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勤 魏靜文
當下,“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平臺發(fā)布”已經成為媒體融合的“標配路徑”,一條稿件多平臺分發(fā),意味著相同的菜品要有不同的烹飪方式,擔負著營造第一印象重任的新聞標題,如何在這“一瞥之下”的閱讀時代抓住讀者,更考驗著制題廚師“什么宴桌上什么菜”的能力。
黨報的新媒體平臺承擔著報紙轉型的重任,但因為其人員、思維和體制仍然帶著傳統(tǒng)媒體的深刻烙印,在標題上,也會產生“新媒體標題報紙化”的情況,或者走向“標題黨”的極端。筆者認為,紙媒和新媒體有差異,新舊思維、紙屏屬性都要求對標題制作采用不同的角度,但兩者也不是非此即彼,這些年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的競爭發(fā)展,其實是一個揚長避短、互相融合的競合過程。
本文立足于實操經驗,比較報紙和新聞客戶端新聞標題的差異和繼承情況,以表達一點對不同平臺新聞標題擬定角度的差異,希望對受不同傳媒文化熏陶的老編和小編有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以下,用實例來說明筆者對新聞標題的修改角度。
報紙標題:
(主題)“雞蛋里挑骨頭”越挑越精彩
(副題)中山火炬歌舞團精心打磨演繹的作品《我們的道路》入選2023年度國家藝術基金項目
新媒體標題:
1.他們“摳”出了一張文化名片,火炬歌舞團演繹的作品《我們的道路》入選2023年度國家藝術基金項目
2.他們可真“摳”,卻獲得國家級基金資助……
分析:稿件的原主標題是“鮮活方式講述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 著力打造中山文藝靚麗名片”,給人的感覺是概念化和公式化,因為“鮮活”“靚麗”這種形容詞本身就沒有標準,只能留下一個很干癟的信息,不如選用作品產生過程的細節(jié)制作標題。
報紙稿件把演員自己描述的演練場景“雞蛋里挑骨頭”帶入標題中,讓讀者產生畫面感,更能感同身受排演的磨合,表述也平實理性,符合黨報嚴肅莊重的特點。
而新媒體標題則利用了“摳”這個字的多義性?!皳浮币皇菗讣毠?jié)認真打磨的意思,所以《他們“摳”出了一張文化名片》顯得更有動感(新媒體標題1),比報紙標題更進一步去掉了形容詞的粉飾,演員一遍遍研討、排練的畫面自然地跳入讀者的腦海中。放在報紙上做標題也無不可。
“摳”的另一層意思是“不大方,小氣”,小氣卻能獲得國家獎勵,新媒體標題2 正是利用詞的多解設置懸念形成反差,這種懸念,對報道對象和事件沒有貶低性,卻可以看作是有趣的文字游戲(詞義別解),不會對讀者有戲弄感。
報紙標題:
(引題)中山各鎮(zhèn)街迅速落實市委部署
(主題)分秒必爭“拼經濟” 激發(fā)發(fā)展“鎮(zhèn)能量”
新媒體標題:
1.他們?yōu)榱恕凹t”(開門紅),拼了
2.拼得不講面子了,大塊頭竟向小個子偷師,小欖等強鎮(zhèn)學習阜沙招商經驗
3.要“鎮(zhèn)能量”不要面子,小欖等強鎮(zhèn)學習阜沙招商經驗
分析:文章沒有吸引力的一個原因經常是太注重“中心思想”,而忘了呈現關鍵細節(jié),但人心通常都是被細節(jié)觸動的。所以,還原關鍵細節(jié)與痛點,是新媒體編輯重要的能力之一。
報紙標題立意全局,雖然比較概括,但作為一篇時政報道的標題,總體評價適度,主題鮮明,放到黨報的版面上是恰當的。不過平移到新媒體里,就容易口號化,只給讀者一個大概的印象。
所以,為了讓讀者記住鎮(zhèn)街“拼”的精神,一是可以制造活潑感,借用網絡語言“為了紅,拼了”(新媒體標題1),也算有網感,但怕給人調侃的感覺。那么就可以抓住稿件“經濟總量大、產業(yè)發(fā)達的小欖等鎮(zhèn)去相對落后的阜沙學習”這一細節(jié)來反映“拼”的力度,從而制作出新媒體標題2和新媒體標題3,突出一事,少及其余。同時,仍然可以秉持“時政報道活潑化”理念,用“不要面子”來形容強鎮(zhèn)放下面子、先進學后進的可贊行為,化貶為褒。(有個經典標題叫“豐子愷畫畫不要臉”,其實是贊揚豐子愷畫人物不用畫出清晰面目人物就很生動,令人莞爾。)
報紙標題:
(引題)橫欄鎮(zhèn)橫欄小學老師江福才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不斷吸收知識
(主題)一年里4次“挑戰(zhàn)答題”通關
新媒體標題:
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師在這個平臺“越跳越高”
分析:報紙標題引標+主標,“一年4次”這種數字細節(jié)很清楚地表達了這位老師的學習成果,比起原標題“立學以立身為先 成事應持之以恒”的說教味道,報紙標題的表達更真誠平和,但一覽無遺平鋪直敘,讓文章缺點吸引力。
文如看山不喜平,一條新聞,一則標題的感染力,除了事實本身的力量外,也有賴于作者雕刻出“丘陵起伏”。于是,在新媒體擬題角度中,筆者注意到報道對象的年齡已經超過50歲,而他接受采訪時表達出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找到“跳高的感覺”,一次比一次通關更多的題。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制作成標題,營造出“在一個體力走下坡路的年齡卻越跳越高”的反常現象,并且將“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在標題里藏而不露,形成“扣子”,吸引讀者去追究真相和本源。
在新聞事實中尋找鮮明的反差,年齡、地域身份、職業(yè)都是可以思考的角度,比如筆者就用報道對象的身份反差制作過標題“草原歌手唱‘山’歌”,也會引人一探究竟。
這反常算戲弄嗎?蘇東坡說過“文以反常合道為趣”,即是形式可以反常運用,而思想內容卻要合道。這種標題,其實是鼓勵人學無止境,是“合道”的。
報紙標題:
(主題)發(fā)動鄉(xiāng)村振興的“紅色引擎”
(副題)全面探索黨建培育惠民成果的“里溪模式”
新媒體標題:
“紅色引擎”有力量,500元就能辦一場170個家庭參加的健康跑活動
分析:紅色引擎、黨建引領這些政治表述出現在黨報新聞稿件的標題里,是有歷史表述、公文文化滲透的原因,用多了難免口號化,但因種種原因編輯也經?!氨黄葼I業(yè)”。黨報單位的新媒體平臺,同樣經常要求用“同一把尺子”。真理說了一千遍成口號,口號化會讓人無感,所以新媒體平臺作為普通受眾最多的平臺,應該想辦法摒棄口號化表述,但又不能不顧及要求。所以,可以采用折中的辦法,就是可以保留政治術語,給標題戴上“高大上”的帽子,然后用細節(jié)呈現政治舉措的效果,如新媒體標題呈現了黨建引領下小錢辦大事的效果,讓標題有骨有肉,有剛有柔,有政治的高度,也有可感可觸的事實。
報紙標題:
(主題)“鐵姑娘”在中山種出 “鏗鏘玫瑰”
(副題)畢業(yè)于鋼鐵學院的廣東玫瑰島衛(wèi)浴有限公司總裁肖杉扎根中山28載,與丈夫共同創(chuàng)業(yè)打拼,一步步將企業(yè)做大做強
新媒體標題:
“鐵姑娘”種出 “鏗鏘玫瑰”,就在中山
分析:韓寒被稱為“國民岳父”,王思聰外號“國民老公”,蘇炳添也叫“亞洲飛人”……在一劃而過的“刷屏”閱讀里,人物的標簽就像品牌,讓人有想象空間并識別出來。許多媒體會把名人的人名直接掛在標題里,知名度和話題度直接就給稿件增加吸引力。但是,作為地市媒體,報道的新聞當事人可能不是名人,但依然可以通過提煉人物身上的標簽,增強稿件的吸引力。
本例子中報紙標題和新媒體標題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因為報紙標題提煉了報道主角的標簽,用在新媒體上,也很具有吸引力,只是舍棄報紙標題的副標做到藏而不露。
報道主角并非名人,但編輯利用受訪者自述“畢業(yè)于鋼鐵學院的女孩都稱為‘鐵姑娘’”這一信息,找到了作者的識別度。“鐵姑娘”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那個戰(zhàn)天斗地的年代,就是奮斗女性的指代,這與報道主角女企業(yè)家的身份、經歷是契合的,而巧合的是女企業(yè)家創(chuàng)立的品牌就是“玫瑰島”,那么用“鏗鏘玫瑰”這個形容有毅力有激情的女性的詞,來指代女企業(yè)家的產品,是對“鐵姑娘”形象的進一步擦亮。
提煉身份,一要把握整個稿件所要表達的精氣神,二要不放過細節(jié)信息,使之產生關聯(lián)。
有一則段子,能說明不同平臺的標題特點。段子以《水滸傳》的故事舉例,如下:
黨報式標題:“譜寫一曲英雄的贊歌——水泊梁山巡禮”,特點是高大上,像是在云端。
都市報式標題:“108人因不滿政府聚眾起義”,俗稱實題,就是直截了當點明文章內容的中心,一點都不遮蓋。
微信式標題:“1億人觀看的神文,水滸傳隱藏的一個驚天秘密”,半隱半露,點出一個大家會關注的內容、引發(fā)好奇心,然后具體答案在文中呈現。
標題黨式標題:“3個女人和105個男人的故事”,標題嚴重夸張、內容通常與標題完全無關或聯(lián)系不大。
這個段子很清晰地表明,各平臺因自己的屬性、調性、用戶和定位不同而導致語境不一樣。除了閱讀方式(報紙是展開式,可以借助圖表/色彩等版面語言;新媒體是折疊式,更考驗標題本身的吸引力)、標題的復合程度(報紙一般用復合式標題,新媒體一般是一句話標題)等物理屬性的差異外,時代文化信息差異也不容忽略:報紙在很長一段時間作為稀缺的信息載體,有“紅頭文件”的作用,追求精準全面表達,這導致報紙的標題嚴肅有余活潑不足;而新媒體稿件要求在當下的海量信息下“浮出”水面,所以會制造活潑感(網感)、稀缺感和緊張感,如前文所說,大量使用重磅、首發(fā)、必看、亮了這些詞匯。
紙媒和新媒體雖然有差異,但也不是非此即彼,這些年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的競爭發(fā)展,其實是一個揚長避短、互相融合的競合過程。
從傳承看,我國新聞單位的報紙仍然是各新媒體端口的基礎,報紙標題制作的技巧和方法仍然能為新媒體提供借鑒和參考。在新聞發(fā)展的歷史中,牛人輩出,在紙媒風行的時代,很多讓人拍案叫絕的標題依然在新聞的天空中閃閃發(fā)光。像民國報人張友鸞的《前方吃緊,后方緊吃》《難民不能求一飽,銀耳參茸大暢銷》這些作品標題,就如匕首刺刀,深刻地諷刺了國民黨官員的腐敗和民間貧富分化的現象。此外,作為地市報的“兩微一端”新媒體平臺,依然帶著黨媒屬性,當然不可能像許多自媒體那樣在標題上肆意“狂飆”。
同時,新媒體思維對紙媒的浸潤也不可忽視,從內容到版面都追求網感化,體現在標題上的創(chuàng)新,就是對網絡語言的使用。傳媒技術和傳媒文化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屏民”時代,媒體信息與讀者的相遇時長,幾乎是“電光石火”,如何能做到“在人群中多看你一眼”,需要有符合網絡語境或閱讀習慣的老話新說,就像如今好多的網絡流行語其實能找得到對應的古詩詞,比如“有錢任性”就是對“家有千金,行止由心”的新說,“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就是對“一言難盡意,三令作五申”的新說,這些網絡新表達不一定更精練更美,但能提高詼諧、逗樂和傳播面等特定功能,引入新聞標題中,對吸引讀者當然是有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