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初 薛琳
新中國成立前,鄭州只是一個3萬多人口的小縣城。自1954年成為河南省省會后,這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經過十幾年的改革開放,鄭州市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更加迅猛。然而伴隨著人口和車輛的急劇增加,對城市的交通建設和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于1992年6月從省科委調到鄭州市工作,先后任鄭州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兼鄭州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管委會主任、黨組書記,中共鄭州市委常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代市長、市長。在此期間,參與實施了“四橋一路”建設、紫荊山路打通、花園路拓寬改造等重大工程,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1993年10月的一天,時任鄭州市建委主任的廖文海,來我的辦公室商談工作。談到鄭州市的交通問題時,他提出,能不能在鄭州建設高架路,以解決鄭州市的出行難問題。在當時,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想法,因為那時的交通擁堵問題還不是十分突出。但是我感到,對于城市發(fā)展來講,交通問題是第一位的,特別是作為省會城市的鄭州,城市交通的規(guī)劃和建設一定要未雨綢繆。所以,我原則上支持廖主任的意見。
建設高架橋提上議程后,首先遇到的問題是應該建在哪里。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必須首先解決鄭州市的東西交通問題。這是因為鄭州市的城市布局有別于其他的省會城市:省直機關在市區(qū)的東部,市直機關在西部,因此東西交通歷來就非常繁忙。從直線距離上看,從市委、市政府到省委、省政府并不是非常遠,一般驅車10分鐘就可以到達。但是,在當時鄭州市的機動車擁有量還不到10萬輛的情況下,東西交通已經發(fā)生了擁堵現象,有時從市政府去省政府要花半小時以上。所以,高架橋首先應當建在鄭州市東西方向交通的主動脈—金水路上。
取得共識后,市建委又組織有關人員前往南昌市,考察該市立交橋建設,學習其經驗。然后,我們向當時的鄭州市委書記張德廣和代市長朱天寶作了匯報,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于是就有了在鄭州城市建設史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四橋一路”工程。
所謂“四橋一路”工程,是指紫荊山、新通橋、大石橋和河南醫(yī)科大學(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場的四座立交橋,以及新通橋到大石橋之間的高架路工程。該工程施工范圍4.2平方公里,累計線長12.5公里,總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投資3.7億元,加“五道二橋”等配套工程,總投資4.2億元。
由于“四橋一路”處于鄭州市的中心地帶,又是開創(chuàng)性的工程,所以引起了全市各方面的高度關注。但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其中,提出最大的問題有兩個:一是金水路是鄭州市的一條主干道,兩邊也集中了鄭州市的主要建筑物,從東到西有中州賓館、國際飯店、黃委會、省人民會堂、河南飯店、省工會、省委、省軍區(qū)、河南賓館、河南醫(yī)科大學等。一些人認為,“四橋一路”的建設破壞了鄭州市的主要道路景觀,不光這些漂亮的建筑物看不到了,而且破壞了這條十里長街兩邊高大的法國梧桐樹景觀。對于這些意見,我們從大局和城市發(fā)展的長遠角度給他們解釋,獲得大部分人的支持。二是建設資金的問題。1994年,鄭州市的財政收入還很少,能夠用于城市建設的資金只有2.3億元,其中一半還要作為城建口所屬事業(yè)單位人員的工資和運轉費用,真正能夠安排在工程上的資金只有1億多元,與整個工程的預算4.2億元相差甚遠。經過反復研究,并報請省政府批準,我們制定了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政策(為期5年),規(guī)定掛豫A牌照的機動車每輛每年交1000元的通過費,當年就收取了7000萬元,從而解決了工程的資金問題。
對于“四橋一路”的規(guī)劃設計,市政府非常重視,要求規(guī)劃局必須廣泛征求意見,同時采取全新的方法征集設計方案。1994年3月14日,市規(guī)劃局向國內設計單位發(fā)出《關于金水路上四座立交橋設計要點的通知》,征集金水路上四座立交橋的設計方案。4月4日和5日,我們對所征集到的22個方案進行了評選。參加評審會的有來自北京、天津、南京、武漢等地的國內著名交通、橋梁專家、教授。我們最后確定的方案是:1.河醫(yī)廣場立交橋采用環(huán)形加人字形三層立交橋;2.大石橋立交橋采用三層部分互通式立交橋;3.新通橋立交橋采用二層部分互通式立交橋;4.紫荊山廣場立交橋采用環(huán)形加直通式三層立交橋;5.由于大石橋、新通橋相距僅900米,所以在兩橋之間建高架路,把兩個部分互通式立交橋連在一起,形成一個互補的全互通式立交橋。
駐鄭部隊支援“四橋一路”建設
“四橋一路”工程于1994年6月10日正式開工。共有51個單位參加了該項工程的施工。
金水路是鄭州市的主干道,在施工期間如何保證城市交通不受影響是一個大問題。為此,我們采取了三項措施:一是規(guī)定機關的車輛按單、雙號行駛;二是每輛出租車每周停運一天;三是省、市單位錯開上下班時間。這些措施有效地緩解了施工期間的交通壓力。
施工期間發(fā)生的三件大事,使我們經受了考驗:一是正式開工的第三天6月12日16時50分,暴雨、冰雹突襲鄭州,造成全市大面積停電,局部積水;二是9月29日到10月2日,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率領代表團訪問河南(就在鄭州市活動),交通路線設計和安全保障工作成為大難題;三是10月20日,全國糖煙酒商品交易會在鄭州舉行,與會代表超過3萬人,給鄭州市的交通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為此,我們進行了多次研究,作出了周密部署,盡最大努力減少影響和損失。我和參與此項工程的同志們,隨時到現場處理各種問題,經常工作到深夜。
經過萬余名建設者180個晝夜的頑強拼搏,“四橋一路”工程于1994年12月7日優(yōu)質高效地完成了主體工程。同年12月30日,全線正式通車,比正常工期提前了一年半。
緊張施工中的“四橋一路”
“四橋一路”是鄭州市的第一條高架路,是當時市政建設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項工程,也開創(chuàng)了鄭州市大型重點工程當年決策、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的先例。作為城市建設管理改革的突破口,我們在“四橋一路”的管理、建設、投資等方面,大膽進行了一系列改革:1.設計和施工通過公開招標,打破了以往市政建設從設計到施工獨家壟斷的局面;2.按照“保工程不包隊伍”的原則,篩選精銳之師和最佳方案,共有6家設計單位拿出了22個方案參與競爭;3.在建設中第一次采取招標評選辦法,在工程中第一次試行工程監(jiān)理制度;4.建設資金籌措采取了新的思路和途徑,開貸款進行城市建設之先河。
現在看來,“四橋一路”的設計方案和工程質量是過硬的。在河醫(yī)廣場立交橋二層預留了通往解放路的開口,后來的發(fā)展證明此舉是有先見之明的,這個開口后來被啟用。但也有遺憾,紫荊山廣場二層立交采用圓形環(huán)路的設計顯得較為保守,造成現在的交通擁堵,當時如果一步到位,設計成互通式就要好得多。
“四橋一路”建成后,鄭州市的東西交通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南北交通的問題就日益凸顯出來。當時鄭州市的南北交通,主要依靠花園路、文化路和南陽路。行政區(qū)交通量最大的花園路,路面太窄,南段到達金水路后就基本不通了,而北段過了北環(huán)路后就變窄為一條兩車道的公路。如果花園路能夠全線貫通、拓寬,就可以和“四橋一路”形成一個十字交叉的架構。為了更加快捷,就必須再修筑三條環(huán)城快速路,并利用原107國道(今中州大道),把這個“十”字連接起來,使之形成一個“田”字形的交通網絡。
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紫荊山路工程的規(guī)劃就已制訂,但遲遲沒有被提上議事日程,主要原因是修筑這條道路的困難太大:一是這條道路要穿過鄭州市的老城區(qū),拆遷任務非常大;二是要把這條道路打通到航海路,就必須穿越鐵路,而這段鐵路在這里形成多個道岔,修建鐵路立交橋的難度很大;三是因為上述兩個原因,修筑這條道路所需要的投資也就特別巨大。因此,雖然所有人都知道打通這條道路對于解決鄭州市南北交通的重大意義,但規(guī)劃了40年,卻一直沒有動。
建成通車的紫荊山立交橋
事情的轉機發(fā)生在1997年3月20日召開的鄭州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我在那天上午的開幕會上作了《政府工作報告》,下午去參加管城區(qū)代表團的討論。在討論會上,有人又提出修筑紫荊山路的建議,馬上得到了全團代表的響應。當然,對于這樣一個重大的問題,我不可以馬上表態(tài)。但是,一件往事使得我對這個問題非常重視。
大概是在1994年,我的愛人向著名畫家唐玉潤先生(當時在管城區(qū)居?。W繪畫,我陪同前往??吹侥抢锏木用窬幼l件很差,家中沒有給水排水管道,只能使用胡同里的公用自來水龍頭和公共廁所。這一情景對我造成了很大的刺激?;貋砗?,我就向市長朱天寶建議:能不能用若干年的時間解決這個問題,讓鄭州市的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給水排水管道和廁所。對此,朱市長也很贊成。我們當時計算了一下,由于這樣的家庭數量很多,大概需要10年時間才能解決。
所以,當代表們提出修筑紫荊山路的建議時,我馬上想到:修筑道路必定需要拆遷,拆遷就意味著要建設新的住房,而新房的建設肯定能解決給水排水和廁所問題,那不是一件一舉兩得的好事嗎?
本次市人大會議結束后,我就修筑紫荊山路的問題找有關部門商量,但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主要問題還是缺乏資金。最終促使我們下定決心的動力是這樣一些認識:1.鄭州市城區(qū)面貌的改變,主要在于管城區(qū)的改造,因為當時該區(qū)的老、危房占全市老房、危房數量的50%以上,所以解決管城的舊城改造,就等于把鄭州市的舊城改造問題解決了一大半;2.管城區(qū)的舊城改造需要一個推動力,而這個推動力就是紫荊山路的修筑;3.趁修筑紫荊山路帶動拆遷和地價上升之機進行合理規(guī)劃,搞好房地產開發(fā)以籌集資金,并用于該路的修筑。這就是一種“以路帶房,以房養(yǎng)路”的建設模式。
在紫荊山路的修筑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在拆遷階段。當時,有的拆遷戶因不了解政府的政策而比較抵觸。有一次,我去設在民族飯店的紫荊山路建設指揮部檢查工作。一些群眾聞訊后,就在樓下聚集,提出要見我。我邀請了100多名群眾到樓上的會議室,聽取他們的意見,向他們解釋政府的做法,大部分群眾都表示理解。
紫荊山路工程分為兩期:一期工程自金水河橋至隴海路,全長2400米,雙向8車道,總投資3.2億元,于1997年6月18日開工,同年12月28日通車;二期工程自隴海路至航海路,全長2078米,雙向8車道,1999年4月8日建成通車。
紫荊山路的修筑,真正做到了一舉兩得:一是解決了鄭州城市交通的一個大問題;二是徹底改善了這一帶群眾的居住條件。由于從紫荊山路的修筑中嘗到了甜頭,管城區(qū)也按照這個模式辦理,使得打通東、西大街的工程很快就開工了。
紫荊山路建成通車的當天,許多管城區(qū)的群眾自發(fā)前來參加通車儀式。會場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吹揭晃荒赀^百歲、坐著輪椅的老太太也來參加通車儀式,我們非常感動。
建成的紫荊山路為雙向8車道,非常暢通,而當時花園路的狀況卻不容樂觀。于是,我們下決心對花園路全段進行改造。
花園路改造工程主要分為南、北兩段。南段改造從緯一路到北環(huán)路,全長5140米,紅線寬度50米,工程主要是將原來的“三塊板”道路改為“一塊板”。北段南起賈魯河橋,北至107國道,全長2736米,是鄭州市的重要北出口,原道路路面狹窄,無下水道,道路積水嚴重,嚴重影響了交通和景觀,工程主要是拓寬路面,完善配套設施。
花園路改造工程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樹和路的矛盾。原花園路的紅線寬度雖然也是50米,但最重要路段(從緯一路到緯五路)的行道樹竟然達到6行,把道路分隔成幾個功能區(qū)。動車道只能勉強通過4輛車,因而造成交通擁堵。過去沒有紫荊山路時,人們還不覺得這是個大問題;現在紫荊山路已建成,花園路的這一狹窄地段就等于扼住了上述兩條路的咽喉。因此,拓寬花園路已是刻不容緩。然而要拓寬花園路,就必須要動那些行道樹?;▓@路南段拓寬改造工程于2001年6月20日開工,7月30日竣工?;▓@路北段改造工程于2001年10月20日開工,2002年3月15日竣工。
環(huán)城快速路又稱為三環(huán)路,全長43.7公里。其中,北三環(huán)9.8公里,規(guī)劃紅線60米;西三環(huán)10.2公里,規(guī)劃紅線60米;南三環(huán)10.8公里,規(guī)劃紅線100米;原107國道(今東三環(huán))12.9公里,規(guī)劃紅線100米。在上述4條路上,規(guī)劃設計立交橋25座,總投資15.83億元。
環(huán)城快速路于2001年3月開工,12月建成通車。環(huán)城快速路建設也是鄭州市城市建設史上的一項大工程,至今對鄭州市的交通暢通仍然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環(huán)城快速路的建設中,也發(fā)生了一些趣事,簡單介紹一下。修筑北環(huán)路時,陳寨村部分村民曾阻止施工。后來,由于北環(huán)的修筑而形成的陳寨花卉批發(fā)市場和蔬菜批發(fā)市場,給陳寨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各項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
1994年12月,鄭州“ 四橋一路”全線通車
該村的幾萬噸冷庫落成后,他們邀請我去考察。我就和他們開玩笑說:“還記不記得你們當時躺在路上的情況啊?如果沒有北環(huán)路,你們怎么會有現在這樣的興旺景象?”
對于城市交通設施來說,不僅科學規(guī)劃、抓緊建設是必須的,而且在建成以后如何充分發(fā)揮這些設施的作用,也應高度重視。我在鄭州市工作期間,堅持規(guī)劃、建設與管理并重,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作了一些嘗試,如對花園路的紅綠燈進行“綠波帶”改造;解決建設路與嵩山路交叉口機動車輛擁堵問題;在主要路口劃分車輛左轉彎等待區(qū)以加快車流速度;在紫荊山立交橋合理擺放隔離墩以解決上橋車輛爭先恐后的問題等,這些措施都在交通管理方面發(fā)揮了作用。
(責任編輯?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