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德
經過一輪又一輪課程改革和一代又一代教師的實踐探索,道德與法治教學越來越逼近德育課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應然”之境。相應地,“我們的教學到底應該走到哪里”之“當為”的思考,也已成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有的一種職業(yè)理性、價值判斷和愿景預設。大道至簡。如果我們能用一種簡約且有序的思維來考量教學,便可以“追求”論之。于是,理念、目標、任務、路徑、方式等問題便可一以貫之,迎刃而解。也就是說,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施者,教師首先應該清楚到底要“教”到什么程度(高度、境界),明確知道自己的教學追求,進而思考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來實現這一追求。
這是一個極具時代感的任務和話題。尤其是《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簡稱“課標”)的頒布,為教學目標、任務與理路作出了清晰的指引。道德與法治教師須正確回應時代需要、社會進步和課程發(fā)展,準確定位自身之“當為”,明晰教學追求,才能貫徹課標精神,切實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育。在此,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為例,作一梳理辨析。
無論身處哪個時代,道德與法治教學首要的任務和追求就是讓學生“明理”。即做人的道理——怎樣做自己、子女、晚輩、學生、朋友、公民等,以及怎樣做一個大寫的、高尚的人。按照新課標的表述,即“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和人格修養(yǎng)?!倍@些“素養(yǎng)”“修養(yǎng)”正是由“做人的道理”來承載的,并表現為人的精神、品格、志向、靈魂,以及人之所以為人的高貴。這些道德與法治領域的真理的力量,彰顯著做人的價值和意義。而要讓學生“明理”,關鍵在于教師的“說理”,即教師對于為人之“理”的闡釋與述說,這是思政教師的基本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講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讓信仰堅定、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的教師來講?!盵1]改革開放以來,致力于或旨在“明理”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或分為如下三種情況(因其縱橫交錯):
一是照本宣科。在恢復高考、中考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或是因師資條件局限,初中思政課一般由行管人員或其他學科無法勝任教學工作的教師任教,很少有學科專業(yè)背景即人們通常所說“科班”出身的思政課老師。因此,這些教師基本都是照本宣科,輔之以在課本上劃杠杠,做標記,然后讓學生背下來。例如,有老師教“做情緒的主人”時,讓學生簡單地所謂預習之后,針對“情緒”進行提問:“今天我們的學習內容,課本上是怎樣講的呀?”學生回答,老師簡單評價之后,照搬課本原話逐個回答什么是情緒,情緒的類型是哪些等,同時,讓學生在書上標記關鍵詞句,剩余時間就背記“核心必備句”。顯然,這是一種最低層次囫圇吞棗式的知識立意的教學。
二是條陳縷析。隨著國家對思政專業(yè)師范教育的重視和加強,以及思政教師隊伍素質整體改觀之后,有了一批專業(yè)功底較好、“能說會道”的教師。他們逐一講述講解課本內容,試圖讓學生明白“道理”。雖然其方式是灌輸或注入式的,但多數學生基本上是接受的,從而將“道理”內化和生成為自己的人生信念、生活理想、做人原則等。同時,此時的教學進入了教輔(以知識的細微演繹與整合歸納及試題練習為主要內容,重在鞏固知識和復習應試)流行和泛濫的時代。這種講解式的教學雖然多表現為“一言堂”,但已在“明理”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例如,有教師在教學“預防犯罪”一課時提出三個問題:什么是犯罪?犯罪之后應受到什么制裁?如何遠離犯罪?然后,根據教材內容和有關法律專業(yè)知識,逐一講解犯罪的概念和特征、刑罰的種類、青少年要遠離違法犯罪等知識,同時要求學生做好筆記。無疑,這也是一種知識立意的教學。
三是講練結合。這是近些年絕大多數中學思政課教學的主要特征。一方面,教師采用注入式、講解式、案例式、啟發(fā)式等方法或模式進行教學,力求將課本內容講清楚;另一方面,注重當堂訓練,或邊講邊練,或講完再練,以促進知識內化與及時鞏固,同時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練習題一般具有較大的思維含量,尤其是主觀性試題能夠較好地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例如,對于“依法行使權利”這一內容,教師在講解課本的兩個目題“行使權利有界限”“維護權利守程序”之后,要求學生當堂完成《學法大視野》相關習題(包括選擇題和問答題);或是用課件展示相應試題進行練習。不難理解,這些以講為主、講練結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依然還是知識立意。
如果我們的思政課教學止步于知識教學,那么,課堂將失去應有的意義。記憶與存儲知識、運用知識解答習題等學習者尤其是“學霸”能做的事,機器人(尤其是Chat GPT)也能做且能做得更好。這就意味著,一直以來秉持和堅守知識立意的傳統教學正在走入死胡同。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學肯定要往前走,而進一步就可能柳暗花明。但是,近年來,很多教改領域的新事物,如先學后教、學案導學、大單元教學、大概念教學等,仍然只是在知識立意的教學上做文章。道德與法治課標以素養(yǎng)為綱建構課程,其實施迫切需要突破“明理”的基本教學追求,跨越課本內容講述與學科知識闡釋的發(fā)展階段,建立道德與法治教學新常態(tài)。
在此談及的“素養(yǎng)”,正是道德與法治課標所界定的核心素養(yǎng)。立足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顯然指向生活、引導行為、回歸實踐。因為真正的核心素養(yǎng)是在應對未來真實、復雜、陌生生活情境挑戰(zhàn)時,所表現出來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正處在新時代,走在新征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及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我們今天培養(yǎng)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若不具備上述核心素養(yǎng),就難以堪當大任——應對“大變局”,實現“大復興”。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的落點正是在生活領域和社會實踐之中。因此,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政治性、思想性和綜合性等最終都是要在實踐中或通過實踐性才能得以體現。僅就教材的單元題、課題、目題而言,絕大多數都采用了“走進”“做”“遵守”“維護”“勇擔”“建設”“構建”等行為動詞引導的句式,直接彰顯了教學目標。由此,“踐行”理應成為當下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境界和追求。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與時俱進,將課程的基本功能與終極價值遷移到學生的行為之中,而不是觀念和口頭上,從而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真正發(fā)揮關鍵作用。而要讓學生自覺“踐行”,關鍵在于教師的“導行”,教學要通過“導行”實現學生未來生活中的“踐行”。
首先,明理是基礎。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的形成,必須以道德與法治認知的建構為基礎。因此,強調核心素養(yǎng)立意下的“踐行”追求,并不是忽視或否認教師“說理”的重要性。恰恰相反,教師只有在教學中真正“說服”學生,才能促進其內化和建構正確的政治思想、道德規(guī)范和法治觀念。一堂好的道德與法治課,理所當然應先把道理說透,把知識教好。
正如課標所指出的:“思想政治理論、道德與法律規(guī)范都不是自發(fā)生成的,必須發(fā)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通過講解讓學生了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論。教師既要深入淺出地把道理講清楚講透徹,也要啟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加以領悟和理解。”“按照灌輸性和啟發(fā)性相統一的原則,做到‘灌中有啟’‘啟中有灌’?!盵2]例如,“讓家更美好”一課課題直接指向實踐——構建和諧美好的家庭。無論哪個學段的學生,作為家庭的一員都應該為此出力。而教學要引導學生在家庭生活中能夠正確作為,就必須首先讓其懂得家的構成與建設,以及家對于人生的意義。
其次,分析是前提。學生所有的認知和觀念最終要轉化為具有“核心”意義的道德修養(yǎng)和法治素養(yǎng),必須通過教學來實現。而教學輔助實現的第一環(huán)節(jié)便是“分析”,即在學生接受“理”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之“理”認識和了解較為典型且又熟悉的生活現象,從而讓其明白:學習之前,“理”在師處、在書內;學習之后,“理”在事里、在“行”中?,F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評價一個人說“明白事理”,當屬此意??梢?,教好知識僅是課堂的一部分,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而言還是較小的一部分,運用知識分析事物和現象(情境)是每一節(jié)課的重要部分和任務。
這一環(huán)節(jié)要特別注意的是:教師不能缺位。沒有教師講究邏輯性且透徹的分析主導,學生就難以有熟練且深刻的分析生成。正如課標所要求的:應對學生思考和分析中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加以規(guī)范和引導,不能‘放任自流’”[3]。就此,課標建議:“要采取熱點分析、角色扮演、情境體驗、模擬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讓學生認識社會?!盵4]例如,“誠實守信”一課教學的落點雖然是“做一個講誠信的人”,但要讓學生在未來生活中自覺踐行誠信,就需要教師在“明理”——誠信無價教學之后,引導學生分析一些不同生活領域、不同類型人群中講誠信和不講誠信的現象,及其造成的后果和影響,進而聯系自己的生活進行分析。道德與法治教材設計的欄目“運用你的經驗”“探究與分享”等,大多數就屬于“分析”類活動。
最后,解決是關鍵。所謂“踐行”,在本質上就是解決問題。道德與法治踐行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首先且主要的就是“做人”,即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能夠在明確自身角色與身份的基礎上,把控不確定的因素與變量,實現科學決策與正確定位,進而顯示自己人生行走的堅守與擔當、權利行使的邊界與義務履行的自覺等,也即我們常說的“會做人”。其次且同時表現為“做事”。一個道德修養(yǎng)和法治素養(yǎng)都比較高的學生,成年后一定能處理好特定生活情境中的問題,因為他能運用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所習得的道德原則與力量、法治思路和方式來應對,從而表現出我們常說的“會做事”。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之“理”,聚焦特定而有意義的生活問題,在科學分析之后形成處理和解決的方案。例如,“走向共同富?!币徽n教學首先要讓學生明白之“理”主要包括兩個:一是共同富裕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二是能夠走向和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堅持黨的領導和改革開放。然后,要引導學生運用此“理”分析和解讀一些熟悉和關注的行業(yè)、地區(qū)的人們?yōu)槭裁茨茏呦蚬餐辉#⒛芊治鲎约荷畹牡貐^(qū)或周邊的相關生活。最后,教師可創(chuàng)設典型情境——目前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地區(qū)的情況,讓學生運用所學之“理”,解決情境中的地區(qū)人民如何走向共同富?!贸鰧Σ?、建議或方案。如果每次教學都能“走”到這里,那么,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自然也就會瓜熟蒂落。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特別注意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嘗試解決的問題情境,不僅要真實而且要典型——復雜、陌生、結構不良、承載較大思維含量。只有讓學生習慣和適應這種變動不居的現實生活情境,他們才能真正具備“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核心素養(yǎng)。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一些欄目設計,如“探究與分享”“拓展空間”多是在引導學生“踐行”或“解決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5]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就是為了讓學生“明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主要就是引導學生“踐行”。教師作為課程實施的主體,其課堂行為指向什么樣的追求,關系到教學效率的高低和教學價值的實現。立意高遠,走完“最后一公里”,我們的教學就不僅能讓學生“明理”,而且更能促進和實現學生的“踐行”——在現代化強國的建設實踐中,展示出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法治素養(yǎng)。如此,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考(學業(yè)水平考試)就能相向而行,徜徉在同一條知行合一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