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語氣副詞立場表達研究范式:內(nèi)在邏輯與體系構建

        2023-10-11 02:50:00潘海峰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23年4期
        關鍵詞:情感語言功能

        現(xiàn)代漢語語氣副詞是標示言者立場的重要手段,是言者為言談事件中各種變量提供的索引和標識,比如言者對話語及其參與者的態(tài)度、交互雙方的不同識解與觀點、交際模式的構建等。立場表達契合語氣副詞的語用本質(zhì),立場體系構建與語氣副詞功能研究具有互促性,語氣副詞是構建立場體系的合適抓手,立場表達過程為語氣副詞的語義與功能分析提供結(jié)構化語境。基于認知狀態(tài)與交際意圖,從言者信息態(tài)度、言語行為語力、語篇推進方式三個維度構建現(xiàn)代漢語語氣副詞立場表達體系,一方面能抓住語氣副詞的語用本質(zhì),另一方面能為語氣副詞“一詞多義”與“多詞近義”難題提供解決路徑。

        語氣副詞; 立場; 交互主觀性; 信息態(tài)度; 語力調(diào)節(jié); 語篇構建

        H042A011312

        一、 語氣副詞研究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現(xiàn)代漢語中“簡直、難道、也許、千萬、畢竟”等副詞,傳統(tǒng)上稱為語氣副詞。①這類副詞意義空靈,位序靈活,主觀性強,一直受到學界關注。20世紀90年代起,這類副詞的語用功能逐漸成為關注熱點。目前,學界對語氣副詞的研究共識是:充當高層謂語,對命題進行評注[1]49-57[2],表達言者的情感與認識[3-4]。盡管學界對語氣副詞性質(zhì)的整體認識已經(jīng)達成共識,也取得了相對豐碩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許多問題需要深入研究。

        首先,就語氣表達而言,語氣副詞可以表示反詰、祈使等功能語氣,也可以表示測度、醒悟等認識情感語氣②,但二者并非涇渭分明,如:“難道”既能表示揣測又能表示反詰,句子“難道他不知道?”離開語境,就很難判斷其表達何種語氣。因此,需要深入考察言者的認識狀態(tài)、情感情緒、交際語境等因素如何影響語氣意義的表達與解讀。語氣意義的生成與句法實現(xiàn)之間的運作路徑值得深入探究,語氣副詞的已有成果多集中于個案研究,研究模式也基本都是自下而上的。因此,需要探尋一個宏觀性的框架:既能對語氣副詞的語義、語法、語用相關現(xiàn)象進行自上而下的整體統(tǒng)攝,又能對具體個案研究提供理論或方法關照并確定其在整個語氣系統(tǒng)中的坐標定位。

        其次,就分布組合而言,語氣副詞體現(xiàn)出“分布上的靈活性與組合上的動態(tài)性”[1]49-57。靈活性是指根據(jù)表達的需要,或者位于句中,或者位于

        句首,甚至位于句末,有的還能獨用,其“易位引起的語義解讀變化”以及“易位現(xiàn)象的影響與制約因素”[5]等問題都需要研究。另外,語氣副詞與其他成分之間的組配關系,只能是動態(tài)的句子層面而不能是靜態(tài)的短語層面,這就要求語氣副詞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句法層,而要著眼于人際層與篇章層。因此,從交際互動的格式塔以及影響交際互動發(fā)生和運作因素的角度展開研究,將會對語氣副詞的功能取得較多的創(chuàng)新認識。

        再次,就語用功能而言,語氣副詞的基本語用功能是評注,評注的對象是客體事態(tài)或情境【這里的事態(tài)(the state of affairs)是指事物或事件自身在一定情境中存在、發(fā)展的狀態(tài)。情境是指事物或事件發(fā)生的時空物理環(huán)境和/或這一時空環(huán)境中人或事物的表現(xiàn)。(參見徐盛桓、王艷濱:《情境關聯(lián)論的理論和實踐》,《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2年第4期,第5頁。)】,對語氣副詞語用功能的精準闡釋就需要將其語義背景、關聯(lián)語境以及言者交際意圖等言外因素相結(jié)合進行多維度考察。近年來,語氣副詞語用功能的個案研究就遵循了上述路徑,具體表現(xiàn)為:從對話語境分析其人際功能[6-7],從情態(tài)語義的表征與實現(xiàn)角度分析其語篇功能[8-9];從預期與概率角度分析“一詞多義”和“多詞近義”現(xiàn)象[10-12]。已有個案研究成果對本文思路頗有啟發(fā):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都屬于元話語功能,而元話語是語言交互主觀性的表現(xiàn);預期是言者就信息性質(zhì)對言談事件作出的預判,因而也是交互主觀性的。

        本研究提出從交互主觀性視角切入,構建漢語語氣副詞立場表達的框架體系。以言者認知心理的變化及雙方對立場的編碼與識解為綱,溝通認知與語用,對語氣副詞的語用功能進行系統(tǒng)闡釋,對相關問題進行認知解釋。

        二、 語氣副詞立場研究范式的邏輯與構架

        (一)學理邏輯:立場表達契合語氣副詞的語用本質(zhì)

        “我們用語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表達立場”[13]139。什么是立場?立場是人們“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地位和所抱的態(tài)度”[14]。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抱的態(tài)度可以理解為言者作為認知主體對事態(tài)或情境的認識程度及相關價值判斷,而言者對事態(tài)認識的確定性程度及事態(tài)與自身信念的差值都會衍生情感表達;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地位可以理解為言者作為認知主體的自我定位(positioning)。

        人類語言運用是以交互主觀性為前提的,交互主觀性是人類在感知和思維方面所具有的基本潛能,包括意識到語境中“他者”存在的能力和將語境與社會參照概念化的能力[15],交互關系中的立場是相互映射(mapping)的,定位了自身立場的同時也定位了對方立場;另外,單一客體變?yōu)楣餐腕w,主客體差值除了客體事態(tài)與主體信念的差異外,也包括不同主體對同一客體的認識差異,即交互中立場的構建除了主體間信息的共享共知,還包括主體間價值判斷的共識共認。一個完整的立場表達過程用Du Bois的立場表達三角表示如下(見圖1):

        立場的構建與表達過程正好契合語氣副詞以言行事的語用本質(zhì)。就語用功能而言,由于漢語自身的類型特點,語氣副詞同時承擔了印歐語中語氣(mood)和情態(tài)(modality)兩個范疇的功能。不管是語氣功能還是情態(tài)功能都是言者立場的體現(xiàn):或表明言者對客體的認識與評價,或標示言者的情感、認識狀態(tài)定位,或索引交際雙方的認同度。

        就語義指向而言,以往以句子為考察范圍的研究成果顯示,語氣副詞的語義指向整個句子或句外,而“句子也可以看作是從它所系聯(lián)(mooring)的特定語境中脫離出來的抽象的語言結(jié)構單位”[13]145。立場表達具有語境依賴性,不管語義指向全句還是句外,語氣副詞都是言者立場標記——或直接表明當前立場,或回應受話立場,或?qū)ψ陨砹鲞M行調(diào)節(jié)與修正。一個完整的立場構建過程將語氣副詞所“浮現(xiàn)”出的用法錨定于特定的結(jié)構化語境,通過對相關結(jié)構化語境的分析,能較為準確地刻畫其語法語用規(guī)約。

        就作用層面而言,語氣副詞通常作用于人際層或語篇層,一方面體現(xiàn)了言者對釋話【本文中的“言者”(utterer)包括說者和作者,“釋話”(interpreter)包括聽者和讀者,用“言者”與“釋話”這對術語意在強調(diào)語言的互動本質(zhì)以及釋話在立場構建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康恼J識或情感關照,另一方面索引言者所依賴的社會語境和價值框架。立場表達既體現(xiàn)主體的認識與情感,又體現(xiàn)主體間的認知協(xié)作與交互,立場的考察需要在具體的話語/語篇環(huán)境中進行。這也體現(xiàn)了從立場視角切入研究語氣副詞的內(nèi)在邏輯。

        (二)現(xiàn)實邏輯:立場體系構建與語氣副詞功能研究具有互促性

        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先后大致出現(xiàn)了四大立場研究視角,四大研究視角的變遷也體現(xiàn)了學界對“立場”這一概念認識的不斷深入。

        語義視角 Biber、Finegan在一項通過副詞性狀語的語義特征及語用功能來考察文本風格(style)的研究中最早明確提出“立場”的概念:立場是“對信息的態(tài)度、感覺、判斷或者承諾的顯性(詞匯/語法)表達”[16-17]。Biber、Finegan認為,作為信息的參考框架,立場的對象是信息內(nèi)容,立場的表達就是言者表明信息態(tài)度,包括信息的“確定性”“一般性”“真實性”等。語義視角考察的焦點是立場標記的語義特征,但他們同時注意到“立場標記的話語功能往往與其字面意義不同”[16],要精準考察立場標記的話語功能需要在真實對話交互中進行。

        社會視角 Ochs和Schiefflein[18]將立場視為言者在交際中為所言命題編碼的情感框架,這個情感框架是準確識解話語的關鍵信息和情感鑰匙,釋話會以此作為后續(xù)社會行為的基礎。Ochs進一步將立場視為“社會公認的意向”,包括與信息態(tài)度有關的認識立場和與言者情感有關的情感立場,并認為“表達認識立場和情感立場的語言結(jié)構是構建/實現(xiàn)社會行為和社會身份的基本語言資源”[19]。 她從社會視角提出了一個通過立場探索言者社會行為和社會身份的宏觀框架,但未對具體立場標記進行微觀研究與考察。

        功能視角 Berman等人[20]構建了一個跨文化、跨語言的三維“話語立場”研究框架,包括取向(基于言者、聽者或文本)、態(tài)度(認識、道義、情感)、指稱類別(通指、個體指等)。在Berman等人的研究框架中,立場是語言形式在特定語境中用來完成的特定話語功能,一個語言形式在特定語境中可以呈現(xiàn)多種立場。Hyland[21]則將立場視為“作者的語篇聲音”,包括作者對待信息的態(tài)度和對待讀者的態(tài)度。Hyland的立場研究展現(xiàn)了作者如何在文本中定位自己,突出了立場標記在書面語篇中的作者導向功能。在功能主義研究者看來,立場不再是語言手段所具有的內(nèi)在意義,而是語言形式在特定語境中用于完成的特定話語功能[22]。但具體語言形式對立場構建的作用,特別是語言形式的內(nèi)在意義與其在具體語境中話語功能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研究,需要具體案例的驗證與支撐。

        互動視角 不同于情感視角和功能視角對立場認識的宏觀構架,互動視角是立場研究的方法論?;右暯钦J為:立場具有公開可察性,能被識別、解釋與修正;具有索引性,能索引更廣闊的社會文化構架[23]?;右暯菍⒘霰磉_視為特定的語言使用事件,立場是交互主體間的互動行為,是由雙方在言語互動中共同構建的。詞匯等語言手段的立場功能不是既定的,而是在會話交互構建中“浮現(xiàn)”(emerge)出來的。立場表達與構建過程就是要激活雙方共享的知識框架,并最終實現(xiàn)交互主體間的認同。

        上述四個立場研究視角各有側(cè)重:語義視角首先明確提出立場概念,但聚焦立場表達手段的靜態(tài)語義難以窺測具體立場表達手段的功能全貌;情感視角和功能視角是從認識論上對立場的宏觀設想與架構,缺乏對具體立場表達手段的細察,需要具體案例的驗證與支撐;互動視角為語言手段的立場表達功能勾勒了一個結(jié)構化語境,為具體語言手段的立場功能提供了方法論抓手。因此,只有將四者有機融合,才能做到立場研究中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統(tǒng)一。

        語氣副詞語氣表達上的靈活性、分布組合上的動態(tài)性、語用功能上的多樣性以及其以言行事的語用本質(zhì),都表明它是構建立場體系的合適抓手。語氣副詞功能考察與立場體系構建是互促關系:一方面,語氣副詞是語言中標示言者立場的重要手段,是言者立場表達的標記與索引,能為立場體系構建提供抓手;另一方面,從言者立場表達的編碼、識解及其影響因素角度切入,能抓住語氣副詞的語用本質(zhì)、精準提取其功能,還能為語氣副詞“一詞多義”與“多詞近義”的學界難題提供解決路徑。目前,真正使用立場這一體系對漢語語氣副詞進行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見,因此,以立場標識為框架,溝通認知與語用,對語氣副詞的語氣表達和意義識解規(guī)律進行系統(tǒng)研究,構建現(xiàn)代漢語語氣副詞立場表達框架,無疑是對語氣副詞語用本質(zhì)的創(chuàng)新性探索。

        (三)語氣副詞立場研究范式

        就研究對象而言,目前學界的立場研究涉及認識、道義和情感三個領域。認識立場指互動者通過語言形式所展示的其在特定知識領域的相對地位[24]。具體來說,互動一方根據(jù)自己在某特定領域的知識狀態(tài)(知道與不知道、確定與不確定等)對自己進行定位,并通過具體語言形式展示出來,以便他方識別。認識立場與互動者對信息的當下認識與達及(access)情況相關,具有即時性特征。道義立場指互動雙方對彼此決定和執(zhí)行未來行為的權利和責任的定位。具體來說,互動一方認為自己當下有權利讓他方即刻或未來執(zhí)行某行為,并通過具體話語設計公開展示自己相對于其他參與者的即時性權威或權利[25]。情感立場指互動者對言談客體、事件所懷有的情感狀態(tài),具體指用語言形式公開展示的即時關系中互動者情感介入的強度和效價(valence,如情感的積極性與消極性等)[26]。

        上述三個領域的立場在語氣副詞的語用功能中都有具體體現(xiàn)。語氣副詞的認識立場表達主要體現(xiàn)為言者的信息態(tài)度,包括言者對信息的確信程度、是否愿意承擔信息責任以及因信息意外性引發(fā)的認知狀態(tài)改變,另外還體現(xiàn)為語篇推進中的信息處理方式。語氣副詞的道義立場表達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祈使言語行為中的語力調(diào)節(jié);二是話語互動中的話輪管理或話語推進方式,即誰有權利開始、保持或結(jié)束話輪?!厩罢咄ǔ1环Q為“遠端(distal)道義”,后者被稱為“近端(proximal)道義”。參見Melisa Stevanovic, Jan Svennevig, “Introduction: Epistemics and Deontics in Conversational Directives”, Journal of Pragmatics,2015,78,pp.1-6?!空Z氣副詞的情感立場也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互動中言語行為語力的調(diào)節(jié);二是信息傳遞過程中由于信息的反預期性而帶來的情感反應。

        可見,語氣副詞的立場表達涵蓋了信息傳遞、言語行為、語篇推進三個維度,而這三個維度大致對應語言的概念、人際、篇章三大元功能:概念元功能與用語言交流及解釋對世界的經(jīng)驗認識有關,人際元功能與用語言構建和維系人際間關系有關,篇章元功能與語篇或話語的組織和構建有關[27]。因此,基于言者信息態(tài)度、言語行為語力、語篇推進方式三個維度構建現(xiàn)代漢語語氣副詞立場表達體系,既涵蓋了立場表達三個領域,又對應語言的三大元功能,還與語氣副詞的本質(zhì)屬性相契合。

        三、 語氣副詞立場表達的體系構建

        (一) 語氣副詞作為信息態(tài)度標記

        信息的表征與傳遞是語言的重要功能之一,信息傳遞過程中必包含言者信息態(tài)度的傳遞,信息態(tài)度體現(xiàn)言者的認識狀態(tài)(epistemic status),包括對信息的確信性、達及性等認識,信息與預期的悖合度引發(fā)的認識改變及情感反應,以及對受話認識語達及程度評估的認識。語氣副詞是將上述認識狀態(tài)外顯為認識立場的重要語言手段。認識狀態(tài)從知曉(knowledgeable, K+)到不知曉(unknowledgeable,K-)存在認識斜坡,相應地,認識立場也表現(xiàn)出認識高位與認識低位[24]。

        1. 信息確定性標記

        言者對信息的確信程度是言者主觀認識與信念的語言投射,反映了言者對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的認識與判斷,與語言中的認識情態(tài)和傳信(evidentiality)范疇密切相關。

        認識情態(tài)源于說話人的推理世界,是言者對事件是否發(fā)生或情景是否出現(xiàn)的態(tài)度與判斷。在可能與必然之間的梯度上,漢語有一系列語義被編碼了的語氣副詞:或然性的“約”類,如“大約”“大概”等,“怕”類,如“怕”“恐怕”等,“許”類,如“也許”“或許”等;必然性的“必”類,如“必將”“勢必”等,“定”類,如“一定”“必定”等,“準類”,如“一準”“準保”等。另外,還有一類從比擬義演化而來的若然類副詞,如“好像”“似乎”等也能表示言者不確定的推斷。信息傳遞過程中,上述副詞能表達言者對信息的確定性程度,體現(xiàn)言者不同的認識立場。

        言者的信息立場還與信息的可靠性與信息來源相關。任何認識都有其來源,這是傳信范疇的語義表現(xiàn),涉及信息源頭(言者親歷還是他處獲得)、知曉方式(直接感知、推斷還是傳聞)以及證據(jù)類型(直接證據(jù)還是間接證據(jù))等方面。信息知曉方式蘊涵了言者對信息的認識,因而語言研究中認識與傳信素有交疊[28]。言者對信息的認識狀態(tài)是建立在對上述各個方面的綜合認識與判斷基礎上的。比如對“小王是不是單身”這一事態(tài)判斷,信源不同,言者的認識狀態(tài)也不同。請看:

        (1)小王好像/大概/一定/是單身。

        上述例(1)中“好像”“大概”“一定”出現(xiàn)的具體語境如下:如果小王是新來的同事,言者對小王不熟悉,單從對小王的衣著打扮、言談舉止的感知,猜測“小王好像是單身”;如果言者見過小王參加單身人士活動,以常識為基礎進行推測“小王大概是單身”;如果言者知道小王住學校的單身公寓,而單身公寓是有準入標準的,以這一前提推論出“小王一定是單身”。言者對信息的確定性梯度也即言者認識立場由低到高依次為:好像<大概<一定。

        認知狀態(tài)涉及言者的心智空間與推理世界。在面對語境中出現(xiàn)的同一事態(tài)時,不同認知主體可能會做出不同推理。比如同時看到“夜深了,小王房間里的燈亮著”這一事件,對“小王沒睡覺”這一推理信息,不同認知主體會持有懷疑、相信、不確定三種態(tài)度,外顯為三種認識立場。分別標記如下:

        (2)房間里的燈亮著,難道小王還沒睡?/小王肯定沒睡。/小王或許還沒睡。

        上述例(2)中,如果言者知道小王有早睡習慣,對“他沒睡”就會持懷疑態(tài)度,從而用“難道”標記這一信息態(tài)度;如果言者知道小王喜歡熬夜,建立在對小王作息了解基礎上的主觀信念表達為“小王肯定沒睡”,語氣副詞“肯定”顯示了言者的高確信立場;而如果言者不了解小王的作息習慣,則“小王或許還沒睡”會是其優(yōu)先選擇的信息傳遞方式,語氣副詞“或許”顯示了言者的低確信立場。

        一般而言,言者的認識立場都與其認識狀態(tài)保持一致,但有時也會因為交際需要而產(chǎn)生偏離。換句話說,言者的信息態(tài)度,除了與其主觀認識狀態(tài)有關,還服務于人際互動的需要,體現(xiàn)為言者如何呈現(xiàn)自己的認識地位以及是否想承擔話語責任等。請看:

        (3)當時在一個叫《千王群英會》的電視劇里頭,周潤發(fā)好像是演一個賭場的老板阿龍。

        上述例(3)是言者(梁家輝)對自己參演的第一部戲《千王群英會》的回憶。一般來說,一名演員對自己第一部戲的印象應該是很深刻的,但言者卻用了“好像”來弱化自己的認識地位,以降低對話語的責任,這是言者的一種認知調(diào)控。

        2. 信息與預期關系標記

        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之中,因而會依據(jù)該社會中的一般常識、事理、情理等建立對事件的默認知識系統(tǒng),這些默認知識儲存于人腦中并形成關于現(xiàn)實世界應該怎樣的一種主觀認識與信念。基于這種主觀認識與信念,人們會對事件發(fā)展態(tài)勢或?qū)崿F(xiàn)產(chǎn)生某種預期(expectation)。作為言者的主觀認識和判斷,預期具有如下特征:(1)通常與一定的社會常理、言談事件中言聽雙方的知識狀態(tài)以及特定的話語語境密切相關[29];(2)可外顯或隱含于言談內(nèi)容中,為后續(xù)言談提供語義參照框架[30];(3)預期內(nèi)容可被他人或自己修正,這一過程中言者的認知狀態(tài)會發(fā)生改變。

        預期的存在對信息傳遞過程中信息的呈現(xiàn)與感知都產(chǎn)生影響。

        從信息的表達與呈現(xiàn)的角度看,當事態(tài)發(fā)展與預期一致時,所呈現(xiàn)的信息為正預期信息;當事態(tài)發(fā)展與預期不一致時,所呈現(xiàn)的信息為反預期信息。一般而言,正預期信息都是無標記的,反預期信息是有標記的。這是因為,從概率上來講,反預期事件發(fā)生的概率相對較??;從信息熵的角度來說,發(fā)生概率小的事件,其信息性更高,信息性高意味著交際價值高?,F(xiàn)代漢語中語氣副詞“竟然、居然、偏偏、還、可、也、反而、反倒、恰恰”等都是反預期標記,區(qū)別在于話語交際中所對應的反預期認知主體不同,“竟然、居然”是反言者自身預期,“反而、恰恰”等是反言者以外的他者預期,“偏偏、還、可、也”等可以同時標記兩類反預期信息?!娟P于自反預期與他反預期,參見陳振宇、姜毅寧:《反預期與事實性——以“合理性”語句為例》,《中國語文》,2019年第3期,第296-310頁?!?/p>

        從信息感知與接受角度看,自反預期信息與言者主觀信念和當下認知狀態(tài)相悖,偏離了言者預期的語義框架,這類信息不在言者當前默認知識內(nèi),是言者不知道或當下無法達及的知識,表述這類信息時,言者處于認知低位。另外,這類信息一般是語境突發(fā)信息或者是言者大腦沒有準備的信息,可能會引發(fā)意外、感嘆、驚訝等情緒或情感反應[31]。因此,自反預期語氣副詞通常都蘊含言者意外、驚訝的語義,既體現(xiàn)言者低位認識立場,又體現(xiàn)強烈情感立場。相反,言者在表述反他者預期信息時,則處于認知高位,會用相關語氣副詞標記這一認知立場,同時凸顯信息的高價值性,以引發(fā)受話關注。例如:

        (4)她不敢置信,世上竟然真有人是這么睜大眼睛撞上來的?!

        (5)你肯定不知道,你的這些優(yōu)點,恰恰害了你[10]!

        上述例(4)中,之前語境信息是言者想攔住語境中的他者,結(jié)果他者直接走過去且撞倒了言者,這一突發(fā)事件與言者“他者會停下來而不是直接撞倒她”的預期不符,而言者的這一預期是建立在其信念“不會有人大白天走路撞人”基礎上的。因而,突發(fā)事件既違反了言者預期,又與言者信念相悖,故言者產(chǎn)生了意外、驚訝的情感反應,“不敢置信”“真的”表明了言者的認識低位狀態(tài),句尾疑問與感嘆疊加的語氣標示了言者的驚訝情感,反預期標記“竟然”既體現(xiàn)言者低位認識立場,又體現(xiàn)強烈情感立場。例(5)中,“恰恰”標記的“害了你”是反釋話預期“自身諸多優(yōu)點會幫助自己”,確信副詞“肯定”與“恰恰”一道凸顯了言者的認識高位狀態(tài)。

        另外,反預期信息一旦被大腦接收,與既有認識或主觀信念產(chǎn)生矛盾或不一致時,可能會引發(fā)大腦暫時性的認知失調(diào),這種失調(diào)會產(chǎn)生歸因(attribution)需求,進而引發(fā)言者認知狀態(tài)的改變或調(diào)整,漢語中“原來、難怪”等一組“醒悟義”語氣副詞就標記了與預期相關的認知狀態(tài)的改變。

        (二)語氣副詞作為語力調(diào)節(jié)標記

        除了表征與交流信息功能以外,語言還能傳情達意。言者在說話時同時實施了言內(nèi)行為和言外行為,且后者是言者通過該話語真正要做的事情,是交際意圖所在,也即語境中言者所說的每句話都是為了對釋話的思想、信念、行動等產(chǎn)生影響,從而取得言后之效[32]。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交互者會密切監(jiān)控(monitor)對方的認識、道義和情感狀態(tài),并以此為依據(jù)組織語言,不同語言組織形式具有不同語力(illocutionary force),體現(xiàn)言者在認識、道義和情感立場級階(scale)上的不同位置。語氣副詞是實現(xiàn)與調(diào)節(jié)語力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標示了言者的立場級階。

        1. 斷言語力調(diào)節(jié)標記【關于言語行為類型的討論很多,本文不涉及這種爭辯,不對言語行為類型進行精細劃分,而是據(jù)命題內(nèi)容的根本條件(essential condition),將之分為斷言和祈使兩大基本類型?!?/p>

        從形式表征來看,斷言可以實現(xiàn)為陳述句或感嘆句。從斷言方式來看,斷言可分為描述性和評價性兩類,前者基于言者對事態(tài)的認識,后者側(cè)重言者的價值判斷和情感表達[33]。從言語行為來看,斷言的交際目標是言者將自身對事態(tài)或情境的觀點、信念、判斷等共享給釋話,并力圖與釋話達成共識,實現(xiàn)共認,也即斷言是主體間對事態(tài)認識和/或價值判斷的交互行為。因此,斷言絕不只是傳遞信息,而是意在施加影響(influence)的行為[34],交際中的斷言除了具有信息價值,還要有信據(jù)價值(argumentative value)[35],也即斷言所傳遞的是言者觀點而不一定是客觀事實,言者所附加于其上的主觀意圖和主觀價值更加重要。

        因交互雙方的知識狀態(tài)不同,對客觀世界的識解不同,對同一事態(tài)會形成不同的認識與判斷,因此要實現(xiàn)認識與判斷的交互,立場的協(xié)商與調(diào)節(jié)必不可少。共識協(xié)商過程中,誰擁有或知道什么(知識的擁有權)、有權描述或評價什么(言語表達權)至關重要[36],為了擁有和維護知情權、保持甚至爭奪表達權,交互雙方都會通過強化語力方式明示自己的認識高位立場。語氣副詞是實現(xiàn)語力強化的重要手段,且語言中具有強化功能的語氣副詞特別多。如表示認識強化的“確實、的確、真的、當然”等;表示情感強化的“簡直、明明、本來、可”等;表示否定強化的“并、又、萬萬、壓根”等。

        這些副詞都標示了言者附加于斷言內(nèi)容上的主觀價值,也是言者為什么要做這個斷言而不是其他斷言的真正意圖所在,釋話只有準確解讀出其語義,才能真正明白言者的交際意圖。

        對這些副詞的解讀都需要依賴具體語境,但找準切入維度與角度才能更精準地提取與刻畫其語義。比如語氣副詞“真的、確實、實在”都是言者維護高位知識立場的語言手段,且都通過強化斷言語力凸顯言者認識高位,但三者在適用語境和語義內(nèi)涵方面都有差異:“真的”是言者意識到語境中有(潛在)不同意見或相反觀點,強化斷言內(nèi)容的真實性;“確實”是言者意識到語境中有懷疑聲音,強化對事態(tài)的確信性;“實在”則是改變了斷言內(nèi)容的量級,通過情感高位凸顯認識高位。【對三個語氣副詞語義與功能的詳細分析,可參見石定栩:《“確實、真的、實在”的多維度辨析——語義、句法、篇章和漢語語法分析》,《中國語文》,2022年第5期,第522-534頁。】例如:

        (6) a 這么大的霧,他的航班應該還沒有起飛。

        b 他的航班真的/*確實/*實在已經(jīng)起飛了。

        (7) a 按照時刻表,他的航班應該起飛了。

        b 他的航班真的/*確實/*實在已經(jīng)起飛了。

        對“他的航班起飛”這一事態(tài),上述例(6)a句持懷疑與否定態(tài)度,例(7)a句持猶疑態(tài)度,兩例中b句分別用“真的”“確實”進行回應,因兩例謂詞不可分級,所以都不能用“實在”。

        另外,“斷言行為的交際雙方屬于合作關系”[37]105,要順利達成共知、共識、共認需要遵循合作原則,因此,交際中也會使用表示禮貌的話語策略。語氣副詞“也許、好像、未免、也、還是”等在語境中會有順應對方立場或委婉表達的弱斷言解讀。

        2. 祈使語力調(diào)節(jié)標記

        從形式表征來看,祈使可以實現(xiàn)為祈使句、陳述句、疑問句甚至感嘆句;從祈使內(nèi)容看來看,可以分為求取信息和要求行動。從言語行為來看,祈使是命令、要求、請求、提議、建議等眾多言語行為的集合,意圖讓別人做或不做某事是這個集合的共同內(nèi)核,這些具有共同內(nèi)核的行為,在道義梯度上有所不同,漢語中“要、能、可以、應該”等情態(tài)動詞及其否定形式就標記了祈使行為的道義梯度。

        祈使行為的共同特征是一方試圖要另一方(不)做某事,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一個敏感問題,即一方以某種方式或程度對另一方的強加(imposes),這一點文獻中都普遍承認并有專門研究。比較經(jīng)典且有代表性的是Leech的“禮貌原則”[37]79-149和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論”[38],前者是對“會話合作原則”的修正與補充,后者結(jié)合社會距離、權勢關系、強迫度層級等因素探討互動中禮貌的語言表現(xiàn)及其實施策略問題。言者讓釋話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本質(zhì)上是“不禮貌”的,言者會通過對社交距離遠近、道義權利分配等參項的監(jiān)測與調(diào)控來使祈使行為成功取效。比如,高權威角色會使用強迫度較低的祈請句,并以高情感狀態(tài)介入以拉近雙方距離;而低權威角色臨時為自己賦權,以高權威立場顯身,以增強祈使的強迫度。

        禮貌原則和面子理論對請求言語行為的實施與操作具有指導意義,然而也受到了一些批評,比如:這些原則及次則都是規(guī)定性質(zhì)的;假定某些詞匯或語法表現(xiàn)形式本質(zhì)上比其他形式更禮貌;將祈使話語的表現(xiàn)形式與機構身份直接關聯(lián),等等[39]。因此,其在具體語境中的適用性范圍與程度有待繼續(xù)驗證。實際互動語境要比靜態(tài)規(guī)則復雜得多,這就涉及祈使行為中的道義立場,祈使行為與道義情態(tài)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道義概念源于哲學和社會學,與人際交互中的權力(power)、控制(control)和能動性(agency)等參項有關[26]。言者選擇哪種語言形式表征祈使行為顯示了他們對當下具體祈使語境的考量與權衡,道義立場就是這種考量與權衡的體現(xiàn)。一般情況下,祈使行為中言者所表現(xiàn)出的道義立場與其實際道義地位相一致。然而,情況并不總是如此,比如:高權威祈使者有時不需要公開展示自身道義權利,因而會以道義低位立場顯身;相反,低權威祈使者可能會臨時為自己賦權,以高權威立場顯身,以增強祈使的強迫度。

        現(xiàn)代漢語中“不妨、何妨、索性、最好、還是、務必、千萬、萬萬”等系列語氣副詞是言者實現(xiàn)參項調(diào)控與語力調(diào)節(jié)的重要手段。以“務必”與“千萬”為例,兩詞都具有強化祈使語力功能,“務必”是道義情態(tài)副詞,“千萬”是情感強化詞。祈使者道義地位與立場一致的情況下,“務必”用于高權威祈使者語境,“千萬”用于低權威祈使者語境。但兩詞也會出現(xiàn)功能中和的情況,比如,為凸顯祈使行為執(zhí)行的迫切性,低權威祈使者會使用“務必”臨時為自己賦權而以高權威立場顯身;高權威者使用“千萬”而以情感立場顯身,以減少交際中的面子威脅,實現(xiàn)對對方“自我”的關照。例如:

        (8)這件事務必要請老大你幫忙,越快越好。

        (9)現(xiàn)在農(nóng)民的日子還不富裕,千萬不能加重農(nóng)民負擔。

        上述例(8)是請求行為,就社會參照而言,言者處于相對低權威地位,而釋話“老大”處于相對高權威地位,為了順利實現(xiàn)祈使行為,言者臨時為自己賦權而以高權威立場顯身,“務必”就是高權威立場的標記。例(9)則正好相反,處于高權威地位的言者以情感立場標記“千萬”顯身。

        (三) 語氣副詞作為語篇推進標記

        語篇是語言中表達完整意義的一個話段,它與句子不是組成關系,而是實現(xiàn)關系。作為使用中的語言,語篇本質(zhì)上都是互動的,只是存在典型與不典型之別[40]。雙方都在場的語篇產(chǎn)出具有即時性與多模態(tài)性,是典型的交互式語篇;釋話不在場的語篇產(chǎn)出則具有單向性,言者只能通過擬測釋話的認知狀態(tài)與情緒反應,交互性相對弱些。語言學界通常將現(xiàn)場性語篇稱為“話語”,將非現(xiàn)場性語篇稱為“篇章”,無論出現(xiàn)在哪種語篇中,語氣副詞都具有語篇推進標記功能,索引言者的語篇聲音,體現(xiàn)言者的元語用意識。

        1. 索引信息處理方式

        在敘述、獨白等篇章模式下的語篇中,釋話不在場。一方面,單個言者長時間控制話語權,處于認識高位立場,因而不存在話語權爭奪問題;另一方面言者對語篇的組織與推進只能通過擬測釋話的認知狀態(tài)與情感反應,因而吸引釋話保持在線(on-line)狀態(tài),并引導其按照言者認知方向和立場進行推理與解讀,保證交互尤為重要。語氣副詞除了具有明示言者信息態(tài)度、調(diào)節(jié)言者語力強度功能外,還會通過信息安排與處理方式,為釋話提供語篇理解框架,彰顯交互。

        就信息價值而言,言者會用預期觸發(fā)語,如“本來、原來”等索引當前信息與(語篇中未出現(xiàn)的)釋話預期信息的關系,引發(fā)釋話對言者交際意圖的推理,接受言者立場與觀點;用反預期標記“反而、偏偏”等標示那些語篇中突然出現(xiàn)的、釋話沒有準備的(unprepared mind)、反常理預期的信息,這既可以減少釋話的識解努力,又可以吸引受話保持關注狀態(tài),以保證交際的交互性。

        就信據(jù)價值而言,為了保證交互雙方在共享知識背景(common ground)下構建新的共識,言者會激活雙方(潛在)共享信息或者將一些背景信息進行前景化處理,作為共享示證,為自己的立場與觀點提供依據(jù)。例如:

        (10)大齡未婚,不要將就,畢竟,一輩子很短,余生很長。

        (11)但凡提到爸爸,我的理解力就跟不上了,畢竟印象中他只是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

        上述兩例中的“畢竟”都具有釋因性,將其引導小句作為依據(jù)或理由與之前小句建立聯(lián)系,為它們提供解釋,以使其易于被釋話接受。例(10)中“畢竟”引導的“一輩子很短,余生很長”是一定言語社區(qū)中的默認知識,言者將之激活與自己之前觀點“大齡未婚,不要將就”建立聯(lián)系,并作為證據(jù)證明這一觀點。例(11)中言者將“畢竟”引導小句內(nèi)容前景化,為“理解力跟不上”的行為提供解釋。

        2. 索引話語推進方式

        在對話節(jié)目、日常交流等話語模式下的語篇中,釋話在場,交互雙方的認識引擎(epistemic engine)處于開啟狀態(tài)【指當交際雙方認識狀態(tài)不平衡時,就啟動了認識引擎,促使信息由知曉較多的一方流向知曉較少的一方?!?,信息是即時流動的,釋話可以隨時根據(jù)當下對言談事件的認識狀態(tài)展現(xiàn)自身認識立場,言者也會根據(jù)當下言談語境即時調(diào)整認識立場,實現(xiàn)交際雙方認識蹺蹺板的暫時平衡,從而推動話輪設計與會話序列的前進。另外,由于釋話在場,話語權由雙方輪流控制,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話語權爭奪的問題,即交際雙方誰更具有控制互動進程的權利,如會話序列的發(fā)起與終結(jié)、話輪的延續(xù)與轉(zhuǎn)換等,這涉及互動雙方的近端(proximal)道義立場。

        (12)甲:我沒去做,是因為現(xiàn)在沒這個工夫。

        乙:難道以前就有工夫?

        甲:我現(xiàn)在確實比以前努力。你難道不覺得嗎?過去我寫作哪里像現(xiàn)在這么勤。

        上述例(12)中,乙對甲的陳說持懷疑態(tài)度,于是用“難道”引導的反問句提出質(zhì)疑,甲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先用確信副詞“確實”強化自己的斷言語力,然后用“難道”引導的反問句申索(claim)自己的觀點,搶占話語權,同時通過闡述自身經(jīng)歷為自己的觀點提供論據(jù)并繼續(xù)保持話語權。

        另外,一些語氣副詞,如“確實、當然”等位于句首位置時,還具有充當話語交際潤滑劑的功能。具體來說,為了達成全局的共識共認,言者有時會部分/局部讓渡自身認識立場,承認對方某些觀點與立場,以謀求受話的近端道義支持和情感接納。

        (四)小結(jié)

        綜上,語氣副詞是語言中標示言者立場的重要手段,是言者立場表達的標記與索引(見圖2)。從信息傳遞功能看,語氣副詞能標記與索引言者的信息態(tài)度,標示言者的認識和/或情感立場;從以言行事功能看,語氣副詞能調(diào)節(jié)言語行為語力,標示言者認識立場、情感或遠端道義立場;從語篇組織功能看,語氣副詞能標記言者的信息處理方式與序列推進方式,索引語篇理解框架,顯示言者語篇聲音,標記言者認識、情感或近端道義立場。一方面,從關注信息內(nèi)容到關注釋話立場,再到整體語篇組織與推進,語氣副詞的交互主觀性依次遞增;另一方面,三類功能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交叉呼應的,同一個語氣副詞會因位置分布不同、言談語境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解讀。如“當然、確實”,位于句中位置時,是強化自身立場的標記;位于句首時,則體現(xiàn)出言者部分讓渡自身認識立場的交互主觀性。上述現(xiàn)象正印證了語氣副詞的分布位置與其立場功能相關。

        四、 結(jié) 語

        語氣副詞是語言中標記言者立場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言者為言談事件中各種變量提供的索引和標識,比如發(fā)話人對話語及其參與者的態(tài)度、交互雙方的不同識解與觀點、交際模式構建等。交際意圖與認知心理是語氣副詞語義生成的根本動因,言者對不同語言資源的調(diào)配是語氣意義句法實現(xiàn)的根本機制。立場研究溝通語言學內(nèi)部認知與語用,從交際情境與認知協(xié)作出發(fā),考察語氣副詞與不同語言資源的協(xié)同互動、跟有關成分的關聯(lián)方式和選擇限制,不僅能系統(tǒng)闡釋其功能,還能理解語用對語法的塑造。

        就研究價值而言,從認知狀態(tài)與交際環(huán)境兩個維度探尋語氣副詞的立場表達功能,既順應又促動了當前語言學研究交叉融合的趨勢:在語言學內(nèi)部,認知語言學正逐步轉(zhuǎn)向社會認知,與互動語言學交匯,共同關注在對話和互動的情景中如何形成共鳴和相互理解[41];在學科之間,語言學積極與哲學、認知科學、心理學交叉融合,共同關注意識、情感、價值判斷等影響交際互動發(fā)生和運作的因素。同時,語氣副詞立場研究也具有獨到的應用價值:一方面,相關研究成果可直接轉(zhuǎn)化為國際中文課堂教學資源,解決語氣副詞“一詞多義”“多詞近義”以及中外對譯等教學難點,提高國際中文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對于突破目前人機深度交互瓶頸,推動人機融合智能發(fā)展,促進計算機的情境認知、情感識別和深度態(tài)勢感知也具有一定價值。

        張誼生. 現(xiàn)代漢語副詞研究[M]. 修訂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2] 齊滬揚.語氣副詞的語用功能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1):62-67.

        [3] 史金生.語氣副詞的范圍、類別和共現(xiàn)順序[J].中國語文,2003(1):17-31.

        [4] 潘海峰.漢語副詞的主觀性與主觀化研究[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7:65-68.

        [5] 方梅.從副詞獨用現(xiàn)象看位置敏感與意義浮現(xiàn)[J].中國語文,2022(1):3-15.

        [6] 張旺熹,李慧敏.對話語境與副詞“可”的交互主觀性[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2):1-8.

        [7] 鄧川林.副詞“還”的語義—語用接口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18(4):475-482.

        [8] 趙春利,何凡.副詞“索性”的話語關聯(lián)與情態(tài)驗證[J].世界漢語教學,2020(3):367-378.

        [9] 饒宏泉,楊方.“因果達及”與“認識突變”:醒悟義語氣副詞的功能實現(xiàn)[J].漢語學習,2021(3):14-25.

        [10] 周韌.概率、預期和管控三項特征下的“恰好、恰恰、恰巧”辨析[J].世界漢語教學,2022(2):196-210.

        [11] 陳振宇,王夢穎.預期的認知模型及有關類型:兼論與“竟然”“偏偏”有關的一系列現(xiàn)象[J].語言教學與研究,2021(5):48-63.

        [12] 強星娜.無定預期、特定預期與反預期情狀的多維度考察:以“竟然”“偏偏”等為例[J].中國語文,2020(6):475-488.

        [13] DU BOIS J W. The stance triangle[M]//ENGLEBRETSON R. 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7: 139; 145.

        [1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 6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798.

        [15] GALLAGHER S. Neurons, neonates and narrative: from emphatic resonance to emphatic understanding[M]//Ad Foolen, et al. Moving ourselves, moving others: motion and emotion in inter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and language.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12: 67-196.

        [16] BIBER D, FINEGAN E. Adverbial stance types in English[J].Discourse Processes, 1988, 11(1): 1-30.

        [17] BIBER D, FINEGAN E. Styles of stance in English: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marking of evidentiality and affect[J]. Text, 1989, 9(1): 93-94.

        [18] OCHS E, SCHIEFFELIN B. Language has a heart[J]. Text, 1989, 9(1):7-25.

        [19] OCHS E. Linguistic resources for socializing humanity[M]//GUMPERZ J J, LEVINSON S C. 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07-437.

        [20] BERMAN RUTH A, RAGNARSDOTTIR H, STROMQVIST S. Discourse stance[J]. Written Language and Literacy, 2002(5): 255-290.

        [21] HYLAND K. 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J]. Discourse Study, 2005, 7(2):173-192.

        [22] 羅桂花.立場概念及其研究模式的發(fā)展[J].當代修辭學,2014(1):41-47.

        [23] ENGLEBRETSON R. 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 an introduction[M]//ENGLEBRETSON R. 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6.

        [24] HERITAGE J. Epistemics in action: action formation and territories of knowledge[J].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2012, 45(1): 4-7.

        [25] STEVANOVIC M, PERAKYLA A. Deontic authority in interaction: the right to announce, propose, and decide[J].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2012(45): 297-321.

        [26] STEVANOVIC M, PERAKYLA A. Three order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human action: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knowledge, power, and emotion in interaction and social relations[J]. Language in Society, 2014, 43(2): 190-193.

        [27] HALLIDAY M A, MATTIESSEN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3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9-31.

        [28] 樂耀.國外傳信范疇研究的新進展及理論思考[J].當代語言學,2020(3):428-452.

        [29] HEINE B, et al. Grammaticaliz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1: 192-211.

        [30] 鄭娟曼.所言預期與所含預期:“我說呢、我說嘛、我說吧”的用法分析[J].中國語文,2018(5):563-574.

        [31] AIKHENVALD Y. The essence of mirativity[J]. Linguistic Typology, 2012(16): 435-485.

        [32] SEARLE J R. A classification of illocutionary acts[J]. Language in Society, 1976(5): 1-23.

        [33] SEARLE J R. Spec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183.

        [34] VERHAGEN A. Constructions of intersubjectivity: discourse, syntax, and cogn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0.

        [35] ANSCOMBRE J C, DUCROT O. Argumentativity and informativity[M]//MICHEL M. From metaphysics to rhetoric. Dordrecht/Boston/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9: 71-87.

        [36] HERITAGE J. Conversation analysis as social theory[M]//TURNER B. The new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al theory. Blackwell: Wiley-Blackwell, 2009: 309.

        [37]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Harlow: Longman Inc., 1983.

        [38] BROWN P, LEVINSON S C.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61-83.

        [39] CURL T, DREW P. Contingency and action: a comparison of two forms of requesting [J].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2008, 41(2): 129-153.

        [40] 完權.話題的互動性[J].語言教學與研究,2021(5):64-76.

        [41] 沈家煊.談談功能語言學各流派的融合[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9(4):488.

        On Stance-Taking of Modal Adverbs:

        Research Paradigm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PAN Haifeng

        International School,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Modal adverbs in modern Chinese are important instruments to indicate the speakers stance-taking, and the indexes and marks provided by the speaker for various variables in speech events, such as the speakers attitude towards the utterance and its participants, the different construes and viewpoints of both sides,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model. Stance-taking is compatible with the pragmatic nature of the modal adverbs.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ance-taking system and the study of the function of modal adverbs are mutually reinforcing. Modal adverbs are 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ance-taking system, and the process of stance-taking provides a structured context for the semantic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modal adverbs. Based on epistemic states and communicative inten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ance-taking system across three dimensions—speakers information attitude, speech act force, and discourse organization—can facilitat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agmatic essence of modal adverbs on the one hand, and provide a solution to the “polysemy” and “synonyms” of modal adverbs on the other hand.

        modal adverbs; stance; intersubjectivity; ?information attitude; ?force regulation; discourse construction

        猜你喜歡
        情感語言功能
        也談詩的“功能”
        中華詩詞(2022年6期)2022-12-31 06:41:24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失落的情感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關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幾點思考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我有我語言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国产久久久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黄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7牛牛 | 91在线视频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免里|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痴汉电车| 亚洲本色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医院人妻闷声隔着帘子被中出| 亚洲爱婷婷色婷婷五月| 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大香蕉青青草视频在线| 内射口爆少妇麻豆|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高潮αv| 欧美在线综合| 蜜桃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专区 |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永久无码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婷婷| 婚外情长久的相处之道| 乱子伦在线观看| 欧洲亚洲综合| 国产91精品清纯白嫩| 18禁免费无码无遮挡不卡网站|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 免费jjzz在线播放国产| 日日麻批视频免费播放器|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又湿又黄裸乳漫画无遮挡网站|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免费|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av| 免费黄色影片|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v在线国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