上的“農家樂”不知好吃多少倍呢!
飯罷,大家一起走出客廳,忽聽到喜鵲喳喳喳的叫聲,抬頭一望,只見兩只喜鵲在那棵高高的泡桐樹上銜枝搭窩。俗話說:樹上有了喜鵲窩,福來運旺喜事多。事實正是這樣,三弟家有三個孩子:大兒子在鄉(xiāng)鎮(zhèn)土管所擔任負責人,大兒媳在鄉(xiāng)鎮(zhèn)機關工作;小兒子在市廣電局擔任中層干部,小兒媳在學校工作;女兒是自由職業(yè)者,女婿在學校工作。孫子大學畢業(yè),走上了工作崗位;孫女外孫女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學,有的還在讀研究生。你說,三弟家是不是“福來運旺喜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