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攀
(湖北省隨州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湖北 隨州 441300)
河流是大氣環(huán)流與下墊面共同作用的產物,對人類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1]。為保護河流,恢復河流生態(tài),西方國家在20 世紀70 年代提出了“河流健康”的概念[2],我國學者相繼對河流健康開展了研究,李國英[3]提出了維持黃河健康生命就是要維護黃河的生命功能;董哲仁[1]提出了河流健康評估的原則和方法,對河流健康評估的體系和原則進行了闡述;侯佳明等[4]基于模糊可變模型對秦淮河健康狀況進行了研究;盛蕭等[5]采用生物完整性指數(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簡稱IBI),對東江河流健康狀況進行了研究;陳進[6]綜合國內外河流健康評估理論和實踐,提出了適合長江特點的健康評估方法和標準。2020 年,水利部批準發(fā)布了《河湖健康評估技術導則》[7];2021 年,湖北省水利廳發(fā)布了《湖北省河湖健康評估導則》[8],導則的發(fā)布有效指導幸福河湖建設工作,明確了幸福河湖建設的技術指標,建立了系統(tǒng)的評估體系,亮明了科學的考核標尺。開展浪河健康評估,旨在全面把握浪河的健康狀況,查找存在問題,為后期浪河治理管護工作提供依據。
浪河屬長江流域府澴河一級支流,發(fā)源于隨縣柳林鎮(zhèn)大堰角村,在淅河鎮(zhèn)匯入府澴河,河流全長53 km,河床海拔高度52~246 m,流域面積422 km2。浪河流域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資源較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1 655~1 958 h,無霜期224~255 d。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氣候溫和。最大年降水量1 467.7 mm(2007年),最小年降水量610.9 mm(2012年),多年平均降水量1 013 mm,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352 億m3,平均徑流深422.3 mm,徑流系數0.42。徑流量年內、年際變化較大且與降水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多年平均氣溫15.5℃,極端最高氣溫41.4℃,極端最低氣溫-14.9℃。主導風向為東、東南風和西、西北風,夏季多東南風,冬季多西北風,最大風級8級,最大風速19 m∕s。
評估范圍主要為浪河干流。根據浪河地形地貌差異性、水文區(qū)、典型水利工程、重要支流匯入節(jié)點、水功能區(qū)劃、不同行政區(qū)域邊界節(jié)點、敏感水域邊界節(jié)點,確定浪河首要功能為生境涵養(yǎng),將浪河分為3個評估河段,詳見表1,浪河水系及健康評估單元劃分如圖1所示。
圖1 浪河水系及健康評估單元劃分
表1 浪河健康評估河段分段統(tǒng)計
依據《湖北省河湖健康評估導則》,在分析浪河流域自然社會狀況的基礎上,建立適合于浪河流域的健康指標體系,系統(tǒng)性評估浪河健康現(xiàn)狀,并提出可操作建議。
(1)浪河流域健康狀況信息收集與整理。收集與整理浪河流域的水文水資源、物理結構、水質、水生生物、社會服務、管理體制等資料,為本次調查評估提供相關基礎信息。
(2)浪河流域健康狀況評估。以河流主體功能為依據,根據參評對象特點,劃定空間單元,依據“從局部到整體,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的原則,優(yōu)化設置評估指標,重點從水文水資源條件、物理結構、水質狀況、水生生物狀況、社會服務功能、管理狀況6個方面對河湖健康狀況進行評估。
(3)浪河流域健康狀況影響因子辨析。針對浪河流域河湖健康水平,分析經濟快速發(fā)展、氣候變化和重大涉水政策與行動共同作用下的河湖健康狀況變化成因,診斷河湖健康狀況。河流健康評估技術大綱,如圖2所示。
圖2 河流健康評估技術大綱
浪河健康評估指標體系,從表2 可見分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
表2 浪河健康評估指標體系及權重
(1)目標層是對河湖健康評估指標體系的高度概括,用以反映河流健康狀況的總體水平,用河湖健康指數表示。河湖健康指數是根據準則層、指標層逐層聚合的結果。
(2)準則層從不同側面反映河湖健康狀況的屬性和水平,包括水文水資源、物理結構、水質狀況、水生生物狀況、社會服務功能、管理狀況6個方面。
(3)指標層是在準則層下選擇若干指標所組成,選取定量或定性指標直接反映河流健康狀況,以定量為主,以定性為輔,對易于獲得的指標應盡可能通過量化指標來反映,不能量化的指標可通過定性描述來反映。指標層的指標以必選指標為主。
(1)分段或分區(qū)健康狀況得分應采用百分制,依據各單項指標賦分和相應權重,按下式計算:式中:M為分段∕分區(qū)健康狀況得分;Pi為第i項指標賦分;αi為第i項指標對應的準則層權重賦予值;βi為第i項指標對應的指標層權重賦予值。
(2)基于浪河流域健康狀況得分與河段長度占河流全長的權重,求得河流總體健康狀況得分,按下式計算:式中:R為河流總體健康狀況得分;Mj為第j個河段健康評估得分;n為河段數量;Lj為第j個河段長度(m);L為評價河流總長度(m)。
河流健康評估采用分級指標評分法,逐級加權,綜合評分。將河流健康狀況分為5類,所謂“非常健康”“健康”是指系統(tǒng)結構協(xié)調、恢復力強、服務功能完善、有較強的活力和穩(wěn)定性,所謂“劣汰”是指系統(tǒng)結構已經失調、服務功能差、系統(tǒng)穩(wěn)定性與恢復力差,而“亞健康”是指系統(tǒng)并無明確的疾病卻呈現(xiàn)活力下降、適應能力呈不同程度的減退,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二者之間的一種臨界狀態(tài)。河湖健康分類標準及特征描述,詳見表3。
表3 河湖健康分類標準及特征描述
3.2.1 分河段評估得分
根據式(1)計算浪河上游河段健康賦分為79.04分,評估結果為二類河湖(健康);浪河中游河段健康賦分為71.61 分,評估結果為三類河湖(亞健康);浪河下游河段健康賦分為72.11分,評估結果為三類河湖(亞健康)。浪河分段健康評估賦分,詳見表4。
表4 浪河分段健康評估賦分
3.2.2 浪河健康評估
根據表1 各河段權重、表2 各準則層權重,利用式(2)計算得出浪河健康評估賦分為74.05 分,評估結果為三類河湖(亞健康)。浪河健康評估賦分,詳見表5。
表5 浪河健康評估賦分
根據表5 評估結果,可以看出浪河管理狀況、水質狀況為一類河湖(非常健康);水生生物狀況為二類河湖(健康);社會服務功能為三類河湖(亞健康),根據現(xiàn)場調查反饋,受柳林“8·12”暴雨洪水影響,公眾滿意度比較低;物理結構為三類河湖(亞健康),在浪河干流建有白果河水庫、響水河翻板閘和陳家潭攔河壩且均無過魚設施,嚴重影響水流的連續(xù)性和水系的連通狀況;水文水資源為五類河湖(劣態(tài)),浪河干支流建有中小型水庫34 座、大小攔河壩10 處,層層筑起的水庫及攔河壩加劇了下游河道缺水問題及短期斷流現(xiàn)象,部分河段河道水量減少,生態(tài)基流滿足度為0。
(1)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產、以水定人”的“四水四定”原則,統(tǒng)籌生產、生活、生態(tài)用水,實施用水總量和用水強度“雙控”,嚴守水資源開發(fā)利用上限,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不斷提高計劃用水管理的規(guī)范化、精細化水平,不斷促進水資源集約節(jié)約和高效利用,推進綠色低碳發(fā)展。
(2)嚴格管控工程斷面下泄生態(tài)基流。嚴格落實水庫泄放生態(tài)基流的實施方案,保障生態(tài)基流監(jiān)測設備正常運行,確保水庫大壩斷面下泄生態(tài)基流達標;推進河流生態(tài)修復治理,對已硬化、渠化且存在破損的岸坡采用鎖扣式生態(tài)護坡進行生態(tài)化改造,改善河流與土壤之間的連通型,構建水陸結合區(qū)重要生態(tài)屏障;適度開展河岸濱水帶建設,打造親水生態(tài)岸線,改善河流整體面貌。
(3)優(yōu)化完善水雨情監(jiān)測設施,提高科學調度水平。按照水利信息化建設要求,實施浪河流域雨情、水情、災情監(jiān)測能力提升工程,根據實時水雨情信息,加強對水量、水質的動態(tài)研究,做到汛情早發(fā)現(xiàn)、早應對、早處置。
(4)鼓勵公眾廣泛參與河湖管護,提高公眾滿意度。把河湖管護政策宣傳到位,提高全社會對河湖保護工作的責任意識與參與意識,營造全民關愛河湖、珍惜河湖、保護河湖的濃厚氛圍。
河流健康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單目標的復雜系統(tǒng),時間、空間的尺度變化也會對評估結論帶來顯著變化。通過對浪河構建6 級13 項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開展健康狀況評估,認為生態(tài)基流滿足度、河流縱向連通指數、公眾滿意度是影響河流健康狀態(tài)的主要因素,而浪河主要存在生態(tài)基流滿足度低、公眾滿意度不高、連通性差等問題,由此導致浪河健康狀況屬于三類河湖(亞健康)。因此,應采取對策措施,完善各項管理手段,盡快提升浪河河湖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