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保
第一次看到題目這兩個字,就感覺到它們長得異常的古怪。
字形古怪之外,字音還難認難記。
還好,“認字認半邊,不會走蠻遠”這句俗語,放在其上,居然百分百準確——它們右邊那半字的讀音,與它們?nèi)值淖x音完全一致,聲母、韻母、聲調(diào),竟然全部相同。
緣于此,記住它們的讀音,就感覺到讀準它們表面難,但實質(zhì)不難。
它們的字義,則與左邊那“山”字有極大的關(guān)系:形容山勢峻峭、突兀、重疊。形容人的瘦樣:顴骨聳突,皮包骨頭;形容人的氣節(jié):剛正不阿。
山的嶙峋,看上去雖嚇人,但吸引人,引人好奇,引人注目,引人向往,給人帶來奇異感、妙美感、震撼感。
怪石嶙峋,往往成為某名山的勝概主因。
已聞名遐邇的我的家鄉(xiāng)寧都的翠微峰,孤峰直立,嶙峋得怪異無二,奪目吸睛。俯瞰,它像一塊側(cè)放的長約兩百米,高約一百米,寬約五十米的長方體大石塊,其中狹長一面坐實大地,看不見其形狀,其余五面均粗糲不平,各具風雅,凌空無依。沿著周邊看,棱角不全,凹凸不平,無規(guī)無則,孤零零地屹立在平緩的丘陵上。
它雖孤立,卻不清寡。旁邊聳立可稱得上嶙峋的十多座形態(tài)各異的孤峰,像一朵朵巨大的蘑菇,優(yōu)雅挺立在同一片丘陵上,每一朵都是形態(tài)無二,互相隔“岸”相望,成為翠微峰國家級森林公園的風物主體。
如果站在二十里開外的比翠微峰海拔高過四百余米的風景秀麗的蓮花山頂眺望,翠微峰及其周邊諸峰,就像散落在一方巨大綠色地毯上的豎立的綠頂紅柱的彩色不規(guī)則積木。綠的是染潤了森林色的喬灌草,紅的是烙印了丹霞色的礫石巖。
可以說,翠微峰及其周邊各峰離開了嶙峋,就很難將其景致與旖旎啊、絢麗啊等聯(lián)系在一起,也就無法成就其景區(qū)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讓駐足者震撼的張家界山體,嶙峋的座座似連非連的絕壁式山峰,造就了浩瀚壯闊的嶙峋的海洋。借助航片俯瞰,座座山峰是一根根、一座座、一面面棱角不明的被鏤雕過的石柱、石臺、石墻。它們相互簇擁著立在大地上,像鮮活生長著的一叢叢高聳的巨大的春筍、蘑菇。石柱、石臺、石墻間互不搭架,柱體、臺體、墻體上植被稀少,一只青蛙從頂上掉下去,恐會直墜底部,摔得粉身碎骨。站在任一石柱、石臺、石墻下,仰頭凝望,會令人毛骨悚然,擔心其隨時會倒塌壓身。
可就是這令人生畏的嶙峋,在湘西大地立起峰形獨異、氣勢非凡的雕塑群。
人們從四面八方奔涌而來,不是為了看稀疏可數(shù)的綠植,而是為了看茂密難數(shù)的嶙峋。
那年仲秋,我也慕名來到張家界探奇性旅游,實地體驗了嶙峋帶來的視覺沖擊。
進入張家界的柱狀、臺狀、墻狀的峰林,仿如置身于一叢叢高至幾十層或百余層樓房的巨大的綠白相間的珊瑚間,讓人幻想連連。峰高參差,峰側(cè)峰頂疣巖凸起,峰壁色彩斑斕,壁崖凹陷,峰體石塊像疊堆書籍碼放加高,拔地垂直而起,有的上大下小,頭重腳輕,讓人滋生搖搖欲墜之感。
峰危如累卵,淵深不見底。雖然心里不時掠過一絲絲想躲避危險而退縮的念頭,可我仍像如織人流中的一員,游走其間,怡然自得地感受自然的神奇,感受自然的魅力,感受岌岌可危的震撼。
緣何?因了以奇險為美,更具體地說,因了以嶙峋為美。
追尋嶙峋之美,危險顧慮拋之九霄。
地理史料說,此處嶙峋的成因,是經(jīng)過6500萬年以來流水、風力順著節(jié)理和裂縫將石英砂巖切割成峰柱、峰平臺、峰墻、峰方山、峰殘林等地貌景觀的結(jié)果。也就是說,在過去的6500 萬年的時光里,這些嶙峋的峰體堅固不倒,屹立至今。
在張家界景區(qū),一邊實地欣賞著嶙峋的景觀,一邊從《航拍中國——湖南》電視專題片中得知,世界上任何一處如此嶙峋的地貌,都稱之為“張家界地貌”。可見,張家界峰林的嶙峋,已經(jīng)引起世界的特別關(guān)注,其高貴的地質(zhì)地位已不可撼搖。
對于山體來說,嶙峋之相是丑陋的,但又是美麗的。張家界地貌讓人贊美,顯然是得益于其山體的嶙峋,我這樣言論許是沒有問題的。
自然地貌的嶙峋值得贊美,而人的身體健康狀況的嶙峋卻需要憐憫。人們常用瘦骨嶙峋來形容某人體瘦。這個某人,不分年齡段,小孩、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如果瘦得不同尋常,都可能是用瘦骨嶙峋形容的對象。而瘦,大多數(shù)都是因為家貧,吃不飽,穿不暖,缺乏營養(yǎng),或因病所致,極少數(shù)是遺傳生就。瘦骨嶙峋的人往往面黃肌瘦,多病纏身,精神萎靡,弱不禁風,很少身心健朗。因貧因病導(dǎo)致的瘦骨嶙峋,我們自然不能像欣賞山石那樣去贊美,而應(yīng)抱著同情憐憫的心情去安慰,去愛撫,去關(guān)心,去扶助。
而對于人的風骨氣節(jié)來說,嶙峋卻無疑是要贊美的。自古以來,各類風骨嶙峋的人士數(shù)不勝數(shù),他們的事跡催人向上,勵人奮進。
文天祥一生風骨嶙峋,成為流芳永世的愛國英雄。其至死不屈的節(jié)操已廣為傳頌;其“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度,砥礪著一代代文天祥式的愛國人士愛國護國,在抵抗外來侵略戰(zhàn)爭年代,或血灑疆場,或視死如歸,捍衛(wèi)了國家領(lǐng)土;在和平年代,剛正不阿,傲然應(yīng)對外國邪惡,捍衛(wèi)了國家尊嚴,贏得了國家表彰和國人贊美。
文天祥式和其他各種風骨嶙峋的人士的嶙峋氣節(jié),我們應(yīng)該永遠贊美和賡續(xù)傳承。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