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塔集團
在異地他鄉(xiāng)駐村工作6年多以來,韓吉忠鄉(xiāng)音未改,但在妻兒眼中,他成了長掛心頭的“異鄉(xiāng)人”。
作為云南中煙紅塔集團一名員工,韓吉忠駐村幫扶的地方是距家鄉(xiāng)玉溪400 km多的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南嶺鄉(xiāng)謙哲村。從脫貧攻堅到鄉(xiāng)村振興,韓吉忠在謙哲村一干就是6年多,而他的腳步與夢想還在山野間延續(xù)。
謙哲村曾經是典型的邊疆民族貧困村,這里聚居著拉祜族、哈尼族、佤族等多個少數民族,人數最多的拉祜族曾經是典型的“直過民族”——直接由原始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
韓吉忠至今還記得2017年剛來到謙哲村開展扶貧工作時的場景:進村道路不通,村組道路沒有硬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容村貌普遍貧困落后,散亂無章;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當時村里還有很多留守輟學兒童。
扶貧先扶智。從小在農村長大、成人成才的韓吉忠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決心從教育扶貧入手,改變大山深處少數民族孩子們的命運。
“愛心助學”行動的開展,生動體現了云南中煙紅塔集團“志智雙扶”的駐村幫扶理念,以及對人才的珍惜與重視。
2022年8月,謙哲村兩名高考生收到了本科學校錄取通知。韓吉忠得知消息后喜上眉梢,迅速組織駐村隊員和村兩委成員來到兩名學生家中,在祝賀兩名學生如愿考上大學的同時,在原有紅塔集團教育愛心幫扶的基礎上,以駐村工作隊名義分別再給予兩名學生每人3 000元的助學獎勵,以緩解兩個學生家庭的上學資金壓力。
韓吉忠勉勵兩名優(yōu)秀學子:“在新的起點上再接再厲,立鴻鵠之志,做棟梁之材,永葆進取之心,常懷感激之意,把社會的關愛化作自強不息、刻苦學習的強大動力,爭當新時代有理想、有信念、有擔當的新青年。在經風雨、見世面中壯筋骨、增才干、長本事。無論走到哪里,不忘關心、支持、回饋、建設家鄉(xiāng),努力為建設美麗富饒的家鄉(xiāng)做出新的貢獻?!?/p>
走進如今的謙哲村小學,校園面貌煥然一新。在紅塔集團的幫扶資助下,學校不僅新建了教師宿舍、籃球場、學生食堂,還配備了體育器材、多媒體設備等,極大地改善了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條件。2022年,謙哲村小學迎來了兩名95后任課教師,為學校帶來新穎、高效的教學理念。
謙哲村小學學生課間活動
駐村隊員韓吉忠(左二)與村民交心
韓吉忠贊不絕口的這名女老師名叫楊國蓮,她從家鄉(xiāng)大理遠道而來,懷揣熱愛與激情扎根鄉(xiāng)村小學三尺講臺,在校園里與懵懂的孩子們一起學習、勞動、嬉戲、編織夢想。
“想在多年以后偶遇長大后的你們,都能看到一雙閃閃發(fā)光的眼睛?!睏顕徳谖⑿排笥讶懴铝俗约禾ぷ憬逃殬I(yè)生涯的初心與誓言。
產業(yè)興,則鄉(xiāng)村興。位于瀾滄江之畔的謙哲村,地處北回歸線以南。茶,是這里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超過千畝。這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茶株不易生蟲,幾乎不用農藥化肥,耐泡、回甘、口感好。
“品質這么好的茶,不應該再沉默?!痹谧鰧嵶黾毊a業(yè)調研功課后,韓吉忠?guī)ьI駐村幫扶隊員想出路,爭來紅塔集團幫扶資金建茶廠,引來外地茶企駐村發(fā)展塑品牌,請來行業(yè)專家給農戶開講座,請來種茶能手教大家提升種植水平,幫助農戶識別茶葉標準,做好茶葉分級,助力茶葉產業(yè)實現標準化。
“用工業(yè)思維、煙草標準做茶葉,這是我們企業(yè)掛鉤幫扶謙哲村的先天優(yōu)勢?!表n吉忠自信滿滿地說。
新建成的謙哲村茶葉初制加工廠取名“謙紅茶廠”,由企業(yè)承包經營管理,對種茶農戶進行培訓,對茶葉進行分級評定,采摘、加工、包裝、上市……每道工序都有專業(yè)指導,搭建起全鏈條生產構架,極大地提高了謙哲村茶葉產品品質與市場認可度。以2022年上半年為例,謙哲村茶葉種植戶共采收鮮茶葉1.2萬kg,銷售價款14萬余元,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4.5萬元,農戶收入有了較大提高。
除重點發(fā)展茶產業(yè)之外,韓吉忠還帶領駐村工作隊員及當地群眾,在謙哲村充分發(fā)掘肉牛養(yǎng)殖產業(yè)潛力。目前,全村共有肉牛養(yǎng)殖戶400余戶,肉牛存欄量近1 400頭。野生蜂蜜、土雞養(yǎng)殖等特色產業(yè),也進入了謙哲村產業(yè)振興的項目庫。
如今,走進謙哲村的各個村民小組,韓吉忠更有信心了。家家戶戶住上了樓房,房前屋后整潔美麗,青磚綠瓦,裊裊炊煙,仿佛一處靜謐的世外桃源。
如果不是像韓吉忠一樣親身體會,很難想象幾年前世代居住在這里的村民,住的是用木頭搭起的房子,人和牲口居住在同一個屋檐下……
一磚一瓦,一茶一葉,改變總是從一點一滴開始。
韓吉忠2017年第一次來到謙哲村,就被老鄉(xiāng)的見面酒來了一個“下馬威”,但是在他和同事們多年的真情付出和用心工作之下,謙哲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當年村民覺得有些生疏的“韓書記”儼然已經蛻變成為拉祜鄉(xiāng)村振興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