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東城區(qū)史家小學六年級(16)班 吳鏡菡
聞著超市里撲鼻而來的陣陣香味,駐足于熱氣四溢的打著“嘉興五芳齋”旗號的粽子專柜,我才猛然意識到,又到端午了。
日子像嘩嘩逝去的流水,隨便地掬起一捧,就從指間悄悄溜走,就連回憶也在歲月的游走中漸漸風干,吝嗇得只剩下一些影影綽綽的人群和聽不真切的話語。但在我記憶的里層,總珍藏著從端午飄來的粽子的香,縈繞每個思念的季節(jié)。
媽媽的老家在五芳齋的故鄉(xiāng)——嘉興,粽子我自然是不少吃了,但時常懷念的,卻是姥姥親手做的粽子,飄香在我陽光燦爛、云淡風輕的童年。
每逢端午節(jié)隨媽媽回老家探親,姥姥總是提前準備好了包粽子的各種原料。碩大清香的粽葉浸在熱水中,空氣中彌漫著植物特有的芬芳。滿滿的一盆白花花的糯米,已在醬油一夜?jié)獾没婚_的溫柔浸潤下,被同化成“黑米”。用來包粽子的肉是肥瘦搭配的,浸在美味的調料中,散發(fā)著誘人的香。
每每這時,少不更事的我總是搬個小凳坐在姥姥腳邊,托著下巴,揚起臉,認真地端詳姥姥那雙皺紋縱橫的手穿梭于綠油油的粽葉間。糯米、肉、醬油,很快在偌大的粽葉中組合成一道美麗的風景,聽話地偎依在粽葉溫柔的包圍下。然后,姥姥扯一條細線,一圈又一圈,均勻地纏繞,或交叉,或平行,在粽子上綴出美麗的花紋。姥姥包的粽子,四角尖尖,滴水不漏,堅實有形,嘴饞的我早已垂涎三尺。姥爺端來高壓鍋,把姥姥已經完工的“作品”一個個放在熱水里。于是,在高壓鍋“呼哧呼哧”的喘息聲中,我看著姥姥手里的生粽子,等著鍋里的熟粽子。
征得姥姥的同意,我笨拙地端起粽葉,依樣畫葫蘆地裹起來。糯米從葉子里漏出來,肉從糯米里掙脫出來,扎線的時候粽子又散架了……我手忙腳亂,卻包得不亦樂乎。姥姥慈愛而寬容地望著我,偶爾妙手回春地解救一下,仿佛在我手中的是一件工藝品?;蛘咴诶牙蜒壑?,我就是一件工藝品。
終于到吃粽子的時候了。我不顧還燙手的熱,一層層地剝開油膩膩的粽葉,那勾人的香氣便隨著氤氳的熱氣彌漫開來。膨脹的熟糯米黏黏地在我的唇齒間流連,肥而不膩的粽肉先醉了嘴巴,又輕快地鉆進我的肚子。端午的深遠底蘊融為平常人家的簡單細碎的幸福,那美味的香和全家的笑一起繞梁三日。
一個又一個端午飄香的日子,姥姥的粽子貯存了我童年的記憶。
而今,端午依舊,而人事已非。姥姥已經離開我兩年了,只有那童年的端午粽,依然在時光洪流的對岸,淡淡地飄著香……
又到端午飄香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