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梅君
你方刷罷我登場,繼指紋支付、靜脈支付、刷臉支付之后,“刷掌支付”也來了。自2023年5月21日起,北京地鐵大興機場線草橋站、大興新城站、大興機場站全線開通“刷掌”乘車服務,實現(xiàn)刷掌快捷進站。
為何要不斷新增網(wǎng)絡支付功能?“刷掌支付”及未來的其他生物信息支付,是否真有市場?
乘客不用刷卡、不用刷碼,只需伸出手掌,依靠國內自主研發(fā)的掌紋生物識別技術,就能刷開地鐵閘機。這樣“刷掌”乘車的便利新模式,如今在北京地鐵大興機場線實現(xiàn)了。這里也成為世界首條生物識別掌紋支付技術應用的示范線。
在地鐵大興機場線草橋站,進站閘機外多了幾部新的自動售票機。和其他售票機有所不同,這種售票機除了可以實現(xiàn)購票、充值、網(wǎng)上取票等常規(guī)操作,頁面上多了一個“開通刷掌乘車”的選項。在屏幕下方,還多出一個圓形的手掌識別區(qū)域。
開通刷掌乘車,需要先錄入掌紋。當把手掌放到圓環(huán)識別區(qū)上方時,識別區(qū)開始閃爍起紅色光線,錄入掌紋時,需要不斷調整手掌高度。完成錄入后,設備會發(fā)出“嘟”的一聲提示,圓環(huán)也會變?yōu)榫G色。
隨后,屏幕上出現(xiàn)二維碼,乘客需在微信小程序上完成協(xié)議授權、實名信息授權,并開通微信刷掌支付。在完成所有流程后,即可開通刷掌乘車業(yè)務。
隨著“刷掌乘車”業(yè)務的開通,部分閘機通道也增加了刷掌乘車區(qū)域。乘坐地鐵時,乘客只需找到帶有圓環(huán)標志的刷掌閘機,將掌心面對圓環(huán)內的識別區(qū),就可以刷掌。完成識別后,圓環(huán)變?yōu)榫G色,閘機便會自動打開。出站之后,手機便會收到扣款的提示。
北京地鐵上線的新功能,實現(xiàn)了“刷掌支付”在公共交通場景應用的重大突破。此前,刷掌技術并未大范圍落地,還處在測試階段。不過,目前北京地鐵的“刷掌乘車”業(yè)務,僅支持大興機場線使用。在小范圍試點成功后,下一步可能需要更大范圍推廣與更多場景的拓展。
刷掌支付對用戶的隱私性如何保證?北京地鐵解釋,在完成提取掌部信息要素后,服務提供方將刪除原始掌部信息樣本、圖像或進行匿名化處理。
刷掌乘車業(yè)務僅允許一人綁定一個掌紋信息,且僅支持14歲以上中國大陸居民開通。
從掃碼到刷臉,再到刷掌,如今,支付方式正朝著脫離手機介質的方向演進升級。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數(shù)字經(jīng)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金天介紹,“刷掌支付”涉及的掌紋識別技術,是一種較新的生物特征識別技術。
掌紋是指手指末端到手腕部分的手掌圖像,其中很多特征可以用來進行身份識別,如主線、皺紋、細小的紋理、脊末梢、分叉點等。
刷掌識別,就是通過手掌紋路、靜脈分布等具有獨特性、唯一性的生物信息,來完成用戶身份的精準識別。不同于刷臉易被偷拍和盜用,手掌信息的采集,更需要得到用戶本人的知情和配合,能夠在安全、便捷和隱私保護等層面實現(xiàn)更好平衡,受到不少支付巨頭的青睞。
自2021年傳出內測消息,到如今開始落地應用,微信的刷掌支付可謂賺足了眼球。2022年10月14日,微信上線刷掌支付小程序。同時,騰訊已申請多個“微信刷掌”圖形商標。在深圳多地,騰訊已在線下試點刷掌支付功能。
美國最大的電商平臺——亞馬遜在刷掌支付上的布局更早。2020年9月,亞馬遜便發(fā)布了掌紋識別技術,最初應用于實體零售店的繳費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刷“手”結賬。
如今,支付寶方面也在研發(fā)“掌紋支付”功能,并已獲得“掌紋識別設備”“掌紋識別裝置”“生物特征識別設備”等技術專利。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刷掌支付之所以成為支付公司的“香餑餑”,在于它作為刷臉支付和掃碼支付的“中間態(tài)”,是一個綜合體驗更優(yōu)的選項。
相比二維碼標識固化、易被偽造、觸達煩瑣的缺陷,以及刷臉支付在公共場合掃描人臉的“尷尬”,刷掌支付擁有更強的便捷性和高識別率,作為非接觸式、非侵入性的生物識別方式,似乎擁有光明的發(fā)展前景。
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電子工程學院副院長牛杰介紹,目前除了臉和手掌,生物識別技術還有很多,比如步態(tài)識別、靜脈識別、虹膜識別、聲紋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從介質層面看,有不易遺忘、隨身攜帶、不易偽造等特征,在個人信息不被泄露亂用的前提下,更加安全和方便”。
“全身都能支付,出去逛一圈,攢的那點錢都要逛沒了……”“要是大范圍推廣,是不是先考慮給手買份保險?”這是不少用戶對刷掌支付的戲謔,可以看出,不少人對刷掌支付還心存疑慮。
牛杰認為,生物特征具有個體的唯一性和較高的安全性,但不可否認,生物信息在采集、傳輸、保存、使用以及第三方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數(shù)據(jù)泄露和濫用問題。
密碼泄露的話,可以修改密碼,但個人生物信息數(shù)據(jù)無法修改,一旦泄露或被濫用,將給用戶及社會帶來額外風險,還需未雨綢繆。
“以支付寶的刷臉舉例,其技術團隊開發(fā)了圖像脫敏技術,所有上傳的人臉圖像都將進行脫敏與加密處理。此外,支付寶的‘刷臉支付技術背后,還包含對用戶日常軌跡數(shù)據(jù)的對比,在用戶常光顧的小店消費可直接‘刷臉,在首次消費的小店,還需結合手機號進行驗證等,相對提高了安全性?!迸=苷f。
刷掌支付這一新興方式面臨的最大難關,可能并不在于技術上的推廣,而在用戶的接受程度。許多人對刷掌支付又一次采集人體生物信息表示擔憂,似乎“人在運營商面前,越來越無隱私可言”。
博通咨詢金融業(yè)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認為,除了支付機構端,科技企業(yè)也要重視用戶隱私問題,防止信息濫用,遵循“最小、夠用”原則,自查自糾,從源頭杜絕信息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