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 山東省德州市第一中學
智能語音技術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分支,它使得機器設備成為能聽會說的“機器人”,給人們帶來友好的交互體驗。那么,生活中有哪些智能語音技術應用?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樣的?筆者結合自己的研究與感悟,設計了“能聽會說的機器人”學習項目,以生活中常見的智能語音技術應用,向學生“展智能”“析原理”“悟創(chuàng)新”“辨發(fā)展”。
人工智能模塊的教學要求通過分析典型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向學生展示人工智能涉及的技術基礎,讓學生在實際應用的體驗中感受它帶來的社會變化和機遇挑戰(zhàn)。[1]本課依據此項內容要求,引導學生在體驗、應用智能語音技術的過程中,剖析、感受技術帶來的便捷,了解語音識別技術和語音合成技術的應用場景、基本原理、社會影響及應用安全。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人工智能模塊的學業(yè)要求包含認識和理解兩個層次。筆者將本課學業(yè)的要求分解為“體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學習中理解知識→應用中創(chuàng)新技術→思辨中升華認知”,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循環(huán)。學生通過學習突破一個閉環(huán)之后上升到下一個閉環(huán),通過不斷提升認知達到學業(yè)要求。
九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互聯(lián)網、物聯(lián)網、數據編碼、算法等知識,為理解智能語音技術的工作原理及應用實現(xiàn)提供了認知基礎。同時,這個學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索精神,有助于引導其積極主動地建構新知。
信息科技要培養(yǎng)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學習目標強調通過體驗、認識、內化、應用等過程逐步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思維方法。[2]筆者結合學情制訂了本節(jié)課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學習目標,如下頁表所示。
核心素養(yǎng)指向學習目標信息意識:了解人工智能對信息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具有主動解決問題、掌握核心技術的意識計算思維:通過案例分析理解人工智能,能在一定情境中對實際問題進行分解、抽象,歸納解決問題的基本步聚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用軟件感知、硬件呈現(xiàn)、軟硬件結合實現(xiàn)等多種工具方法探究人工智能技術信息社會責任:認識到人工智能為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正確認識人工智能技術對倫理和安全的挑戰(zhàn)1.通過體驗智能音箱的“聽歌識曲”、語音交互功能,感知生活中智能語音技術的應用,認識智能語音技術的概念和工作過程、應用場景2.通過“聽話的智能小車”活動,了解語音識別技術的工作原理3.通過“導航語音包的制作”活動,分析導航語音包的實現(xiàn)原理,歸納總結語音合成的工作原理4.通過“正、反”兩面的案例分析,了解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為社會帶來的影響,學會合理地使用人工智能技術,防范AI詐騙
重點:語音識別技術、語音合成技術的工作原理。
難點:智能語音控制小車程序的調試。
為達成核心素養(yǎng)指向的學習目標,筆者采取“從生活經驗走向技術原理”的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真實問題情境。使用軟件感知、硬件呈現(xiàn)、軟硬件結合實現(xiàn)等多種工具方法開展項目教學。教師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提供半成品程序、微視頻等腳手架資源輔助學生完成項目活動。
多媒體網絡教室、智能音箱(含“聽歌識曲”功能)、智能小車、語音控制小車程序、模塊化編程軟件、微視頻、智能手機(智能地圖APP)、導學案等。
問題情境:老師研學途中聽到這首歌曲(播放音樂),想下載卻不知道名字。你知道如何查找這首歌曲的名字嗎?基于經驗和認知,多數學生想到了“聽歌識曲”軟件。教師請一位學生哼唱,另一位學生使用智能音箱“聽歌識曲”功能查找歌曲名字。
引出課題:智能音箱是一個能聽會說的“機器人”,通過與它的交流互動,學生解答了疑惑,感受到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今天我們要認識的“機器人”除了智能音箱,還包括服務于生活各領域的智能語音技術應用。
設計意圖:借助“人機交互”烘托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習興趣,進而導入新課。
問題情境:老師想總結一下生活中的智能語音技術應用,以備不時之需。
活動1:請根據案例提示,借助搜索引擎等工具手段,列舉智能語音技術應用,填寫“生活中的智能語音技術應用表”。
活動小結:智能語音技術在智慧交通、智慧家居、智能客服等多個領域中的應用趨于成熟,包含語音識別技術和語音合成技術。在人工智能與物聯(lián)網融合的大生態(tài)環(huán)境中,語音識別技術將語音轉為文本信息再進行自然語言處理,讓各類物聯(lián)網終端設備能“聽”懂,語音合成技術將文本信息轉為語音信息,使得設備會“說”話,這兩項技術配合工作給人們帶來友好的交互體驗。智能語音技術的工作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案例總結”的情境,引導學生采用頭腦風暴、分析歸納的方法,從技術應用的角度出發(fā),探尋技術產生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借助數字化學習工具輔助學習的良好習慣。
問題情境:在擁擠的停車場地,老師總是不知道如何把車開出來。某智能汽車“聽”到你對它說“把車開出來”時,就會自動向前駛出一米。那么,智能汽車是怎么實現(xiàn)語音控制駕駛的?
活動2:當智能小車聽到語音指令“向前進”時開始向前行駛。①請你修改程序實現(xiàn):添加多條語音指令,控制智能小車向其他方向運行。②觀察程序代碼,指出語音控制駕駛用到的主要技術。③結合案例嘗試描述該項技術的工作原理。
活動小結:智能小車“聽”不懂自然語言,但它能借助語音識別技術將語音轉譯成文本進行理解。轉換采用的是模板匹配法:語料庫模板中存儲著每個字或詞的音頻,將輸入的語音與語料庫中的聲音進行對比,找出相似度高的聲音并輸出對應文本信息,以確定駕駛員的意圖。語音識別包含語音處理、信號表征、模式識別、文本輸出四個步驟,如圖2所示。
圖2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語音駕駛”的情境,采用軟硬件結合的形式實現(xiàn)了聽話的“機器人”,幫助學生認識到人工智能與物聯(lián)網相輔相成、融合落地的過程。通過“觀察、修改代碼”啟發(fā)學生分析小車“聽”話的原理。
問題情境:智能地圖軟件提供的明星播報導航功能,為老師營造了輕松愉悅的旅途環(huán)境,這些道路指引與安全提示是明星一句一句錄制的嗎?
活動3:①參照“導航包制作”微視頻錄制自己的語音導航包。②思考錄制的語句有什么特點?③結合案例嘗試描述語音合成技術的工作原理。
活動小結:人工智能產品越來越注重用戶的個性化體驗,個性化語音導航借助語音合成技術實現(xiàn)了“開口說話”。軟件要求錄制漢語中的21個聲母、37個韻母、5個聲調的組合,再把每個字的語音串成一句話進行播報。語音合成技術包含語言處理、韻律處理、單元拼接、語音輸出等步驟,如圖3所示。
圖3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軟件感知的形式,體驗導航包的制作過程,并從中分析歸納“機器人說話”的原理,突出教學重點。
問題情境:老師接到了同事電話,說自己急需一筆醫(yī)藥費。我非常警惕地找到同事才明白這是一個騙局。騙子是如何模仿同事的聲音實施詐騙的?
活動4: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語音詐騙的過程,并談談你對這件事的看法。
活動小結:技術都有兩面性,聲音復刻技術也是如此,引出電信詐騙、倫理危機等一系列安全問題。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語音詐騙”情境,引導學生剖析案例,思辨、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增強信息判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如何系統(tǒng)地向學生展示智能語音技術及其背后的原理,達成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學習目標是本項目設計考慮的核心。筆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①創(chuàng)設情境指向信息意識培養(yǎng)。項目創(chuàng)設三個情境統(tǒng)領四個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用信息科技解決問題的信息意識。
②問題導向直擊計算思維培養(yǎng)。項目以語音助手、智能音箱、智能小車、個性化導航、AI有聲書等“能聽會說的機器人”為例,構造了一幅智能語音機器人地圖。學生可探尋每個“機器人”是為解決什么問題而生,是如何解決問題的,并思辨它帶來的社會影響。學生在活動中解決問題,對本模塊內容有了系統(tǒng)的認識,形成了運用計算思維解決問題的核心能力。
③工具策略滲透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項目使用“聽歌識曲”軟件體驗AI、借助“智能音箱”硬件呈現(xiàn)AI、利用“智能小車+編程軟件”即軟硬件結合實現(xiàn)AI等工具方法策略展開活動,達成了培養(yǎng)學生借助數字化學習工具學習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
在教學設計中,筆者重構知識,創(chuàng)設情境,羅列案例,宏觀地、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了智能語音技術范疇的概念、原理,希望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