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南 王越人 馬藝文 李志博 鄔生輝 曲海濤 李福林 張淑琴 李光發(fā)
(1.吉林省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 吉林 長春 130033;2.通化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 吉林 梅河口 135007)
玉米單倍體育種技術是現(xiàn)代玉米育種的重要技術之一,以誘導系對材料進行雜交誘導為主要方法[1-3]。由于基礎材料遺傳背景等不同, 無論在海南自然加倍還是本地化學加倍, 單倍體自交結實株率種質間存在很大差異。 雄穗加倍率低始終是單倍體育種的瓶頸[4-6]。 近期研究表明,在1 號、3 號、4 號、5 號、7 號染色體上存在23 個雄穗高自然加倍相關QTL 位點,1 號、3 號、4 號染色體上定位到4 個共有顯著QTL區(qū)段[7]。
10 余年的單倍體育種實踐表明, 在相繼發(fā)現(xiàn)玉米單倍體自交結實株率紅軸對白軸、 紫葉鞘對綠葉鞘及父本血緣對母本血緣的顯著優(yōu)勢[8-11]之后,發(fā)覺硬粒雜交材料單倍體自交結實株率極明顯低于馬齒。 由于硬?!榴R齒為東北地區(qū)玉米主導雜優(yōu)模式,研究探討硬粒、 馬齒雜交材料單倍體自交結實株率差異,對單倍體育種具有重要意義,該方面研究未見報道。
本文作者以硬粒和馬齒共23 份玉米F1單倍體進行3 年的海南自然加倍試驗, 并就7 份進行本地化學加倍試驗, 通過研究探討硬粒和馬齒不同雜交方式單倍體自交結實株率差異,以提高育種效率。
雜交配制基礎材料F1的自交系或DH 系共23 份,其中, 硬粒種質8 份, 分別為PH6WC、NG7015、29、Y3011、D135-2、1258-6、B20、X826-2,馬齒種質15 份(表1)。 2019 年雜交配制材料6 份:D10×PH6WC、D10×鄭58、D135-2×PH4CV、29396×D1279、D1279×D752、B20×D752;2020 年 雜 交 配 制 材 料10 份:NG7015×29、PH6WC×Y3011、D1279×D956、1258-6×PH4CV、 T12111×D1279、 PH12TB×D1279、 T0322×D1279、PHB1M×D1279、A6×D1279、X826-2×D1279;2021 年雜交配制材料7 份: F1硬粒(PH6WC×29)×PH6WC、 Y3011×29、 763-1×D752、 763-1×D1279、PHB1M×D1279、D338-2×763-1、D494×PHB1M, 共計23 份F1材料。 2020 年、2021 年、2022 年進行雜交誘導,秋季挑選單倍體粒。 誘導系采用吉誘SM6278-2。試驗在通化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試驗地進行。
2020 年、2021 年、2022 年10 月25 至11 月3 日,在海南三亞南濱農場通化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試驗基地,進行單倍體自然加倍試驗,采用大壟雙行,壟距1 m,單粒播種,株距10 cm。苗期開始去雜,授粉前查數(shù)單倍體株數(shù)。 于當年12 月中旬開始套小袋并開始授粉,月末結束,查數(shù)授粉株數(shù);于下一年2 月中旬收獲自交結實穗,晾曬并查數(shù)。 海南單倍體加倍試驗圃周邊作物為水稻、棉花、蔬菜等。
本地化學加倍試驗采用晚播錯期處理。2021 年、2022 年在通化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試驗地就7 份單倍體進行化學加倍試驗,均于5 月10 日播種,9 月20 日收獲并查數(shù)自交結實穗。 具體方法:單倍體籽粒用清水浸泡8~10 h,再用恒溫箱催芽,催芽均勻;芽根長至1.5 cm 左右時,用小刀片切根尖;切完后用紗網袋裝好并寫好標簽,用秋水仙素0.08%蒸餾水溶液浸泡8 h 后拿出,用清水浸泡、沖涮5 次,待播種。 滴灌防止土壤表層干硬,以提高出苗率。
數(shù)據(jù)分析、系統(tǒng)聚類分析、回歸分析和方差分析均采用DPS 17.10 進行。 數(shù)據(jù)轉換方式為對數(shù)轉換,聚類距離為卡方距離,聚類方法為可變類平均法;多重比較采用新復極差比較法。
自交結實株率(%)=自交結實株數(shù)/單倍體株數(shù)×100。
由表2 可知, 總體上單倍體自交結實株率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P<0.05),變異系數(shù)為78.63%;馬齒×馬齒單倍體自交結實株率高低不一,其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均高于其他處理,變異系數(shù)為42.97%,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P<0.05);硬?!劣擦F骄怠⒆畲笾导白钚≈稻畹?, 變異系數(shù)為77.55%, 符合正態(tài)分布(P>0.05); 硬?!榴R齒介于中間偏低, 變異系數(shù)為59.38%,符合正態(tài)分布(P>0.05)。表明馬齒種質比硬粒種質富含優(yōu)良結實性基因,雜交重組累加效應高。
表2 單倍體自交結實株率統(tǒng)計參數(shù)
由表3 可知,馬齒×馬齒本地化學加倍比海南自然加倍自交結實株率提高2.36%~14.55%, 硬?!劣擦L岣?.67%~1.49%,馬齒×硬粒提高2.49%,硬?!榴R齒提高2.1%。 化學加倍對馬齒×馬齒效果好,說明雜交重組累加效應高。 利用自然加倍和化學加倍自交結實株率回歸分析表明,相關系數(shù)0.966 6(P<0.01),決定系數(shù)0.934 3, 剩余標準差0.330 7, 截距A:1.204 2(P<0.01),斜率B:0.684 5(P<0.01),y=1.204 2+0.684 5x,種質間化學加倍與自然加倍自交結實株率呈線性關系, 說明單倍體自交結實株率高低由雜交重組累加優(yōu)良結實性效應基因數(shù)量多寡決定。
表3 玉米單倍體海南自然加倍與本地化學加倍自交結實株率
針對23 份材料海南單倍體株數(shù)和自交結實株率進行聚類分析,結果見圖1、表4。 表4 列出了材料間卡方距離,RSQ 為殘差平方和,值越大,關系越近;值越小,關系越遠;PSF 為偽F 統(tǒng)計量層次距離中的參數(shù);WS 為統(tǒng)計量,值越大,關系越遠。 圖1 說明卡方距離在1.50 條件下,可劃分為2 個群。 群1 包括硬?!劣擦? 份和硬粒×馬齒4 份,與馬齒群最大卡方距離為2.4762; 群2 包括馬齒×馬齒14 份和馬齒×硬粒1 份。說明群1 和群2 在優(yōu)良結實基因數(shù)量上和雜交重組累加效應上存在差異,存在細胞質遺傳效應。
表4 卡方距離及參數(shù)
在卡方距離0.75 條件下, 群1 可劃分為3 個次群:次群1、2 分別為硬?!劣擦#ǜ? 份),次群3 為硬?!榴R齒(4 份);群2 可劃分為2 個次群:次群1 為馬齒×馬齒(5 份),為高自交結實株率群,次群2 為馬齒×馬齒和馬齒×硬粒(10 份)。
前期研究結果[14]:PH4CV×A6(馬齒×馬齒)F1單倍體自交結實株率14.70%,育成D752(馬齒);B20×PH4CV(硬?!榴R齒)F1單倍體自交結實株率6.90%,育成D1279(馬齒),說明PH4CV 和育成的馬齒DH系富含優(yōu)良結實性基因, 存在細胞質遺傳效應。 群2 次群1 中的D1279×D752 單倍體自交結實株率為17.11%, 說明優(yōu)良結實性基因雜交重組累加效應明顯。 群1 次群3 中硬?!榴R齒4 份雜交材料自交結實株率:0.66%(1258-6×PH4CV)、2.14%(B20×D752)、2.53%(X826-2×D1279)、0.88%(D135-2×PH4CV),雜交材料父本均富含優(yōu)良結實性基因。 可見,硬粒種質寡含優(yōu)良結實性基因,雜交重組累加效應差,存在細胞質遺傳效應。尤其是D135-2(紅軸昌7-2×PH4CV)×PH4CV,PH4CV 占75%,說明細胞質效應明顯。
群1 次群1 中的F1硬粒×PH6WC(1.15%),其F1硬粒(PH6WC×29,硬粒×硬粒)前期研究結果[9,14]單倍體自交結實株率分別為0.73%和0.60%;PH6WC 自身單倍體結實率0.20%[14];PH6WC 占75%,說明硬粒種質寡含且雜交重組累加優(yōu)良加結實性基因效應微弱。 D10(馬齒)選于PH6WC×鄭58(硬?!榴R齒),前期研究結果[14]自交結實株率1.70%~4.10%。群2 次群2 中的D10×PH6WC 為4.08%,PH6WC 占75%;D10×鄭58 為10.16%,鄭58 占75%,卡方距離0.240 3。 說明馬齒種質富含且雜交重組累加優(yōu)良結實性基因效應明顯,鄭58 富含優(yōu)良結實性基因。
將2020 年、2021 年海南自然加倍和2021 年、2022 年化學加倍4 份、3 份雜交材料單倍體自交結實株率進行方差和差異比較分析,結果見表5、表6。由表5 可知,區(qū)組間P<0.05、P<0.05;材料間P<0.01、P<0.05,說明本地化學加倍自交結實株率比海南自然加倍高,達顯著水平;材料間自交結實株率差異達極顯著水平或顯著水平。 材料間的標準差及標準誤已去掉區(qū)組效應,結果可用[12]。
由表6 可知, 自交結實株率D10×鄭58 與29396×D1279 差異不顯著, 與D10×PH6WC 差異達顯著水平, 與D135-2×PH4CV 差異達極顯著水平;29396×D1279 與D10×PH6WC 差 異 不 顯 著, 與D135-2×PH4CV 差異達顯著水平;D10×PH6WC 與D135-2×PH4CV 差異達顯著水平。即硬?!榴R齒<馬齒×硬粒達顯著水平;硬?!榴R齒<馬齒×馬齒達極顯著或顯著水平。 D1279×D956 與NG7015×29 差異達顯著水平,與PH6WC×Y3011 差異達極顯著水平;NG7015×29 與PH6WC×Y3011 差異不顯著, 即硬?!劣擦#捡R齒×馬齒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
進一步研究表明, 馬齒種質富含且雜交重組累加優(yōu)良結實性基因效應明顯, 硬粒種質寡含且雜交重組累加優(yōu)良結實性基因效應微弱, 存在細胞質遺傳效應。
玉米祖先為硬粒, 經馴化和人工選擇遺傳演化為馬齒, 硬粒分布于美洲北部, 馬齒分布于美洲南部。 美洲硬粒傳到歐洲,發(fā)展成歐洲硬粒。 我國老地方品種多為硬粒型。 硬粒種質具有種子耐低溫、早熟、脫水快及容重高等優(yōu)點[15-17],對我國北方玉米生產具有重要作用。 玉米雜種優(yōu)勢利用以來,硬粒×馬齒一直為主導雜優(yōu)模式,尤其近百余年的種質改良,馬齒比硬粒具有更寬的遺傳背景、 更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對玉米產量貢獻更大[18]。 從5 000 年左右的進化時間跨度看, 馬齒種質比硬粒更富含優(yōu)良結實性基因。
本研究結果, 玉米單倍體自交結實株率為數(shù)量性狀,馬齒×馬齒材料平均值最高,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硬?!劣擦2牧献畹?,并存在細胞質遺傳效應。 表明馬齒種質富含且雜交重組累加優(yōu)良結實性基因效應明顯, 硬粒種質寡含且雜交重組累加優(yōu)良結實性基因效應微弱,硬?!榴R齒<馬齒×硬粒。 馬齒種質雜交材料, 自交結實株率雙DH 系高于單DH 系表達,支持了一些研究結果[19];高自然加倍材料吉Gjb335DH3為馬齒型[7],也證明了這一點。 遴選出富含優(yōu)良結實性基因馬齒種質PH4CV、D1279、D752、鄭58。
對前期研究[14]的77 份材料進行統(tǒng)計表明(表7)符合本研究結論。 馬齒×馬齒呈更大的離散幅度,變異系數(shù)最高,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P<0.01),平均值略低,由均為基礎材料導致; 硬?!榴R齒最大值6.90%(B20×PH4CV),PH6WC×PH4CV(先玉335,硬?!榴R齒)單倍體自交結實株率6.71%[19],比較相近,應該是優(yōu)勢群間產量雜種優(yōu)勢導致,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如果該二組合以PH4CV 為母本,其單倍體自交結實株率將會更高,有待于今后或同行驗證。
表7 自交結實株率統(tǒng)計參數(shù)
硬?!榴R齒為東北地區(qū)主導雜優(yōu)模式,選育硬粒高容重母本系是必然,利于種子耐低溫、保全苗[20],同時確保單交種容重≥720 g/L(國家審定標準)。 本研究重要意義在于:在單倍體育種中,對于硬粒母本系選育應采取馬齒×硬粒雜交方式, 在DH 系群中選擇性狀優(yōu)良硬?;蚪擦H 系;對于硬粒×硬粒,應采用化學加倍或常規(guī)選育方法; 父本系選育應采取馬齒×硬粒或馬齒×馬齒。如此將顯著提高育種效率。隨著單倍體育種輪回選擇進度的加快,硬粒、馬齒DH種質不同程度重組累加更多優(yōu)良結實性基因, 將不同程度地表達更高自交結實株率, 極大推進種質創(chuàng)新工作。
本研究表明, 馬齒種質富含且雜交重組累加優(yōu)良結實性基因效應明顯,其單倍體自交結實株率高;硬粒種質寡含且雜交重組累加優(yōu)良結實性基因效應微弱,其單倍體自交結實株率低。 單倍體自交結實率為數(shù)量性狀, 馬齒×馬齒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 硬粒×馬齒<馬齒×硬粒,存在細胞質遺傳效應,硬粒×硬粒遺傳效應最低。 馬齒×馬齒、馬齒×硬粒重組累加優(yōu)良結實性基因效應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