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童葉庚《益智圖》具有豐富的內(nèi)容,充滿了高雅的情趣,飽含哲學智慧與詩情畫意?!兑嬷菆D》是童葉庚及其親屬共同創(chuàng)作的產(chǎn)物,是精巧的藝術。童葉庚在《益智圖》中為各個圖案作出精彩的注解,并表達出其幽默的天性。童葉庚《益智圖》當中的許多物象過于冷僻,造成了曲高和寡的現(xiàn)狀。我們應該充分發(fā)展《益智圖》的內(nèi)容與形式,與時俱進,以更好地適應時代需求。
關鍵詞:童葉庚;益智圖;十五巧板;雅趣
童葉庚(1828-1899),上海崇明人,清末學者,晚年自號巢睫山人。他一生只做過縣令一級的小官,然而為官清廉,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因受到官場排擠而退仕[1]127。他在閑暇之余,受到《巒翠居七巧圖合璧》的啟發(fā),將傳統(tǒng)的七巧板玩具革新,發(fā)明了十五巧板,并將所拼圖案配以文字說明而編纂成書,取名《益智圖》。這款玩具曾于清末民初風靡于大江南北的文人階層,也是當時一些學校的教學道具。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fā),日軍轟炸了當時位于上海的商務印書館,《益智圖》的印版不幸被毀,該玩具就此銷聲匿跡。改革開放之后,一些學者將藏于民間的《益智圖》搜集匯總,并重新刊印,這款玩具因而重新煥發(fā)生機。然而,《益智圖》當中的配圖內(nèi)容由于過于古雅,已經(jīng)與當今時代有了較大隔閡,故而這款玩具未能在當代社會形成廣泛的影響。童葉庚的十五巧板與《益智圖》現(xiàn)已成為上海市崇明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一、童葉庚《益智圖》的來源
童葉庚于1862年自述道:“于焉摹七巧圖故智而加益之,法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之目,為十有五事,合之成一方,散則備尖斜曲直圓缺諸體。初圖百器,似落舊制窠臼,棄而不錄,改作山水人物,摘詩句故事題之,繪為一冊,此自娛而兼可娛人者也。名之曰益智圖,亦足開發(fā)心思?!盵2]284這段話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它表明《益智圖》得名于童葉庚本人的擬定。太極為一、兩儀為二、四象為四、八卦為八,1+2+4+8=15,這表明十五巧板的板塊數(shù)量源于《周易》。童葉庚的十五巧板當中有一塊平行四邊形,對應太極,其余形狀則兩兩對偶出現(xiàn);兩個半圓形為兩儀,四個帶內(nèi)弧的小方塊對應四象;兩個大三角形對應乾卦與坤卦,兩個小三角形對于兌卦與艮卦,兩個梯形對應震卦與巽卦,兩個“L”形對應坎卦和離卦。童葉庚最初用十五巧板拼出“百器”并繪圖,但是自嫌落入七巧板的俗套,因而并沒有放入1862年編排的《益智圖》中,而只錄入“山水人物”圖并配以古詩詞。若干年后,童葉庚在《益智續(xù)圖》中增補了“百器”圖,并增加了許多新的圖案。從童葉庚的立意來看,無論是《周易》的原理,還是山水人物畫與古詩詞,《益智圖》的格調(diào)是非常高雅的,充滿了哲學智慧與詩情畫意。
1878年,《益智圖》正式編印出版,童葉庚在“序言”中寫道:“幼子來寶,年甫六歲,見圖而悅之。晝就其伯兄讀書,夜則于燈下擺弄圖版,觕得象形,輒踴躍歡笑。裁寸楮訂小冊,強其季兄為之鉤摹,口拍手畫,樂而忘寢。伯子因教以勾弦配搭之法,就其易識之物以作圖。適仲叔二子自吳門歸,復各出新意,爭奇斗勝?;蚋傁Σ怀梢粓D,或片刻忽成數(shù)圖,閱兩月而積稿盈帙。余喜諸子舉一反三,尚有思致,或略加刪改,輯而存之?!蓖~庚所說的“幼子來寶”即后來著名的篆刻家童大年。童大年是童葉庚第五個兒子,1873年出生,1878年恰好虛齡六歲。而根據(jù)徐兵先生的考證,童葉庚的長子(即文中的“伯子”)為童昂,而第四個兒子(即文中的“其季兄”)為童昇[1]130。童昂比童大年年長約二十余歲,因而能夠“教以勾弦配搭之法”。這段珍貴的文字表明,《益智圖》當中的圖案并非全部由童葉庚一人創(chuàng)作,至少還有他的三個兒子和兩個侄子(即文中的“仲叔二子”)的共同參與。
這段話還表明,童葉庚的十五巧板在公開出版前確實得到了一些幼兒的喜愛,如年幼的童大年等人。而《益智圖》的創(chuàng)作充滿了偶然性,“或競夕不成一圖,或片刻忽成數(shù)圖”。這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是一致的。當藝術家的靈感來臨時,文思如泉涌,下筆如有神。而沒有靈感的時候,則江郎才盡,無以下筆。因此,我們與其把《益智圖》的創(chuàng)作當作玩具設計,不如把它當作藝術的創(chuàng)作。
二、童葉庚《益智圖》的文雅內(nèi)涵
童葉庚最初選編的《益智圖》中只有山水人物圖案,并配以古詩詞圖案,非常高雅。如一人持傘乘舟,題曰:“昨夜燈前曾有約,不辭風雨過溪來”;一人賞菊,遠處有山,題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雞、一屋與半月,題曰:“雞聲茅店月”;一人過橋,題曰“人跡板橋霜”;一人獨坐水榭,題曰“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這些詩情畫意的圖案與文字,給觀者以強烈的審美體驗,正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些圖案不僅在形象上惟妙惟肖,還符合中國古代山水畫的特點,如計白當黑、虛實相生等。有許多圖案的構(gòu)圖采用“一河兩岸”的布局,如“山外青山樓外樓”、“漁舟逐水愛山春”和“看山人坐夕陽船”等,這幾幅圖案頗有元代文人畫家倪瓚的風采。
《益智圖》在增補后,還增加了數(shù)百個漢字圖案,如“修”“身”“仙”“骨”“松”“柏”“仁”和“心”等,不一而足。這些文字包含各種書法字體,如楷體、行書和草書等。每個漢字,童葉庚亦配有文字說明。比如,“月”字題為“積陰之氣生水,水汽之精為月”;“也”字題為“語助之終,所以窮上文也”;“一”字題為“惟初大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年”字題為“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君”字題為“君子居心體道,樂天知命”。童葉庚用最精煉優(yōu)美的語言介紹了每個漢字的內(nèi)涵、用法、歷史淵源或者哲學理念,令賞玩者回味無窮。
童葉庚在《益智圖》花果鳥獸和器物圖等部分,也有許多極為精彩的注解。比如,他為西瓜圖案題曰:“西瓜古無,云金主征西域得之,洪皓自燕中攜歸,為瓜中第一美品?!彼榻B了西瓜的起源與典故。他為盂圖案題曰:“為人君者,猶盂也;民猶水也。盂方水方,盂圓水圓?!庇蹫橄惹貢r的青銅器,其造型可圓可方,這段話出自《韓非子》,強調(diào)了統(tǒng)治者對于底層民眾的塑造作用。童大年引用這段話,可謂用心良苦,不忘道學。他為欹器圖案題曰:“孔子觀于周廟,有欹器焉。取水試之,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鬃余叭粐@曰:‘嗚呼,焉有滿而不覆者哉!”欹器是周代重要禮器,它告誡統(tǒng)治者謹守中庸理念,執(zhí)政不能走極端,也告誡人們不能驕傲自滿。童葉庚通過游戲把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傳授給孩子們,而這樣的例子在《益智圖》中比比皆是。
童葉庚的十五巧板配以《益智圖》,可謂錦上添花,點石成金,讓平淡無奇的木板變成高雅的藝術?!霸凇兑嬷菆D》中,巢睫先生繪制并題字,還將古代詩歌描繪的場景用拼版展現(xiàn)出來,簡單的7到15塊板子在神奇的想象力助力下可以挖掘出如此多的景象,如果放在擁有無限想象力的兒童手中,將會迸發(fā)出層出不窮的創(chuàng)造力。這種形式既為兒童的想象力提供了平臺,又能啟蒙他們的古代文學知識?!盵3]童葉庚《益智圖》完全可以作為兒童的啟蒙讀物,讓他們在寓教于樂的拼圖游戲中學習高雅的中國古代文化知識。
三、童葉庚《益智圖》的幽默諧趣
童葉庚在《益智圖》中的一些文字表達出幽默的天性。比如,他為蘿卜圖案題曰:“先生姓羅名伯,英字陽和,清不艷俗,淡不累物,號曰清淡先生?!彼讶粘J秤玫奶}卜擬人化,為它取名號“羅伯”“羅陽和”及“清淡先生”,真是詼諧之至,妙不可言。民國時期,江蘇揚中縣第一高等小學三年級學生李冠軍寫作一篇文言文《清淡先生傳》,即描寫蘿卜。其文洋洋灑灑數(shù)百字,文采飛揚,備受好評。一篇小學生的作文因此得以傳世。此文顯然是受到了童葉庚《益智圖》的影響,也說明當時江蘇地區(qū)的小學確實曾以童葉庚十五巧板作為教學道具。
童葉庚還以當時較為新奇的物品為創(chuàng)作藍本。他為自鳴鐘題曰:“非時自鳴曰兇,及時不鳴曰庸,應時而動,鐘終中中?!弊曾Q鐘是清代從西洋傳來的機械鐘表。筆者完全找不到這段話的文字出處,因此它應當是童葉庚自擬的文字。這段文字其實非常有趣。即使是當今昂貴的勞力士,每天亦有數(shù)秒乃至十數(shù)秒的誤差,而清代的機械鐘表走時當然更加不精準,經(jīng)常會有很大的誤差,據(jù)說日誤差在15分鐘以上。如果沒有到時間,自鳴鐘就鳴響報時了,那么很可能是有機械故障了,因此“曰兇”;如果時間過了,自鳴鐘還沒有鳴響,那么它走得慢了,因而顯得“慵懶”;只有在準確的時間鳴響了,自鳴鐘才是不平庸的(文中的“中中”或許可以理解為平庸)。這段話短小精悍,一共四句,句句押韻,而最后四個字的讀音竟然完全相同,很像俏皮話?!兑嬷菆D》中詼諧有趣的文字還有很多,此處不再贅述。
近年來,童葉庚的文學批評著作《增補儒林外史眉評》引起學術界重視。童葉庚為《儒林外史》所作的眉評,其語言風格與《益智圖》為各個圖案所作的文字說明極為相似?!啊度辶滞馐贰返脑S多故事都寫得飽含諧趣,童評也常插科打諢,文字間妙趣橫生。……童評的諧趣之處還表現(xiàn)于其不時做一段有趣的韻文,寄托興致,宛如孩童知道趣事后?!盵4]童葉庚并非清末著名的學者,官職亦格外卑微,故而他的傳世文字非常罕見。從他的《增補儒林外史眉評》可以看出,他本人是一個幽默詼諧、充滿童趣之人,無怪乎《益智圖》的文字如此雋永有趣了。如果一個人能夠長期把玩十五巧板,并受到《益智圖》文字的熏陶,那么他將會擁有一個樂觀平和的人生。
四、童葉庚《益智圖》的曲高和寡與不合時宜
童葉庚的十五巧板在當今社會沒有廣泛流行開來,不是沒有原因的。童葉庚《益智圖》當中的許多物象過于冷僻是一個重要原因。比如,螓首、蠡腰、大酉、雙關、交鎖、磬折、馬錢、龍錢、龜錢、丹符、函方、鼎峙、春勝、湯婆、排巒、竹奴、屐蠟、糊斗和秧馬等,它們有些來自先秦社會,有些是文學的比喻,有些是用具象的造型表達抽象的概念,有些是農(nóng)業(yè)社會的特殊用具。這樣的物品或概念不僅當代高學歷知識分子極為陌生,即使是童葉庚同時代的人也不一定知其一二,那么對于今天的孩子來說,則更加難以理解了。
童葉庚在1874年《益智續(xù)圖》的《附志》中說:“余舊制《益智圖》,凡二百一十有六,分為上下兩卷,藏諸行篋者十余年?!詺堄螒蛑?,未敢災及梨棗?!盵2]276童葉庚認為十五巧板與《益智圖》乃雕蟲小技,難登大雅之堂,恐怕世人恥笑,故而將《益智圖》藏于旅行箱十余年而不將其問世,以為出版后只會因為十五巧板制成商品而導致樹木被毀,對于本人的名聲并無益處。“這種心態(tài)迫使作者竭力使游戲從游戲的道路上分離出來,而與其它文化相靠攏,結(jié)果高雅有余,而通俗不足,致使《益智圖》走向自己的反面——只能為所謂‘智巧之士,閨閣之秀增一消遣法罷了,它理應擁有的讀者——兒童及其它一般百姓卻不敢問津。這便是當今人們知道七巧板而不知《益智圖》的原因。而且因為過于追求高雅,追求博古,忽視了眼前的現(xiàn)實生活,不免給人以隔世之感,加之里面也散發(fā)著一些迎合統(tǒng)治階級趣味的思想觀念,也排斥了一般民眾?!盵5]這段論述可謂鞭辟入里。對于清末那個時代而言,大多數(shù)百姓都是不識字的文盲,《益智圖》顯然是曲高和寡了。在當今時代,義務教育已經(jīng)完全普及,中國人普遍接受了豐富的文化知識教育,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益智圖》不失為提高中國人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的佳品。當然,我們應該充分發(fā)展《益智圖》的內(nèi)容與形式,與時俱進,以更好地適應時代需求。
另外,以今天的玩具安全標準來說,童葉庚的十五巧板亦有不合宜之處。比如,十五巧板最小的結(jié)構(gòu)即四個帶內(nèi)弧的小方塊,其長和寬均為2.4厘米。這樣的尺寸對于三歲以內(nèi)的幼兒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三至六歲的幼兒亦需要在家長監(jiān)護下玩耍。玩具安全標準規(guī)定,直徑小于2.5厘米的結(jié)構(gòu)屬于小物體,或者叫小零件,它有可能被幼兒吞咽而導致窒息。因此,十五巧板不宜于給六歲以下的兒童玩耍。
五、童葉庚《益智圖》的啟示
《益智圖》的內(nèi)容與當今時代距離較遠,不能適應于今天的孩子,我們可以根據(jù)《益智圖》的理念設計出新的拼板類玩具。筆者長期教授玩具設計課程,本人與本科生根據(jù)《益智圖》設計出大量“N”巧板玩具。這里略舉一些有趣的設計。比如,有的“N”巧板以愛情為主題,所拼圖案為玫瑰花、鉆戒、數(shù)字“520”、丘比特之箭、情書、項鏈和燭臺等;有的以體育運動為主題,所拼圖案為羽毛球、乒乓球、摔跤、足球、滑雪、舉重、賽馬、跳水和體操等。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服務于當代社會。
參考文獻:
[1]徐兵.益智十五巧板發(fā)明者——童葉庚[J].都會遺蹤,2010(1):127-131.
[2]巢睫山人.益智燕幾圖:奇趣十五巧板[M].倪新鴻,譯注.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6.
[3]葉菲.寓教于樂的民間竹木玩具[J].新美術(中國美術學院學報),2018(7):110-113.
[4]朱澤寶.新見《增補儒林外史眉評》考論[J].文獻,2021(2):137-145.
[5]考古,佳莎.我國古代《益智圖》考述[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0(2):73-77.
作者簡介:李祥文,博士,湖北經(jīng)濟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