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4日,“逐夢寰宇問蒼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空間站組合體模型、各型運載火箭模型以及航天服、空間站環(huán)控生保設備等展品悉數亮相,新一代載人飛船、月面著陸器等未來載人登月主要飛行產品模型更是首次公開展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立項實施,2022年圓滿完成“三步走”戰(zhàn)略任務,全面建成中國空間站,目前空間站已正式進入應用與發(fā)展階段。本次展覽全面系統(tǒng)回顧工程全線30年來自信自強、奮斗圓夢的輝煌歷程,重點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yè)取得的跨越式發(fā)展和歷史性成就,生動展現了廣大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昂揚精神風貌。
展覽以“回望飛天路、奮進新征程”為主題,分為領導關懷、光輝歷程、輝煌成就和發(fā)展展望四個板塊。展覽為期3 個月,展期內還將在國家博物館組織多場載人航天科普教育活動。此次展覽旨在更好地展示航天發(fā)展成就、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普及航天科技知識,讓公眾進一步深入了解載人航天,參與支持載人航天,激發(fā)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追逐夢想的熱情。
展區(qū)內,一件件實物、模型展現著我國航天科技水平的重大跨越,眾多觀眾駐足參觀、合影打卡。
此次展覽展出了天和核心艙1 ∶1 模型,可供觀眾步入艙內參觀。天和核心艙作為中國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的主要場所,具備開展交會對接、轉位與停泊、乘組長期駐留、航天員出艙、保障空間科學實驗等能力。置身于展覽的核心艙模型中,航天員休息時使用的睡袋、餐飲區(qū)擺放的食物等細節(jié)觸手可及,艙內配置工作區(qū)、睡眠區(qū)、就餐區(qū)、鍛煉區(qū)等多個區(qū)域清晰可見。
空間站完整組合體1 ∶4 模型也懸掛在展廳上空。在地面,科研人員可以通過空間站的“孿生兄弟”——數字空間站開展在軌狀態(tài)預測、趨勢評估,確??臻g站長期在軌安全穩(wěn)定運行。
在此次展覽上,長征二號F、長征七號、長征五號B 運載火箭模型也面向公眾亮相。目前,長征二號F 運載火箭每年運送兩個乘組的航天員進入空間站,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每年將托舉1 ~2 艘貨運飛船升空,為航天員送去物資補給,長征五號B 運載火箭已經將3 個20 噸級的空間站艙段送入軌道。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是本次展覽的重要實物展品,吸引了許多觀眾的目光。神舟飛船是航天員實現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飛船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功發(fā)射,2022年4月16日,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qū)域安全著陸,飛行任務圓滿成功。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實現了多個首次,刷新了中國航天的新紀錄,展現了中國航天科技的新高度。
在“飛行器”展區(qū),交會對接機構被重點展示,展現了我國空間技術水平的重大突破。交會對接技術是發(fā)展載人航天、推進工程任務必須突破的核心關鍵技術。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對接,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并不斷實現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技術的突破。2022年11月12日,天舟五號在發(fā)射2 小時后就成功與中國空間站完成交會對接,創(chuàng)造了世界航天史交會對接歷時最短的新紀錄。
航天員長期安全駐留的背后,是一套叫作再生式環(huán)控生保的復雜系統(tǒng),讓中國空間站第一次實現了航天員在軌環(huán)境資源的再生利用?,F場展出的二氧化碳去除裝置、微量有害氣體去除裝置等展品讓很多觀眾駐足,包括水和氧氣的再生,二氧化碳的收集、濃縮、還原等,在中國空間站里幾乎是一次完成的,特別是在尿處理、水處理方面,部分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在整個環(huán)控生保系統(tǒng)中,如何將尿液轉換成飲用水是一個難題。設計人員在5年時間內調整優(yōu)化方案,增加去除雜質的組件,實現了設備的長時間運行,解決了水的問題。又花費兩年時間,保證了氣體資源的回收利用。
在空間應用展區(qū),巡天空間望遠鏡模型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巡天空間望遠鏡計劃于2023年發(fā)射,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指標最先進的空間天文望遠鏡。其主要任務是開展空間光學巡天和天文精細觀測,能夠為暗物質、暗能量和宇宙結構形成與演化等多個天文學領域提供海量高分辨率多波段觀測數據,有望在暗物質性質與暗能力本質等天文學基本問題研究方面獲得重大科學發(fā)現,將極大牽引空間科學和天文學的發(fā)展。作為中國空間站的光學艙,巡天空間望遠鏡可長期獨立飛行,短期??靠臻g站開展補加、維護和升級。
超冷原子物理實驗柜等科學實驗機柜也面向公眾展出。目前,中國空間站里的科學實驗機柜已經達到了16 臺,每臺實驗柜都是一個小型太空實驗室,可以支持開展單學科或多學科交叉的空間科學實驗??茖W實驗機柜主要由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搭載,其中,問天實驗艙主要面向空間生命科學研究,配置了生命形態(tài)、生物技術和變重力科學等實驗柜;夢天實驗艙則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學研究,配置了流體物理、材料科學、燃燒科學等多學科方向的實驗柜。這些機柜實際上是可更換式的,機柜里的內容、科學裝置可以根據研究的對象、目標不同進行更換,預計未來將有上千項的項目應用。
此次展覽還首次展出了新一代載人飛船、月面著陸器等未來載人登月主要飛行產品模型。
載人月球探測是繼空間站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航天工程,目前正在開展產品研制試驗及發(fā)射場、著陸場等建設工作。未來,實現中國航天員首次登月后,我國還將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試驗站,實現人在月面長期生存和月球資源開發(fā)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