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洋
“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長安的荔枝》里的這句話,給很多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這部由“文字鬼才”馬伯庸歷時11天寫成的作品讓人讀來酣暢淋漓、無法釋卷。小說里講述的職場“社畜”拼命上岸的故事,讓每一個職場“打工人”感受到仿佛穿越千年的共鳴和共情。歷史學者于賡哲在序言中寫道:“馬伯庸把他對歷史的熟稔與現(xiàn)實關懷結合在一起,使得文筆能直擊人的內心。寫的是古人,卻經(jīng)常讓我們看到自己。”
作為一名備受歡迎的歷史小說作家,馬伯庸因“腦洞豐富清奇,文字犀利搞怪”而出圈。他的作品多以歷史長河中某個耐人尋味的真實史料為引子,追根溯源對事件進行推演及猜想,發(fā)揮想象對細節(jié)進行梳理和填充,重構成兼具想象力和真實感的“歷史可能性”小說,將極具細節(jié)性的歷史畫卷鋪陳在讀者眼前。其代表作《長安十二時辰》《兩京十五日》《大醫(yī)》便是如此。
這些作品在以微觀小事折射宏觀歷史的同時,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在有限時間內營造空間緊迫感?!堕L安十二時辰》講述了上元節(jié)前夕24小時內,死囚張小敬與靖安司丞李泌聯(lián)手抓捕突厥狼衛(wèi)、阻止恐怖襲擊、拯救長安百姓的故事。《兩京十五日》講述了太子朱瞻基在各種勢力的追擊下,星夜逃亡,奔波兩千多里,歷時15天從南京返回北京繼位的故事?!洞筢t(yī)》嵌入了年輕醫(yī)生們在6天內查清災民身上是否攜帶傳染病病原這一情節(jié)。
《長安的荔枝》也不例外,九品小吏李善德在同僚的算計下接了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貴妃生辰之前將“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的新鮮荔枝從嶺南運送到長安。通過對沿途地勢的勘查、運輸路線的演算、保鮮措施的改進……李善德終于設計出了一份新鮮荔枝轉運之法,可以在11天內將色、香、味不變的鮮荔枝從嶺南運至長安。作者在有限的時間內,用一個個懸念和反轉,巧妙地鋪陳出了歷史夾縫中小人物的職場求生之道,折射出了底層百姓的生活和基層官場的運作,管中窺豹式見證大唐走向衰敗的原因。
在敘事策略上,《長安的荔枝》采用明線和暗線相結合的敘事方式,明線圍繞李善德如何轉運鮮荔枝,暗線圍繞權臣之間爾虞我詐的朝堂。小說前半段充滿了諷刺幽默的喜劇感,李善德初接“荔枝煎”使節(jié)時的春風得意、發(fā)現(xiàn)敕牒上“荔枝煎”實為“荔枝鮮”后的失心瘋,韓洄在抨擊朝廷亂設使節(jié)時的委婉暗示,李善德初見嶺南經(jīng)略使被當作騙子時的夸張詼諧等,亦莊亦諧地為小說增添了輕松有趣的閱讀氛圍。李善德利用自己引以為傲的算學功底解決了運輸?shù)穆窂絾栴},在蘇諒和阿僮的幫助下解決了荔枝的保鮮問題,在反復推演試驗的基礎上設計出了一套極其周密的轉運之法。這套轉運之法僅僅需要朝廷幫助解決轉運過程中的費用和調度問題,便可成功將新鮮荔枝從嶺南運送至長安。然而,就在讀者認為李善德終于可以大功告成,即將可以論功行賞、升官發(fā)財時,故事劇情急轉直下,閱讀氛圍急速轉暗?;氐介L安的李善德被唐朝官場制度和潛規(guī)則步步裹挾,官員的推諉、朝臣的算計、需求的追加、驛卒的逃散等讓荔枝轉運之路充滿艱辛;荔枝轉運過程中造成的資源浪費、賦稅增加、民生凋敝等讓李善德痛心疾首;為官者自私自利、貪污公帑,為相者驕逸自恣、魚肉百姓,更讓李善德迸發(fā)了前所未有的憤怒與憎惡。在深諳官場之道的韓洄的復盤分析中,明暗兩條敘事線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讀者終于發(fā)現(xiàn),李善德的奔波一場、生死之搏,不過是朝堂之上眾位“神仙”的隨口一說、隨手一指;歷盡曲折終于完成任務的大主角,不過是歷史夾縫中苦苦掙扎的小人物。這種荒誕之感大大增強了小說的反諷效果和文本張力。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并未將主人公定位在高高的廟堂之上,反而選定了李善德這個清貧的基層小吏。小說開篇,主人公李善德的形象便被直觀地勾勒出來,這個年過半百的九品下小官會為了多算的幾十貫香積錢斤斤計較,會在上司同僚的恭維奉承中得意忘形,也會因突如其來的職場困境驚慌失措……貼近生活的描寫和相似際遇的設定極易激發(fā)讀者共情,迅速拉近讀者與書中人的距離。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在心狠手辣的何履光、老奸巨猾的趙辛民、好利重義的蘇諒、聰慧善良的阿僮、大奸似忠的楊國忠、老謀深算的高力士等各色人物的推動和烘托下,李善德這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逐漸凸顯出他的閃光之處:他嚴謹細致、踏實專業(yè)——親下嶺南研究驛路地勢、尋找荔枝保鮮方法;發(fā)明設計格眼薄子,用以記錄各條轉運路線的試驗結果、部署轉運途中各衙署的工作職責;提前摸排轉運路線,清查沿途可能出現(xiàn)的隱患。他淳樸善良、真誠待人——與胡商做生意時不貪圖小利、謊報耗費;與峒人打交道時不頤指氣使、以權壓人;與林邑奴相處時不冷眼以對、惡語相加。他堅韌不拔、永不言棄——即使身臨絕境也拼死一搏;就算試驗失敗也毫不氣餒;哪怕四處碰壁也未曾言棄。憑著他的專業(yè)、溫良和堅持,李善德成功轉運了荔枝。但這場奇跡般的突圍并未給他帶來成功的喜悅。對蘇諒被迫遠走的愧疚、對阿僮莊園被毀的痛心、對繁重賦稅下百姓苦難生活的同情,都讓李善德的內心飽受煎熬。最終,面對右相伸出的橄欖枝,李善德豁出命地發(fā)出了“荔枝與國家,孰輕孰重?”的質問。這一振聾發(fā)聵的質問將整部小說推向高潮,不僅讓李善德的個人形象更加豐滿,也讓讀者深深哀嘆封建禮制的腐朽和唐朝王室的昏聵。
在文字表達上,《長安的荔枝》沿襲了馬伯庸一貫的寫作風格——“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其文字行云流水,幽默有趣中透著思辨反諷。如小說中的部分段落:“這個坐落著諸多衙署的龐大皇城,比秦嶺密林更加錯綜復雜,它運轉的規(guī)律比道更為玄妙。不熟悉的人貿然踏入,就像落入壺口瀑布下的奔騰亂流一樣,撞得頭破血流?!薄白龉僦溃鋵嵕腿湓挘汉凸馔瑝m,雨露均沾,花花轎子眾人抬。一個人吃獨食,是吃不長久的。”“流程那種東西,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規(guī)矩。”諸如此類的句子在小說中俯拾即是,讀來讓人深感作者對所謂的規(guī)則秩序的通透、對人情世故的洞察。這些句子不僅充滿了智慧的思辨和辛辣的諷刺,還引發(fā)了人們對既定價值、歷史乃至人性的重新思考。除了精煉幽默的文字,小說中亦不乏對歷史數(shù)據(jù)和細節(jié)精益求精的考據(jù)。歷史小說是架構在真實歷史上的虛構時空,其前提是以史實為依據(jù),不得擅自篡改史實,不能背離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細節(jié)的真實性是歷史小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對歷史小說作家寫作功底和內在哲思的考驗?!堕L安的荔枝》寫作時間雖短,卻是馬伯庸長期的積累。在之前十幾年的時間里,他學習了盛唐相關的文化知識,了解了盛唐人的生活習慣,查閱了荔枝的生長過程以及荔枝運輸線路沿途的山川形勢,才有了這一次的靈感勃發(fā)、水到渠成。如文中所提及的諸多保鮮方式,皆取自從宋代到清代的各種文獻記載;荔枝的運送路線也并非憑空捏造,而是以鮑防的《雜感》和清代吳應逵《嶺南荔枝譜》里提供的路線為參考,綜合衛(wèi)星地圖研判而成。文中還有不少從各種典籍中引申出的細節(jié),如杜甫送給李善德的那把突厥短匕首,出自杜甫《壯游》中的“蒸魚聞匕首,除道曬要章”,等等。小說將背景年代選擇在了天寶十四年,也頗有深意。這一年,安史之亂爆發(fā)。作者巧借安史之亂,為流放至嶺南的李善德安排了一個善有善報的結局,也讓讀者深深感受到一個強盛的王朝是如何迅速而慌亂地走向了衰敗的。
小說結尾,在得知長安淪陷后臥病在床的李善德,透過那片荔枝林望向遙遠的北方,大抵心中除卻對友人的掛念,更多的是對闔城百姓的擔憂,對遠方故園的哀思。而讀者透過那一顆顆晶瑩剔透的荔枝,在感受到“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的光輝燦爛的同時,也不禁發(fā)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喟嘆……
作者單位: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