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逸
西流松花江地處東北平原腹地,這里東倚長白山脈,西望科爾沁草原,南接遼河平原與遼東半島,北連嫩江及松花江,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這里目前已經(jīng)確立兩支獨具特色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即左家山下層文化和左家山上層文化。
1985 年,吉林省農(nóng)安縣左家山遺址的發(fā)掘,首次明確了西流松花江流域以壓印之字紋及以刻畫短斜線紋為特征的這兩類新石器時代遺存的年代序列,后者當時被劃分為左家山遺址第三期遺存①吉林大學考古教研室:《農(nóng)安左家山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學報》1989年第2期。。隨后發(fā)掘的吉林省東豐縣西斷梁山遺址再次揭露出了這兩類遺存的層位關系②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東豐縣西斷梁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考古》1991年第4期。,該遺址的發(fā)掘者將以左家山遺址第三期和西斷梁山第二期為代表的遺存統(tǒng)稱為西斷梁山二期文化③金旭東:《試論西斷梁山新石器時代遺存》,《考古》1992年第9期。。不過由于左家山遺址的發(fā)掘早于西斷梁山遺址,按照考古學文化命名的一般原則,學界又提出了左家山上層文化的命名④趙賓福:《東北石器時代考古》,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年。。這一意見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同⑤a.劉偉:《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縱橫關系》,《北方文物》2013年第2期。b.高云逸:《論東北新石器時代陶器的花邊口裝飾傳統(tǒng)》,《北方民族考古》(第8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年。,個別學者所講的左家山三期文化⑥朱永剛、鄭鈞夫:《科爾沁沙地東北部新石器時代遺存初探》,《邊疆考古研究》(第11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其實就是左家山上層文化的別稱,這兩個概念所指代的內(nèi)涵是一致的。
在近年出現(xiàn)的考古新材料以及既有研究基礎之上,本文試就左家山上層文化的材料認定、階段劃分、年代判定以及文化來源等問題略述己見,以期借此推進對于西流松花江流域(特別是其支流伊通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研究。
在具體分析左家山上層文化相關諸問題之前,首先需要明確哪些材料屬于該文化,哪些材料不屬于該文化。只有準確地把握住其文化內(nèi)涵,才能使上述一系列問題的討論擁有堅實而可靠的根基。
首先來看左家山遺址1985年出土部分陶器的文化歸屬問題。
于懷石最早將左家山遺址1985年發(fā)掘的T16③:7 侈口刻畫紋筒形罐與T16④:10 敞口刻畫紋筒形罐(圖一:8、9)從左家山下層文化中抽離出來,單獨劃分為一組。依據(jù)是刻畫紋和侈口這兩種特征同于遼東半島地區(qū)的后洼上層文化陶器,認為其年代晚于該遺址第一、二期所代表的左家山下層文化遺存,而又早于該遺址第三期所代表的左家山上層文化遺存①于懷石:《左家山下層文化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劉偉基本上也贊同這種劃分方案,且進一步將這兩件陶器與該遺址第三期遺存合并,并將其劃歸左家山上層文化的早期階段②劉偉:《黑龍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1年。。
圖一 左家山遺址出土陶器
不過筆者以為上述兩件器物還宜按傳統(tǒng)意見歸屬在左家山下層文化之中,原因有三:第一,二者均出自左家山下層文化原生堆積中,按照地層學原理,在未經(jīng)擾動的情況下早期堆積不能出晚期遺物,所以難以將二者歸入較左家山下層文化為晚的文化之中。第二,典型的左家山下層文化陶器包含刻畫人字形紋(斜線紋)和侈口筒形罐這兩種因素(圖一:6、7),表明它們均為左家山下層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上述二陶器具備這兩項特征自然并不意外。第三,T16④:10 在層位上早于T16③:7(圖一:9、8),二者在形態(tài)及紋飾上的共性與差異正是同型而不同式的生動表現(xiàn),這種因襲與演變關系也是它們于本地區(qū)淵源自有的客觀寫照,暗示著它們是左家山下層文化中固有的本土因素。
再來看左家山遺址2015年發(fā)掘的第④層堆積的定性問題。
發(fā)掘者認為該層包含的遺存均屬左家山下層文化③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吉林農(nóng)安縣左家山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2015年發(fā)掘簡報》,《考古》2018年第2期。,隨后則有研究者明確提出該遺址第④層所含陶器的性質并不單純,飾菱形紋、之字紋及連點線紋等的陶器屬左家山下層文化,而斜線交叉紋、花邊口、人字紋的陶器(圖一:1、2、3)、支座及半身人像等屬左家山上層文化①劉偉:《黑龍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1年。。
實際上,左家山遺址2015 年出土的T1306④:5 筒形罐所飾刻畫斜線交叉紋(圖一:1),在該遺址1985 年發(fā)掘的左家山下層文化單位如F1 上和H11中均有類似紋飾的發(fā)現(xiàn)(圖一:4、5),紋飾風格上的共性說明它們的文化性質相同。此外,如上所述,左家山下層文化中也存在著刻畫人字紋傳統(tǒng),因而2015 年第④層中出土了少量刻畫人字紋(圖一:3)陶片當不是偶然,因為它也是構成這個文化整體的一個部分。所以我們?nèi)詧猿职l(fā)掘者的意見,將左家山遺址2015年第④層的文化性質認定為左家山下層文化。
通過以上對某些考古材料性質歸屬的討論,也就進一步明確了左家山下層文化和左家山上層文化的差別,在此基礎上再來探討后者的分期、年代及淵源等問題。
或許是由于考古材料不甚豐富,較早的研究很少觸及左家山上層文化分期這一基礎性的問題,大家往往將整個文化默認為一個大的發(fā)展階段??上驳氖?,最近劉偉首次對左家山上層文化進行了分期研究②劉偉:《黑龍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1年。,這是該文化研究所取得的一個新的突破。不過如上文所述,其對于左家山上層文化某些材料的認定尚有商討的空間,及由此而來的對于左家山上層文化年代上限的判斷還有再認識的必要。筆者在此以左家山遺址和西斷梁山遺址提供的層位關系為依據(jù),對左家山上層文化的分期問題進行初步探索,并著重對左家山上層文化的年代問題再做分析。
左家山遺址1985年的發(fā)掘所公布的左家山上層文化材料中③吉林大學考古教研室:《農(nóng)安左家山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學報》1989年第2期。,有陶容器發(fā)表并存在層位關系的單位有以下幾組:(1)T9②→H20→T9③;(2)T10②→T10③;(3)T13③→T13④;(4)H4→H13→H15。
(1)組中T9③出土的一件筒形罐為侈口,T9②出土的兩件筒形罐為直口(圖二:12、1、2)。(2)組中T10③出土的一件筒形罐為敞口,T10②出土的一件筒形罐為直口(圖二:9、3)。無獨有偶,(3)組所顯示的情況同樣是直口筒形罐疊壓于敞口筒形罐之上(圖二:4、10、11)。這些現(xiàn)象顯示,左家山上層文化筒形罐經(jīng)歷了由侈口或敞口向直口演變的趨勢。據(jù)此可將層位上較早的T9③、T10③和T13④合并為早段,而將層位上較晚的T9②、T10②和T13③合并為晚段。
圖二 左家山遺址1985年出土左家山上層文化陶器分段
第(4)組層位關系中,H13出土陶片所飾弦紋及三角紋與T9③:8相同(圖二:18,12),因此可將H13 并入早段。由于H13→H15,所以H15出土的一件斜口器(圖二:16)也屬早段遺物。第(1)組層位關系中,H20 出土同心三角紋與H13 出土者大同小異(圖二:14,18),由此來看兩單位年代應大體相當。
有趣的是,除筒形罐口部形態(tài)外,早、晚段之間陶器的裝飾風格亦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除素面外,早段陶器均以兩種及以上紋飾題材構成復合紋飾,晚段陶器絕大多數(shù)都為單一紋飾題材的構圖方式。
吉林省東豐縣西斷梁山遺址第二期遺存①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東豐縣西斷梁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考古》1991年第4期。中有一組具有分段意義的層位關系,即T2②→T2③。T2②層出土的一件筒形罐近直口(圖三:1),T2③出土的兩件筒形罐為侈口(圖三:13、14),這與左家山遺址第一組層位關系所顯示的情況相同,再次證明左家山上層文化筒形罐存在由侈口(敞口)向直口嬗變的趨勢。據(jù)此將西斷梁山遺址第二期遺存分為兩段,早段以T2 第③層為代表,晚段以T2第②層為代表。
圖三 西斷梁山遺址出土左家山上層文化陶器分段
該遺址T22②及F2出土的筒形罐為直口(圖三:2、7),表現(xiàn)出了與T2第②層相同的時代特征,因而可將前二者劃歸晚段。F1出土侈口和直口筒形罐各一件(圖三:15,16),其中侈口者形態(tài)和紋飾與T2第③層出土的兩件筒形罐相同,可將F1暫歸入早段之中。
1991—1992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伊通縣羊草溝遺址的發(fā)掘共發(fā)現(xiàn)兩座左家山上層文化房址,分別編號為91YYF4 和92YYF5①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平市博物館:《吉林伊通縣羊草溝、何家窩棚、杏山遺址的發(fā)掘》,《考古》2015年第6期。。近年發(fā)表的發(fā)掘簡報公布了這兩座房址出土的八件陶器,F(xiàn)5僅披露了一件筒形罐,器體瘦高,微敞口(圖四:1),形態(tài)與左家山遺址早段T13④:7相同(圖二:11)。F4:28 筒形罐(圖四:2)大敞口,斜直腹,素面,整體特征與左家山遺址早段T13④:6(圖二:10)如出一轍。F4:42侈口筒形罐(圖四:4)造型與西斷梁山遺址早段T2③:1(圖三:14)相仿。由此看來,羊草溝遺址這兩座房址的年代與左家山遺址早段和西斷梁山遺址早段相當。
圖四 羊草溝遺址F5、F4出土陶器
左家山遺址1984 年的調查曾采集到少量左家山上層文化陶器,其中包括一件完整的筒形罐②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吉林省農(nóng)安德惠考古調查簡報》,《北方文物》1985年第1期。。該遺址2015 年的發(fā)掘于第③層堆積中又出土部分左家山上層文化遺存,不過所得陶器較為破碎,無完整或可復原標本,在此不做詳細討論。2018年發(fā)掘的位于西流松花江上游的吉林省撫松縣黃家崴子遺址也出土了少量以刻畫紋為特征的陶器,可復原者僅一件筒形罐,余均為陶片①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撫松縣文物管理所:《吉林撫松縣大青川遺址、黃家崴子遺址發(fā)掘與清理簡報》,《邊疆考古研究》(第29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年。。紋飾包括人字紋、豎向櫛齒紋、連點紋、斜線紋和交叉狀網(wǎng)格紋等,這里發(fā)現(xiàn)的成排分布的豎向櫛齒紋不見于西流松花江中下游地區(qū)的左家山上層文化遺址中,從而顯示出了一定的區(qū)域性特點。當然,由于上游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這類遺存僅此一處,它與既已命名的左家山上層文化究竟是何種關系還宜待材料進一步豐富時再做探討,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年代相當。
此外,屬西流松花江流域的東豐縣果園后山遺址②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東豐、海龍縣考古調查與試掘簡報》,《考古》1994年第6期。、長嶺縣腰井子遺址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城地區(qū)博物館、長嶺縣文化局:《吉林長嶺縣腰井子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1992年第8期。、西鳳凰嶺遺址④方啟等:《吉林雙遼大金山遺址與長嶺西鳳凰嶺遺址調查簡報》,《沈陽考古文集》(第7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梨樹縣陳家屯遺址⑤劉景文:《梨樹陳家屯遺址調查》,《博物館研究》1984年第3期。、永吉縣星星哨遺址⑥吉林市博物館:《吉林永吉星星哨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與探掘》,《考古學集刊》(第2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及嫩江下游南部地區(qū)的洮安縣雙塔遺址⑦吉林省文物工作隊:《吉林洮安縣雙塔屯原始文化遺址調查》,《考古》1983年第12期。、通榆縣老富大坨子遺址⑧朱永剛、鄭鈞夫:《科爾沁沙地東北部新石器時代遺存初探》,《邊疆考古研究》(第11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等都發(fā)現(xiàn)有左家山上層文化典型陶片。但同樣由于這些陶片過于破碎,難以從整體上把握其時代特征,因而還難以準確地判定它們在左家山上層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所處的位置。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嫩江下游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刻畫人字紋及短斜線紋陶片應視為左家山上層文化向外滲透的結果,而不應據(jù)此放大了左家山上層文化的分布范圍。
綜上所述,從左家山遺址和西斷梁山遺址所揭示出的層位關系出發(fā),通過對陶器形態(tài)和紋飾特征的排比,可將左家山上層文化遺存整合為早、晚兩期。早期以左家山遺址1985年早段、西斷梁山遺址早段、羊草溝遺址為代表,晚期以左家山遺址1985年晚段、西斷梁山遺址晚段為代表。具有分期意義的陶器參見圖五。
圖五 左家山上層文化典型陶器分期圖
20世紀80年代中葉,左家山遺址和西斷梁山遺址所揭示出的確鑿層位關系確立了左家山下、上層文化的相對年代關系。但起初學界對于左家山上層文化絕對年代的判定卻并不統(tǒng)一,存在公元前3000 年左右①金旭東:《試論西斷梁山新石器時代遺存》,《考古》1992年第9期。、公元前3000 年以后②陳雍:《左家山新石器時代遺存分析》,《考古》1992年第11期。、公元前3500—前2500 年③趙賓福:《東北石器時代考古》,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年。等不同意見。最新研究通過將左家山上層文化與遼東地區(qū)后洼上層文化、小珠山中層文化等所進行的對比,輔之以碳十四等方面的證據(jù),將左家山上層文化的絕對年代劃定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跨度約為一千年④劉偉:《黑龍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1年。。
由前文論述可知,左家山遺址1985年出土的兩件筒形罐以及2015 年發(fā)掘的第④層實際上均屬左家山下層文化遺存,它們與周鄰地區(qū)后洼上層文化及后套木嘎三期文化等所表現(xiàn)的共同特征,實為左家山下層文化與后二者年代相當?shù)奈镒C,而不宜將這些共性因素作為判斷左家山上層文化年代的依據(jù)。
左家山遺址2015 年第④層出土兩例動物骨骼的碳十四測年結果均集中在公元前3600 年前后⑤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吉林農(nóng)安縣左家山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2015年發(fā)掘簡報》,《考古》2018年第2期。測年結果均經(jīng)樹輪校正。。由此,疊壓于其上的左家山上層文化年代當不早于公元前3600年。特別是對左家山上層文化材料的重新檢討,自然會縮短左家山上層文化的年代跨度,使之進一步具體化。實際上,除左家山遺址1985年發(fā)掘所測得的一個左家山上層文化碳十四數(shù)據(jù)外(距今4870±180年)⑥吉林大學考古教研室:《吉林農(nóng)安左家山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學報》1989年第2期。,羊草溝遺址⑦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平市博物館:《吉林伊通縣羊草溝、何家窩棚、杏山遺址的發(fā)掘》,《考古》2015年第6期。測年結果均經(jīng)樹輪校正。也有三個碳十四測年數(shù)據(jù),其中F5 北和G1 出土木炭的測定結果分別為公元前3498—前3341年、公元前3627—前3373年⑧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報告(二〇)》,《考古》1993第7期。F5內(nèi)木炭測年結果明顯偏晚(公元前2315—前2048),不予采用。,黃家崴子遺址炭屑堆積中采集樣本的碳十四測年結果經(jīng)校正后為公元前3330—前3284年、公元前3450—前3380年⑨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撫松縣文物管理所:《吉林撫松縣大青川遺址、黃家崴子遺址發(fā)掘與清理簡報》,《邊疆考古研究》(第29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年。。因而將左家山上層文化的絕對年代劃定在公元前3500—前3000年當無大謬,年代范圍大體相當于遼西地區(qū)的紅山文化晚期。而從羊草溝遺址測年數(shù)據(jù)來看,左家山上層文化早期和晚期的分界大致在公元前3300年左右。
對于西流松花江流域左家山下層文化和左家山上層文化之間的關系,或者說左家山上層文化的來源問題,學界的認識并不一致。一種意見認為左家山下層文化和左家山上層文化是同一譜系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兩種遺存①張忠培:《仰韶時代——史前社會的繁榮與向文明時代的轉變》,《故宮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1期。,強調左家山上層文化的本地起源。一種意見認為左家山上層文化是由遼東半島地區(qū)后洼上層文化發(fā)展而來②劉偉:《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縱橫關系》,《北方文物》2013年第2期。,認為該文化系異地遷入。另一種意見認為左家山上層文化是左家山下層文化遺民受遼東地區(qū)小珠山中層文化影響的產(chǎn)物③段天璟:《吉林農(nóng)安左家山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的再認識》,《考古》2018年第9期。,從內(nèi)外兩方面著眼,強調其淵源的復雜性。
左家山上層文化以人字紋等短斜線刻畫紋為突出特征,這是小珠山中層文化的代表性因素,因而前者在形成的過程中曾受到后者強烈影響這一點當無異議,對此我們已有專文論述④段天璟、高云逸:《小珠山中層文化刻畫紋的傳播及其結果——兼談公元前第四千紀東北地區(qū)南部的文化變遷》,《邊疆考古研究》(第26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年。。但不容否認的是,年代較早的左家山下層文化中就存在刻畫人字紋,只是數(shù)量十分有限。而小珠山中層文化陶器中的刻畫人字紋等則表現(xiàn)出了壓倒性的優(yōu)勢,且其向西流松花江流域推進的線索也是比較完整和清晰的。因此單就這類特征而言,可以認為左家山上層文化受同時期小珠山中層文化的滲透更強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從前文的分期研究結果來看,左家山上層文化早期包含有大量左家山下層文化晚期特質⑤對于左家山下層文化的分期方案參見段天璟:《吉林農(nóng)安左家山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的再認識》,《考古》2018年第9期。。
首先,就陶器紋飾而言。左家山遺址H13出土陶片所飾之字紋及錯向三角紋的紋飾組合與F1上:12 筒形罐腹部紋飾一致(圖六:1、7),不過前者還裝飾刻畫人字紋。可見,左家山下層文化與小珠山中層文化相融合的情景,在這件左家山上層文化標本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二者的斜線交叉紋和席紋構圖幾乎完全相同(圖六:2、3、8、9、10),左家山下層文化晚期筒形罐唇面按壓花邊口的做法在左家山上層文化早期中得以延續(xù)(圖六:4、11、12)。
圖六 左家山上層文化早期與左家山下層文化晚期陶器親緣關系圖
其次,從形態(tài)特征來看。兩文化中飾刻畫紋和素面的敞口斜直腹筒形罐(圖六:5、6、13、14),內(nèi)在的傳承關系同樣十分清楚。另外,左家山上層文化早期習見的侈口筒形罐在左家山下層文化中也能找到原型。
不僅如此,左家山下層文化所見漏斗、圜底器、支座、斜口器及陶塑人像及鳥等特殊類陶器,在左家山上層文化中均有發(fā)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表明,二者間的銜接是比較緊密的,彼此間應不存在大的年代缺環(huán)。更為重要的是,左家山下層文化的諸多因素被左家山上層文化傳承下來,證明了二者所存在的譜系上的聯(lián)系,這就為構成左家山上層文化的諸多文化因素找到了本土來源。
總之,左家山上層文化是在繼承左家山下層文化的基礎上,受到小珠山中層文化強烈沖擊與影響所形成的一支新的考古學文化,其產(chǎn)生機制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呈現(xiàn)出復雜的譜系結構。
當然,左家山上層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左家山下層文化時期,西流松花江流域始終接受著遼西地區(qū)的文化輻射,甚至遼西地區(qū)的文化更迭在左家山下層文化中也有所體現(xiàn)①趙賓福、于懷石:《左家山下層文化新探》,《邊疆考古研究》(第19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年。。公元前3500年左右,遼西地區(qū)的紅山文化步入其發(fā)展巔峰狀態(tài)的晚期階段,但此時的哈民文化也漸趨強盛起來,從而構成了一道紅山文化東向滲透的壁壘。至此,遼西地區(qū)和西流松花江流域維持了長達一千余年的互動關系亦隨之削弱,左家山上層文化中紅山文化因素的驟減便是這種隔閡狀態(tài)的客觀反映。
相反,此時興起的小珠山中層文化則顯得銳氣十足,以遼東半島為橋頭堡,跨越千山與龍崗山直指西流松花江流域。于此與當?shù)氐奈幕嗯鲎?,合力催生了左家山上層文化,一舉取代了遼西地區(qū)對西流松花江流域的主要文化影響。因此,左家山下層文化向左家山上層文化的轉變不僅僅是由于自身發(fā)展由量變而產(chǎn)生的質變,同時這一變革的發(fā)生還與外部力量的刺激息息相關。